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鱼米之乡江苏,将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决定,“十四五”时期在重点地区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省政府扶贫办副主任卓炜介绍,省级层面重点帮促“6+2”片区、12个重点县(区),将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作为重点帮促对象,定期监测评估,适时优化调整。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并分类优化调整,将工作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上,全面深化重点地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掉队。各地可结合实际,明确各自帮促对象,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帮促政策措施。 “十三五”时期,沭阳县是全省低收入人口最多的县份,2019年底,该县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沭阳县扶贫办主任周铭敏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通过集中统筹公共资源和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与力量参与,注重巩固脱贫成果与发展联动,做到长短结合、切实可行。”她介绍,依据沭阳的产业特点,该县将构建花木电商、木材加工等产业体系,将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乡村振兴作与花木电商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民在家前屋后种花木,在院内搞加工,在屋里做客服,推动农民就地居家增收致富。 2017年以来,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采取“飞地同创”模式,整合三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扶贫资金500余万元,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实现村集体、低收入户“双增收”。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队员郭哲昊说,去年三村集体共收取大棚租金30万元,带动入园务工农户80人年增收1万元以上,参与入股经营的10户低收入户年底人均分红约3000元。 扶上马再送一程。郭哲昊说,“十四五”新时期,产业园将进一步围绕食用菌产业强链补链,强化科技投入,引导农户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变打工者为经营者,让农民在家可创业、可就业,放大产业集群效益。 保障粮食安全,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在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看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鲜明主题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各地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发展活力强,城乡关系比较协调,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条件、有基础,必须要主动履行好‘四化’同步发展和探路者的重任。” “十三五”期间,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大疫大汛之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745.8亿斤。我省粮食生产工作,不仅有效保障了全省8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彰显了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 邵红宁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下,更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把饭碗牢牢地端在手里。调动农户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充分挖掘粮食面积、单产、效益增长潜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及水产养殖面积产量,抓好禽蛋奶果菜等农产品生产。 “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件头等大事,我们将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认真组织实施重大推广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告诉记者,农技部门将强化品种技术推广,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平台、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技术调研指导,针对我省稻麦产业发展情况,聚焦重点品种精准发力,制定作物全程技术方案、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同时,以“培优一粒种子、增绿一棵蔬菜、提质一条链子”为主线,全力服务我省千亿元级绿色蔬菜产业,确保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100万亩、绿色蔬菜产业产值900亿元。 面对疫情冲击和生猪生产恢复面临的复杂形势,盐城市按下大型生猪项目建设“加速键”,一批大型生猪规模场相继建成投产,稳住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方向。作为中央生猪扶持项目,江苏鹏达牧业正紧锣密鼓地安排生猪出栏。该项目负责人秦飞表示:“目前公司存栏9000头,近期准备出栏3000头肥猪。”该项目去年4月开建,11月份竣工进猪育肥,到今年1月份开始出栏商品猪。 生猪项目“加速跑”,离不开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从项目招引,到项目服务,围绕“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盐城聚焦优势资源,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部门建立重大项目挂钩联络服务机制,对所有在建的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都明确专人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助力项目建设。 实施乡村建设,让农村留得住乡愁 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建设行动专门用一章篇幅进行全面部署,对江苏来说,将怎样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让乡亲们生活更美好?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获悉,今年,全省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五年行动,突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为打造新时代具有江苏特色的美丽田园乡村提供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部门将履行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责,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年度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大力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推动村庄环境管护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 安居方能乐业。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必须牢牢抓好抓稳。作为曾经的“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宿迁市泗阳县穿城镇小史集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曾几何时,交通不便,房屋破旧,村容较差,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柏油马路、红瓦红墙的两层小楼,村里还同步建设了百姓礼堂、晒场、暖心房和公租农庄,拓展规划幼儿园、残疾人之家、农机具库与田园菜场。截至2020年,穿城镇共规划建设5个农房改善项目,规划总户数1200户。 穿城镇党委书记张振华表示,该镇2021年将再增加1个农房改善点,19个村(社区)兴建农房改善点6个,其中建成1个(小史集社区)、续建3个、新建2个,占村(社区)总数近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还将发展更多配套产业,让更多乡亲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田园生活。 “节假日、黄金周,我们每天要营业45-60桌,基本上天天爆满,收入也有明显提升。”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仙姑村农家乐经营者王新说。仙姑村坐落在4A级景区茅山旅游度假区,依托青山绿水、特色美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不断完善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找到了一条集吃、住、玩、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致富路,2019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当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7万元。面对新一年的乡村振兴工作,村党总支书记蒲斌说:“基础设施方面仍然要不断优化旅游厕所、停车场等业态方面要不断丰富,争取做到一村一品、一店一品,打造我们自身的特色,努力将仙姑村升级为美丽乡村2.0版本。” 为治理污水,溧阳市制定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实行“污水纳管优先、相对集中处理为主、按户就地处理为辅”的技术路线,2018年开始实施区域治污一体化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项目,目前11个镇(街道)、175个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受益居民超7万户。溧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溧阳还将加快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将新建、已建点位纳入信息化平台统一管理,同时进一步提升溧阳1号公路沿线的处理站景观效果,继续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助推该市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人居环境整治非一日之功,人文新风在乡村弘扬同样重要。自2014年发展起休闲农业,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桦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村里建有8个学堂,各藏书近2500册,设有电脑阅读室、投影播放设备,学堂设有免费无线WiFi,以便村民播放学习教育视频、接受远程教育。去年12月28日,作为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图书阅读展示销售空间的桦墅凤凰农家书屋正式对外开放,不到两个月已吸引过半村民来此阅读。 “文明离不开阅读。今年,村里将对周边附属厂房资源及遍布全部自然村的8个桦墅学堂进行综合打造,建设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街区,探索农家书屋3.0版本,实现全国首家电子商务图书文化村品牌创设,让全民阅读之风吹遍桦墅。”村党总支副书记孙超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