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85|回复: 45

(调查)你家的孩子会说丹阳话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8 09: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方言在中国大地上可说是一绝,但我看用不了多久这一绝就可能成为历史,因为我们的下一代许多丹阳话讲得已经不溜了,甚至有些小孩就不会讲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你家里的小孩会讲吗?
发表于 2009-3-8 1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现在家长一般不教自己的孩子讲丹阳话了,为的是将来入学时,学习普通话更方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比丹阳话更实用,所以本人觉得从启蒙教育就学说普通话更好!
发表于 2009-3-8 12: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丹阳话的传统应该继承,并不是说孩子说丹阳话就会影响孩子的普通话水平。

LS的见解太片面了。
发表于 2009-3-8 14: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话杂谈
      丹阳话是丹阳人民交流信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它既是丹阳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又是丹阳历史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丹阳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丹阳话的解读与研究。
      无论是丹阳当地人,还是丹阳以外的人,一般都认为,丹阳话就是以丹阳老城区为中心,包括周边农村在内的老百姓日常所说的话。它涵盖了当今丹阳市所辖的大部分乡镇(开发区)。在这个范围内,诚如国璐先生在《丹阳方言词典》中所说,城乡之间、新派老派之间,在语音语调方面,甚至某些词语上,也有些差别;但从总体上说,说者和听者在编码和解码上是约定俗成、心领神会的,不存在什么问题,信息交流是顺畅的。而在这个范围之外,丹阳话却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难懂、难学的方言,即便是邻近的镇江人、常州人在与丹阳人交往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丹阳话的这种独特性,值得我们研究。

一、丹阳话是一种历史相当悠久的方言
      丹阳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秦朝始皇帝26年(公元前221年)设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丹阳方言夹在镇扬官话(属江淮官话)和常州方言(属吴方言)之间,历来被称为“吴头楚尾”,它虽属于吴方言,但又是一种历史悠久、有自己特色的地方语言。
      丹阳话带有古朴性。比如:
      丹阳人上街去买东西,张口就问:“几铜—个?”“几铜一斤?”这种用借代的方法把钱说成“铜”,显然是在使用铜钱的年代形成的,是我们古人的一个创造,一直传承至今。
      我们丹阳人把到什么地方去玩,说成“嬉戏”或“戏”。这种说法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记载。例如: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汉乐府诗《江南》,描写了“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生动形象。这些古籍足以说明,丹阳人讲的“嬉戏”或“戏”,至少应上溯到西汉时期,比说“玩”、说“白相”都要早得多。
      丹阳人还习惯于把娶媳妇说成是“进新妇”(也有人认为可写成“寻新妇”)。我们读汉乐府中的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那里面就有“举言谓新妇”、“新妇谓府吏”、“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等许多写到“新妇”一词的地方。这使我们了解至迟在汉朝,人们是把儿媳妇称作“新妇”的,儿媳妇也可以自称“新妇”。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感到,在丹阳话里确实保留了相当多的古代话语,这恐怕也是吕叔湘先生认为丹阳话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再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丹阳话与古代汉语的传承关系,作些探讨。
      1、关于语音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可能听到汉唐古人的语音,但古今语音变化比较大是不容置疑的。这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诗歌押韵的情况可以有所了解。
      唐代涛人崔颢《长干行》中有一首诗是: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首诗在唐代的读音中,“侧”和“识”是押韵的,但现在用普通话来读,“侧”(ce)的韵母是“e”,“识”(shi)的韵母是“i”,“侧”读去声,“识”读阳平,韵母不同了,声调也不同了,已不押韵。然而,在我们丹阳话里仍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侧”读如“尺”(che),入声;“识”读如“摄”(she),入声,还是押入声“职”韵的,这一点大概与唐代相仿。
      又如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诗的韵脚为“间”、“还”、“山”,今天用普通话来读,仍然押韵,但声调有阴平和阳平的不同。古代人平声不分阴平、阳平。我们丹阳话把“间”读成“该”(gāi),把“还”读成“hāi”,把“山”读成“shāi”,在《平水韵》里就同属平声“删”韵。
      再看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著名作品《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通过这首诗知道在唐代“家”、“斜”、“麻”、“花”是押韵的,押的是平声“麻”韵。在现代普通话里,“家”(jiā)、“嘛”(ma)、“花”(huā)基本押韵,但声调有阴平、阳平的不同;“斜”  (xie)却不押韵。我们如果用丹阳口语来读这首诗,虽然读音与普通话不同,但“家”、“麻”、“花”仍然押韵,也是“斜”不押韵,情况与普通话的读法似乎相似。然而,丹阳人传统的读书音与口语有些不同,按读书音,“家”读成“jiā”,“斜”读成“qiā”,“麻”读成“mā”,“花”读成“huā”,这就又和唐代人相仿佛,这四个字读起来押韵协和了。
      通过这些例子的比较,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丹阳话比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声韵,是一个值得发掘的宝库。
      2、关于词汇
      丹阳活词汇极其丰富,其中有不少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前面提到的“铜”、“嬉戏”、“新妇”等都是例证。我们还可以再举些例子: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说:“公罢矣,吾直戏耳。”翻译成现代话是说:“您歇歇吧,我只不过是玩笑而已。”这句话中的“直”,在古代是表示范围(限止)的副词,与普通话中的“只”相当。我们丹阳话说:“他混得不太好,直过过。”这“直过过”中的“直”,就是这个意思,是说“只能过过日脚”。而这句话中的“戏”是开玩笑的意思,丹阳人说的“找戏头”、“出把戏”,和它相通。
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有同义词(包括近义词)连用的情况,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先帝创业未牛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这里的“崩”和“殂”、“疲”和“弊”就属这种连用。在丹阳话中也有同义词连用的情况,如“作兴”、“惊骇”、“怕惧”等。丹阳人教育子女,说要让孩子有所“怕惧”,也就是不要让他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这“怕惧”就是同义词连用。
      我们丹阳人还习惯把“走”和“跑”都说成“波”,如“他波(走)了”,“他每天早晨波(跑)步。”这让人感到费解。
      其实,在古文中“跑”、“逃跑”就写成“走”,如“一兔走,百人逐之。”(《商君书.定分》)这里的“走”,就应作“跑”、“逃跑”讲。而“跑”、“逃跑”又可以说成“奔”,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我们今天已很难了解古人是否把“跑”读成“波”了,但却可从联绵词的角度另辟一种解释的蹊径。我们知道“奔”与“波”逐步形成了“奔波”这个联绵词。古代汉语中的联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词,这前后两个字一般要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奔波”就是双声联绵词,一直沿用至今。而“奔波”读快了,形成合音,就可听成“波”。也许,通过对古代语音、词汇的研究,可以对丹阳话把“走”和“跑”都说成“波”得到一些解释。
      丹阳话词汇十分丰富,当然在一篇短文中不可能一一探讨,但从上述的名词、动词、副词、联绵词和同义词连用等现象的分析,也能初步看出丹阳话与古代汉语的紧密联系。
      3、关于语法
      与语音、词汇相比,语法更具有稳定性,古今汉语的基本语法是相同的。但是,在丹阳的成语、俗语中,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的痕迹。
如,“烟雾尘天”,这里的“尘”是名词,但却应作“灰尘飞”讲,被临时用作动词了。这是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胀食禄”,意思是“吃饭”,其中的“胀”,本是形容词,这里包含了“吃”、“拼命吃”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用如动词。
      “急火皮焦”,“火”是个名词,这里不但有动词“烧”的意思,而且从文义来看,还“使皮烧焦”,所以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是说“唯图利”、“唯从命”,它们把宾语提前,加“是”复指,不仅强调了宾语“利”和“命”,而且还包含“不及其余”的意思。
      这些例子反映了丹阳话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的特点,显示了它与古代汉语的传承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说,丹阳话历史悠久,它的一些独特性往往是来之于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演变。

二、丹阳话是一种具有相对强势的方言
      丹阳地处镇江和常州之间,大体上西北与镇江(包括其所辖区、市)相邻,东南与常州(包括其所辖区、市)接壤。与强势的江淮官活(包括镇扬官话)和吴方言(包括常州方言)相比,丹阳话只是一种弱势方言,复盖的人口地域很小。但在丹阳市辖境之内,丹阳话又是具有相对强势的一种方言。
      把丹阳方言划分为四个片:
      第一片,以市区云阳话为代表,包括云阳镇、开发区、延陵、麦溪、横塘、珥陵、陵口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全州、行宫、司徒、河阳、练湖、里庄、窦庄、访仙、后巷(原建山)等乡镇的小部分地区。
      第二片,以吕城话为代表,包括吕城、皇塘、新桥、界牌、蒋墅、导墅、运河等乡镇,以及后巷(原建山)、里庄、窦庄、访仙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和折柳、后巷等乡镇的小部分地区。
      第三片,以河阳话为代表,包括行宫、全州、司徒、河阳、埤城(原胡桥)等乡镇和练湖农场的大部分地区及云阳(原大泊)镇的小部分地区。
      第四片,以埤城话为代表,包括埤城镇以及后巷镇的一部分地区。
      所说的“云阳话”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丹阳话”。在丹阳话这一片中,似乎还应包括折柳和埤城(原胡桥)的部分地区。
在吕城话这一片中,包括了新桥、界牌话。我认为,新桥、界牌话应当单列出来,从而把丹阳方言划分为五个片。
      在这五个片中,丹阳话相对来说是具有强势地位的。丹阳老城区历来是丹阳市(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丹阳话复盖的人口地域在这五个片中最大,而且处于中心位置。丹阳话本身有它的历史传承,并不是镇扬官话和常州方言的混合。丹阳市(县)之所以有“四门十八腔”的说法,正是因为它处在镇扬官话和常州方言之间,而丹阳话又有其悠久历史和相对的强势,才使得情况复杂起来。
      其实,复杂只是事情的一面,从另一面看,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我们只要充分了解丹阳话的相对强势作用,那么,吕城话这一片,实际上就可以看成是丹阳话与常州方言的过渡和融合;河阳话、埤城话这两片则是丹阳话与镇扬官话的过渡和融合。在这三个片乡镇的话语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丹阳话的影响。例外的是新桥、界牌话,它不应看成是丹阳话与常州话的融合,而应是江淮官话与常州话的融合。新桥、界牌属于长江冲激平原,其形成年代较晚,居民的先人大都是苏北移民,而新桥、界牌又与常州市的辖区接壤,所以那里的话语受丹阳话影响极小,这也是我们提出把新桥、界牌话单列一片的理由。
      我们还应当看到,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一方面以吕城话、河阳话、埤城话为代表的各片方言都多多少少受到了丹阳话的幅射和影响;另一方面,又正是吕城话、河阳话、埤城话对丹阳话起到了缓冲和拱卫的作用,使丹阳话没有被强势的江淮官话或吴方言所同化,保持了自己的历史传承和语言个性。

三、丹阳话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方言
      丹阳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充分展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语言,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有的丹阳人说:“他是个沈万三,家里格(的)铜,海哆!”这句话中的“海”是极多的意思。他不说这个人是大富翁、大老板,而用明朝洪武年间“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作借代,这种说法当然是从明朝才开始进入丹阳老百姓的生活的。
丹阳人不仅把钱说成“铜”,有时候也说成是“洋钱”或“银洋钱”,如“借几块(元)洋钱把我”。银洋钱在民间流通大约是清朝末年的事情,应该是从那时候起,丹阳话中才有了“洋钱’、“银洋钱”的说法。随着列强的入侵,洋货大量进入上海,来到丹阳,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丹阳话中带有“洋”字的词汇日益多了起来。例如,洋房、洋布、洋米、洋面白、白洋糖、洋火、洋油、洋油灯、洋蜡烛、洋棉线、洋烟、洋酒、(东)洋锁、洋机(缝纫机)、洋学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开洋荤”、“出洋相”等词语。
      到了民国时期,丹阳话中又有了“中山装”、“袁大头”、“冤大头”、“黄包车”、“脚踏车(自行车)”、“乌龟背(轿车)”、“货色车(卡车或专门运货的火车)”、“马达快(摩托车)”、“救命车(救护车)”等新的词语。
      1949年后,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私合营、上山下乡等许多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进入了丹阳话,此外还产生了像“老大哥”(指工人),“捋锄头柄格”(指农民)、“记工分”、“大团结”(指人民币十元的钞票)等新的词汇。
      进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像“计算机”、“电脑”、“电视”、“手机”、“网络”、“上网”、“网吧”、“炒股”、“打的”、“中巴”、“美容”、“减肥”、“拜拜”、“打派司”、“卡拉OK”等时髦的词语,在丹阳老百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日常生活和交际不可缺少的话语。
      上面极为概略地举了些例子,说了些从明朝以来词语的演变,目的是说明丹阳话所具有的很大的包容性。其实,这种开放性、包容性也表现在另一方面,即丹阳话还善于从江淮官话和吴方言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如“空口说白话”、“乖乖咙的咚”、“瞎三话四”、“活脱活象”、“轧闹忙”、“弗来势”、“刮刮叫”等,都是“引进”吸收的例子。
      丹阳话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它能够一直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汉语和其他方言的发展而演变发展,具有顽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时至今日,丹阳话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发表于 2009-3-8 14: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gif 12.gif 16.gif 17.gif 24.gif 36.gif
:lol :lol :lol :lol :lol :lol :lol :lol :lol :lol
发表于 2009-3-9 0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楼上的真是高手,佩服:victory:
我女儿一口丹阳话,我倒担心她长大了普通话讲不好
发表于 2009-3-9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建议丹阳电视台开设丹阳话说新闻,就像粤语新闻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话很难学的为
     
发表于 2009-3-10 1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方言是一种文化。说好丹阳话是一种热爱家乡的文化现象。不必多虑,就如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一样,说丹阳话照样能说好普通话。
发表于 2009-3-10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0# 筠之 的帖子

赞同!:handshake
     
发表于 2009-3-10 10: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来也版主对语言的研究、讲述有学问,学习了。
建议丹阳电视台增设‘丹阳话’频道。
     
发表于 2009-3-10 19: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P 即使80多万丹阳人都说丹阳话,最后丹阳话还是要歇得派的!!
:lol 因为丹阳话实在太难学了!要学就得从娃娃抓起,半道出家的,大多是江北驴子学马叫,学不像呀!可见丹阳话没有群众基础。
;P 而且丹阳话四门八腔,流派众多,偶来丹阳10年,也没学会一处标准的丹阳话,更不要说集大成了。
     
发表于 2009-3-10 1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补充一下:
:o 丹阳出了语言学家,为什么当时不走走后门,把普通话定成以南方方言为基础,丹阳话为标准音呢,那不就推广了嘛
发表于 2009-3-10 21: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的电视节目里有讲丹阳话的,就是药品广告啊,老头老太一口很搞笑的丹阳话嘛!:D
发表于 2009-3-11 09: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3# 石上一雨花 的帖子

四门八音,说明丹阳人聪明!!:lol :lol
发表于 2009-3-11 09: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4# 石上一雨花 的帖子

丹阳人正直,弗搞歪门斜道!!
     
发表于 2009-3-11 09: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lol 我对丹阳人蛮有好感的,因为我家除我之外都是丹阳人,现在我也是
:D 但是偶不得不说,四门八腔,丹阳人是聪明,但也有点固执,就不能统一一下语言?
:o 你说外地人要学这么多种口音的丹阳话,还不如学学日语、韩语,好歹也是外语呀,反正花的功夫也不见得多。而且关键时候还能打入敌方,师夷长技以制夷,你说学丹阳话有嗲个出息??
发表于 2009-3-11 09: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8# 石上一雨花 的帖子

偶几56个民族的语言能统一吗?说明丹阳和伟大的祖国一样幅员辽阔。:lol :lol
     
发表于 2009-3-11 1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小鱼儿 于 2009-3-11 09:42 发表
偶几56个民族的语言能统一吗?说明丹阳和伟大的祖国一样幅员辽阔。:lol :lol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不都有例子嘛。而且现在领导还经常“统一思想”,连思想都统一了,语言还不能统一?
真格闷闷抽!!
发表于 2009-3-11 1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20# 石上一雨花 的帖子

恩真是个小把戏,天天说统一思想这可能吗,都是骗宁个,爱是丹阳宁实在,弗能统一就弗要硬撑累!!:lol :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5 21:30 , Processed in 0.06084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