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故事”在小长假中延续
后续报名者真情感人
丹阳日报启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回访灾区重走寻亲路”活动后,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报名十分踊跃。在“五·一”小长假期间,还有许多较迟得到相关消息的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不断打来报名电话。而倾听他们的报名初衷,就似在倾听“爱心故事”,让人觉得特别真挚和感动。
“五·一”期间,延陵镇一位人士打电话给记者,称他是一位预备党员,将在今年6月份转正,想参加本报的赴灾区活动,并以能不能到灾区献爱心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是合格党员的一个标准。而一位原来是在成都工作的女同志也致电记者说,儿子一岁多时,丈夫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她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拉扯长大后,为了让儿子继承丈夫的遗志,又把儿子送到了部队。现在,她退休了,身体还硬朗,虽然不能像丈夫和儿子那样报国,但是可以到灾区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位姓孙的医务工作者也打来电话,表示汶川地震后,她就想到灾区看看。这次,她想向单位请假到灾区送医送药。一位叫吴情的南京审计大学大三学生也在来电中表示,不管吃多少辛苦,她都愿意一起到灾区去,为灾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诸如此类的一个个报名电话,传递着一颗颗火热的爱心,也让记者一次次感动。不过,由于行程较紧,需要提前订票,本报在“五·一”小长假前就从报名较早的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中确定了和记者一起赴灾区的人员,因此他们此次不能同行。对于记者这样的解释,他们也都表示了理解,并请记者送去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之情或者带些灾区的照片送给他们等等。
4日上午8:30—10:30,赴灾区的记者、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以及市集邮协会有关负责人将在人民广场上发放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明信片,市民可到现场免费领取并填写祝福话语,由他们把填写好的明信片收集好带往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送给当地的灾民。 (王鹏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