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4|回复: 0

龙年那些事——1904,老佛爷七十大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8 08: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慈禧,一直想过个风风光光的整岁寿辰,谁料命运弄人,阴差阳错,始终不让她称心如意。

  同治十三年,慈禧四十大寿,独子夭折;光绪十年,五十大寿,法国入侵,满朝无精打采。

  光绪二十年,太后六十大寿,为举办隆重的庆典,朝廷上下早早便开始准备,甚至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修建颐和园:挖了个昆明湖象征“福如东海”,垒了座万寿山寓意“寿比南山”,总耗银超过50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就达3000万两——费尽心思修成一个颐和园,慈禧满心希望自己的六十大寿要好好地风光一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庆典紧锣密鼓筹备之时,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甲午战事。8月1日,中日互下战书。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还过什么生日?据史料记载,1894年11月7日,慈禧的六十岁生日,是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的。

  一晃就到了光绪三十年,这一次老佛爷能如愿过个热闹的七十大寿吗?

  宫廷上下耗资巨大,布置庆典现场和沿路景点;各地进献珍宝无数,其中还有内务府委托天津“泥人张”为慈禧七十大寿专门定制的“木兰从军”等泥塑。此外,慈禧还招请当时的英国公使托雷进宫放映电影,时称“西洋镜”。当然,其中最为铺张奢侈的,当属慈禧太后最为痴迷的京剧。

  “京剧迷”慈禧

  清朝历代皇帝,自乾隆开始,无一不是戏曲爱好者。而最醉心于此的,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爱听戏,也很舍得花钱。她不仅要求戏楼规模宏大,对演员的行头道具也特别讲究。当时行头、砌末(指演戏时所用的戏装)的添置竟成为宫中一笔非常大的开销。据记载,慈禧太后五十大寿时,就大量添置行头砌末,耗银达11万两之多;而到了1904年的七十大寿,其所添置的行头砌末,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奢华程度,都令人咋舌,达到52万两银之巨。

  当时紫禁城内最大的戏楼畅音阁,便是专为重大节庆演出所建。其北面的阅是楼,则是皇帝、后妃、皇子等人的观戏处,厢廊是王公大臣陪观处。观戏之后,慈禧常在这里设宴饮乐,一同观戏的王公大臣们只能盘坐在回廊下。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慈禧太后晚年时,因劳苦功高,多次应召入宫观戏,每每因长久盘坐于地,都会两腿酸软,无法站立,可谓是苦不堪言。但每次他都还得毕恭毕敬地叩谢太后,跪伏谢恩。

  民间艺人进宫当差唱戏,从咸丰年间就已开先河;但真正形成风气,却是在慈禧开始执政的同治年以后,渐渐民间戏班入宫当差成为定制。

  演员进宫当差,不仅是一种荣耀,同时也给演员带来了丰厚的赏赐。一些善于辞令、会讨慈禧欢心的演员,常受到封赏,动辄就是几百两银子。能得到“老佛爷”的封赏,标志着伶人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在外登台和给大宅门唱堂会的演员们,出场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1904年,北京的京剧科班如雨后春笋般,热闹非凡,争奇斗艳,其中也包括“喜连成”这样大名鼎鼎的京剧科班。

  

  “喜连成”,应运而生

  1904年1月5日,京剧科班“喜连成”成立,这是当时北京城最大的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牛子厚和叶春善,之前同为京剧艺人,结识于京城,后来一同表演唱戏。

  世纪初,八国联军已进入北京,许多京剧艺人为了生计被迫弃艺从商。眼看京剧事业岌岌可危,面临衰败,1901年,牛子厚嘱托叶春善组织科班,但叶春善一直推辞。直到1904年,听闻热爱京剧的慈禧太后过七十大寿,要招募民间戏班进宫大唱京剧,这才决定将科班操办起来。

  牛子厚用自己的三个儿子的名字“喜贵”“连贵”和“成贵”,将科班定名为“喜连成”,牛子厚任班主,叶春善任社长。“喜连成”有一套严格的《梨园规约》,学艺者必须遵守,此规则后来也逐渐成为梨园行规。

  叶春善在琉璃厂西南园买了间房,收容了六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开始教戏,世称“六大弟子”。

  “喜连成”规模逐渐扩大,学生多了,叶春善一人精力有限,就聘请了萧长华、宋起山、唐宗成等数位教师入社,科班也搬到了虎坊桥,也就是现在纪晓岚故居的对面。到了1905年,第一科学生已有五十多人,这才在广和楼正式登台演唱。挑帘即红,每日满座,唱了一年,全北京无人不知晓有个“喜连成”。   

  1912年,清末民初鼎革之交,市面萧条,牛子厚因家务纷繁,无法兼顾,将“喜连成”转让给沈玉亭、沈仁山兄弟,并改名为“富连成”。彼时已有两科学生按“喜”“连”两字排名,所以从三科起才排“富”字,以后就是“盛”“世”“元”“韵”几个字。

  1948年,到了第七科“韵”字辈,“富连成”终因时局巨变,无力延办,黯然解散。

  “喜连成”“富连成”历时长达44年,是延续时间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京剧科班,先后培养出七科,共700余人。

  

  “末代状元”之谜

  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竟让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数次易主,当时成为北京城的一条奇闻。

  1903年的科举考试主持官员,十分留意“吉庆之兆”。朝廷经过筛选,派出两批去云贵和两广主持乡试的考官——八人名字分别为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将此名字联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真乃大吉大利。

  由于自1905年起,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因此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举考试,产生的状元即成为“末代状元”。

  最终结果公布,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状元及第,榜眼、探花分别为广东清远人朱汝珍和广东番禺人商衍鎏。由于在此之前,状元人选曾数次易主,因此名单公布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各种传闻和猜测传遍大江南北。

  一种猜测认为,考中榜眼的朱汝珍本应是状元。据说当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大臣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交由慈禧太后“钦定”。慈禧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朱汝珍的试卷时,只见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处的“珍”字时,不悦之感陡然而生。慈禧太后一见这个“珍”字便想起了珍妃,由于珍妃支持光绪帝改良,引得慈禧太后大怒,最后珍妃溺死井中;再加上朱汝珍又是广东人,慈禧太后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首逆”都出自广东,这更是让她怒火攻心,遂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翻开第二份试卷时,慈禧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这份试卷是直隶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1904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当时烽火四起、动荡不安的大清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大笔圈定,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变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加之社会舆论的压力,朱汝珍的名字虽没有抹去,但也只能屈居刘春霖之后。这样,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故宫畅音阁。

  1904年,农历甲辰年,光绪三十年。

  八国联军已入侵中国,日俄战争爆发,中国东北的土地遭到践踏。大清朝上,慈禧太后仍“垂帘听政”,执掌实权。

  这一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岁寿诞。


  清内务府大臣庆宽为慈禧七十寿辰进贡的“巧捏泥人八匣”之《白蛇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1 13:06 , Processed in 0.0585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