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9-1 16: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推荐理由: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词前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情绪婉转低徊。
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推荐理由: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推荐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是艾青晚期的作品。艾青的诗作,很少以单纯的亲情、友情、思念为主题,多是借个人情感负载深远、沉重的民族和历史意蕴,因此这首诗的主题就显出难得的简单、纯朴。在艺术风格上,表达方式的形象和直接也令它具有返璞归真的特质。
中秋
●余光中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缺?
刀锋过处,落在我们的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去年是圆月的光辉一床
共看婵娟今夕在两岸
我像昼会渐渐地消瘦
你像夜会渐渐丰满
从此夜长,梦恐怕会加多
单枕是梦的起站和终站
该你凌波而翩翩东来呢
或是我乘风西南?
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
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将你的,用海云遮住
让我夜深后来翻寻
推荐理由: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先生,一九四九年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他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对思乡、对团圆、对中秋节的理解更加深刻、迫切而直接。该诗以情人,亲人的相思代指海峡两岸的同胞骨肉之情。
中秋月
●杨然
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
只有中国才有这么大这么明这么圆圆的月亮
这样沉重的月亮,是中国人悬天的魂魄
啊!中秋节
只有中国人在望月,今夜
中国最公开的隐痛啊被叹息的夜色浮动
七月流火之后,母亲又为我们授衣
授第三十五件衣。蟋蟀,又将入我床下
但是古代的泪眼啊还是这么圆睁
望穿历史,望穿岁月
月亮,月亮,从远古照耀现代的中国
今夜中国最动情了
用期盼去填海峡两岸的距离
同时推开的窗
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
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
每张脸,阴了一半,睛了一半
碎了的月亮在这里,复圆的月亮在天上
写深深的情思,在浅浅的海面
纵然被水冲走了,还是要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目光飞不过去,就到月面相逢
声音飞不过去,就到海上碰杯
那三十五年没有启封的一瓶酒
还是桂花酿的味,还是菊花染的色
最清醒的一醉,饮出五千年的史记
还记得出征人的泪,还记得烽火台下的羌笛
中国的关啊虽不是汉时的关
天上的飞机,水面有船,地下有火车
中国的月啊却还是秦时的月
还是李白举杯相邀,苏轼把酒问天的那一轮
还记得阳关古道杨柳攀折,乐游原上残阳如血
还记得江南又绿两岸,梦醒秦娥伤别
中国的月啊,难道就永远这样离愁别恨
这样照九州的不全,这样幽思声声哽咽
那就到月上暂时相会,月上有海无峡
还有哪一张中国人的脸,不愿飘来镜中相看
那边有阳明山,这边有东岳
那边有日月潭,这边有云梦古泽
总不能把月也锯成两半,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
要怨,就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
怨这太多太绵缠的乡恋、乡愁、乡情
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
怨这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
怨吧,最亲最亲的人,最可怨恨的
只有中国,今夜多梦
月亮的名字丢失了,明月不再叫做明月
而被中国叫做团圆 叫做统一
今夜中国推开所有的窗,
啊!中秋节
推荐理由:在海峡两岸对峙了35年的那个中秋之夜, 诗人写下了这首酣畅淋漓的爱国主义诗篇。中秋月,是故国家园、离愁别恨的永恒意象,诗人几乎不露痕迹地把这月华诗魂丝丝缕缕织入自己的诗章。虚实相生的手法不仅为诗篇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和魅力,更使此诗的意境显得更为旷远、深遂、沉重。
月亮从东方追来
●公刘
月亮从东方升腾
探望我故园的窗棂
你到底应许了小女儿什么
哄得她含笑端详自己的梦境
你的光波是这般的晶莹
洗着洗着
长长的青丝便染黑枕衾
月亮从东方追来
轻按我客居的门铃
可能熨平老父亲
跋涉关山的苦辛
要不何以眉间盈满着怜悯
你真的是七个钟头以前的你么
我不相信
因为那儿早已天明
推荐理由:公刘的这首诗歌呈现出一种天籁般宁静的幽思。月光如顽皮的精灵,不但窥探到人间的梦境,还追随作者的思绪来到他客居的门前,并为作者的思乡之情而“眉间盈满着怜悯”,全诗表达了一种高邈、宁静、旷远的意境,虽思乡而不悲切,有一种淡然的惆怅。
月亮升起的地方
●小岛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推荐理由:这首诗歌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情思,诗歌前半段写月下景物,后半段写思亲之情,结尾以“姥姥剪出的窗花”为具象表征,烘托了全篇的意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推荐理由: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秋思会落入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使读者进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更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推荐理由:王昌龄不以古体诗见长,但这首观月怀友的五言古体诗,却写得恬淡悠远,耐人寻味。诗的前六句着重写开窗所见的月色,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思:月亮经历了多少圆缺?人世经历了多少变迁?深深的慨叹引出一派空寂。最后四句是怀友,诗人想象,在这月光普照之夜,友人也一定在思念自己。正可谓人隔千里,明月相共。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推荐理由:这首诗前四句描绘出一幅万里边塞图,之后迭印出征战的景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士卒们望着边塞之景,思念家乡,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邈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她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推荐理由:“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初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推荐理由:《春江花月夜》可谓是初唐名作。那时,适逢初治,民风民情都有了些微变化。政治格局和王朝的管理制度也与六朝大不相同。故而,在文学创作上,诗人文客们也开始寻求新的文辞风骨。脱离了建安体的梗概多气、正始体的深邃哲思,和太康体的纤巧绮糜。他们试图突破魏晋以来长久笼罩在文哲之士心中的隐痛:世事无常。于是,贞观诗风兴起,它以刚健质朴著称。这其间,初唐四杰付出了很多,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太多的人豁然开朗,与此相比,世事无常又算得了什么呢?而《春江花月夜》带给人们的似乎就更多了。
它的价值,在于承上启下。感尽无常、道尽离情,后世再叹无常,都在其中;后世再写离情,亦在其中。它清新雅逸,高灵轻隽。没有齐梁体的浓丽冷艳,一派冲淡澄澈,超诣天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话一统六朝哲思,而后渐诉离伤,“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又将离伤轻轻拂过,我愿与月华一起,陪伴着你,照耀着你。一改魏晋无所寄托之感,令人心生向往。无怪乎清代王闿运评价若虚公春江之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了。
今人读古诗,若只习字句,则要失之此作了。它的意境和哲旨才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春江花月夜五字,皆景皆情。不是补天之手,又如何能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