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腊八过了,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也过了,春节就要来了,春天也要来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城丹阳,千家万户,大街小巷,一时间,又将“满墙红纸,气象一新。”走了几十年路,开了多年车,未必了解交通法规。看了几十年对联,贴了几十年春联,也未必知道什么是对联吧?为增进大家对对联的了解,特撰此稿,以飧读者。 辞旧迎新话对联 林语堂有句名言说道:“演讲就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吸引人。”对联,短则两字,一般十多个字。字数以联之立意而酌定,上联和下联一般没有限制。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学子声讨日本侵略者,书“死;生”二字以为悼挽之联,短无可短的二字联可谓言少而意丰。明成祖朱棣与解缙对句“色难;容易”一联,工整、精妙又不乏机智。长联之最,为江津临江城楼联,全联也不过一千六百一十二字。在所有文体中,对联无疑是最短的了。
对联,如此之短,为什么千百年来令人喜闻乐见而又经久不衰呢?如此之短,是不是就意味着简单易行呢?
诚如“芥子纳须弥”,或如邮票方寸之地蕴含大千世界一样,对联自有其独特之规律与魅力,故短而品之有味,短而引人入胜。
对联由来 对联,又叫楹联或对子,原指张贴或镌刻在楹柱上之联语。楹者,厅堂之壁柱。联者,分贴于壁柱或门户之两旁用以表庆贺、吉祥、警勉、哀挽之语也。究其初始,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五代时从桃符演变为春联,并逐步发展至成熟的对联艺术,尤以明清为盛。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极富对称之美,兼具诗、词、曲、赋等文体的特性,把汉字的声、形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其别致的形式和广泛的用途,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葩。千百年来,从封建帝王的金銮殿,到庶民百姓的茅草屋,从楼堂亭榭到小摊茅店,从本土的道教儒教庙观,到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的寺宇,都能看到楹联文化的印记。
对联,大约分为两类。一为春节专用,多言喜庆、祈福之语。一为实用联。用诸广泛者有庭宇联、寺庙联、名胜联、门联、婚联、寿联、贺联、赠联、咏史联、谐趣联等等。
所谓春联,古称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新年来临时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据《皇朝岁时杂记》中记载:“桃符之制,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下书祝词及祷语,岁旦则更之。”王安石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言此事。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964年所作“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文人间也多唱和联对以逞才情。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并大力推广楹联艺术,号称“对联天子”。自此,写对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入清后,楹联艺术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随着时代的发展,楹联不断向深度发展,用途也更加广泛。对联还传入新加坡、朝鲜、越南、日本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辞旧岁,迎新春,贴对联,由于历代提倡,此风俗长盛不衰。那些历经岁月的传统春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依然历久弥新,还是经典中的经典。
至今,在民间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粘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上香斗。”二十四写大字,就是说这一天要买大红纸开始写春联了。为什么非要用红纸来写春联呢?原来,传说“年”是一头怪兽,经常危害民间。“年”一来,百姓就烧起火来,用红色火焰和声响吓退怪兽。从此以后,老百姓每到“年”来时,就要挂上红色的春联,写上消灾接福的话。这便是春联的另一个起源。
过年,除了贴对联外,还有贴福、贴门笺等与对联有关的形式和活动:
【贴福】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还会贴“福”字,或正贴,或倒贴。“福”字斗方其实是介于年画和春联之间的一种形式。随着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实物层面上的“福”逐渐朝着抽象意义上的“福”演变。
【贴门笺】门笺是传统的春节门楣吉祥饰物,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贴门笺这一民风民俗成为新春佳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用意也是祝吉纳福。
对联特点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上联,又称出句、上支、对公、对头、上句等,一般以仄声字结尾,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对母、对尾等,一般以平声字结尾,其张贴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不等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对联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之特点,因而久盛不衰。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又要“联”。所谓“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中的字和字、词和词、音和音、意和意,都要对;“联”者,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只对不联,或只联而不对,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该联字字工整,可上下联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只对不联,属于别具一格的“无情对”。
对联与骈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其它文学体裁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为弘扬国粹,中国楹联学会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了梳理、规范,在修改后,制定了《联律通则》。《联律通则》(修订稿)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分为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和附则五个部分14条,具体规范了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等规律与定则。其主要内容为: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其基本规则可概括成六要素,即: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3、结构对应,4、节律对拍,5、平仄对立,6、形对意联。下面简单作一介绍。
1.字句对等: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要求上下联不仅要句数相等,其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如果字数、句数不相等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但有些特别的传统联不在此列。如民国时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和下联“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意即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2.词性对品:词性对品,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在此,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如解缙写的一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
3.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
仍以“墙上”联为例: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联合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联合结构。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
4.节律对拍:楹联和诗词一样可以咏吟而具有音乐性,也具有节奏,要求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简而言之,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如陶然亭联为二、二、二、一句式: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5.平仄对立: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按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四声又分古四声和今四声。古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指的是平声,其他则为仄。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目前,楹联创作、评审遵循“双轨制”,即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三、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四、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通则第十条避忌之“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仄起平收”是楹联创作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基本要求)。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2007年,清华大学欢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所撰的联: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
上联前两句,连续六个平声;下联除“增”外,其余九个字全是仄声,而且上下联全是仄声收尾,令人遗憾。
6.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楹联表面上无题,实际上有题。楹联是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的,成为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物、切时、切景。如康熙挽郑成功一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联所指郑成功拒不降清,以两岛为根据地,志在反清复明。下联说的是其收复被荷兰人侵占38年的台湾,施行新政。康熙此联恰如其分评价郑成功,赞扬其坚持抗清,“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对联常见形式】有正对、反对、串对、工对、宽对、回文对等。其中正对最常见,指的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字法中有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有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有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有当句、鼎足、流水等格式。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如 叠语对: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送汪精卫谐音联: 昔具盖世之德;(盖世与该死谐音) 今有罕见之才。(罕见与汉奸谐音) 衔字对: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交股对: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交叉互对:碧玉对绿丝,一树对万条)。 流水对: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上下联语意贯通、相承相接而不能随意颠倒) …… 【避忌问题】忌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之“合掌”;忌不规则重字;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对联妙用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讲究对仗工整,节奏优美。其选材非常丰富,天地山川,花草树木等等,都可入联。或醒世警句,蓄意深远,如“勤劳门第春来早;和睦人家燕去迟”;或借景生情,感事抒怀,如杭州岳飞墓阙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或讲今述古,道情言志,如左宗棠自题述志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古往今来,对联不仅贴在门上,还被广泛运用于多个方面。书法、小说、电影、电视、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中,对联也是随处可拾。如,央视春晚就经常开展征联、读联等活动,有一年的“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一联既工整又寓意深刻。现在考试也时常出些对联题。如有一年高考所出的楹联应对题为“梨花院落融融夜”,让考生在备选答案中选出“门当户对”的标准答案(柳絮池塘淡淡风)。如果不了解对联相关知识,就很容易丢分,甚至因此与大学擦肩而过。
【联入小说】小说中的对联甚多,四大名著中,更是比比皆是。如《三国演义》中,诸葛草庐题有一联曰: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红楼梦》里,对联更多。《红楼梦》第五回讲,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可卿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看见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后来来至秦氏卧房。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这两副对联烘托出两种室内环境,更反映出两种个人风格。
【联入相声】相声演员常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云隐隐对雾蒙蒙,开市大吉对万事亨通”。相声中的对联,除符合一般的要求外,又增加了许多幽默成分。马三立、赵佩如老先生有个传统相声名段,就叫《对对子》。老前辈为相声定做的对联令人拍手叫绝:如
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短长虫缠绕矮高粱。
空树藏孔:
孔进窟窿、窟窿孔;
孔出窟窿、窟窿空。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无独有偶,1987年的春晚,冯巩、刘伟合说的相声《巧对影联》,就全以电影片名对联,也是妙趣横生。如:
红楼梦;
白蛇传。
咱们的牛百岁;
快乐的单身汉。
【联入小品】最经典的莫过于2005春晚小品《功夫》。赵本山为了忽悠范伟煞费苦心,结果还是范伟计高一筹。最后,范伟送出一副对联云: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赵本山还给补了个横批“自学成才”。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对得工整与否不论,对联在小品中给人笑声和回味的效果达到了。
【联入影视】电影中也有许多有关对联的片段。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编为越剧。其中苏小妹出句,秦少游对句的:“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中天”等对子,许多人耳熟能详。而电影中应用的对联,最经典的恐怕莫过于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了。其中有这么一大段对对子的场景。宁王带人杀气腾腾来到华府“研究”诗画,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出了刁钻的上联: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唐伯虎神定气闲对曰: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对穿肠后出句: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对句: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在此,原本聊以消遣作乐的对对,实则暗藏杀机。唐伯虎不仅巧妙地点出思慕秋香入华府的实情,还把对穿肠对得呕血不止。
【联入故事】古往今来,有关对联的妙趣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今略具几例:
1、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爱春联,每年除夕还传旨:“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多次微服出行,以挨门观看春联为乐事。据说。某年除夕,他看到家家户户均贴了春联,只有一家屠户未贴。他挥笔便为屠户写了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2、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豪遂叫人把竹砍掉。解缙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恼火,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又添两字而成别有意味的新联: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把富豪气得目睁口呆。
3、解缙出巡时到一个寺院游玩,老和尚先倨后恭,十分势利,故解缙留了一联讽刺老和尚:
坐,请坐,请上座;
茶,上茶,上好茶。
4、建国初,钱三强率华罗庚、赵九章、吕淑湘(丹阳籍语言学泰斗)等科学访问团成员出访。途中,华罗庚即景生情,吟出一联:
三强韩魏赵;
九章勾股弦。
三强说的是战国时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是古代数学著作,首次记载了勾股定理。同时,又隐喻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丹阳联话 丹阳人杰地灵,6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塑造了丹阳人勤劳淳朴的秉性、尊师重教的民风和开明开放的心态。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丹阳这块沃土提供了不竭的楹联创作源泉。如:
季子封疆物华天宝;
齐梁故里人杰地灵。
——丹阳文化城门联
此联上联指春秋晚期政治家、以国为姓的吴王四子季札,隐居分封于延陵。下联指南朝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均出自丹阳。丹阳悠久的文明、富饶的物产、辈出的名人和灿烂的文化令我们引以为豪。
徐君墓挂千金剑;
孔子鞭书十字碑。
让德千秋传颂;
嘉贤万世流芳。
三让王位两使中原爵封昭德宏览博物耀春秋古来高风亮节久载史册;
十字孔碑千年胜地庙号嘉贤殿毁宇摧历花甲今庆飞阁重檐又耸云霄。
——以上三联均为季子祠联
季子曾三让王位。十分贤能,且遵守礼仪、诚信待人。出使徐国,徐国国君喜爱他的佩剑又难以启齿,季子便默许出使归来予以相赠,谁料回来时徐国国君已亡,于是他挂剑墓前,以示重诺。季子死后,相传孔子为其写了墓碑,以称赞其德信。季子精神得到后人推崇,后世不仅多次追封其“嘉贤大帝”、“昭德侯”等称号,还立庙奉祀,逐渐形成了祠庙建筑群和“上茅山,徊九里”的朝觐传统。
汉则相唐则元三代下孰赖其左;
齐之高粱之武六朝中谁出乎右。
——访仙萧氏宗祠联
上联意指汉代丞相萧何,位列汉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唐开元二十三年时,萧颖士对策第一。下联则是称颂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出自萧氏一门。上下联均展示萧氏引以为豪的历史名人,其宗人自豪之情跃然而出。
当全民族抗战之时遥视百龄与将士同呼万岁;
自新教育发萌而后宏开复旦论精神独有千秋。
——于右任赠马相伯百岁联
此联高度概括了马相伯光荣而伟大的百年历程。上联主要写其抗日爱国情怀,下联主要写创办复旦等新式教育开一代先河之业绩。祖籍丹阳的马相伯,系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抗战时期,虽年近百岁,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起组织多个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桥头朗月湖上清风曾传李白歌佳酿;
塔影钟声寺前银杏重叙昭明话梓情。
——萃秀桥联
此联所述的是遥遥相望的萃秀桥、练湖水,传颂着李白来到丹阳,品尝丹阳美酒后诗兴大发赠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佳话。以及近在咫尺的万善塔、海会寺也在叙议着当年梁武帝萧衍长子,死后谥号“昭明”的萧统,在桑梓故里主持编撰《昭明文选》等雅事。
好记者好党员健笔斥强权全把生死置度外;
献青春献生命英魂萦祖国永留伟绩耀中华。
——1999年5月中共中央挽《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
此联以高规格悼念许杏虎夫妇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许杏虎面对北约狂轰滥炸的野蛮行径、对南斯拉夫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进行了真实、迅速、准确的报道。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年仅31岁。
【丹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2007年5月19日,我市诗词楹联学会成立,陈智勇任第一、二届理事会会长。几年来,学会开展了系列采风、编印刊发《诗词联》、多次举办会员作品集首发式、进校园普及楹联知识、义务为企业学校社区等写春联等活动。会员总数达120余人,其中国家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4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6人。学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诗词联专刊上发表数十篇,并多次获奖。令人痛惜的是,陈智勇会长不幸于2012年11月9日与世长辞。
欣赏名联,创作楹联,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兴趣之士不妨一试,本文不过抛砖以引玉尔。为丰富我市诗词楹联活动,最近,市诗词楹联学会还联合丹阳新闻网,在《曲阿论坛》之“丹阳人文”下,开设有关诗词楹联的新版块,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