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0|回复: 2

看扬州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 丹阳拥有众多资源又该当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 09: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扬州古城保护理念:敬畏历史 敬畏文化 敬畏百姓  2010-11-26 07:35:59
扬州古城保护赢得广泛关注,源于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始终坚守这样的理念
—— 敬畏历史 敬畏文化 敬畏百姓
      扬州秋意正浓时,全球50座城市的市长登上画舫,沿古运河领略扬州古城风貌。操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友人们,为这座有着2500年辉煌历史的古城再次复兴而连连喝彩。省委书记梁保华最近作出批示,要求推广扬州古城保护经验。在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看来,扬州古城保护的核心理念在于: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有了这三个“敬畏”,才不会浮躁地跟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才会坚守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精致
  只“补牙”“拔牙”“镶牙”,不“换牙”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12个字的背后,是扬州历届城市管理者敬畏历史,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的持续努力。反对扒光老城建新城,反对拆“真古董”建“假古董”,从遗址遗迹到古宅名园,从建筑风貌到街巷肌理,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方式,全面保护,全城保护,这种理念贯穿扬州古城保护实践。
  无数“流行语”见证扬州人古城保护之谨慎。他们说,整治历史街区,只“补牙”(修缮危房)、“拔牙”(剔除有损古城风貌的建筑)、“镶牙”(完善古城功能设施),不“换牙”(推倒重来);做这些“牙科手术”,宁可慢些不能做错
  无数细节印证扬州人保护古城之决心。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很多古城竞相“追高”,不惜破坏古城天际线,扬州则不打折扣地坚持“限高”。瘦西湖周边盖新楼,先把气球放到设计高度,若在景区内望见气球,建筑必须降低高度。而这扬州人熟悉的气球,在扬州上空飘了17年,也因此,为保护古城视觉走廊,包括扬州迎宾馆在内,多座建筑被迫自降“身高”。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扬州控制古城环境卓有成效,古城历史格局得以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极少见。
  文化古城,不能少了“精气神”
  文化古城,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扬州人深知,古城“形”“神”难分,只保有形建筑,不保无形文化,古城便少了“精气神”,少了文化滋养,“护貌美颜”也难以持续。
  敬畏前人的文化创造,扬州近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保护古城文化遗产:68座博物馆陆续开放,向人们讲述“扬州工”名闻天下的奥秘所在;勒石刻碑,解读300多处遗址、园林、街巷、故居,告诉人们那里发生的如烟往事;雕版印刷、玉雕、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清单,越拉越长,收获也越来越多。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世界级,扬州摘得了18项非遗“金字招牌”,数量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前列。
  游扬州,博物馆不可不去。那里,大师们表演扬州“活的文化”令人惊叹。9月24日,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一处安静的角落,工艺美术大师沈树华神情专注运转刻刀,梨木板上一幅《阿Q正传》的插图惟妙惟肖,引得一对青年男女屏息观看。沈大师身边,站着新收的弟子。退休后,到博物馆表演,培养弟子,成了他的日常生活。扬州鼓励“非遗”大师多带弟子,每带一人,每月资助600元。
  “雕版印刷传承1300年,历史上,扬州不算最好,但今天,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在扬州。去年,是扬州代表中国,把雕版印刷送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副社长张永林说,在政府支持下,雕版印刷从单位保护走向社会保护,从师徒传承走向社会传承。于是,张永林每周都要赶到南京,为两所职校百余学生传授雕版印刷,“我们四年培养两三百人,少数从事雕版印刷,其他人则如种子,向更多的人传播扬州文化‘活化石’!”
  拂去传统文化的蒙尘,用心培植,传承光大,扬州为城市铸造灵魂、张扬神韵,城市品牌形象不断放大。说不尽的扬州,就在东关街老字号卖剪纸卖“扬州三把刀”的吆喝声中,就在富春茶楼食客们等着翻台吃早点的期待中;说不尽的扬州,就在“扬州工”16次担当国礼馈赠四海的骄傲记录中……这一个个“说不尽”,散发出扬州独特的城市魅力。
  把现代精致生活引入古城
  “古城保护应该得到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对《华盛顿宪章》倡导的这条原则,扬州人把“应该”一词换成了“必须”。
  保护古城,根本是传承文脉和改善民生。老百姓住在古城,热爱古城。正视他们改善生活的诉求,古城保护才能赢得支持;敬畏这民间力量的制衡,才能遏制破坏古城的乱决策、乱作为。
  古城保护保文脉,也要保人脉。见城不见人,将原住民统统赶走,腾出空间搞旅游,就违背古城保护的原则。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是古城风貌的重要标识。对明清古城10万居民,扬州做“减法”,规划疏散一半人口,减轻古城负荷;又做“加法”,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设施,让留下的人过上现代生活。
  坐在铺了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与德国技术公司合作,对12个历史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拿出方案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
  “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劝说私家园林开门迎客,让更多人于闹市怡情山水。“这几年,老城冒出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为主,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说,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岁的。”
  “一座城市美不美,不仅在第一眼的感觉,更在内心感受。”秋天下扬州的美国人梅尔瑞斯,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扬州古城,内心快乐的居民很多。快乐,理由各不同,但都与对精致扬州的文化认同分不开。在东关街开店谋生的尚君义说,不后悔十几年前没把12幅清代瓷板画卖掉。“我刚搬进逸圃,就发现了这些画,文物贩子上门,开价一幅一万元,当时我工资不过300多元!前年,我搬走前把画捐给了政府。”
  “古城保护绝不能急功近利,绝不能为GDP牺牲古城,绝不把古城当印钞机,开发利用只是保护的副产品!”王燕文直言,“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不足以比肩扬州的历史。城市领导任期有限,事情做不完,不能光盯着惊天动地的事。看不见、摸不着但对老百姓有利、对历史负责的事,更要做!”她特意把接受采访的地点选在宋夹城遗址公园,“下面是宋城,再往下是唐城……我们脚下有多少看不见的历史需要保护?市里明确,18平方公里的扬州城大遗址内不准盖别墅,要建成普通人怀古休闲的文化公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9: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扬州走另类现代化之路 古城保护面临资金难题 2010年08月18日
  2010年8月3日,扬州古城区东圈门古巷18号门前,3辆脚踏黄包车停着,一名车夫扯着大嗓门向游客介绍这栋老宅子:“这是江泽民主席六叔江上青的房子。江主席6岁来到扬州,在扬州念小学和中学……”游客们听得兴致勃勃,只可惜它未对游客开放,宅门紧闭。
  200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扬州接待法国总统希拉克,成为一段“外交佳话”。如今,在扬州市中心文昌阁一侧,立石刻着当年江泽民给扬州的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扬州视之为“一句嘱托”。
  新世纪头10年,扬州走了一条不与别人比GDP,不与别人比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路子。1958年,丰子恺曾失望地说扬州“全无一点古风”,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化城市”,“只是小上海、小杭州,并无特殊之处”。这10年全国各地高歌猛进大拆古城区,扬州人却将古城整体保存下来。今天,扬州主政者甚至自豪地说,古城及其文化是扬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
  2001年,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点将,昆山市委书记季建业出任扬州市长。
  此时,扬州财政收入不过33.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不到1亿美元,利用民间资本不足20亿。呈现出来的扬州市貌是,狭窄的街道,低矮的市廛,而且坑坑洼洼,楼面陈旧,“扬州之美”只得靠瘦西湖这些风景区来撑门面。一个赋税占全国1/4的古代“国际性大都市”,20世纪末,已衰落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
  “那时候扬州真穷,几千万元都拿不出来。”扬州副市长陈扬感慨万千。
  2000年,扬州人扬眉吐气,开始“十年磨一剑”。到2008年,季建业离开时,扬州三大基建工程已全部完工。一是扬州各县(市)都通了高速公路;二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合龙,这座连接扬州和镇江的长江大桥,投资达57亿元,等于国家送了一个大礼包给扬州;三是扬州实现百年通火车梦,胡锦涛主席亲自为扬州火车站启用剪彩。
  季建业用8年时间为扬州拉开架势,提升了“硬实力”。他的接替者王燕文,从市长升为书记,在扬州也干6年了。王燕文持续抓新城建设与古城保护的同时,主抓“软实力”,提出“创新、精致、幸福”6字箴言,引导市民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观念,迈向“现代市民”。不过在扬州采访,发现民间对王燕文的思路还未完全吃透,有“季实王虚”之说。说到底,“软实力”必须转变成扬州“核心竞争力”才有实际意义。
  古城保护是“还账”
  2010年8月1日,站在扬州古运河东关古渡口。
  10年前,为了迎接两国元首的到来,江泽民旧居所在的东圈门古城片区进行保护性整治。
  不难看出,扬州做的这些都是“迎宾工程”,被动式的。在扬州,不少人坦言,扬州明清古城区得以整体保存下来,不是因为觉悟高,而是“后发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能力搞“旧城改造”而已。“如果扬州人觉悟高,江泽民旧居前面就不会有两栋现代大楼”。这两栋大楼至今还矗立在那里。
  当然,从2000年起,扬州进入古城保护“新时代”——一场大争论后,形成共识:古城不是城市现代化的包袱,而是体现城市文明、展示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底蕴的“最佳媒体”。
  变被动为主动后,扬州实施西进南下城市发展战略,把居住在老城区的12万人口迁出近一半。个园的整修开放是一个典型案例。个园系清嘉庆年间两淮总商黄至筠购筑,南部为住宅,北部为花园,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但是2002年修缮时,搬迁出居民31户。从东关古渡出发,穿过复建的宋式东关门,眼前是一条明清风貌的古街,这是古扬州城的中央大道,也是今日扬州古城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个园就在这条街上。脚踏黄包车带着游客来回穿梭。临街多为店面,什么扬州三把刀、姜糖、烧饼、酱园……政府将工厂、机关、学校,以及临街居民悉数搬走,企图恢复东关街“邸店林立,绮罗如云”的明清古街风貌
  郑路,扬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主任。她说,唐代以来东关街一直是条商业街,但清末以来,扬州城市萧条,特别是1949年后扬州边缘化,很多商店转为住家。如此一来,应该回到哪一个时间段?东关街选择了做商业街,临街原住民全部搬掉,其他街道基本保留,整治为主,而非拆迁改造,“否则,由一个规划师规划,一个建筑师设计,一个施工队施工,怎么还可能有历史?”今天,郑路的思路又不一样了,其他古街再整治,她强调“不能一味搬迁,也不能一味保留原住民”,原本该住一户人家的现在住了几户,那就搬迁部分出去,剩下一户人家。
  “很多历史名城搞古城保护,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旅游。但扬州认为旅游是副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后自然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又是为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郑路认为,古城保护是还账,政府欠账太多了,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等,于是,古城老化,房子变危房,住户基本是老人和中低收入家庭,其实,这是政府几十年欠账的结果,现在政府有经济实力了,就得“反哺古城”,不可说古城是政府的包袱。反观其他一些城市,则以“旧城改造”为名大拆古城,目的就是“甩包袱”。
  可持续保护之难
  扬州古城保护怎么保证其可持续性?首先,扬州主政者能否“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就是一个症结所在。假如领导中途变卦,怎么办?
  一开始,为了保证不因扬州市主要领导更替而遗忘“一句嘱托”,致使古城保护变卦,2000年扬州市通过人大决议,通过了《古城保护的决定》。但在扬州市文物局局长顾风看来,这仅是打了预防针,还不是治病的药方。因为在当前“经济城市”发展模式和政绩考核体系下,扬州市委书记市长每次到省里开会都很难受,GDP不仅远远落后于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就是在扬州、泰州、南通苏中三城中,也是倒数第一。“即使省里不批评,但光看那个经济发展排名,就够扬州市领导难受的了。”顾风说。
  “在国际上扬州被表扬最多,但在省里开会,扬州GDP排名压力很大,在一热一冷之间徘徊,领导没有定力,他可能会很彷徨。”顾风疾呼,“必须改变这个局面。”
  即使官员考评模式调整了,扬州古城保护还面临另一个大难题,即资金。“政府一家独大,在前面冲,初步成果出来了,但是独立在支撑,这个路子走不长。”郑路说,“长远来看,要依靠全社会模式。”
  在郑路看来,古城保护政府不能大包大揽,私房政府只能补贴。现在的问题是,老城区的居民的确没钱,希望政府全包。另外一个是产权问题,很多老房子产权属于兄弟姐妹几个人,关系不是太好的就有问题了,有的人就拿产权来说事,要政府先解决他们的住房福利。琼花观社区主任李华告诉说:“一开始,居民不愿意出钱,认为政府来整治,居民是不应该出钱的,刚开始进度很缓慢。”
  扬州现在的做法是民居屋面、墙体、外门窗等外部风貌的修缮整治,政府补贴30%,每户补贴最高额2万元,厨房补贴800元/户,卫生间补贴1000元/户。目前已经有约60户居民报名申请修缮自家房子,“但其中符合条件的并不多”,也有的居民测算后发现修缮费用高,主动打了退堂鼓。“难就难在,怎样在经济发展还没起来的时候,发动群众参与,带领大家行动起来。”李华说。
  调查发现,由政府投资修缮的园林、商业街、客栈等经营性项目,设立了一家公司来融资。但民居整治这一块,尚缺少转型为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成功案例,光靠政府补贴,居民整体积极性尚不高,多数人持观望态度。
  比起其他城市古城区大拆大建式的开发商开发模式,扬州选择了“苦行僧”之路。不仅慢,而且费力。但在郑路看来,古城保护恰恰需要慢,不知道怎么办,扬州就不办,没有能力办,慢慢再办。郑路举了日本古都奈良的经验:“一年只准修20间,20年一个轮回再整治,永远那么古朴。”郑路还发现,国外搞古城保护,主导者不是政府,是基金会,做一个项目,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在西班牙马德里,郑路就发现一个民居保护项目,做了20多年,才做了一点点,基金会跟老百姓慢慢谈,工作很复杂。
  “古城保护,我们国内存在一个误区,希望快一点。光着急不行,这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不是把房子修好了就好。”顾风说,“没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像种子一样撒在这个城市里,怎么可能?”在这位文物局长看来,应该通过培训,将古城居民转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带动千家万户利用自家古宅子搞旅游、搞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比如“扬州人家”,让游客住进自家里,尝主人亲手做的地道淮扬菜,听主人讲扬州典故趣事。这样,扬州古城历史街区就“活”起来了。
  否则,像现在的东关街,“只能买一些旅游商品,一逛就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事情上,如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皋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通市的鼓舞和指引下,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可以看出,如皋市从2004年提出申报,到2006年、2008年、现在2010年一直在努力),相信如皋付出的努力是一定会有成绩的!同样的,丹阳早在丄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过创建目标,但是失败后、至今一蹶不振,希望文广新局能踏踏实实地重整旗鼓,完成这项历史赋予她的使命!

江苏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江苏3个) 南京市、扬州市、苏州市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江苏4个)
徐州市、淮安市(今淮安市楚州区)、镇江市、常熟市
2007年9月15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无锡市
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9年1月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
南通市
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2003年10月8日 建村[2003]199号
2、江苏省昆山市
周庄镇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2005年9月16日 建规[2005]159号
05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木渎镇 06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07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08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2007年5月31日  建规[2007]137号
6. 江苏省高淳县
淳溪镇 7.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8.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1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1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江苏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公布,共2个) 高邮市、泰州市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公布,共3个) 苏政发〔2001〕31号
常州市、兴化市、江阴市
2008年11月4日,江苏省办公厅发文(苏政办发(2008)114号),
公布宜兴市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2009年11月9日,江苏省办公厅发文(苏政办发〔2009〕125号),
公布高淳县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27 00:40 , Processed in 0.0658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