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高考材料作文是个“伪命题” 1、 不管是蝴蝶也好蛾子也好,都有极强的趋光性,不可能自己主动飞到黑暗的“深洞”里的,这是起码的生物常识;因此,蝴蝶(或者蛾子)不会因为“蜡烛”而飞走,也就是说,“蜡烛光”与蝴蝶迁移环境不可能产生因果关系;至于说,“几天后”不见了,要么飞走了,要么死掉了,因为蝴蝶(或者蛾子)寿命很短暂。 2、 有人认为“见到蝴蝶”而不忍影响它们的生存环境而退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环保意识太可怕了。除了极个别的因为种类稀少而需要保护的以外,几乎所有的蝴蝶(蛾子)都是害虫,如果连害虫也要保护“不忍打搅”,岂不与保护蚂蚁、苍蝇、蚊子一样;如果因为害虫是鸟类的食物而保护,这观点也不能苟同,如同“容忍小偷罪犯,是为了警察的存在”一样荒谬。 这篇材料,作为一般散文,代表个别作者的一家之言,无须赘论。如果要把它拿来作为几十万考生的作文材料,就有商洽的必要。因为一个“伪命题”的材料,让思维本来就稚嫩考场本来就紧张的考生来提炼话题、归纳中心,是很不地道的,有悖科学精神、人文道德、以及新课程理念、语文教育导向等,江苏这样的号称文化科学教育的大省竟然也出现如同去年安徽省“梯子不用的时候横着放”式样大摆乌龙考题,让人不胜唏嘘,大跌眼镜。 (江苏省丹阳教师发展中心 申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