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等待,所以追赶 闹钟响了。刺耳,尤其的刺耳。迅速伸手摸到,摁了。我认为我设闹钟的目的不过是提醒我,在某个时间段上,可以考虑起床了,这其间有一个重要的缓冲功能。 可是老公“闻鸡起舞”,闹钟一响,就急呼呼地催促大家“起来起来”。待他穿戴整齐,发现一大一小还没动静,势必要开始恶狠狠地叫嚷:“哪天我一个不管,让你们睡去!”我拨开一方被子露出脸,回应:“西西迟到过吗?我迟到过吗?一大清早的,烦!” 当然一时嘴是快活了,接下来就好像打仗一样,一边收拾自己,一边收拾西西,精确利用统筹方法,一分钟掰成两分钟使,出门自然少不了一路小跑。由此引出话题:因为等待,所以追赶。 老公是一个按计划行事的人,预算年收入,贷款消费,每天记的流水帐像他打出来的话费帐单一样,有条不紊,一目了然。这也包括闹钟一响,立马起床,哪怕多出的时间可以翻完一份报纸。而我,拖沓惯了,最主要的表现为赖床,没有哪天是悠而荡之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要是追溯原由,恐怕说来话长,与过早的独立生活有脱不了的关系。七岁,多大的人儿,便离乡背井,在外求学,寒暑往来,形单影只。因此在赖床这一点上,父母从未有过喝斥,大凡基于怜爱之心吧,也使得我越发地自由发挥,无可挽回。而我不愿早早叫醒女儿,也只是想她能多睡一会儿,哪怕多睡一分钟,我都安慰。 但是最近的一本热门书籍《决不拖延》,倒是很叫我惴惴不安,心慌意乱。该书被誉为“最优秀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触目一句话,我傻了眼:“所有的竞争都离不开时间的竞争,所有的拖延都可以总结为时间的拖延……”说中要害了!回顾从前,哪天早上不是踩着铃声冲进校门?妈妈首先是骂我“老油条”,时间久了,改称我“老教(觉)师”,最后直接荣登“老校长”宝座!而哪次考试不又是临时抱佛脚,临阵再磨刀?香港回归,正逢我毕业大考,我还坚持等待那场晚会,等待我的偶像惊鸿一暼地出场,复习,先放放吧。结果,考试前一晚,我意外失眠了,我第一次感觉到,天空是怎样慢慢亮起来的,我是怎么一脚跌进无底的黑暗的。 由于我的放任,西西放学了,是先看动画片,再做作业。这边给她铺床睡觉了,那边拍着脑袋说还有一个作业;作业终于做好,又说沙包漏了,明天还有体育课呢;眼看时针走到二十一点,西西还要再听一个故事。如此恶性循环,早晨爬不起来,早饭常常在“快吃快吃,来不及了!”中草草结束。“炒地皮”中的连对叫“拖拉机”,而一个人办事拖拉,我们也会管叫“拖拉机”,甚者又叫“大型拖拉机”,这样的人定然是谁也不喜欢的。 搜索,在“车东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加拿大心理学家斯迪尔博士的最新论文:《拖延者的习性:典型自我规范失控的综合分析与理论探讨》。文章总结了前人对拖延的原因分析,如寻求奖励,回避处罚,躲避焦虑,讨厌平淡,追求完美,少年成长缺陷等等。并指出:“从本质上而言,拖延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事实上能完成的任务的期待并不高,完美主义者也会拖延,但是他们对拖延的过程表现的十分焦虑,完美主义是做事拖延的根源。。。”据说这项研究整整花了十年时间,但没有迹象显示在研究开始之前它经历了数次拖延。问题搞复杂了,我有些紧张。 我的磁盘里存了好多“流产”的文章;我的堆成小山的报纸还没有整理剪贴;那个“八斗文学网站”我还没有点击进入;朋友的照片我还没有找出来;奶奶的膏药我还没送去;妈妈家的电话我还没打。。。总是说,不急,再等等,等我兴致来了,等我心情好了,等太阳出来了,等我空闲了,等我有钱了,等我老了。。。真的是事情越多越拖拉了。 我可不可以这样为自己辩护:对待工作,我是严谨认真的,一根弦绷得很紧,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我不可能时刻将志存高远喜形于色,如果我的拖拉无伤大雅,就容我成就一份“追赶昨天的艺术”,如何?——鉴于以上原因分析,我是否属于“少年成长缺陷”?那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