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齐萧氏
皇族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于后汉的氏族门阀制获得充分的发展。然而魏晋以来,萧氏并非显赫家族。汉代虽出现有汉一代宰相第一之誉的萧何和硕儒萧望之,但是萧氏家族的兴盛只是表现在家族个别人物身上,待到这些个别的出众者一逝世,整个家族也就随之衰落。萧何家族如此,萧望之家族更是如此。但是到了南朝,萧氏家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又以南兰陵萧氏家族最为显贵。刘宋时,贵为皇亲国戚;齐梁时,两朝天子。而且此种兴盛的门第一直延续到隋唐。但是仔细研究思考又不难发现,这种家族的兴盛,又不是整个萧氏的兴盛,而是兰陵萧氏的兴盛,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兰陵萧氏,其他各支萧氏在这一时期并未有闪现多么耀眼的光辉。那么,兰陵萧氏到底是怎样一个家族呢?就让我们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一) 皇族溯源
兰陵萧氏源自萧氏哪一支,其始祖是哪一位一直是史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对此,最早为南朝皇族立传的《南齐书》里有一段精彩的记载。该书一开头就说齐高帝萧道成是汉相国萧何的二十四世孙,接着《南齐书》的作者、萧道成的族裔萧子显为了证明这个说法,又列举了从萧何到萧道成所谓的世系。摘列于下:
萧何子酆定侯萧延生侍中萧彪,萧彪子公府掾萧章,萧章子萧皓,萧皓子萧仰,萧仰子御史大夫萧望之,萧望之子光禄大夫萧育,萧育子御史中丞萧绍,萧绍子光禄勋萧闳,萧闳子济阴太守萧阐,萧阐子吴郡太守萧永,萧永子中山相萧苞,萧苞子博士萧周,萧周生蛇丘长萧矫,萧矫生州从事萧逵,萧逵生孝廉萧休,萧休生广陵府丞萧豹,萧豹生太中大夫萧裔,萧裔生淮阴令萧整,萧整生即丘令萧隽,萧隽生辅国参军萧乐子,宋升明二年九月赠太常,萧乐子生皇考萧承之,萧承之子萧道成。
此后《梁书》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沿袭这一说法,一致认为兰陵萧氏的始祖为西汉名相萧何。并且在这一世系中,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历位将相"、"身为儒宗"的萧望之也被囊括进去。然而,此世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历来受到人们的怀疑。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在为《汉书.萧望之传》作注时指出:"近代谱牒妄相托附,竟说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还排出了世系相沿的次序,流俗学者也跟着这样说。但赞侯萧何是汉室的宗臣。功高位重,子孙后代的繁衍,都见于记载。萧望之是一代大儒,名望和节操都很好,博览古今,当然能够知道他的祖先。两人都在汉朝,年代相隔不远,长老所传,如果他真是萧何的后代,史书怎能不记录呢?《汉书》既然没有记载,那么后人的这种论述又怎能取信于人呢?这种说法不可信,是肯定的。"
唐代另一位史学家李延寿认同颜说,他在《南史·齐本纪》叙萧道成的先世时,不提萧何、萧望之,而是从萧整开始,作为兰陵萧氏的先世。他说:"根据齐、梁两代的记录,都说萧氏出自萧何,又将汉代御史大夫望之也作为自己的先祖。萧何及萧望之,在汉代都是功高德重的人,但萧望之本传没有这种记载,那么齐、梁两代的记载,肯定是不真实的。近来秘书监颜师古对古代经籍非常熟悉精通,他注解《汉书》,已指出其中的谬误,现在我就把它更改削减掉。"
作为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写《南齐书》,叙述其祖上世系,很可能抄自自家谱籍。事实上许多家族在编修家谱时,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身价,总是希望与自己同姓的古代名人就是自己的祖先,为了达到此目的,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本家族家谱上造假,历代都有这样的例子。只不过兰陵萧氏做得更为大胆些,将先前萧氏的两位大名人都拉到了自家的家族中,并且还精心列出一个所谓的世系,说起来头头是道。毫不客气地说,兰陵萧氏皇族是在利用皇权为自家的谱籍造假。他们以萧何、萧望之的后代自居,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萧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以赢得更广泛的支持。后来的唐朝皇族也学到了这一手,把老子李耳抬了出来,硬说就是自己的祖先,其谬误不言自明。
其实,兰陵萧氏家族在未渡江以前,只是萧氏中极为平凡的一支。齐高帝萧道成曾毫不隐讳地说自己本是"布衣素族"。渡江以后,兰陵萧氏才凭借军功及其他因素,由庶族逐渐步人士族之列。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兰陵萧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于晋陵境内的有两支:一支是武进萧整,他的后代为齐、梁两朝皇族,称"齐梁房";另一支是曲阿萧卓,他的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称"皇舅房"。据《南齐书》记载,南齐、梁萧氏皇族的祖上原来居住在东海兰陵县(治所在今山东苍山西南一带)中都乡中都里,晋代元康元年(291),晋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郡,故而又成为兰陵郡人。西晋末年,先是八王混战,接着边疆少数民族乘机起兵攻西晋,发生"永嘉之乱",黄河流域陷入了大混乱的局面。在混乱中,北方汉丨人有十之六七渡江南迁避乱。兰陵人、淮阴令萧整,即于此时南渡长江,居住在晋陵武进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县东)的东城里。在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揭开了东晋南朝的历史。为了巩固建康的新政权,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辅政宰相王导在东晋推行了侨寄法。中原人士寓居江南的,皆"侨置本土",即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南奔人流集中的地方,用南奔的北人的原籍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元帝大兴元年(318),侨置南兰陵郡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万绥镇,领兰陵县。于是萧整一族成为南兰陵人。
萧整,字公齐,西晋淮阴令,生有三子:萧俊、萧锫和萧烈。萧俊生萧乐子,萧乐子生萧承之,萧承之就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父亲。萧整的另一儿子萧锫生萧福子,萧福子生萧道赐,萧道赐生萧顺之,萧顺之即梁武帝萧衍的父亲。所以,萧整理所当然地成为齐、梁两代皇族的同祖。
在南渡前后,兰陵萧氏家族并不显赫,有史可考,齐、梁萧氏皇族的始祖萧整仅是个淮阴令,而其子萧锫只是北府兵主帅苟羡的一个"参军"。咸和(326~334)年间,东晋北伐后赵、前燕时,萧锫曾率二千人戍守泰山。由萧整父子情况可知,萧氏家族初至江南,门第不显,社会地位还比较低,一直到东晋末年都是如此。进入刘宋后,曲阿萧卓一支迅速崛起。
曲阿萧氏在东晋之初门第也很低微。萧卓,字子略,洮阳令,有一儿一女。儿子萧源之,字君流,历任中书黄门郎、徐兖二州刺史、冠军将军、南琅琊太守。女儿文寿,是宋高祖刘裕的继母。文寿对待刘裕如同自己亲生一样,所以刘裕对继母也非常恭敬孝顺。刘裕掌握东晋大权之后,对母舅亲曲阿萧氏尤为关照。刘裕当了皇帝之后,曲阿萧氏遂成了外戚,逐渐显达起来。萧源之有一子,名萧思话,与宋武帝刘裕是姑舅表亲,所以武帝对他很信任。十八岁时,萧思话就做了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后来转为相国参军。二十七岁时,迁任中书侍郎,仍督青州、徐州之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萧思话通过军功,利用外戚的身份,成为显赫的人物。同时,萧思话的子侄等又与皇室联姻,使曲阿萧氏步人高门士族的行歹。
曲阿萧氏崛起后,与他同宗的武进萧氏也沾了光。萧承之、萧道成父子的发迹正与萧源之、萧思话父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萧承之,字嗣伯,齐高帝萧道成之父。萧承之从小就立有大志,长大后,其才智和力量都超过常人。据《南齐书·高帝纪》记载,萧承之年轻时,就受到同宗丹阳尹萧摹之和北兖州刺史萧源之等人的器重。开始时做建威府参军,义熙(405~418)年间,后蜀国君谯纵兵败后,迁萧承之为扬武将军,安固、汶山二郡太守。在太守任上,萧承之以善于治理、安抚百姓而闻名。宋文帝元嘉(424~453)初年,萧思话任青州刺史,萧承之调任威烈将军、济南太守,为萧思话的部下。元嘉七年(430),右将军到彦之率军北伐,大败而归,宋军全都弃城南逃。魏军乘胜攻破青州诸郡国,其别帅安平公乙旃眷劫掠济南,时任济南太守的萧承之仅率数百人防御济南,并将敌击退。后来北魏大军再次兵临济南城下,有一举拿下济南的意图。萧承之镇定自若,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胆识,命令偃兵大开城门,决定上演一幕空城计。众将领不理解,都劝谏说:"贼众我寡,为何这样轻敌!"萧承之则说:"今日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再示弱,必为敌人所屠。只能以示强而取胜!"魏军望着大开的城门,怀疑有埋伏,未敢贸然进攻,于是撤兵而去。青州刺史萧思话认为为保险起见,打算丢弃戍镇撤退,萧承之坚决反对,极力劝说萧思话,认为重镇青州是据守的根本,如若抛弃,军队必将会一溃千里,一发不可收拾。萧思话不听,最终兵败如萧承之所言。第二年,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在寿张转战班师,结果滑台陷没,兖州刺史竺灵秀获罪。萧承之因有全城之功,受到宋文帝的重视。宋文帝决定擢升萧承之为兖州刺史,便亲自写信给都督长沙王刘义欣,说道:"萧承之治理百姓的能力也应不会比他的军事才能差,现在打算提升他为兖州刺史,请檀征南仔细地考察一番。"由于萧承之与檀道济一向没有什么交往,这件事也就此搁置了下来,但宋文帝还是升任萧承之为辅国镇北中兵参军、员外郎。
元嘉十年(433),氐帅杨难当寇掠汉川,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北奔。于是文帝用萧思话为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承之则被任命为横野府司马、汉中太守。萧思话至襄阳(今湖北襄樊)不敢轻易进军,萧承之则自愿担当前锋,轻车前行,在黄金山进攻氐族魏兴太守薛健,拿下了黄金山。黄金山南接汉中,北枕驿道,异常险固。氐族梁、秦二州刺史赵温起先占据州城,听说萧承之率兵到来,赶快退据小城。这时魏兴太守薛健从黄金山溃败后,退居下桃城,在那里安营扎寨,打算卷土重来。萧承之引军紧跟,在两里开外与他对垒。薛健与氐冯翊太守蒲早子率全军出战,企图凭借人马优势获胜,结果又被萧承之击破。薛健与蒲早子闭营门自守再也不敢出战。萧思话到来后,敌兵不战而退。三月,萧承之率众军进据峨公山,被敌左卫将军、沙州刺史吕平的大部队围困了好几天,后来建武将军萧汪之、平西督护段虬等率援军到来,里应外合,大破敌兵。杨难当又遣息和等率步骑万余,夹汉水两岸,援救赵温,全力攻打萧承之。敌兵合围数十重,相持四十余天。敌军兵卒全都身穿犀甲,刀箭不入2萧承之命令步卒制作无数数尺长的长槊,捶击敌人后背,氐军疼痛无法忍受,焚营撤退。萧承之追到南城,其他各部大军也随后向前推进,连战连捷,平定凉州。文帝下诏说:"承之受命为先驱,冒险深入,屡破敌军,为嘉奖其忠勇果敢,封他为龙骧将军丨。"转宁朔司马,仍任汉中太守。后来调回朝中任太子屯骑校尉。
因为在平定氐乱的战役中,萧承之功劳卓越,文帝打算拜他为青州刺史。这时彭城王刘义康执掌大权,萧承之不肯依附于他,刺史之事再次破产,文帝遂任命萧承之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南泰山太守,晋封为晋兴县五等男,食邑三百四十户。不久调任右军将军。元嘉二十四年(447),萧承之去世,时年六十四岁。梁州百姓怀念他的恩德,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峨公山立庙祭奠他。顺帝异明二年(478),朝廷再赠承之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父亲萧承之的军功为萧道成的崛起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