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31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六、常州观点:齐梁两代帝王陵墓也不独在丹阳一地,目前地面也仅见陵前石刻,而且散布在江宁、句容、丹阳、武进、江阴等地。在常州西北万绥镇也有两处皇坟遗址,一在孔村,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有齐高帝泰安陵在此,现尚存遗址;一在严桥村北,于1975年平整土地时皇坟遗址被挖毁,出土铜器二百余斤,因时在“文革”,遗物不存。万绥彭山墩可能就是史书上说的“武进彭山”。
评析:常州方面提出的“帝陵不在故里”“泰安陵在万绥”两个论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你既然主张“帝陵不在故里”,又说“泰安陵可能在皇帝故里万绥”,不在以“己之矛”攻了“己之盾”吗?可见这个论点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齐梁皇帝陵于齐梁王侯陵有显著的差异,帝陵前石兽用有角的天禄和麒麟,而侯陵前只能用无角的辟邪,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除特殊情况外(末代被废黜及客死他乡)齐梁几乎所有的帝陵均在丹阳,而江宁、句容等地则几乎都是王侯陵!说万绥有两处皇坟其中包括泰安陵,更是无稽之谈!泰安陵在丹阳金牛山早有定论,常州方面伪造泰安陵已被戳穿。
而说彭山墩可能就是武进彭山更是牵强附会。彭山墩只是一个高出地面2米的平原小土墩,周围一片平坦,与离最近的山也至少在十多里,根本与史书上彭山“岗阜相属数百里”的特征有天壤之别,更别说有后文所说的山“上有五色云气,有龙出焉”的山冈独有景色了!“武进彭山”就是丹阳水经山(金牛山),这不仅有陵墓实证、地貌山冈实证,更有正史连贯准确记载,甚至连七、八百年前的常州《咸淳毗陵志》面对这些无法磨灭的铁的事实证据就不得不如实作出了“武进彭山、泰安陵”在“武进县西丹阳县境内”的记载,而二十一世纪的某些常州人却不始终不愿面对这些历史事实,甚至有违法理地随意指定历史遗迹做出伪造泰安陵的事情来。
七、常州观点:郗皇后宗祠又名九龙禅寺,在武进孟河镇黄山。
评析:这一段也是常州人“新造”的地方史,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仅凭现代历史学者屠寄所写毫无历史依据的碑文,什么“至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法,造寺兹山,供佛庇僧,名九龙寺。”就充当起郗皇后宗祠来了。史书上明明记载梁武帝六亲宗庙是建在都城南京的东城(此处的"东城"即指“宫城”,见《隋书》)以便于梁武帝每年数次的大小祭拜。常州人硬生生地"嫁接"概念,换成了武进万绥的所谓"东城",还一一对应另外新“封”新造了什么太祖宗庙、皇后宗庙,真令人啼笑皆非!
八、常州观点:万绥也有皇业寺,就是智宝禅寺曾经也名皇业寺。
评析:你这个“也名皇业寺”绝非历史书上记载的皇业寺,因为中国同名的寺庙太多了,再说你这个“也名”根本没有具体的年份和演变过程的记载,传说牵强的成分占了重头。而丹阳的“皇业寺”则是正宗的正史所记载的“南朝名寺”!它从建立起就有历史记载,到梁武帝"幸兰陵"亲临该寺设法会,再到唐朝因讳皇帝名改“皇业”,再到南宋大诗人陆游特地造访该寺考察考证并留下日记,千百年来除元朝短暂改别名为“戒珠院”外一直沿用“皇业”的本名,一直香火不断,真实性不容置疑!“皇基”--皇帝根基,“皇业”--“皇帝基业,王业所基”,从丹阳皇业寺所处的地理位置--丹阳东城村旁也侧面证明了东城村齐梁故里不可动摇的地位!
九、常州观点:“上旧乡天子路”就是万绥“东城天子路”,丹阳“小辛道”及秦始皇到丹阳无历史记载,“小辛道”王气已破,萧梁皇室祖先不会选“小辛”作“故乡”。
评析:丹阳的天子路“小辛弛道”早在齐梁之前的《汉书》、《三国志》、《越绝书》等正史中就有明确记载,且曲阿的地名也是这么来的!而所谓的万绥天子路只是仅见于常州的地方小志中,而且这些志书中也均标明是民间传说而已,可见其一开始就是牵强附会的讹传,以后则纯粹是以讹传讹!再从天子路的走向看,秦始皇从苏州沿江南运河的走向经丹阳奔南京龙潭过江,难道要舍近求远绕道到非驿站非必经之路又偏僻荒芜的孟河荒山脚下,且专门造起一条短短的断头“天子路”?至于说到该“天子路”“也可能是孙氏(即孙权)所留”,那也只能更加证明该路是在丹阳了!因为丹阳是孙吴的发祥地、祖坟地和第二故乡,孙权在丹阳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踪迹和历史故事!而孟河当时则也许一片荒滩,历史上也没有丝毫关于孙权到过孟河(含万绥)且留下踪迹的记载!
再从该路的形态来看,“上旧乡有大道”明显指的是一条乡间大道,这里的“帝乡”也不仅仅指东城村,还包括周边邻近乡村!根本不是常州方面所指的所谓“武进古城之东城内”“可能砖铺的”短短的断头“城内道路”!而丹阳东城村村旁由东南向西北经大泊小辛一直通往丹徒的“小辛大道”正是这条历史闻名的“天子路”!
而说到秦始皇到过丹阳的历史记载,可以看《越绝书》,其中有“奏(走)曲阿、句容,度(渡)牛诸”的记载。
至于说萧梁皇室祖先当年过江不会选已被破坏了“王气”的丹阳“小辛”作“故乡”,则更另人啼笑皆非了。其一,东晋时,齐梁皇室祖先萧整是以“难民”的身份被迫逃到江南的,难道他当时就预测到一百多年后,自己的后代会当皇帝,要选一个有“王气”的地方居住?其二,“小辛道”并不只有小辛村一段,即使小辛的王气被破坏了,但丹阳其他地方王气依然存在并且还很足,事实也终于得到应验,东汉末年丹阳西门司徒镇果然出了东吴开国大帝孙权,孙权的父母祖陵也全葬在丹阳司徒,东晋的萧整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实,因此他选择了小辛道东南延伸方向的丹阳胡桥东城里作为家乡,他的后代又选择了东城里北几公里王气十足的丹阳胡桥彭山作为“祖茔”所在地,再后来萧氏家族终于出了两朝15个皇帝。
十、常州观点:武进东城里的位置不能仅凭《咸淳毗陵志》的"按语"推定丹阳东城村就是“武进东城里”,“东城里”就是“东城”就是“万绥”。
评析:
(1)《咸淳毗陵志》中关于东城村在万岁寺西30里的“按语”(“寺西去萧梁祖宅东城村三十里,初名皇基,更名皇业。寺后百七十五步即其城”)是该志书中为数不多十分难得也十分客观的有准确出处的齐梁故里位置特征记载,它来源于距离齐梁时间较近的五代时期,又是寺庙的碑刻,比地方志书中所载的传说、相传之类“古事”具有更高更可靠的可信度。并且在常州的志书中记载古迹大多采取“模糊”记载手法,如记载“兰陵城”一般笼统地注写城北万绥镇西或西南,而不讲万绥镇西去究竟多少里,该按语终于道出了“天机”。
(2)从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中记载的“泰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可证明:(一)故兰陵城在金牛山(丹阳水经山)偏西南方向;(二)到兰陵城由陵口(丹阳陵口)经萧梁河进入。这个位置正好证明胡桥东城村的位置就是故兰陵的位置。也与前述“碑刻按语”吻合。
(3)丹阳方面也只是将该证据作为证明丹阳胡桥东城村是齐梁故里“证据链”外的佐证,而并非孤证!胡桥东城村是齐梁故里“证据链”还包括“古武进东城里—修陵—建陵--东城里山--塘头村--皇基--皇基寺-皇业寺”等一系列完整且相互映证的证据!其中:修陵建陵所在的“武进县东城里山”更是迄今为止权威正史中唯一可以找到的与齐梁故里“武进县东城里”相同地望且至今仍有地面遗存作相互迎证之实证的“铁证”,这是不容置疑也无法篡改的历史事实!
(4)至于“塘头村梁武帝旧宅”,常州方面质疑“东城里”对不上号,其实只要实地了解“塘头村”的地理位置就可看到:塘头村在修陵所在的“东城里”正东一公里处,萧梁从村旁流过,离“东城里”(东城村)也就不足2公里距离,按古代“乡”“保”“里”的行政划分,“塘头村”与“东城村”也应该属于是同一个“里”,梁武帝与齐高帝虽说共一个祖宗萧整,但到梁武帝是已经是第六代了,兄弟分家另择相邻旺垦种居住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寻常事情,更何况“塘头村”所在地地处平原(东城村属低丘陵)地貌条件等确实胜于“东城村”。
反观常州方面“东城里”就是“东城”就是“万绥”的论断:
一是毫无历史依据及地面有效实物遗存做为支撑,仅凭自己的地方志《咸淳毗陵志》中“也名东城”这一“自制的孤证”(其后的志书都是照搬照抄该志为多)就断定万绥就是“东城”就是“东城里”,不是太苍白了吗?
二是在最权威的齐梁正史《南齐书》、《梁书》、《南史》中从未出现过“武进县东城”的字眼,只有“东城里”、“东城村”,可见“武进县东城里”就是“武进县东城村”,是一个村级单位而非县城!
三是万绥有可能也叫过“东城”,也有可能未叫过,因为具体位置并没有准确记载,即使是常州志书上也是模糊记载,方位、距离众说纷纭,更没有如何实物佐证和专门考证,不能想当然地按照史书上记载的“丹阳县东五十里”到地图上量一下刚好万绥在线上,就确定是万绥。丹阳县东五十里的地方有很多,吕城就是其中之一(镇江支中也有在吕城的记载)。再说这个里程也只是个“约数”,起点哪里,途中经水路还是陆路?历史变迁,难免偏差,只能简单地用现代尺度丈量确定?并且如常州方面评析中所言叫“东城”名的地方有很多,即使叫过“东城”,然此“东城”不等于彼“东城”,更不能想当然轻率地与正史上的齐梁故里“武进东城里”(东城村)划等号!
四是常州提到的《魏书》记载东晋是“以武进之东城为兰陵郡县”及《咸淳毗陵志》中记载“《纪》特叙帝祖居,必不差”并不能证明“东城”就是万绥,就是“上所居东城村”,因为,为数作为北朝史书记载南朝限于演变存在很大的地域局限性,且在同期的南朝史书中并无如此记载,其权威性准确性无疑要大打折扣,再说这里及时提到了东城也不能确定就在万绥。而《咸淳毗陵志》中的所谓“必不差”显然志书作者是主观判断性语言而已,并无其他实证含义,甚至也可理解为对《南齐书》记载字面本身无误的含义。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齐梁帝王故里就在丹阳市胡桥东城村,唐朝以前的古武进包括丹阳东北部一大块区域隋朝以后又并回丹阳,古“武进县东城里(东城村)”就是现在的“胡桥东城村”, “武进县东城里山”就是现在胡桥东城村南修陵建陵所在俗称“百墓山”的山冈,这些论述既有权威翔实的正史记载,又有齐梁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唯一宝贵地面遗存--陵墓石刻及古皇业寺、周边河流地貌、村名、各级地方志书连贯记载等一系列“证据链”相互映证,古今对应,环环相扣,脉脉相承,是不容置疑也是不容篡改的历史事实真相!武进万绥只是唐朝以后继承了“武进”的名号,因而在后来的常州志书(最早是《咸淳毗陵志》)中将本属于丹阳的齐梁故里遗迹被当作“合理遗产”想当然地“移植”到了新武进第一个县城“万绥”的头上,这种被掩盖的真相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到现代某些辞书的编撰。我们呼吁还原历史真相,我们期待弘扬齐梁文化,我们更渴望摒弃争议共同开发共创古兰陵新辉煌!
[[i]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3 23:13 编辑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