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镇化的“丹阳路径” 2013-04-11 金 融 时 报
获得了4亿元授信,丹阳常委、界牌镇书记王东良踏实了许多。作为界牌镇城镇化规划的五大功能区之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王东良深知,没有国开行江苏分行(以下简称“江苏分行”)伸出援手,界牌城镇化进程将会因此大受影响。
从江苏分行那里获得融资支持,界牌镇只是缩影。
“自2005年与丹阳政府签订《 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以来,江苏分行已累计在丹阳投放贷款55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7亿元,社会融资总额逾70亿元。”江苏分行行长茆君才说,江苏分行在支持丹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规划引领,成系统、成批量、成产业开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开展“融资、融智”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在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帮助平台及产业企业使用企业债、中票、短融等直接融资工具,增加“社会融资总量”。江苏分行这种“银政合作、规划先行、坚持创新、立体推动”的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新模式,被当地政府称为“丹阳模式”。
实 践
“与丹阳合作,第一步是"融智",也就是规划先行。”
据茆君才介绍,江苏分行从一开始便积极参与丹阳市城镇化的规划与编制。在江苏分行推动下,丹阳市将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以及水系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总纲,提出了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制度机制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初步形成“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三级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江苏分行专门为其设计了融资框架,按照规划所需资金及其来源情况,编制了专项融资规划。
“"融智"之后是"融资"。”
与一般融资支持不同,江苏分行的运行模式可概括为“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其中开发性金融孵化最为关键。开发性金融孵化的核心,是对投融资法人建设和现金流建设。这其中,丹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投”)作为开行与丹阳市合作的融资平台,在丹阳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丹投成立之初,商业银行均不愿介入。江苏分行着眼长远,依靠当地政府协调来弥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不足,并以流动性平衡作为手段和切入点,把丹投的收支流量平衡转变成资产负债表平衡;同时依托财政,将土地资源和自来水、燃气、有线电视收费权等有效资产注入丹投,构造均衡现金流,降低负债率,增强其活力和融资能力。在江苏分行的指导及支持下,丹投总资产不断攀升,经营性现金流不断增加,成为为数不多的资产超百亿县域平台公司,由当初银行的“不敢沾”变为现在银行的“座上客”。经过不断建设,丹投现已具备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了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关注民生是开发性金融的使命。”
茆君才说,江苏分行通过政府组织增信、开发性金融孵化等信用建设措施,为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提供长期大额资金支持。早在1998年就与丹阳自来水公司就长江取水工程项目开展合作,随之又支持区域供水工程项目,系统解决了80万城乡人民安全饮水的大问题。2005年以来,又以 5.1亿元贷款先后支持了丹阳乡镇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等项目建设,为丹阳市实现统一供水、统一污水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2011年,江苏分行还对丹阳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建设项目提供了3亿元贷款支持。通过开发性金融大力推动的市场化建设,原本乏人问津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现在成为各方资金争抢的“香饽饽”。
创新融资模式,促进丹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丹阳模式”的又一要素。
为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作用,江苏分行一方面根据丹阳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支持高新技术园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地方优势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鉴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市场、信用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以批发方式解决零售问题”的模式,分别通过丹投作为统贷平台,批发性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通过支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进而支持村镇中小企业、农户等“三农”实体的发展,做实社区微型金融,推动统筹城乡、惠民富民。
成 效
在开发性金融立体化支持下,丹阳不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4年保持高于镇江、苏南和全省平均水平的“三个高于”良好态势,城镇化进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市区建设方面,在原有建成区的基础上,将开发区(练湖)、云阳、延陵、司徒4片新市区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圈内,城区面积新增166平方公里,新增人口近8万。通过因地制宜拆除城市红线范围内的村庄,将新市区建成经济发达、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的新市区,充分弥补了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的不足。
新市镇建设方面,采取“l+X+Y”模式(其中1指新市镇,X指被合并镇集镇,Y指新社区),以“十个一”为发展目标,按照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容纳镇域50%以上人口,将新市镇建成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文化名镇、旅游大镇,成为城市的副中心。丹阳市规划了13个新市镇,制订了新市镇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界牌作为试点镇,采取全镇一体化模式,3年内腾出土地6500亩,为大项目的承载提供了空间。同时,新桥镇“三个一批”、后巷镇“村企共建”、延陵镇“园区带动”等新市镇建设初显成效。
新社区建设方面,按照功能区块清晰、人口集聚适度、服务半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的要求,达到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住户1000户以上的规模,使之成为新市镇居住空间的延伸,在原来规划的587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上,全市重点规划了38个农村新社区,近几年每年新开工居民点20多个。过去五年,累计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点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惠及农户1.2万余户。
与城镇化相匹配的产业集群也在金融支持下做大做强,全市形成了以开发区、云阳高新区为龙头,眼镜产业园、汽配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温合金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为支撑的园区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打造出一批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和培育金融、信息、设计、研发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此外,按照“三条走廊、五大板块”的高效农业总体布局,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外向农业示范区“四大园区”建设,全市“三大合作”组织总数达到480家,带动农户比例达4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