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乃民之生计,安居乃民之所盼,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淮安在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以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为重要抓手,提前布局规划,让广大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城镇生活,实现环境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提高农民居住水平,与农民息息相关。淮安在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坚持系统谋划、试点先行、保障就业,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助推乡村振兴,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提供了载体。 跃上高楼 开启美好新生活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淮阴区刘老庄镇九房安置小区时,村民包士林正在家里忙着做午饭,包士林的妻子说:“以前用柴火灶做饭时,要一个人烧火,另一个人烧菜。费事不说,产生的烟尘飘得满屋都是,不仅熏人还不卫生。”包士林也在一旁感慨道,“没搬迁之前,我们住的是土砖墙的房子,现在搬到这,住上了150多平米的两层小楼,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 吃完饭后,包士林夫妻俩坐在二楼的沙发上,看起了电视。提起现在的生活环境,老两口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告诉记者,自从来到集中居住小区,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以前吃完晚饭,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只能休息。现在,离家不远处就有跳广场舞的地方,没事时两人也会去跳跳舞,附近学校、卫生院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包士林的妻子就在附近上班,每天只要几分钟就到达厂区,工作生活非常便利。 截至目前,像包士林家一样,刘老庄镇已有1200余户家庭住进了九房安置小区,而在几公里外的刘老庄双庄村安置小区,24幢5层楼房已经拔地而起,绿化、管网等附属设施也在加紧建设中。虽然小区里的道路还略显泥泞,但不少被安置在双庄村安置小区的村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已经来到居民楼里盘算着自家新房该如何装修了。 “我准备把地面都铺上地板,墙也全部粉刷,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买一些新家具,等装修好了就搬过来。”看着自家的房子,村民王立余满心欢喜的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他告诉记者,自己只补了三万元就拿到了这么大的一套房子,心里特别高兴。这里水、电等设施齐全,环境也好,全村的老百姓都很高兴能搬进来,尤其是像他这样年纪比较大的人,没想到住砖墙房子那么多年,还能在晚年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统筹规划 打造宜居新家园 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不仅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要真正把集中居住区建设好,打造成宜居家园,就离不开系统规划。淮阴区刘老庄镇通过规划、论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等各方面,最终确定了主干道连接全镇两个集中居住点,道路两侧布局现代特色观光农业的规划思路。 淮阴区刘老庄镇人大主席石华龙介绍,刘老庄镇计划设置两个集中居住点,预计每个集中居住点容纳约两万人。在建设安置房之前,镇里就请了专业设计院为整个村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生活生产需要,对小区广场、绿地、幼儿园包括活动中心都预留了空间。根据规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该镇将实施整体搬迁,所有居民都将实现集中居住。 不仅是在刘老庄镇,放眼整个淮阴区,今年该区将先后开工建设渔沟镇临川人家、笠府花园、徐溜镇徐溜人家等3个集中安置小区,预计容纳3665户居民。目前,两镇正在进行农户搬迁、农房拆除工作。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后,将通水、通电、通天然气、通网络,让农民的生活更加方便,社区还将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图书馆、医疗室等,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也要跟得上,才能真正做好富民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淮安将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与土地规模流转、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落实产业、保障、安置多项政策,把搬迁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让农民“富起来”,围绕集中居住农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台并落实具体保障措施,让农民从改善住房条件中得到更多实惠。 全面增收 产业融合新思路 在涟水县陈师镇的百药园里,剪枝工人颜锦明正在修剪玫瑰,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起早贪黑不说,除了租房费用,存款所剩无几。自打镇里规划集中住房后,他就回到了家乡,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找了一份家门口的工作。 针对像颜锦明这样的农民“洗脚上楼”后,土地谁来种、农民靠啥生活等问题,涟水县陈师镇给出了一份答案。陈师镇整体搬迁5个行政村850户居民,连片整治、全面配套,流转出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1.8万亩,建起了百药园,种植芍药、丹参、葛根等10多个品种的经济作物,吸纳了两千多名低收入户来到园区打工。玫瑰园负责人何文兵介绍说,仅他们的玫瑰园占地面积就达到了320亩,常用工人有二三十人,他们每人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到了采花的季节,还能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两三百个工作岗位。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既得租金又得薪金,不仅帮助低收入人口顺利脱贫,也避免了城镇空心化,确保了群众“留得住、能致富”。 全景展望 谋篇布局新未来 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目的并不是字面上的“集中”,而是要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让他们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自2017年11月份启动农村集中居住工作以来,全市已搬迁农户22051户,已开工集中居住点29个,新建成集中居住点4个。 市政府办秘书二处副处长张耀介绍说,“目前我们淮安已经形成了以市级统筹、县区主体、镇村落实的格局,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规划集中居住,确保集中居住科学实用。”此外,在实施试点工作中,各县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多种惠民安置方式,确保农民得实惠。淮阴、涟水、洪泽等地还积极创新融资机制,有效解决了居住点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据了解,目前淮安已完成农民群众住房情况拉网式调查摸底,综合考虑了规划、土地、资源、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为新建集中居住区规划布点提供了决策依据。淮安提出,将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精力打造251个农村新型社区,改造提升48个特色村庄,稳妥推进农民按城镇化规律居住,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现代化城镇生活,确保农村百姓真正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硕果。 同心托起农民群众的安居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淮安农房改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有得住、住得好”到“留得住、能致富”,一个个富有历史底蕴、产业活力、江淮风格的城镇化特色化集中居住点,正在江淮大地的千里沃野拔地而起,真正实现了让村民“身在其中,乐享其中”的工作目标。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只有准确把握乡村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农民的承受程度、生活习惯和乡风民俗,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集中居住“民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