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齐梁君子

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之城”,丹阳真的要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之城”?
李茂川听取实施方案汇报并提出要求   2011-12-28
       丹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文化之城”建设
       那么,“文化之城”该如何打造?昨天下午,镇江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李茂川召集相关部门听取了打造“文化之城”实施方案汇报。市领导沈岳方、蒋明辉、张红娣出席汇报会。
       建设“文化之城”,在我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方案,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文化之城”建设,将加大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力度,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提振丹阳精、气、神,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以创建“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加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力度,鼓励引导乡镇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建成具有丹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彰显古城独有的文化魅力;以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建成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公共文化 惠及广大百姓;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我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会上,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沈岳方建议“文化之城”打造要加强城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文化雕塑等;鼓励和引导社会人士投资文化设施。宣传部、住建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从提炼丹阳精神、 加快推进文化主题建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李茂川在听取汇报后指出,文化不能割断历史,一定要有继承,要有昨天、现在、未来。文化作品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留精品、留产品、留文物。当前,我市正处在新城拓展、旧城改造的重要时段,打造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之城”要把历史、现实、未来整体考虑;要进一步集思广益,提升“文化之城”内涵,将“文化之城”建设到底传承什么、建设什么、留下什么进行梳理,理清思路之后进行整体规划和功能布局,然后分轻重缓急按序时推进。另外,李茂川要求相关部门根据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紧讨论、细化并形成文稿。
发表于 2011-12-28 1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现在几十年都过去了,这种口号究竟能否化之为行动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3: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镇江市新发现不可移文物七百处    2012-02-12
丹阳率先通过实地文物调查验收 新发现文物点308处
      城上村遗址、葛城遗址、西津渡码头遗址……五年时间,镇江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27处,新发现文物711处,新发现文物点占调查总数的49.82%。这些文物遗产既有传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也有不少近现代工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和20世纪遗产等新品类文化遗产,它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而且也推进了名城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
  查遍镇江的每一片土地
  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起,用五年时间,开展“三普”工作。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公布的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镇江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自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建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组织培训等。全市各辖市区共有40余人参加了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培训。
  第二阶段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底,主要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实地文物调查工作。我市采取县域为主、市县联动的方式开展普查。
  镇江东部沿江地区土墩墓和遗址非常丰富,是镇江吴文化遗址的重要分布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成果显著,而且吴国城址及王侯墓葬也极有可能分布在这个区域。该区域属于镇江新区、京口区、丹徒新区、丹阳市交界之处,如果由各地单独进行,将会影响普查的质量和成果。镇江市普查办专门制订了《对吴国城址及王侯墓葬进行调查的方案》,并以镇江博物馆为主体成立了专项调查小组开展工作。全市广大普查队员在第二阶段充分发挥普查工作者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穿街走巷、翻山涉水、进村入户,查遍了镇江的每一片土地。
  在普查过程中,普查人员还广泛发动群众,踊跃提供普查线索。如镇江的业余文物爱好者马阿林、华夏等人自行到镇江新区大路镇调查,形成了《大路的特色民居文化》的调查报告,对普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阶段从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主要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立和公布普查成果。镇江市文物普查数据库收录了普查文物点1427处,照片3450张,图纸2208张,标本219份,其他资料1220份。新近出版的《镇江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收录了从新发现的文物中遴选的100处重要发现
  新发现弥补吴文化缺憾
  通过全市文物普查,镇江发现了大量文物遗产,这些文物遗产中既有传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也有不少近现代工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和20世纪遗产等新品类文化遗产。句容城上村遗址入选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全省总共入编3处。2009年,由江苏省文物局主编的《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西津渡码头遗址、葛城遗址等31处新发现书上有名
  城上村遗址位于句容市原黄梅镇大卓城上村南,海拔31.7米,面积约70650平方米,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可以推断这是一处重要的吴国城址。
  葛城遗址位于珥陵与导墅镇交界的葛城自然村东50米,由多道残缺沟壕围绕,发掘确认葛城遗址共有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早中晚三期城墙,每道城墙外都有与其对应的城壕;城址最早建于西周早期,盛于春秋中期,三个时期的城址相叠压,平面布局比现在的要大二倍。葛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商周时期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城址,其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对于江苏商周时期吴文化的考古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7年9月7日,镇江邀请黄景略、罗哲文、刘庆柱、郭旃、王慧芬等全国著名专家到现场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葛城是西周至春秋之间的重要的吴国城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说:“城址的发现是镇江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三普’工作的重要成果,让人感到有一种归属感,弥补了以往镇江有吴王墓没有吴国城的缺憾。”

    普查成果丰富名城内涵
  这次普查成果摸清了全市文物家底,掌握了文物的生存状况、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从品类上看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我市文物主要类型。从保存状况上看,好、较好的占到了45.26%,一般的占36.51%。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是扎实而有成效的。在品类中古建筑的保存情况好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因此,加强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十分迫切。
  普查成果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分析。这些数据与分析为今后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句容、丹阳、丹徒境内的土墩墓和台型遗址是镇江商周时期重要文化遗存,也是我市有特点的文物。普查结果表明,单体台型遗址仅有90座左右,土墩墓单体仅有1200座左右,与1987年的遥感调查相比,减少了一半还多。因此,加强台型遗址和土墩墓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独特的资源。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对于促进旅游、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乡土教育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物普查提供的信息,有助于结合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发掘和科学整合文物资源,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是名城最重要的支撑。丹阳市政府拟将新发现的葛城遗址建设成为遗址公园,成为丹阳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2008年经过考古发掘新发现的西津渡码头遗址,镇江市西津渡有限公司进行了有效保护与展示,已经成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景点。2009年句容新发现城上村遗址将列入城上村遗址公园建设之中。句容新发现的大量土墩墓为正在建设的句容土墩墓博物馆提供了重要资源。
    普查成果也为镇江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镇江老城区经过普查发现了大量近现代重要历史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为镇江老城区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正在实施的环云台山片区整治工程,涵盖了普查新发现的建筑。双井路片区普查新发现成为运河边上一道独特景致列入了建设规划。
      丹阳新发现文物点308处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发出后,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三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中共丹阳市委、丹阳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于2007年10月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挂帅的“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经过精心组织,普查队历时一年时间,对市域1059平方公里内的15个镇(区)、225个行政村、千余个自然村全部进行了文物调查,履盖面达100%。登记在册的10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普查复核,对235处文物控制保护点进行了生存状况调查。截止2008年12月,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的野外普查登记工作已全部结束,通过第二阶段的野外调查,新发现文物点308个,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有经过专家论证一致认定的“吴国古城”遗址的葛城遗址和西周时期的狮子山、八仙墩遗址等古遗址18处,后巷镇徐巷自然村清代敦厚堂大院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16处,有以埤城镇夏墅村大同寺晋代古井为代表的古桥、古井88处,这些新发现的文物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科学价值,再次印证了丹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丹阳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    2009-08-31
      2009年8月27日至28日,江苏省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省级验收试点会议在丹阳召开。省文物局副局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谨胜、镇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玉国、丹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岳方出席会议。各市普查办、各市普查试点单元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扬州、镇江各县(市)普查组派员观摩。通过对丹阳市文物普查组织管理、数据质量、调查现场等三方面工作开展验收,省验收组认定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合格。继常熟市之后,丹阳市成为我省第二个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的普查单元
  8月27日下午,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省级验收试点工作会议在丹阳召开。刘谨胜副局长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验收流程并宣布了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省级验收工作小组名单。沈岳方部长、陆中华局长分别致辞并向省普查办汇报了丹阳市普查工作进展情况。镇江市普查办向大会提交了对丹阳市文物普查工作的检查报告,并提请省普查办对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正式进行试点验收检查。
  经专家组验收: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81处,消失文物158处。实地文物调查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总量及纸质、电子文本数量,相符无误。通过使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校验软件,专家组对丹阳市实地文物调查覆盖率、文本内容、审定流程进行了逻辑审查,校验不可移动文物记录481条,全部校验通过,通过率100%,校验消失文物记录158条,全部校验通过,通过率100%,校验发现丹阳市有42个行政村无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普查队均作出了合理解释;专家组抽取了数十份登记表作为质量检验样本质量检验样本进行检查,样本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内容一致,各项调查指标的填报质量与图片、图纸质量符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规范要求。验收试点专家组还根据丹阳市提供的资料,随机抽取八仙墩等六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甸头土墩墓等一处消失文物点以及未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司徒镇大吴塘村进行了现场复核,经专家组认定,上述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消失文物登记表填报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情况属实。
  8月28日,省普查办召开了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总结会议。会上,专家组组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邹厚本代表验收专家组向全体与会同志通报了丹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合格的专家意见。专家组成员、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则针对普查资料与现场踏勘的情况作了现场点评。陆中华局长对省普查办验收工作表示感谢,并要求全市普查人员再接再厉,按照验收组要求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高标准完善普查各项工作。刘谨胜副局长在总结发言中要求全省各地继续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点的调查登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省辖市验收试点工作。刘局长同时要求各地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着力加强对新发现文物点的依法保护,并扎实做好普查成果的宣传展示;对完成实地调查工作经验收合格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先行转入第三阶段,做好普查资料整理、和数据库建设准备工作。
丹阳纱厂旧址总经理办公楼南立面局部.jpg
丹阳纱厂旧址总经理办公楼南立面局部
     
发表于 2012-2-12 17: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要有长远眼光!
     
发表于 2012-2-12 17: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4: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芦花荡 发表于 2012-2-12 17:19
要有长远眼光!

希望政府能够言必行 行必果
发表于 2012-2-17 08: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文广新事业今年实施“五大行动”   2012-02-16
      2012年是丹阳“文化之城”建设开启之年。媒体昨天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该局日前研究确定了2012年文广新事业发展五大行动方案。
      这五大行动具体包括:一是系统强基行动。开展“自觉、自信、自强”及“三争一创”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办好“文化讲坛”等。
      二是文化惠民行动。打造精品力作,争夺江苏省第十届“五星工程奖”、国家“群星奖”;开展“时代潮·幸福乡村的歌声”村、社区群众文艺汇演及展演;开展正则画院建院30周年暨正则绣创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全年举办“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进社区活动200场;举办《丹剧音乐》DVD首发式暨经典唱段演唱比赛、《书韵中秋》大型经典诵读文艺晚会;对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提升改造,开展图书馆分馆建设
      三是遗存守护行动。公布第六批丹阳市级文保单位;加强对古遗址、墓葬类文保单位的管理;指导延陵、访仙、埤城、延陵柳茹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实施并达省级标准;修缮总前委旧址等文保单位;指导民营博物馆建设
      四是产业推进行动。组织申报各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组织文化产业招商引资;“176·文化绿洲”全面开放运营。
      五是市场净化行动。
发表于 2012-2-20 09: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这个贴子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8: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衷心希望江南文物之邦早日能够名至实归 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发表于 2013-5-30 14: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当曾经的拥有成为过往的记忆!在中华的大地上在国人的心目中一切的存在与毁灭也许都有他存在与毁灭 的理由,60年前的故宫如果没有周恩来对文物的肯定早 在一群人叫嚣彻底推翻摧毁清皇朝中夷为平地,成龙为国人文物寄存海外就是预防残遭这些败家底 的捣毁,文化遗产 如今在金钱、地位、权力、官势、政绩的博弈中一次又一次的成为牺牲品,也许否认别人的东西必将也会被别人所否认,在拆与建,建再拆中轮回权力的游戏 而最终成为国家人民的负担。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啊!请容忍我们祖辈过往的历史保留一段辛酸的泪!让我们多一份活着的尊严!为后人少一份艰辛与多一份了解历史的真实空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2-23 06:48 , Processed in 0.0511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