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7|回复: 18

千年古刹白龙寺探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9 08: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部落神父 于 2012-5-19 15:37 编辑

        宁镇山脉,东西横贯,蛟龙探水般蜿蜒于南京、镇江之间,岿然耸峙于长江南岸。绵延的群山,峰峦叠翠,奔腾的江流,汹涌澎湃,古朴的村落,依山傍水,诗意的田园,风光旖旎。
       经山,又称水晶山,雄踞在丹阳市区东北三十五里处的埤城镇,是宁镇山脉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相传有得道异僧于此讲诵经文,故而得名。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率诸仙乘快龙跨天马骑金牛下凡,来到人间普渡众生,由马迹山经青龙寺过白龙寺,认定经山乃风水宝地,旨意在此讲经布道。
       悠然经山,东晋咸康年间佛陀尊者在南坡创立经山院,北宋时始名崇教寺,繁盛时文人雅士、学者高僧云集,因战乱和宗教矛盾,屡建屡毁,如今已无踪可寻。经山北坡的山湾里,白龙沟浩浩荡荡,近有白龙寺,远有青龙寺,绿荫掩映,古香典雅,暮鼓晨钟,梵音沉宏。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资源丰富,遍地宝藏,民风淳朴,文化灿烂,灵气修性,福地养身。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部落神父 于 2012-5-19 08:43 编辑

                                                                               传说与传奇
     经山古称彭山,白龙寺,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大兴土木,皇帝御赐匾额“显济寺”,寺内筑有龙池,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祈雨灵验,故又得名“白龙寺”。清朝咸丰庚申年毁于大火,同治九年重建,殿宇一新,正式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白龙寺香火旺盛,名噪一时,方圆百里之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原寺三进一院,前进五大间,中进三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是如来佛像。后进五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三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四尺许,“白龙池”位于院中央。寺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抗战前夕,后院的东厢房供僧人饲养家畜,西厢房供僧人食宿,常住僧尼十六人,寺庙有耕地一百七十亩,桃园两百亩。1942年,驻扎在丹阳的日军担心白龙寺成为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的落脚点和活动场所,将大部分寺宇拆除、烧毁,木料被运到埤城、胡桥修筑据点和工事。解放后,白龙寺仅存后进及白龙池,寺内设有本地赤脚医生给人看病的医务室。青砖铺就的天井内,几根粗大的木柱成年人也无法环抱,墙角边一溜莲花石墩东倒西歪,白龙寺此刻已经沦为孩童游戏的天堂。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成白龙寺小学,只有灵异的白龙池至今尚存。
        芳草葳蕤,柳絮随风,岁月悠悠渺若纱,世间浮华皆云烟。遥想古刹鼎盛之年,红墙黄瓦,气魄雄伟,令人叹为观止。寺前是一马平川的紫云英,姹紫嫣红,宛如天降云彩,数百亩桃花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寺内香烟缭绕,佛声鼓乐抑扬顿挫。寺前大道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真可谓:“万里春光寺槛开,八方香客络绎至。紫烟缥缈绕仙阁,金殿辉煌白龙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龙寺历经千年沧桑,见证历史变迁,风雨艰辛,依旧美名远扬,这源于老百姓对白龙传说的刻骨铭心,源于对白龙感恩的崇敬爱戴。
     相传世居此地的人们,乡风至纯,安居乐业。一日有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上山砍柴,迷路于雾气缠绕的山湾里。谁知回家数月后产下两条蚯蚓般怪物,一青一白,甚是吓人。怪物见风就长,转眼间成了胳膊粗的巨蟒,三日后竟然腾空而起,翻飞盘旋。
    寒来暑往,昔日的黄花闺女早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太婆。阴历四月初一,晴空忽起霹雳,狂风呼啸,乌云翻滚,云层中青白二龙眸光锐利,威风凛凛,它们是来迎接有生养之恩的母亲去天宫享福的。白龙驮上老母告诫到:“天高云深,未到天宫前,您万万不可睁眼。”青龙则先行一步回天宫报信。
     坐在白龙背上的老母亲隐约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睁眼一瞧,原来是青龙带着一群天兵天将正张牙舞爪地奏乐欢迎她呢,她喜得眉开眼笑,可低头一看,万丈深渊,深不可测,她一阵心悸,坠入云端。
     白龙、青龙见母亲坠地而死,痛不欲生,哭瞎了眼睛的两条龙落在经山脚下,涟涟泪水汇成深潭,后筑成龙池。方圆数十里不明真相的山民以为天上恶龙作怪,纷纷冒雨前来降龙,青白二龙被蓑衣压住,再也不能腾飞,不久困死在荒山野岭之上。后来当人们明白这青白二龙是知恩图报的贞烈之龙时,后悔不已,于是捐资兴修了两座寺庙白龙寺和青龙寺,白龙寺建在经山的北麓,青龙寺建在对面的荒田村。如今,胡桥医院向北数百米处有道脊梁骨似的山岗,道旁石碑上刻着“历史地名卧龙岗”,这就是当年乡民降龙的地方。
        在白龙寺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保江山世代相传,煞费苦心。当秦始皇带领群臣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占卜称,云阳有王气。秦始皇怕丹阳出皇帝夺他的江山,所以立即下旨破丹阳的风水,首先将云阳县名改为曲阿,其次派赭徒凿开丹阳的北岗山以断龙脉破王气,另外请来方士高人在白龙寺附近的荒山上施展法术,因为此地王气最盛。殊不知卧龙岗身底下有白龙、青龙横陈,龙虽作古,但龙脉龙气犹存。当年破泄王气的荒山坡称作“龙治番”,也即青龙寺创立的旧址,现在人们依然这么称呼。事实上,秦始皇死后430年,丹阳果真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吴大帝孙权。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巧合的是齐高帝萧道成童年时曾牧牛卧龙岗,笑谈秦始皇,怀揣鸿鹄志,立誓平天下。
     白龙寺最神奇的莫过于白龙池,它刻录着千年的风雨坎坷,静观着古刹的兴衰萧条,感受着人间的酸甜苦辣,享受着信徒的顶礼膜拜。白龙池的由来众说纷纭,若问当地人,他们肯定会说是龙的眼泪汇聚而成。有人说,白龙池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也有人说白龙池是山底暗河的河口,暗河直通长江、东海。
     别看龙池水面不大,池内水位常年不变,每遇洪涝不溢,如逢旱情不干。1976年,白龙寺大旱,河沟见底,井水干枯,土地龟裂,附近村民饮用水发生困难,幸有白龙池水救急。当年,白龙池前挑水的人排成长队,但令人称奇的是白龙池水前取后满,源源不断,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白龙池水成为当地人的救命宝水。
    白龙池水清澈透明,爽冽甘甜,四季恒温,春温秋爽,冬暖夏凉,池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常饮用能强身健体,周围村民用池水洗眼,从不生眼疾。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每逢阴雨天气,池口雾气袅袅,迷雾之中可见到一青一白两条小蛇在池内畅游,人们都说着是白龙和青龙的化身。1940年腊月,滴水成冰,日本鬼子到白龙寺捉拿和尚张道林,张道林情急之中跳入白龙池,躲藏一夜竟然未被冻死,这又成为白龙池的一段传奇。
    白龙池的四周用古砖砌成矮矮的围墙,砖墙中镶砌石碑数块,碑文在《丹阳县志》上也有记载。光绪壬寅年,镶黄旗人施沛霖入任丹阳,恰逢丹阳大旱,飞蝗蔽日,民不聊生。施沛霖顶着烈日步行至白龙寺祈雨,龙池显灵,当即风雨大作。又一碑文记载,光绪丁酉年,丹阳旱情严重,在任县官陈际唐徒步至白龙寺求雨,结果冒雨而归,雨水没足。陈际唐求雨有功,敕封为“广仁公”,朝廷赐白龙寺贴金匾额“利济苍生”。清朝诗人华应春有诗为证:“ 白龙何日去?池水尚沄沄。 冷浸中宵月,阴生向晓云。山形连马迹,地势控狼坟。怪底年来旱,空修祷雨文。”
        白龙寺修复理事会在清理修复龙池时,发现了龙池中的镇池宝物,两米多长的石柱上雕有精致的十八罗汉图,堪称无价之宝,这也足以证明白龙寺典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是埤城镇白龙寺的传统庙会。白龙寺庙会是由总督向朝廷奏请,由皇帝批准的官府祭典,每年的四月初一由官府举办祭祀活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庙会期间,寺庙董事会置祭桌,桌上摆满了各种果品和猪、牛、羊三牲,并用红纸剪花贴盖,把整个祭桌装扮得像一座小宝塔,由八个大汉抬入龙王殿中。四月初一早晨,白龙寺大雄宝殿被善男信女挤得水泄不通,敬香的人前一排、后一排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寺前大路两旁被各种摊贩排得密密麻麻,路中购物者及友人前推后拥,连绵到两公里之外。入夜,信佛的老太围坐在一起,三通钟鼓后开始诵念佛经,从凌晨零时一直“坐夜”到天明。庙会期间还有戏班子前来演戏,唱三本大戏,一般是京剧或者锡剧,看戏的地方人山人海,戏终人散。
    解放后,地方剧团演出照旧,旧时的烧香拜佛和“坐夜”的热闹场面取消了,改为篮球比赛,赛场上常常人满为患。四月初一早上,各地卖瓜秧的、卖农具的都自动前来做小买卖,人数常在三五千人左右。到“文革”后,白龙寺庙会停止了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兴建中的白龙寺.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发现白龙洞
        起源于丹徒境内的马迹山属于宁镇山脉的一部分,经山位于马迹山的尾端。山间林木苍翠,郁郁葱葱,远看似画,近看是景。山谷泉水常年潺潺流淌,在山脚汇成奔流的白龙沟。古刹白龙寺山水相依,花鸟为伴,神润灵秀,禅意悠远。
        民国期间,丹阳宗教渐趋衰落,百姓对宗教信仰的意念日趋淡薄,寺庙、教堂多被拆毁或移作他用。丹阳的佛教名山——经山附近四处开山采石,炮声震天,寺院的宁静神秘威严消失殆尽。白龙寺对面的采石场曾炸出个山洞,洞内发现许多动物化石,当地人称其为“白龙洞”。据史料记载,1937年,在白龙寺上湾山南坡洞穴内发现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第四纪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涉及啮齿类、两栖类哺乳动物至少有十三种之多,洞穴出土的狸化石是我国继周口店洞穴后的第二次发现。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裴文中(1904-1982年)教授研究埤城上湾山洞穴哺乳动物化石的论文,于1940年在中国地质学报印行的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强烈关注。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狼烟遍地,白龙洞没有得到保护开发,众多化石被毁,研究资料丢失。
        笔者近日采访了白龙寺荒田村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何腊寿,搜集到当年开山采石发现白龙洞的第一手资料。
        那年10月,天气寒冷,才四岁的何腊寿穿着鸡冠式大尾巴棉裤在家门口晃悠。他家就住在上湾山的山脚下,当地人把白龙寺对面的荒山丘陵统称上湾山,没有具体的分界标志。当年山上有狼,狼洞密布,白天也能见到群狼大摇大摆地在坡顶溜达,夜间会到村子里偷羊吃鸡,大人从不允许小孩独自上山,担心被野狼叼走。自从彭家山南坡有人开采石宕后,隆隆炮声吓得狼群四处逃散,狼害才有所好转。忽然,何腊寿听到山上有人在大呼小喊,父亲也急着上山去看热闹,何腊寿想跟着去,可因为年纪小,路走不稳当,遭遇父亲一顿痛骂,他觉得委屈,独自坐在家门口哭了许久。
        原来,采石工人砍走灌木树枝,挖去土表层后,一炮炸开一个被乱石堵住的山洞。这不是普通的狼洞,乱石扒开,洞门口封有两块平滑的板石,上面刻有十四个图案和四个象形文字。大家立即想到村里的私塾先生韩占树,河南人,学问高,精通四书五经,平时喜欢咬文嚼字。谁知韩先生到后,横看竖看,琢磨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究竟,最后打着哈哈知难而退。
        傍晚,太阳已经下山,围在洞口看热闹的人群有增无减,方圆数十里的名流雅士都闻讯赶来看个新鲜,仅此等人就有四、五十个。夜色降临,众人怕有意外,乡绅们合议一番后一致同意将两块石碑抬下山来,运到镇上。数天后,石碑不见踪影,也没人追究关心。所幸的是经山寺的吴姓和尚和寺庙的董事长倪春开带着工具各自用黄纸拓了一套图案和文字,他们认为那图案不是文字,而是上天赐予平民百姓的圣符,拓下来放在枕头里睡觉可以避邪气。
        石碑固然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其实洞穴内还有无价之宝。洞穴口并不大,但洞穴内有形态各异的动物骨骼化石,本地老年人断言就是“龙”的化石,可以包治百病,于是许多采石工人便偷偷拿回家中。尤其是考古专家考察结束离开白龙寺后,洞内散碎化石被山下百姓一抢而空。该洞穴也因此被人们称作白龙洞,以后的事实表明,白龙洞的称呼绝非空穴来风。
        受兵荒马乱的时代局限,白龙洞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管理,石宕越挖越大,白龙洞最后也坍塌消失,白龙寺极具旅游价值的亮点资源自此被人为破坏。白龙洞,洞连洞,洞中有洞,洞穴坍塌后又发现许多珍贵的动物化石,由于战乱,政府无力顾及文物保护,加之当地人受谣言蛊惑,新发现的动物化石遭到哄抢。解放后,在彭家山的南坡上,放牛割草的孩子、挖草药的山民也经常可以在草窝里、乱石中找寻到化石碎块,俗称龙骨。龙骨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如遇伤口出血,取龙骨一块,刮粉少许,敷在创口上,即刻见效。笔者出生于离彭家山不足三里路的土库楼自然村,学生时代割草拾柴时常捡到龙骨。小学在校参加劳动时,被身后同学用锄头将脚后跟划开一道口子,敷上龙骨粉后,不久自愈。龙骨粉的药效与云南白药差不多,没有科学依据,估计心理因素的作用较大。
        现在,站在新建的水晶山体育公园往北看,能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凹陷石坑,那就是白龙洞的旧址。数年前,白龙寺开始封山,禁止开采石宕,当年炮声连绵、乱石横飞的石宕已经渐渐恢复植被,但曾经的传说与发生的故事却在流传,无法掩盖。
        1939年,何腊寿的哥哥何东山在经山乡绅倪春开家读私塾,虽然只有十几岁,但聪明伶俐,遇事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倪春开很喜欢他,便将那张白龙洞石碑黄纸拓片送给何东山,让何东山研究研究,究竟是什么东西。白龙洞封门的石碑已经不复存在,有人说,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摔破,就扔掉了,也有人说,被人收藏转卖了。
        何东山每晚拿着那张黄纸拓片在油灯下苦思冥想,翻阅大量的古籍资料,他的二姐一面烧饭洗碗,一面帮着参谋。历经数月,何东山认出个十四个图案原来代表十四个字:“白龙母,岁旱应。头东尾西,三十五步。”百多年前,上湾山荒无人烟,虫兽出没,究竟是谁发现了白龙洞?为何用石碑封洞而不开挖?石碑上为何刻上这些文字,寓意是什么?为何《丹阳县志》在此之前没有只字片句的记载?一连串的疑问悬念让何东山茶饭不香,夜不能寐。正当何东山苦心研究时,却因民事纠纷惨遭白龙寺和尚张道林的黑手,年纪轻轻死于非命。白龙洞从此变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1941年,荒田村来了一个姓周的刻图章的先生,何腊寿凭着记忆,将哥哥何东山一直未解开的四个象形文字请教周先生,周先生微微一笑,“不是专业人士还真认不出来,这四个字是白龙遗躯。”何腊寿当时便惊呆了,流传千年的白龙传说和白龙洞里的动物化石究竟有什么联系?偶然的巧合还是果真有白龙存在?
        白龙寺附近的山腹处有个金牛洞,石洞前是一半圆形小水潭,深约三米许,直径为十米左右。洞口向北深入水潭底部,深不可测,从未有人入洞探测过。民间流传,洞内有一条金牛,是镇山宝物,曾有仙人在洞旁伺机捕捉。一天,金牛跑出洞来,仙人发觉后一直追赶,狂奔的金牛无路可逃便跳入了大海,金牛入海处即现今武进市奔牛镇。白龙寺山高林密,石洞、水潭隐没于此,是一大奇观。清代李应诏有诗云:“危峰似欲坠,古洞森嵯峨。日薄气萧爽,夜来风雨多。不见饭牛人,空闻叩角歌。”
        听说金牛洞里金牛呆过,丹阳城里的财迷曾组织过人马进山挖金探宝,后因工程浩大,神秘莫测,不了了之。现在的金牛洞大部已埋没于土石中。
        山腰悬崖绝壁处有牛鼻泉,终年水流清冽,历年不断。山脚的仙人石上窄下宽,光滑平整,石上有人影,为绻曲卧状,不论形体高矮、胖瘦的人躺在上面,都很合适。民传,人若睡过此石,可免终身腰疼,堪称一奇。清代诗人魏坤有诗云:“山麓云根卧,形模宛尔留。只缘仙迹在,片石亦千秋。”     
         月落日出,斗转星移,了解历史的老年人所剩无几,年轻人已然淡忘过往,对于白龙寺的故事、传说、文物、史料毫无兴趣。上湾山白龙洞这一重要新发现,对于丰富丹阳历史内涵和开发文化资源意义深远。然而,看不到抢救性的挖掘保护,令人遐思的白龙洞离我们越来越远。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重修后的白龙池.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河南村落与汪氏家族
    丹阳东乡埤城镇原名仁信,三国时为吴国孙权养马之地。明嘉靖年间,此地曾设营寨、筑土城,以防倭寇,故名。埤城有个河南村落,这在丹阳鲜为人知,也许有的村里有零星外乡人迁入,但数个村落村民全是河南人,统一使用河南方言,连逢年过节 的风俗习惯也是河南特色,这种现象委实少见。
        通港公路经山的山脚下,白龙寺、土库楼、荒田里、汪家湾、大山洼等自然村沿途排列,这几个村属于埤城镇管辖。在这里,村民使用的语言相当独特,与丹阳的“四门十八腔”迥异,与埤城、胡桥的土语也大相径庭,这里通行地道的河南话。语言是一种有声文化,河南话是中原文化的声音活化石。
        寻本追源,他们的祖先在中原大地。中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中原,是炎黄子孙的祖居地,走遍千山万水,乡音未改,乡情依旧。正因为如此,在这些河南村落里,无论是语言还是风俗习惯都对中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乡村合并、拆迁,村貌日新月异,人口流动频繁,河南村落与本地人之间相互通婚,文化交融密切,河南村落已经不再纯粹。走进村庄,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在讲河南话,而年轻人不再热衷中原习俗,也不在乎河南方言。河南人的香火代代不息在丹阳延续,但河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
    据笔者考证,光绪初年,距今大约一百多年,河南发生特大旱灾,由于延续时间长,波及地域广,史载饿殍就达千万人以上。大批河南人离乡背井,远离故土,寻求活路。埤城镇的河南村落大多来自于河南省光山县,来到白龙寺,发现这里风水不错,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于是落脚扎根。
        汪氏家族是埤城河南村落中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集中在土库楼和汪家湾。因为同宗同祖,创业伊始,他们相互交流依然用河南老家方言,每年清明、冬至和春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祭拜祖先,婚丧大事也相互来往。汪氏家族的至尊之宝是从河南带到丹阳的数本族谱,遗憾的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没烧毁。
        前不久我偶然得知已搬迁至南京的姑姑汪燕子处有爷爷生前写下的传家史,通过查阅交流,终于揭开了丹阳百年河南村落汪氏家族的尘封历史。 我也是汪氏家族中的一员,论资排辈,我属于埤城河南村汪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
    埤城汪氏祖籍在河南省光山县神桥大汪家墩,始祖汪廷海公葬于河南光山,始祖母邓氏葬于后巷镇陈山村后石山。光绪年间,始祖母迈着三寸金莲带着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挑着箩筐,一路跋涉,从光山逃难至白龙寺。那时,白龙寺荒无人烟,有几个同是逃难来的河南人滞留于此,他们同病相怜,相互照应,定居下来。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建房造屋,务农经商,繁衍生息,从此,人烟稀少、穷山恶水的白龙寺炊烟袅袅,人丁兴旺,宛若世外桃源。
        白龙寺的汪氏家族已经慢慢壮大到现在的数百人,不乏名人雅士,英雄豪杰,他们都是河南人的后裔。我的爷爷,革命老人汪应芝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多年,是汪氏家族的骄傲。
        汪应芝,1914年出生于土库楼,是埤城镇河南村汪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1948年3月,通过当地地下党员倪佩哎、赵宝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师承本地私塾顾益寿先生和郭忱臣先生,是白龙寺地方上的文化人。十五岁到上海八仙桥盈丰镇学徒做职员,后失业回乡务农。他曾在丹徒华墅接受自卫队训练三个月,与当地进步人士、地下党员接触频繁。在担任地方保队副后,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为地下党传递文件,散发传单,以达到动摇敌人军心、瓦解反动势力的目的。1948年12月至1949年4月丹阳解放前夕,汪应芝兼任白龙寺进步联络站站长,他积极为党组织提供情报信息,掩护地下党员开展群众工作,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丹阳解放的第一缕曙光立下了汗马功劳。
        越是临近解放,国民党反动派越是猖獗,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发现蛛丝马迹,便痛下杀手。党的地下工作危险重重,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汪应芝说过自己天天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抗战时,他奉命将传单送到埤城邮局的邮箱内,而门前就有扛枪站岗巡逻的日本兵,一旦露陷,肯定身首异处。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他练就了一身雄威虎胆。他曾亲眼目睹国民党保安队将抓获的共产党员捆绑在松树上,用锯子锯成数段。白龙寺有个外地来的饱学之士,以教书为生,为人仗义,专为穷人打官司,得罪了附近的地主恶霸。有人举报这个教书先生是共产党,于是从华墅来了几个保安队员将教书先生抓走。教书先生知道自己抓到华墅据点死多或少,还不如拼死一搏,在途经一座独木桥时灵机一动,撞翻两旁的保安队员,纵身跳入河中,在稻田里爬行数里,成功逃脱了魔爪。
        有一天早上,雾气蒙蒙,汪应芝提着一捆共产党的传单准备送到埤城镇上去散发,走到半路,迎面走来一队国民党杂牌军,有的头戴礼帽身穿长袍,有的身着军装。他赶紧闪进村旁的小树林间,谁知国民党杂牌军发现了他的踪影,一面大呼小喊,一面追赶过来。树林周边是片开阔地,无处可以藏身,他看到树林边有一排臭气熏天的茅坑,情急之下,他跳入茅坑,并拉过茅草盖子将坑口盖住。国民党追至小树林,遍寻不着人,都以为自己看花了眼,胡乱放了几枪,骂骂咧咧地走了。躲在茅坑中的汪应芝连敌人粗重的喘气声也听得清清楚楚,他敛声屏气,不敢有丝毫大意。
        解放前夕的革命斗争异常复杂,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共产党也采取反奸锄奸行动予以反制回击,抓住死心塌地的国民党反动派、土匪、恶霸、帮凶一律就地正法。由于许多地下党员是单线联系,产生误会也在所难免,汪应芝有一次差点被地下党枪毙。有天深夜,三个手持短枪的年轻人从窗子跳进汪应芝家,把他从被窝里拖到后山,他连衣服也没有穿整齐。他一时弄不清虚实,不知道来者是国民党便衣队还是共产党的锄奸队。途中,他试图探明对方身份,但对方却一声不吭。凭着记忆,其中有个人他似乎见过面,他连忙表明自己身份,是受党委派领导的地下联络人,是合法的地下工作者。对方将信将疑,三个人投票表决后,还是决定要枪决汪应芝。
        千钧一发之际,汪家来了个救命菩萨,丹徒县姥山地下党负责人赵宝福,汪应芝的入党介绍人,同时他也是汪应芝的妹婿。汪家人连忙将赵宝福带到后山上,表明了汪应芝的党员身份,及时制止了这场误杀。解放后,赵宝福曾经担任南京市江宁县法院院长。汪应芝解放后,担任过大队书记、乡长、建山医院行政院长、埤城苗圃主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自愿下放回乡务农。工作中他踏踏实实,正直为人,始终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他这一辈子,一身正气存天地, 两袖清风留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汪应芝担任埤城苗圃领导时留影.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雀梅墩战斗
    白龙寺是片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红色土地。埤城镇李景福、左治平等二十余位革命烈士和丹阳著名的老一辈革命人士康迪、管文蔚、梅嘉生、康迪、宋亚欣、马文钦等同志以及至今健在的原南空政委郑竹波将军等都曾在白龙寺革命过,战斗过,工作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不畏牺牲,甘洒热血,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48年3月24日,时任镇丹工委领导的左治平与党的单线组织联络员李景福同志为深入开展党群工作和统战工作,相约在雀梅墩地下党员倪佩哎家中开碰头会,因反动保甲长告密,遭到来自胡桥和埤城国民党保安队的围剿,因此发生突围战斗。李景福同志在突围中不幸牺牲,左治平被捕,于1949年4月被秘密杀害于常州。
        据地下党员汪应芝老人生前回忆,当时他正在地里干农活,从埤城和胡桥方向跑过来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保安队员,他们汇合在一起后一路向雀梅墩追杀过去。
        一阵密集的枪声划破了山洼的宁静,附近的村民纷纷关门闭窗,躲在家里,害怕引火烧身。在田地里劳作的人就地埋伏,将头低下,大气也不敢出。流弹不长眼睛,兵荒马乱的年代,挨上一枪子找鬼去说理。只有村子里几条不知死活的老黄狗在狂吠,山里人家养的狗一般比较凶悍。过把小时之后,枪声才稀疏下来。
        后来汪应芝才知道,地下党组织在倪佩哎开会,倪佩哎的妹妹倪春哎在村口负责放哨望风。由于保甲长告密,当倪春哎发出有情况信号时,保安队已经逼近村口。左治平从大门冲出,向西奔华墅方向突围,李景福和倪佩哎翻院墙直接向后山坡跑去。追赶的保安队也兵分两路,分头出击。从倪家到西山松树林有段平缓地,保安队看得清清楚楚,在临近松树林的山脚下左治平不幸被捕。雀梅墩后山坡上荆棘密布,四周都是黑压压的杉木林,易于藏身,保安队贪生怕死,冲在前面的怕被冷枪击中,只是大声嚷嚷,胡乱放枪,这一路装模作样搜索一番后无功而返,没有抓到活口。眼看天色已晚,保安队便押着左治平回去邀功求赏了。
        保安队一撤走,地下党组织立马找到汪应芝,要求他带人寻找失踪的李景福。汪应芝就住在雀梅墩山脚下的土库楼村,对后山坡熟门熟路,他随即找来几个可靠的本家村民,沿途找寻李景福。在夜半时分,他们果真找到了李景福,但已经牺牲。李景福身穿厚重的棉袍,满身是血,倒在山路旁的一棵麻栗树上,右手还紧握着一把短枪。开会的地下党员说,这几天李景福打摆子,身子不好,走路还气喘,被保安队追赶时,穿着棉袍根本跑不动。如果他不生病,当天肯定可以脱险。因为夜黑,看不清枪伤的位置,据现场判断,李景福在突围过程中被乱枪射中,跌倒在麻栗树上,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是夜,地下党怕敌人报复,连夜将李景福尸体偷偷埋掉。解放后,再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找到埋葬地,重新挖出尸骨安葬在烈士的故乡,并树碑立传。
        第二天上午,保安队又赶到雀梅墩,强迫汪应芝带路寻找地下党的下落,他们自然一无所获。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2008年起,埤城镇党委、政府着手对雀梅墩烈士遗址进行修缮和扩建,企业及社会各界捐款一百多万元,郑竹波将军也带头捐款两万元,为陵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烈士陵园工程一期建设投入五百余万元,目前成为了全镇党员、团员和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践基地,为镇江地区首屈一指的代表性烈士陵园。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物、图片资料,规划建设与陵园相配套的纪念馆,充分利用埤城的山水、历史、人文资源,将其开发成为集祭扫、凭吊和参观的红色旅游基地。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雀梅墩战斗纪念碑.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白龙寺和尚张道林
        张道林,出生年月不详,北方口音,1927年左右从溧阳来到丹阳白龙寺出家做和尚。按当地口语发音,人们喊做“张道人”,所以许多人以为张道林是道士,其实不然。张道林文武双全,在白龙寺一带知名度极高,他口才好,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他身怀绝技,练得一手好枪法,平日外出哪怕睡觉,枪不离身。据何腊寿老师回忆,张道林读过大学,参加过“五四”运动,可能在溧阳犯案后潜逃至丹阳。张道林死后,村民在他住房内搜出大批藏书,其中有大同大学几何学、大同大学代数等等,这些书最后被毁之一炬。
        山西大同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煤海之乡大同,是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校合并成立的多科性大学。张道林及那几本书与现在的大同大学没有任何瓜葛。笔者通过推理考证,1911年6月,北京清华学堂十一名教师组织立达学社,旨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社长胡敦复。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后来沪筹办学校。1922年9月,学校改称大同大学, 有学生563人,解放后撤并。因此,张道林应该在上海大同大学读过书。他对生物学很有兴趣,倡导实业救国,在丹徒黄墟和朋友一起搞了个蚕桑研究所,在白龙寺带领当地乡民种植桃园二百亩,让白龙寺的甜桃名扬百里。张道林好诗文,常邀友吟诗为乐,曾于桃花盛开季节,邀约文人,赏花饮酒,席间人各一诗,以资纪念,使白龙寺成了文人雅集之所。
        张道林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抗战之前,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丹阳农村遍地都是保家护院的“自卫队”,并配有枪支,帮会组织也遍地开花,诸如青帮、红帮、水火帮、穷江行等。抗战爆发后,他收集枪支弹药,组织民众抗日自卫,并担任丹阳国民党下八团副团长。1937年,管文蔚在家乡丹阳管山树起抗日大旗,担任江南抗日自卫团团长,将抗日阵地不断扩大。不久,抗日自卫团改编为新四军抗日挺进纵队。管文蔚托人带信给张道林,提出合并枪支人马,共谋抗日大业。张道林自知不是对手,上交枪支时特意留了一手,在寺庙内隐藏部分军火。解放后,在寺内挖出用油布包裹好的枪支七、八条。
        张道林平日穿长袍马褂,怀揣一只短枪,经常介入当地民间纠纷。他遇事感情用事,没有原则,滥杀无辜,曾打死丁家庄共产党员狗哎。他与当地民众结怨较深,所以时时处处提放他人暗算。1941年,村民何东山才十五周岁,在一次买卖田地交易中帮写契约,因才华毕露引发他人妒忌,此人请张道林出面一枪将何东山结果。
        善恶有报,因果不虚。终于有一天,在陈志的默许之下,张道林被陈志的一个警卫员假借日本人之手处死。陈志,丹阳后巷镇人,从小以练武而名闻乡里。1938年参加革命,是电影《狼窝里的战斗》孤胆英雄的原型。1942年,他接受地下党组织的指示,伪装叛变打入日伪内部,任职日伪丹阳县保安队队长。为解决后患,防止报复,张道林在黄墟的三个朋友也一并被人暗杀。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08: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怀旧与展望
白龙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林木森森,苍翠欲滴,溪水潺潺,茶果飘香,怪石嵯峨,野趣横生。崇教寺八大景观近在咫尺,南朝齐梁帝王的陵园尽收眼底。傍晚时分,鸟雀投林,树影婆娑,更显千年古刹、江南名寺的幽静深邃和神秘灵异,来往过客无不惊叹白龙寺的山灵水秀。
         春暖花开,浓妆艳抹的桃花、银妆素裹的梨花把白龙寺打扮得宛如人间仙境。在这里可以餐山色、听松涛、识鸟音、饮甘泉、赏野花、品香茗,若有兴致,可掬一捧“牛鼻泉”的清泉解渴爽面,手扶“金牛洞”的石壁追思途经武进奔牛镇远去的金牛,踏着“白龙洞”的碎石寻找龙的影踪,躺在“仙人石”上回味仙人离去留下的余温。
         秋游白龙寺可让人满载而归,漫山遍野的山乡野果透熟诱人,随手可摘,收获的氛围煞是喜人。久负胜名的水果是甜桃,土生土长的野鸡红、六月白是待客的上品。黄澄澄的野柿子悬挂枝头,触手可及,清香粉粘的火烧板栗价廉物美,再带上点白龙寺特产“阳籼米”、“红山芋”,真叫人流连忘返。
        东乡羊肉、白龙寺甜桃、经山葛根号称埤城美食三绝,其中有两绝产在白龙寺。2010年4月,白龙寺山区的金葛茶场采挖到数株国内“葛族”中罕见的珍稀葛根品种——乌葛,藤茎叶片上不长绒毛,块茎切口处呈黑色。其中有根长达十余米的乌葛王,饱含大自然精华灵气,外型居然像树木一般,具有生长年轮,根龄达百年,直径状如脸盆,重达五百多公斤,这株罕见的百年野生乌葛堪称世界第一。
         ……
        白龙寺留给丹阳的记忆是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丹阳历史画卷上的一抹浓墨重彩。丹阳文化的振兴发展如果失却白龙寺的位置,那断然是不完整的。     
        现如今,白龙寺龙的传人们正同心协力,传承源远流长的白龙寺文化,再现白龙寺消逝的人文自然景观,重塑白龙寺的辉煌,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修复白龙寺指日可待,白龙寺必将成为江南文物之邦—丹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
发表于 2012-5-19 16: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好好的 开发,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12-5-19 19: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上周丹阳日报和本周丹阳日报整版刊登。祝贺!
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才会写出这样的纪实文章。
     
发表于 2012-5-19 19: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上周丹阳日报和本周丹阳日报整版刊登。祝贺!
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才会写出这样的纪实文章。
     
发表于 2012-5-19 2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上周丹阳日报和本周丹阳日报整版刊登。祝贺!
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才会写出这样的纪实文章。
     
发表于 2012-5-20 14: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只听我老娘说过,她去这个寺庙烧过香,香火鼎盛。
楼主如此精彩的文章一出,白龙寺香火更旺了。佛主保佑,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发表于 2012-5-22 15: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e179:}
发表于 2012-5-22 16: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e179:}
     
发表于 2012-5-22 23: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5-23 21: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芦花荡 发表于 2012-5-22 23:09
阿弥陀佛!!

和尚要跳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3 11:15 , Processed in 0.6796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