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风景
近日有时间到农村老家走走,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悠闲地漫步在已是面目全非的村庄中,我努力寻找着童年的记忆。儿时的景物已不多见,水塘变小、变脏了,杂树繁花不见踪影,还有那大片大片的竹林,也被新盖的楼房取代,整个村庄几乎看不到一棵竹子。郑板桥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片竹林的消失怎不令人感到失落和茫然。幸运的是,往日的旧屋尚存,还能让人依稀找到古老村庄的印记。那童年的旧屋,已是断壁残垣,在新楼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渺小。可在那时却住着一家好几口人。一间旧式的木结构楼房,最多要住十多口人的大家庭。而现在的房子砌大了、砌高了,村庄变大了,但居住的人却少了,规划也零乱了。在我家的前后,尽管楼房林立,却看不到几个人,除了一两个老人还住在家里,基本上都空着。儿子媳妇都外出打工了,甚至连孙子们也随着他们的父母到打工地就读了,一年到头难得回家,有的几年不归,以至小偷经常“光临”也不察觉。
残败的旧屋给我以无限的遐想。哪一间旧屋没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想如果晚上走近这些旧屋,一定会不寒而栗。我走近一间旧屋的窗口,看到满屋的木头,这些木头当然是作为废物被人丢弃在那里的,可在当年,这些木头是多么的值钱,多么的来之不易,那就是财富的象征。一般人家有一二间木结构的楼房,就算是殷实的人家了,就不怕找不到媳妇了。记得我家有一张至今还在用的八仙桌,中间一块板子起了翘,可就是找不到一块木板来修补它。还是一个做木匠的远房亲戚,在为人家做活时,顺手牵羊拿了一块,才修好了这张桌子,让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
沿着童年的村路,我走向儿时村里最大的池塘——多门塘。儿时的我经常在清澈的池塘中游泳戏闹,大人们在这里挑水、洗菜、淘米,而现在池塘里已长满了杂草,四周被垃圾所包围,它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清澈、那么大、那么令人敬畏而又感到亲切,倒有点令人厌恶。我举目寻找塘边的一棵老桂槐杨树,因为那棵树太令人难忘了。多少年来,即使在外省的从军岁月中我也时常想起它。小时候,我们夏天借着它浓密的树枝在此纳凉,听大人讲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它还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当年新四军中的叛徒李瑞芝在杀害了新四军中队长王金龙后,在此树下等待接头,投敌伪而去。解放后,他又在此树下被人民政府镇压。现在,这棵老桂槐杨树已荡然无存。
由老家的村庄,想到现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我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根据农村现有的人口、生活、工作的实际进行规划,不能大而全、大而空,应该是过去的环境加今天的建设。
发表于2007年3月31日《丹阳日报》http://www.danyangnet.com/culture/yrquan/yuanchuang/2007/03/31/40807.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