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文明祭扫存隐忧 “鬼节”呼唤文明祭扫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节”,又俗称为“鬼节”。相传,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鬼门关大开。人们以烧纸钱、敬献供品等祭祀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招待”在外游荡的鬼魂,让亡灵早日回归。从昨天傍晚开始到今天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忙着烧纸钱、祭祖宗,大街小巷散发出的浓浓的“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味道。
传统习俗PK新鲜潮人
记者发现,从农历七月十四日傍晚开始,就陆续有老百姓在马路边、河边焚烧纸钱。家住新新家园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每年这一天她都会准备一些冥币、纸元宝烧在马路边上。她说:“我老公和儿子都是搞运输的,常年在路上跑。传说每年这天各路鬼魂出没,说得我们心里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每年都会在家门口、路边、池塘边烧一些纸钱,图个心安。”采访中,市民纷纷表示,七月十四日烧纸钱、七月十五日祭祖宗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传统。在某食品加工企业工作的肖洪兴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他不仅会自动自觉地准备好祭祀用品,而且开车、走路会特别当心。“就怕被‘小鬼’绊一脚。所以,一般没什么事都不出门。”
对于传统“鬼节”的习俗,90后的小王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小王说,虽然在“鬼节”当天,祭祖宗、烧纸钱是传统,但不能像一些杞人忧天的人一样,夸大其恐怖、迷信的色彩,搞得人心惶惶,甚至都不敢出门。记者采访的时候,小王同学正在玩一款以鬼怪为主的电脑游戏。他说:“‘鬼节’嘛,就要过得特色一点。我今天晚上还准备和同学一起去上海的鬼屋探险。”语气中难抑兴奋。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80后和90后的青年,他们绝大多数的对于“鬼节”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知有这样的节日。
不文明祭扫存隐忧
“现在满城尽是烟灰味,环境污染不说,简直是自己找罪受。”记者在七月十五日中午一出门就闻到了一股纸制品焚烧的气味,空气中不时飘来燃烧物的灰烬。一位骑电动车路过的李小姐告诉记者,最怕这天出门了。一方面要惦念着自身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到处乱飞的纸灰,不仅污染空气,一不小心还会迷了眼睛或者吃进嘴里,而且呛人的烟灰让有过敏性鼻炎的她吃尽了苦头。市民陈先生则表示路边焚烧纸钱存在着安全隐患。他说:“像这种有风的天气,很容易让死灰复燃,路边通常是房屋,接触到易燃物品,麻烦就大了。”华阳路段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每年七月十四、十五日的工作量相对其他日子都要大一点。“本来路边纸灰就多,风一吹到处飞。刚准备扫,风又把灰吹到别的地方去了,甚至把刚打扫好的地方弄脏了。我们只能多扫几遍。”
还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向记者反映,一些市民将楼下的垃圾桶当作焚烧纸钱的容器,生生地将好好的垃圾桶烧出很大的窟窿,让他们十分气愤。
“鬼节”不应掩盖城市文明
对于市民传统的习俗,到底有何来历,蕴含着什么样的民俗呢?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臧辉南介绍,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这天的行事以孤魂野鬼为主体对象,又称“鬼节”。相传地狱门七月初一开放,鬼魂外出觅食,至三十日回归地狱,故七月称“鬼月”。又有传说,七月十四阎王放野鬼出门,故七月十四晚,我市民间常以纸钱野外烧祭野鬼孤魂,并将荷叶或芋头叶浮于河塘,在叶上焚化纸钱,称为放河灯,意在祭奠“淹死鬼”。我市访仙一带在七月半这天,将扫帚点燃,男女老少到山上挥舞,意在驱邪。这天,家家都要祭祀祖先。
臧辉南告诉记者,中元节原是道家三大节日之一,久而久之,人们将其演化成了寄托对逝者思念之情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对于绝大多数市民而言,过“鬼节”的目的并不是在意什么封建迷信,而是利用这样的节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乞求家庭幸福安康。对于一些祭奠中不文明的行为,臧辉南表示虽然表达情感无可厚非,但“鬼节”的烟火不应掩盖城市文明,注意文明祭奠。 (符云莹 张钰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