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一次的“文物鉴宝”活动在深圳航诚艺都一楼大厅拉开帷幕,近百名收藏爱好者拎着大包小包赶到现场,为囊中宝物一辨真伪。“盛世收藏”专家免费文物鉴定活动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与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深圳市收藏协会协办,文博会航诚艺都分会场承办。
此次文物鉴定范围共分瓷器,书画,青铜杂项三大类。活动邀请了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站站长单小英、书画鉴定专家何锋、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涛、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以及深圳收藏学会会长杨传耕为宝物“把脉”。活动现场,专家还为市民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讲解。
7面铜镜都是真品
“这件不错,是个老东西。”活动刚开始,首位接受鉴定的藏友杜先生带来的7面铜镜获得现场专家的一致认可。郭学雷表示,“尽管品相不够完美,但这7面铜镜都是真品。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最晚的也是明朝的。遗憾的是,其中最精美的晚唐铜镜已有裂纹,艺术价值将大打折扣。”听到这个结果,杜先生喜忧参半。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西安人,目前在深圳打工。据他介绍,这些铜镜是家中祖辈传下来的。
“哒哒哒!”随着一记响亮的开扣声,一套民国时期的编织茶具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套茶具是一位刘姓市民从海南文昌淘得,让人颇感有趣的是,在编织精美的茶蒌里装着一个茶壶和一个茶杯,内衬碎花棉布,外有铁质提手,看起来简洁大方且方便携带,被专家们戏称为“最早的旅行袋”。文物专家任志录细细抚摸,不停开合,他笑言:“这套茶壶真是小巧可爱,属‘迷你版’套装,是当时提着去田间送水的,在‘红色娘子军’时代常用。茶壶茶杯釉色精美,寓意吉祥,非常具有生活趣味。”
广东的周女士带来的一件陶瓷凉茶壶经鉴定是清朝中期石湾窑烧制的,随后王先生也带来了一件相同的凉茶壶,专家认为都是石湾窑产,年代属民国时期。“两件相比较,周女士的陶瓷用的是杂玉,王先生的色更纯,是件上等的佳品。任志录介绍:“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明清。由于晚清民国时期生产了大量的陶瓷,所以流传到广东民间的珍品比较多。虽然陶瓷制的茶壶比较重,端拿不是很方便,但它不会生锈,茶水容易储存,也相对健康。”
现场最“奇”的要数收藏协会的李先生拿来的一叠经文。旧黄的硬纸刻着密密麻麻繁杂的文字,给人一种神秘感。书画专家何锋分析道:“这是我们常说的‘贝叶经’,应该是西藏青海一带流传的佛教经文,文字是用特制笔刻上去的,这种纸质不容易被腐蚀,可以保存很久。”
民国假古董不伦不类
鉴宝现场难免会出现假货,有的即使是真品,其价值也不高。来自河南的一名小伙子带来了一堆古旧玩意。其中一块玉让专家们研究了许久,最后得出结论,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南阳玉,也是整场活动出现的最古老的文物了。除此之外这位先生带来了许多古钱币,经鉴定,有汉王莽时期的铜币,也有隋朝的五铢,青铜器专家杨传耕表示:“王莽时期的钱币相当于那时候的假币,是真的但并不值钱。”
鉴宝现场所谓的“古玩”不少是近现代的仿品,有些品相浑浊,质地粗糙,丑陋不堪。当陈先生气喘吁吁地把一个大花瓶搬到鉴定台上,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被专家确定为现代工艺品。文物专家刘涛解释道:“这刻的‘大雅真’三个字,是慈禧太后御用瓷器的标志,民间有大量的仿品,但真品基本上都在博物院摆着,不会流传下来。”
随后,两位市民拿来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牧童戏牛”玉石,并表示此玉之前已被专家确认过多次。刘涛判断这是现代由石头粉与树脂压出来的,他说:“仿古董的热潮大概有两次,现在市场上流传的赝品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后仿制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民国时期仿制的,这时期仿制的有点不伦不类,价值并不大,但就时间来说也是上了年纪的,比现代仿制的稍好一些。”
记者现场发现,不少书画类的仿品主要特点集中在“做旧”把戏上。书画专家单小英介绍,把纸质色彩都做旧,给人一种古董的感觉,这是做假者最为常用的伎俩。
摘自《深圳商报》
|
-
摄于江苏省美术馆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