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父亲总是说省得多不如挣得多,这成为了他的经典名言,他一个人上班,工资微薄,家中只有几亩薄田,有两个老人要赡养,有一双儿女要培养,因此,经济很是捉襟见肘,母亲一分瓣成两个半分用,那时还没有电灯,不到月亮初上,她是不会点煤油灯的。 父亲却对她说:省的再多,也不如挣的多,省一分是一分,总有用完的时候,而挣钱了,再怎么用,总有多的时候。他怕母亲不懂,又形象的打了比喻:你身上十快钱,再怎么省也就是十快钱,如果你挣了二十元钱,你用了十元,还能剩十元,关键你还有的用了。 他说这话的意思,主要想“骗”母亲出去干活,能增加一份收入,家里自然好过点,但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她能去哪儿上班呢,只好到建筑工地上干重活,扛水泥,挑砖头,搅黄沙,每天早出晚回,回来的时候,身上是厚厚的一层灰,她的脸还算干净,大概在水龙头上用水粗粗的抹了一下。 因为是个女孩子,从小看多了父母为钱争吵,所以从小晓得察言观色,怕父母会把怨气撒到我身上,从小我就乖,放了学剐猪草,然后烧晚饭,所谓的晚饭,就是把中午的饭加点水烧点泡饭,冬天煮点山芋,菜是中午的剩菜,大多是青菜白菜之类的蔬菜,更多的是咸菜,或者菜地上带点红萝卜或者莴苣回来,切成丝子用盐拌一下,加上菜油和酱油,然后做作业,等待父母回来,或者那个皮小子回来。 那个皮小子是我的哥哥,但从来不像一个哥哥样,除了我被人欺负了,他会把袖子一捋气势汹汹的给我去“报仇”,其他,他一点也不照顾我,放学了,要么去村口的小桥下捉鱼摸虾去了,要么在村中间那个放露天电影的操场上,滚铁环,更多的是和一帮和他一样的皮小子“斗鸡”,也就是盘起一条腿相互撞,撞得人翻马仰的。然后汗流浃背的回来,打开锅盖,看看锅里,眉头一皱:怎么又是吃这个? 按理说,他这样的富贵人是不应该生在我们这样的家庭的,要吃好的,穿好的,因为是男孩子,又是老大,他有他受宠的资本,而且,从小到大,他就没有委屈过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当他的同学安分守纪在学校的食堂用餐的时候,他总是到镇上的小饭店点个两菜一汤,即便早饭,也不在家吃,到面店下面吃。当然,这都是母亲告诉我的,她总是叹着气说,这么会用钱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养活自己呀。 他的衣服也要穿好的,他不喜欢的衣服,他不会再穿。而我从来不敢向父母开口,夏天要一双崭新的塑料凉鞋,冬天要一件大红的滑雪衫,我总是穿着短得掉得老高的衣服和裤子。我记得每次下午上学走过村头的池塘边时,有一群老人或者妇女正端着饭碗在吹牛,她们总是笑着说我是阿庆嫂,我当时不知道阿庆嫂是谁,但我想她们肯定是我的衣服,因为我的成绩呱呱叫,在班上数一数二每话说的。后来,我听了京剧《沙家浜》,长大后又党员活动到沙家浜,才知道阿庆嫂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我也没始终没看出阿庆嫂的衣服有什么不好。 而父亲省得多不如挣得多的话,总是在刺伤着母亲。那时我的母亲总对我说,一定要上学,要自己挣钱,要经济独立,她总是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确实是的,她问父亲总是要不到钱,自己又没有文化,为了让她的哥哥让大学,她从小就放牛。 她没有文化,但她知道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的哥哥再怎么顽劣,她也让他上学,她知道他天资聪颖,她一定要培养他出去,包括我,那时,哥哥正要考大学,我正要考中专,家庭的负担可想而知,很多和我同龄的小姐妹都初中毕业进了社办厂,过早的承担了家庭重担,而我的母亲,也包括我的父亲,想到的就是让我们兄妹俩读书。 后来,我顺利考上了中专,毕了业,分到了城市,有了自己的稳定工作,有了自己的固定收入,而我的哥哥,考了研,读了博,最终落户北京,拿着不菲的工资,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金领。我们都成为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人,当然,我和我的哥哥,相距很大。但我很满足。 春节回家,父亲又谈到了他的经典名言,他的意思,不是他的激励没有我们的今天,其实,在这个背后,都是知识赋予的神奇,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一点不假。 后来,我和母亲开玩笑,我说人呀,真是命,我从小节约,所以只能拿着小工资,而哥哥呢,从小就大手大脚,但他拿着高工资,所以呀,我省得再多,也不如他挣得多,我发誓,砸锅卖铁,不把丫丫(俺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博士后,至少培养成一个“博士前”。我们要坚决响应老爸同志的号召,世世代代执行下去,因为,省得再多,也不如挣得多。 全家笑得前仰后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 17:34: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