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80|回复: 7

中华名门--丹阳齐梁房萧氏之齐萧氏(东城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0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南朝齐萧氏

皇族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于后汉的氏族门阀制获得充分的发展。然而魏晋以来,萧氏并非显赫家族。汉代虽出现有汉一代宰相第一之誉的萧何和硕儒萧望之,但是萧氏家族的兴盛只是表现在家族个别人物身上,待到这些个别的出众者一逝世,整个家族也就随之衰落。萧何家族如此,萧望之家族更是如此。但是到了南朝,萧氏家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又以南兰陵萧氏家族最为显贵。刘宋时,贵为皇亲国戚;齐梁时,两朝天子。而且此种兴盛的门第一直延续到隋唐。但是仔细研究思考又不难发现,这种家族的兴盛,又不是整个萧氏的兴盛,而是兰陵萧氏的兴盛,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兰陵萧氏,其他各支萧氏在这一时期并未有闪现多么耀眼的光辉。那么,兰陵萧氏到底是怎样一个家族呢?就让我们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一) 皇族溯源


兰陵萧氏源自萧氏哪一支,其始祖是哪一位一直是史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对此,最早为南朝皇族立传的《南齐书》里有一段精彩的记载。该书一开头就说齐高帝萧道成是汉相国萧何的二十四世孙,接着《南齐书》的作者、萧道成的族裔萧子显为了证明这个说法,又列举了从萧何到萧道成所谓的世系。摘列于下:

萧何子酆定侯萧延生侍中萧彪,萧彪子公府掾萧章,萧章子萧皓,萧皓子萧仰,萧仰子御史大夫萧望之,萧望之子光禄大夫萧育,萧育子御史中丞萧绍,萧绍子光禄勋萧闳,萧闳子济阴太守萧阐,萧阐子吴郡太守萧永,萧永子中山相萧苞,萧苞子博士萧周,萧周生蛇丘长萧矫,萧矫生州从事萧逵,萧逵生孝廉萧休,萧休生广陵府丞萧豹,萧豹生太中大夫萧裔,萧裔生淮阴令萧整,萧整生即丘令萧隽,萧隽生辅国参军萧乐子,宋升明二年九月赠太常,萧乐子生皇考萧承之,萧承之子萧道成。

此后《梁书》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沿袭这一说法,一致认为兰陵萧氏的始祖为西汉名相萧何。并且在这一世系中,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历位将相"、"身为儒宗"的萧望之也被囊括进去。然而,此世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历来受到人们的怀疑。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在为《汉书.萧望之传》作注时指出:"近代谱牒妄相托附,竟说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还排出了世系相沿的次序,流俗学者也跟着这样说。但赞侯萧何是汉室的宗臣。功高位重,子孙后代的繁衍,都见于记载。萧望之是一代大儒,名望和节操都很好,博览古今,当然能够知道他的祖先。两人都在汉朝,年代相隔不远,长老所传,如果他真是萧何的后代,史书怎能不记录呢?《汉书》既然没有记载,那么后人的这种论述又怎能取信于人呢?这种说法不可信,是肯定的。"

唐代另一位史学家李延寿认同颜说,他在《南史·齐本纪》叙萧道成的先世时,不提萧何、萧望之,而是从萧整开始,作为兰陵萧氏的先世。他说:"根据齐、梁两代的记录,都说萧氏出自萧何,又将汉代御史大夫望之也作为自己的先祖。萧何及萧望之,在汉代都是功高德重的人,但萧望之本传没有这种记载,那么齐、梁两代的记载,肯定是不真实的。近来秘书监颜师古对古代经籍非常熟悉精通,他注解《汉书》,已指出其中的谬误,现在我就把它更改削减掉。"

作为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写《南齐书》,叙述其祖上世系,很可能抄自自家谱籍。事实上许多家族在编修家谱时,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身价,总是希望与自己同姓的古代名人就是自己的祖先,为了达到此目的,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本家族家谱上造假,历代都有这样的例子。只不过兰陵萧氏做得更为大胆些,将先前萧氏的两位大名人都拉到了自家的家族中,并且还精心列出一个所谓的世系,说起来头头是道。毫不客气地说,兰陵萧氏皇族是在利用皇权为自家的谱籍造假。他们以萧何、萧望之的后代自居,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萧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以赢得更广泛的支持。后来的唐朝皇族也学到了这一手,把老子李耳抬了出来,硬说就是自己的祖先,其谬误不言自明。
其实,兰陵萧氏家族在未渡江以前,只是萧氏中极为平凡的一支。齐高帝萧道成曾毫不隐讳地说自己本是"布衣素族"。渡江以后,兰陵萧氏才凭借军功及其他因素,由庶族逐渐步人士族之列。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兰陵萧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于晋陵境内的有两支:一支是武进萧整,他的后代为齐、梁两朝皇族,称"齐梁房";另一支是曲阿萧卓,他的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称"皇舅房"。据《南齐书》记载,南齐、梁萧氏皇族的祖上原来居住在东海兰陵县(治所在今山东苍山西南一带)中都乡中都里,晋代元康元年(291),晋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郡,故而又成为兰陵郡人。西晋末年,先是八王混战,接着边疆少数民族乘机起兵攻西晋,发生"永嘉之乱",黄河流域陷入了大混乱的局面。在混乱中,北方汉丨人有十之六七渡江南迁避乱。兰陵人、淮阴令萧整,即于此时南渡长江,居住在晋陵武进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县东)的东城里。在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揭开了东晋南朝的历史。为了巩固建康的新政权,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辅政宰相王导在东晋推行了侨寄法。中原人士寓居江南的,皆"侨置本土",即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南奔人流集中的地方,用南奔的北人的原籍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元帝大兴元年(318),侨置南兰陵郡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万绥镇,领兰陵县。于是萧整一族成为南兰陵人。

萧整,字公齐,西晋淮阴令,生有三子:萧俊、萧锫和萧烈。萧俊生萧乐子,萧乐子生萧承之,萧承之就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父亲。萧整的另一儿子萧锫生萧福子,萧福子生萧道赐,萧道赐生萧顺之,萧顺之即梁武帝萧衍的父亲。所以,萧整理所当然地成为齐、梁两代皇族的同祖。

在南渡前后,兰陵萧氏家族并不显赫,有史可考,齐、梁萧氏皇族的始祖萧整仅是个淮阴令,而其子萧锫只是北府兵主帅苟羡的一个"参军"。咸和(326~334)年间,东晋北伐后赵、前燕时,萧锫曾率二千人戍守泰山。由萧整父子情况可知,萧氏家族初至江南,门第不显,社会地位还比较低,一直到东晋末年都是如此。进入刘宋后,曲阿萧卓一支迅速崛起。

曲阿萧氏在东晋之初门第也很低微。萧卓,字子略,洮阳令,有一儿一女。儿子萧源之,字君流,历任中书黄门郎、徐兖二州刺史、冠军将军、南琅琊太守。女儿文寿,是宋高祖刘裕的继母。文寿对待刘裕如同自己亲生一样,所以刘裕对继母也非常恭敬孝顺。刘裕掌握东晋大权之后,对母舅亲曲阿萧氏尤为关照。刘裕当了皇帝之后,曲阿萧氏遂成了外戚,逐渐显达起来。萧源之有一子,名萧思话,与宋武帝刘裕是姑舅表亲,所以武帝对他很信任。十八岁时,萧思话就做了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后来转为相国参军。二十七岁时,迁任中书侍郎,仍督青州、徐州之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萧思话通过军功,利用外戚的身份,成为显赫的人物。同时,萧思话的子侄等又与皇室联姻,使曲阿萧氏步人高门士族的行歹。

曲阿萧氏崛起后,与他同宗的武进萧氏也沾了光。萧承之、萧道成父子的发迹正与萧源之、萧思话父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萧承之,字嗣伯,齐高帝萧道成之父。萧承之从小就立有大志,长大后,其才智和力量都超过常人。据《南齐书·高帝纪》记载,萧承之年轻时,就受到同宗丹阳尹萧摹之和北兖州刺史萧源之等人的器重。开始时做建威府参军,义熙(405~418)年间,后蜀国君谯纵兵败后,迁萧承之为扬武将军,安固、汶山二郡太守。在太守任上,萧承之以善于治理、安抚百姓而闻名。宋文帝元嘉(424~453)初年,萧思话任青州刺史,萧承之调任威烈将军、济南太守,为萧思话的部下。元嘉七年(430),右将军到彦之率军北伐,大败而归,宋军全都弃城南逃。魏军乘胜攻破青州诸郡国,其别帅安平公乙旃眷劫掠济南,时任济南太守的萧承之仅率数百人防御济南,并将敌击退。后来北魏大军再次兵临济南城下,有一举拿下济南的意图。萧承之镇定自若,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胆识,命令偃兵大开城门,决定上演一幕空城计。众将领不理解,都劝谏说:"贼众我寡,为何这样轻敌!"萧承之则说:"今日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再示弱,必为敌人所屠。只能以示强而取胜!"魏军望着大开的城门,怀疑有埋伏,未敢贸然进攻,于是撤兵而去。青州刺史萧思话认为为保险起见,打算丢弃戍镇撤退,萧承之坚决反对,极力劝说萧思话,认为重镇青州是据守的根本,如若抛弃,军队必将会一溃千里,一发不可收拾。萧思话不听,最终兵败如萧承之所言。第二年,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在寿张转战班师,结果滑台陷没,兖州刺史竺灵秀获罪。萧承之因有全城之功,受到宋文帝的重视。宋文帝决定擢升萧承之为兖州刺史,便亲自写信给都督长沙王刘义欣,说道:"萧承之治理百姓的能力也应不会比他的军事才能差,现在打算提升他为兖州刺史,请檀征南仔细地考察一番。"由于萧承之与檀道济一向没有什么交往,这件事也就此搁置了下来,但宋文帝还是升任萧承之为辅国镇北中兵参军、员外郎。
元嘉十年(433),氐帅杨难当寇掠汉川,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北奔。于是文帝用萧思话为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承之则被任命为横野府司马、汉中太守。萧思话至襄阳(今湖北襄樊)不敢轻易进军,萧承之则自愿担当前锋,轻车前行,在黄金山进攻氐族魏兴太守薛健,拿下了黄金山。黄金山南接汉中,北枕驿道,异常险固。氐族梁、秦二州刺史赵温起先占据州城,听说萧承之率兵到来,赶快退据小城。这时魏兴太守薛健从黄金山溃败后,退居下桃城,在那里安营扎寨,打算卷土重来。萧承之引军紧跟,在两里开外与他对垒。薛健与氐冯翊太守蒲早子率全军出战,企图凭借人马优势获胜,结果又被萧承之击破。薛健与蒲早子闭营门自守再也不敢出战。萧思话到来后,敌兵不战而退。三月,萧承之率众军进据峨公山,被敌左卫将军、沙州刺史吕平的大部队围困了好几天,后来建武将军萧汪之、平西督护段虬等率援军到来,里应外合,大破敌兵。杨难当又遣息和等率步骑万余,夹汉水两岸,援救赵温,全力攻打萧承之。敌兵合围数十重,相持四十余天。敌军兵卒全都身穿犀甲,刀箭不入2萧承之命令步卒制作无数数尺长的长槊,捶击敌人后背,氐军疼痛无法忍受,焚营撤退。萧承之追到南城,其他各部大军也随后向前推进,连战连捷,平定凉州。文帝下诏说:"承之受命为先驱,冒险深入,屡破敌军,为嘉奖其忠勇果敢,封他为龙骧将军丨。"转宁朔司马,仍任汉中太守。后来调回朝中任太子屯骑校尉。

因为在平定氐乱的战役中,萧承之功劳卓越,文帝打算拜他为青州刺史。这时彭城王刘义康执掌大权,萧承之不肯依附于他,刺史之事再次破产,文帝遂任命萧承之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南泰山太守,晋封为晋兴县五等男,食邑三百四十户。不久调任右军将军。元嘉二十四年(447),萧承之去世,时年六十四岁。梁州百姓怀念他的恩德,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峨公山立庙祭奠他。顺帝异明二年(478),朝廷再赠承之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父亲萧承之的军功为萧道成的崛起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平台。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二) 高帝萧道成


1.军功起家

萧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生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少时,萧道成就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高额阔胸,声音洪亮,雄姿英发。

当时儒士雷次宗在鸡笼山讲道授课,传授儒学。十三岁时,萧道成前去向他学习《礼》和《左氏春秋》。元嘉十七年(440),宋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遭废黜后,被派往豫章(今江西南昌)镇守。父亲萧承之领兵随守,刚刚求学一年的萧道成,被迫放弃学业,随父参军南行。

元嘉十九年(442),竟陵蛮发生骚动,宋文帝刘义隆派年仅十五岁的萧道成领偏军讨伐沔北蛮。二十一年,萧道成再次领兵讨伐索虏,在丘槛山把他们打败。二十三年(446),雍州刺史萧思话镇守襄阳,征萧道成随往,并任命他为左军中兵参军,戍守沔北(今湖北武汉市以下的长江北面)。萧道成率兵讨伐樊、邓等处山蛮,击破山蛮聚集的部落。二十七年(450),索虏围攻汝南戍主陈宪,台遣宁朔将军臧质、安蛮司马刘康祖奉命援救。文帝授予萧道成节度之职,派他前往宣旨。臧质与刘康祖听说拓跋焘进攻彭城,便回军救援。到达盱眙后,萧道成与臧质别军主帅胡宗之等五军,合步骑数千人打前锋。这时拓跋焘已秘密渡过淮河,最终与刘宋前锋军相遇于莞山下。结果刘宋军败,沿淮河撤退,胡宗之等人被敌军俘虏。萧道成侥幸逃回到臧质的营队中,不久再次遭北魏军攻围,情势十分危急。事后,萧道成回到京师。

元嘉二十九年(452),仇池依附北魏,萧道成领偏师攻仇池,拿下梁州西界武兴戍和距仇池二百里的兰皋戍。接着萧道成率军从谷口人关。在长安八十里开外,梁州刺史刘秀之派遣司马马注辅助萧道成进攻并拿下谈堤城,北魏河间公逃走。后来北魏救兵至,加上萧道成兵少军疲,人乏马困,又听说文帝崩驾,便撤军回南郑。因军功显著,萧道成袭爵晋兴县五等男,这年萧道成二十六岁。

从元嘉三十年(453)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杀害,到舁明三年(479)顺帝禅位,前后二十七年,刘宋王朝的政治极为腐败,帝室内部为争夺权力自相残杀。在这期间,由于握有兵权,萧道成成了皇室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互相争夺、拉拢的重要人物,朝廷先后授予萧道成江夏王大司马参军、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西阳王抚军参军、建康令、北中郎中兵参军、武烈将军、建康令和后军将军、右军将军等职,全权负责刘宋国都的军政事务。

宋明帝即位时,萧道成为右军将军。当时四方叛乱,会稽太守浔阳王刘子房及东部诸郡起兵反叛。明帝委道成以重任,晋爵辅国将军。萧道成率众东讨,一日拿下十二座营垒。又分军平定诸县。后来徐州反叛,明帝再任命萧道成为骁骑将军,进军徐州。事后,晋封道成西阳县侯、巴陵王卫军司马,镇守会稽。此后,又先后封萧道成为桂阳王、征北司马、南东海郡太守、行手。期间,萧道成帮助明帝南征北战,军功显赫,深受明帝赏识、器重,不久进授假冠军将军、持节、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驻守北方重镇淮阴。泰始五年(469),进督兖、青、冀三州。萧道成在刘宋政权内外危机之中,逐渐成为镇守一方的主帅。

这时萧道成领兵已近三十年了,成为刘宋军界最有实力的人物,由于他善于绥军士、抚地方,很受军民爱戴,与刘宋其他官僚的腐败形成鲜明对照,在刘宋威信甚高。江南人民痛恨刘宋统治的残暴昏暗,希望有新的君主来改变现状,于是谣传"将来萧道成会成为天子"。明帝刘或是个度量狭窄、多疑猜忌之人,他肥胖异常,其貌不扬,早就嫉妒萧道成的仪表堂堂,此时听到谣言,对萧道成更加地疑忌。

于是,明帝派遣冠军将军吴喜率三千人前往北方,并让他留军破釜,以监视道成。还让吴喜带上他亲自封的一银壶酒赐萧道成喝,如果萧道成拒命不喝,或者有什么别的举动,就可以借口杀掉他。但是明帝没想到,吴喜早已看出刘宋政权的不得人心,不会长久,存有二心,为自己留有后路。

萧道成虽然作战勇敢,但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一向小心翼翼,他本不敢有什么野心,听到民间谣传,正惴惴不安,看到吴喜送酒来,害怕酒里有毒,不敢喝,又不敢反抗,打算逃跑。吴喜告诉他酒里没有毒,还先喝了一口,萧道成才放下心来,把酒喝完。吴喜回去后,如实禀报,并说萧道成没有异心。明帝对道成的猜疑才稍稍减轻了一点,收起了杀萧道成的念头。泰始七年(471),明帝征召萧道成回京师建康。部下都劝他不要回去,萧道成却说:"各位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糟了,圣上自诛杀诸弟以后,因太子幼小,便考虑百年之后的事情,这与外姓没有关联。我应立刻动身,否则,事缓反而引起怀疑。现在帝室骨肉相残,祸难不久就会到来,国运自然不能长久,今后当与大家共同努力。"这时萧道成吐露了肺腑之言,已作长久之计,大有取刘宋政权而代之的意图了。回到京师之后,明帝授予道成散骑常侍、太子左卫帅。此时以萧道成的功绩,应当进一步加封。但是,萧道成为减少明帝的猜疑,就以一门不宜两封为由,拒绝接受。明帝当然很高兴,诏令嘉许,并加邑二百户。

泰豫元年(472),明帝病危,诏尚书令袁粲、护军褚渊、领军刘勐(rni洫)等并受顾命。褚渊素与道成关系密切,于是向明帝引荐道成。遗诏以萧道成为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其他三人共掌大权。萧道成已完全掌握了禁卫兵权。不久萧道成被解除卫尉之职,改授侍中,统领石头防务。
2.桂阳王之乱

明帝在诛杀诸王时,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因为才能平庸而幸免于难。明帝死后,太子苍梧王刘昱年仅十岁,继承帝位,这就是后废帝。桂阳王刘休范觊觎王位,秘密地与身边的阉人在后堂练习射御驰马,并招兵买马。元徽二年(474)五月,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起兵,几天内召集两万士卒,战马五百匹。准备就绪后从盆口出发,乘坐商旅舰船,昼夜兼程,直逼建康而来,京师震骇。

右卫将军萧道成与护军褚渊、征北将军张永、领军刘劭、仆射刘秉、游击将军戴明宝、骁骑将军阮佃夫、右军将军王道隆、中书舍人孙千龄、员外郎杨运长等人,集合在中书省议事,众人皆束手无策。过了很长时间萧道成站了出来,说道:"从前上游谋叛,都因行动迟缓而失败。刘休范一定接受往日的教训,轻兵急下,乘我不备。我军的策略,不宜远出截击,应该屯兵新亭(今江苏江宁南)、白下(今江苏南京市北),坚守宫城、东府(今江苏南京市东)、石头(今江苏南京市西石头山),以逸待劳。敌兵孤军千里来犯,后方无粮草供应,久战不下,自然会瓦解。让我来屯守新亭以抵挡他的前锋,征北将军(张永)驻守白下,领军(刘勐)屯兵宣阳门以调度诸军,这样,各位大人只需安坐堂上,不必参战,我率前锋即可击溃敌兵。"说完找来纸笔,让大家表决,书写"可"、"否"。大家拿不出主意,除一人外都写了"可"字。中书舍人孙千龄因与刘休范通谋,独自反对,说:"应该依照旧例,派遣军队据守梁山(今安徽和县境内)、鲁显间,右卫如果不出白下,应该进军驻守南州,阻敌于京师之外萧道成愤怒地说:"叛军已快接近京师,哪有时间派军到梁山!新亭是叛军首当其冲的前沿,我愿拼死戍守。平时,我可以听从您的,但是今天绝对不行。"说完起身就往外走,但马上又回头对领军刘勐说:"领军您已同意在下的意见,不可更改。"于是萧道成全身着素以示决心,驰往新亭。朝廷为激励萧道成,加官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并赐鼓吹一部。

萧道成赶到后,立刻命部下修治新亭城垒,尚未完工,叛军前锋已到新林。为安定军心,萧道成脱衣高卧,并命令宁朔将军高道庆、羽林监陈显达、员外郎王敬则等率水军驾着小船与叛军水战,战火从新林烧到赤岸。叛军大败,船舰被烧,死伤甚重。萧道成军初战大捷。叛军水战失利后,在新林处登陆。萧道成一面迅速遣使通知刘褚,一面率领全军渡到北岸。叛军部将丁文豪请求率兵直取台城,刘休范遂遣丁文豪分兵进攻台城,自己则率大军急攻新亭。萧道成亲率将士全力拒战,然而叛军军势很盛,守军皆有惧色。萧道成激励将士说:"贼势虽众,而行列不整,不久就会破灭!"

屯骑校尉黄回与越骑校尉张敬儿谋划用诈降计以除逆首。萧道成说:"二位若能办成此事,当以本州相赏!"黄回、张敬儿来到叛军大营,称奉主帅萧道成之命来降。刘休范相信了,并将翔德宣、刘德嗣交给萧道成作为人质。二子到后,萧道成秘密地把他二人斩了。刘休范置黄回、张敬儿于左右。一日休范酒醉,张敬儿出其不意地夺下他的防身兵器,斩杀了贼首,手持刘休范头颅,骑快马归新亭报功。

刘休范的部将们并不知头领已死,杜黑蠡仍急攻新亭,萧道成拒战不出。丁文豪则在皂荚桥下设伏攻破台丨军,乘胜一直打到朱雀桁南。杜黑蠡也舍弃新亭,转攻朱雀桁。右军将军王道隆率羽林精兵驻扎朱雀门内,召刘劭助战。刘勐想打开朱雀桁,王道隆不从,死死地守住朱雀桁,最终朱劭与王道隆均战败身亡。

从前朱勐自命清高,不顾政务,托名建造林园及宅第,起名为"东山"。萧道成劝谏他说:"将军身肩顾命的重担,兼管内外事务;现在主上年少,诸王尚幼,大事全都交于将军,朝廷内外的人士都非常清楚。这时是将军最为艰难的时日,而将军您却悠闲从容,不顾朝政,一旦某日发生巨变,即使后悔也来不及啊!"朱勐根本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结果兵败被杀。叛军攻破朱雀桁后,进兵杜姥宅,车骑典签茅恬打开东府门投降敌人,冠军将军沈怀明逃亡,张永也败于白下,白下、石头驻军全部溃败、逃亡。宫内又谣传新亭也被攻陷,于是太后拉着苍梧王的手,哭泣着说:"天下完了!"

不久,丁文豪等知刘休范已死,顿时人心涣散。叛将许公舆为稳定军心,诈称桂阳王已人新亭,乡绅及民众惶惑,为了自保,都纷纷到萧道成驻扎的新亭处投名拜谒,多达数千余人。名刺全被萧道成得到,这时萧道成登上北城城楼,向众人说:"昨天刘休范父子都已被我等斩杀,尸体在南冈下,我是平南将军萧道成,诸君请看清楚。名刺我现在当场焚毁,诸位不必为此恐慌!"说完将名刺全部焚烧。此后,萧道成派遣陈显达、张敬儿等率兵自石头处渡淮河,从承明门人卫宫省,斩杜黑蠡及丁文豪,又收复东府,叛军全部投降。萧道成率军凯旋回建康城,百姓沿途观望,说:"保全国家的就是这位将军!"

因护国功劳最大,诏平南将军萧道成迁散骑常侍、中领军、都督南兖徐兖青冀五州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持节如故,再晋爵为公,增邑二千户。萧道成特恳请朝廷,让朝中大臣一起分享战功,增加袁粲、褚渊、刘秉等人的食户。朝廷又让萧道成与袁粲、褚渊、刘秉三相轮流值班裁决政事,时人号称"四贵"。中领军,不仅统领禁兵,且掌管全国军权。拜相典兵,如此萧道成掌握了刘宋朝廷的实际大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代宋建齐

后废帝刘昱,喜怒无常。即位之初,内畏太后,外惧大臣,不敢放纵逸乐。自从举行了加冠礼后,不愿受内外羁制,数度出游。此后更加骄恣,无日不出,或夕去晨返,或晨出暮归。扰乱民间,以至商贩闭门,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身边的人,稍不如意,便被刘昱残杀。一日不杀,就惨然不乐。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从小就有美誉,朝野上下都归附他。刘景素有起兵推翻苍梧王自立的雄心,就向萧道成坦诚布公,请求道成助一臂之力。这时萧道成已有取刘宋而代之的壮志,便婉言谢绝。元徽四年(476)七月,羽林监袁祗投奔刘景素,刘景素起兵。萧道成出京师屯居于玄武湖,派遣军队北讨,很快平定叛乱。此后,萧道成的威名更大,苍梧王对他猜忌加重,几次都想借机除掉他。

一次,刘昱率领几十个侍从到了萧道成的镇军府。当时天气很热,萧道成只穿一条短裤,躺在塌上乘凉。刘昱命令他起来,让他站在大厅正中,在他的大肚子上画了个圆圈,作为箭靶,然后弯弓搭箭,瞄准了就要射。萧道成吓得要命。幸亏刘昱的左右从旁说道:"萧将军肚子大,是个好箭靶,如果一箭射死,以后就不能再射了,不如用没头的箭去射。"刘昱认为有道理,就改用无头箭,一下子射中了萧道成的肚脐。

又有一次,后废帝刘昱一边磨蜒矛,一边恨恨地说:"明日非杀萧道成不可!"其生母陈太妃训斥说:"萧道成对国家有功,如果你杀了他,谁去为你尽力呀!"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事故,萧道成非常忧惧。于是,萧道成和袁粲、褚渊等密议废立之事。袁粲不同意。越骑校尉王敬则是萧道成的死党,萧道成命他暗中结交、收买刘昱的侍从杨玉夫、杨万年、陈奉伯等人,让他们在宫中窥伺机会。元徽五年(477)七月的某一天,后废帝微行出北湖,与禁卫扈从在堤塘边骑马践踏、嬉戏。护卫张互儿的马坠人湖中,废帝大怒,把马拴在光明亭旁边,亲自将它杀死,并与左右以羌胡伎为乐,屠割死马。后又到蛮冈处赌博、跳舞。天快黑了才回到任寿殿东的阿毡屋中休息。睡前对左右杨玉夫说:"在外边护卫着,有动静立刻汇报我。"杨玉夫与陈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谋,趁刘昱睡熟,在毡屋中取了把杀牛刀杀了苍梧王刘昱。陈奉伯将其首级交给了王敬则。王敬则骑马奔到领军府,叩门大呼,萧道成顾虑苍梧王有诈,不敢开门。王敬则只好从墙上把首级扔进道成府第。萧道成令人洗净血污一看,果然是刘昱的首级,于是连夜戎装乘赤马从承明门内入宫。殿内惊怖,听说苍梧王刘昱已死,都高呼万岁。次日清晨,萧道成借太后的旨意,召袁粲、褚渊、刘秉进宫议事。萧道成须髯尽张、目光如电,对刘秉说:"这是你刘家事,应如何处理?"刘秉回答说:"尚书省的事可由我办,军府的事,就由将军处理吧。"萧道成又让袁粲主事,袁粲不敢接。王敬则拔出白刃,大声说:"天下事皆应萧公一人来断,敢有反对者,血染敬则刀!"褚渊也说:"非萧公不能了断此事!"于是萧道成说:"你们都不肯接受,我又怎能再推辞!"于是定议,迎立安成王刘淮即皇帝位。刘淮时年十一岁,史称顺帝。

萧道成出镇东府,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如故,封竟陵郡公,邑五千户,赐油幢络车,班剑三十人。朝中大权尽在其掌握之中。

畀明二年(478)九月,再进萧道成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拜,赞拜不名。并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各四人,使持节、太尉、骠骑大将军、录尚书、南徐州刺史等如故。

当时,江左形势,长江上游为军事重镇,长江下游为经济富庶之区。至舁明三年(479),这些重地都为萧道成的子孙所控制。萧道成任命其子萧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萧映、萧晃分镇兖、豫,其孙萧子良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在朝中任命长子萧赜为尚书仆射,进号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助萧道成处理中央事务。

三年三月,顺帝诏萧道成进位相国,总揽朝廷内外一切大事,封十郡,为齐公,加九锡的礼仪,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之上,加相国绿缤绶,其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等如故。四月,晋爵为王,增封豫州的南梁、陈郡、颍川、陈留,南兖州的盱眙、山阳、秦郡、广陵、海陵、南沛等十郡。

不久,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王萧道成。当时顺帝悲泣着说:"愿后身世世勿复为天王家!"四月,萧道成在南郊即帝位,改年号建元,国号为齐,史称萧齐。
4.在位四年

从元嘉十七年(440)随父从军,到建元元年(479)称帝,萧道成在军中一共度过了四十个春秋。萧道成以军功起家,又经历了刘宋衰世,阅历颇深,从政治国经验丰富。

称帝后,为巩固帝位,求得长治久安,便向儒生刘献请教治国之道。刘撤说:"刘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对百姓太刻薄,内部又自相残杀。"萧道成深表赞同。长期担任要职,萧道成对刘宋以来的弊政谙熟于心,很想有所改革;并且对如何革除弊政也是胸有成竹,信心十足,他曾说:"如果让我治理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但是,萧道成在位时间很短,建元四年(482)三月便逝世了。他做皇帝实际上仅经历了四个年头,加上他独揽大权的异明时期,也不过五、六年左右。在这几年中,他努力改革刘宋暴政,下诏要使"公家不专制,百姓无失业",减免赋税和旧债,禁止封掠山泽,限制皇族营建私邸;禁止招募部曲,安抚流民还乡;修建学校,设置校习官,精选儒官;整顿户籍;他更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这些措施如能真正实行,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积极作用。只是他在位时间太短,其诏令并未能得到真正地贯彻、执行。尽管如此,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将其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整顿户籍。东晋和南朝时期有"白籍"和"黄籍"两种户籍册。自东晋建国后,北方的人口南移,侨户用白籍登记,土著仍用黄籍。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核实编户,王公以下都改用白籍。此后,白籍多为百姓,负担赋税和兵役;而黄籍多为官吏地主等免役户。晋、宋以来,战事频繁,军旅屡兴,赋役繁苛,百姓穷困,不少人因而脱漏户籍,成为流民。

宋元嘉北伐,经常征丁,许多人为避役而买通官吏,篡改户籍,假冒"百役不及"的士籍,也有的冒充僧侣,或假称死亡、废疾、绝户。造成了户籍的紊乱,致使役源减少,租调锐减,直接影响了政丨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刘宋政丨府从孝建元年(454)起开始"检籍"。

萧齐建国后,户籍问题仍是头等大事。建元二年(480),萧道成下诏书说:黄籍,是百姓的纲纪,治国的保证,但民俗长久以来施巧弄伪,以致竟冒充爵位,篡改年月,增改户籍;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托死叛,闲居家中而说在服役,身体强壮却假冒疾病;编户齐家,很少不如此,这都是政之巨蠹,教之深疵。于是,诏令骁骑将军、黄门郎虞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簿籍"。

此次整顿户籍,实际上主要是检定黄籍,搜括不应流人黄籍的户口。按照虞玩之的建议,检籍以宋元嘉二十七年(470)的户籍为准。最初,检籍由县令负责,后又设立专门检校簿籍的官吏,规定了每天检出伪冒户的定额。凡查出与元嘉二十七年户籍不合者,退回本县改正,称为"却籍"。这样校订簿籍,就是将那些假冒、伪注病亡和假托隶役之户检查出来,使他们成为赋役负担者。

整顿户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检籍的过程中,地方官吏贪污受贿,百姓则想方设法躲避检籍,*弥深而却弥多,结果是"前检未穷,后巧复滋",使却籍户非常不满。检籍本是一项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措施,但因户籍问题由来已久,牵扯面广,非一朝所能够解决,加之官吏的贪残,趁机勒索,造成了应却而不却,不需却而却的局面,不但户籍越发紊乱,也加重了对百姓的骚扰。引起许多庶族寒门和规避赋役之户的反对。到齐武帝萧赜时,终于导致了唐寓之起义的爆发,整顿户籍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崇尚节俭。这是针对刘宋帝室和民间百姓的奢侈而提倡的。宋武帝刘裕本起自民间,从小家庭贫苦。刘裕做皇帝后,清简寡欲,宫中不设纨绮丝竹之音,内外奉禁,莫不节俭。然而,他的后代不仅政治上残暴,而且经济生活上也追求奢华。如孝武帝刘骏,奢欲无度。晋室渡江之后,很少建造宫室;刘宋建立后,也没有建设过大规模的工程。至刘骏则大修宫室。他拆除了当年刘裕所居的宫殿,改建成玉烛殿。当他看到刘裕的床头边有土障,墙壁上挂着葛做的灯笼,麻做的蝇拂,侍中袁壹更称颂武帝俭素的美德时,刘骏却轻蔑地说:"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可见,刘骏已将武帝的节俭品德抛到九霄云外了。至明帝刘或更为过之,他奢费无度,以至于天下骚然,百姓不堪,刘宋王朝从此衰落。
明帝以后,不但宫廷内奢侈,民间百姓也都把相互攀比的奢侈当作一种风气。异明二年(478),萧道成辅政,就曾针对公私的奢糜之风,上表请求制止。先是取消了专门制造奢侈、娱乐物品的御府,尚方也不得制造雕饰器玩。并禁止民间华丽装饰,规定不得以金银为箔,舆马车具不得镀金银,不得织成绣裙,在道路上不得穿锦履,不得用红色为幡盖、衣服,不得剪彩帛为杂花,不得以绫作杂服饰,不得作鹿行锦、柽柏床、牙箱笼等杂物,不得以彩帛作屏障、锦缘荐席,不得私作器仗,不得以七宝饰乐器及诸杂漆物,不得以金银为花兽,不能用金铜铸像等等,竞有十七条之多。即皇帝位后,萧道成不穿华丽的衣物;后宫中器物栏槛以铜做装饰的,都改用铁;内殿的帐子丨,宫人穿的鞋,都改用朴素的料子。皇帝的礼服上本应佩上一种装饰品叫"玉介导",他认为这是奢侈的缘由,命人将它砸碎,不准再用。他把戒奢崇俭作为治理天下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在弥留之际,他对司徒褚渊、左仆射王俭说:"我本来出身于布衣素族,没想到能登上皇帝宝座,顺应时势,隆兴大业。几年来,风气渐化,升平之世指日可待。未曾想身体不争气,突然一病不起,真是遗憾呐,不能等到这一天了。众爱卿当竭力辅佐太子,就如同辅佐朕一样,令太子敦穆亲戚,委任贤才,崇尚节俭,弘扬宣导简惠。死生有命,你们什么都不要说了,更不要悲伤!"而且还告诫太子与众大臣,办理丧事一切从简,为天下人作则。武帝萧赜即位之后,基本宦遵照高帝的遗愿去做,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大事上,以富国为急务,不喜游宴、雕绮之事。但到了末代君主东昏侯萧宝卷时,已是挥霍无度,专事浮饰。其后宫遭火灾后,另建仙华、神仙、玉寿诸殿,雕梁画栋,用麝香涂壁,以锦为幔,以珠作帘,穷极绮丽。其爱姬潘氏的服饰,更是极选珍宝。仅一只琥珀钏,就值钱百七十万,骄奢淫逸到了极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第三,禁止二宫诸王营立屯邸,封略山湖。抢占土地的问题是晋宋以来一直存在的大问题。东晋咸康二年(336)曾禁止占山抢地,并发布诏书说:"占山护泽,以强盗论罪,占一丈以上者,弃市。"可见当时封山占地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至宋孝武帝时,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增无减。当时名山大川,往往被占封。针对这种局面,尚书左丞羊希提出承认这一社会现实,凡是抢占的山泽,只要是种养竹木杂果和饲养鱼虾并常加修作的,不再追夺。并规定按照官品,可以占有不等的山泽。先前已占足的,不得再占;未占足的可依限占足。这样就加速了贵族、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劳动者的土地则被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流亡或沦为佃客、部曲、奴婢等,社会矛盾加剧。

萧道成即帝位不久,就着手解决这一尖锐的社会问题。下诏规定:二宫诸王,都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萧道成虽有禁止抢占山泽的意向,但他在位时间太短,其措施没有实际的效果。如至武帝时,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家人竟然在宣城、临成、定陵(今青阳县部分地区)三县设界立屯,封山泽数百里,禁民樵采,百姓误入捕鱼,则被罚布十匹;汲取饮水,刈割柴草,都有罚禁。可见他的诏令也仅是一纸空文而已。

建元四年(482)三月,萧道成逝世,时年五十六岁,谥日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萧道成在世时就一再训诫子孙们,要互相亲爱,同心同德,共保江山,临终前他还嘱咐太子萧赜说:"宋朝的刘氏如果不是骨肉相残,我也不会得到天下。你必须牢记这个教训。我死后,你要爱护兄弟子侄,有过失可以严加管教,千万不能杀,这是一条规矩,一旦骨肉相残,江山就要断送。"

萧道成虽是个武将,但文化素养很高。在闲暇之余,萧道成经常翻阅史籍、博涉经史。萧道成的草书和隶书写得都非常好,是南朝时期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还擅长写文章,所著文章,让中书侍郎江淹撰定编次,可惜今已散佚。但钟嵘《诗品》将他的作品列为下品,说"齐高帝诗,词藻意深,无所云少"。今存《塞客吟》、《群鹤咏》,皆作于出镇淮阴之时,抒写自己备受宋明帝猜忌的忧虑,载于《南齐书。苏侃传》及《南史·苟伯玉传》之中。《全齐文》辑其文两卷,都是诏诰书表。高帝又诏令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与魏文帝《皇览》不相上下。《南齐书》和《南史》对萧道成的评价都很高,说他有度量,沉着稳练,待人宽宏,律己甚严,清正节俭;处事平允,从谏如流,明罚厚恩,善察秋毫,颇有谋略,因威重而受到尊敬。萧道成有四海之心,其在位期间市朝晏逸,中外安宁和谐。
5.高帝诸子

高帝萧道成共有十九个儿子:武帝萧赜,豫章文献王萧嶷,临川献王萧映,长沙威王萧晃,武陵昭王萧晔,安成恭王萧嵩,鄱阳王萧锵,晋熙王萧镓,桂阳王萧铄,始兴简王萧鉴,宜都王萧铿,衡阳王萧钧,江夏王萧锋,河东王萧铉,南平王萧锐,第九、十三、十四、十七子早亡。

豫章文献王萧嶷(433~492),字宣俨,为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子。性宽仁弘雅,有肚量,学有成就,太祖特别钟爱他。早年在刘宋时入仕太学博士,历任长城令、尚书左民郎、钱塘令。曾随父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后被顺帝刘准聘为参军,迁从事中郎,为南朝贤相之一。

宋元徽二年(474),桂阳王刘休范反,萧道成驻扎新亭,萧嶷为宁朔将军,领兵卫从。及刘休范率兵攻新亭南,萧嶷督战,大破之。平定刘休范后,迁中书郎,继为武陵内史。

荆州刺史沈攸之对州内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禁绝鱼盐,并在境内 以财赎职,激起众怒。西溪王田头拟杀沈攸之的使节,沈攸之责令他交赎金千万,田头拟气愤身亡。于是州内大乱,到处抢掠,直至郡城下。萧嶷派遣兵卒击溃乱军,以田头拟子田都继位,其众才安定下来。再迁骠骑从事中郎,居于青溪(今江苏江宁东北)。

一日,凶残的后废帝夜里微行,打算偷袭萧嶷宅第,萧嶷知道后,就让左右在庭院中舞弄刀戟,废帝从门缝问偷窥,知道早有戒备,只好走了。萧道成屡屡受到废帝的逼迫,极为忧惧,其心腹苟伯玉劝萧道成在江北起兵,萧嶷劝谏说:"外州起兵,很少有成功的。"萧道成遂放弃了在江北起兵的念头。

异明元年(477),顺帝刘准即位后,萧嶷被拜为侍中,总掌皇宫禁卫。三年(479),沈攸之乱被平定后,萧嶷被任命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出镇荆州。沈攸之在荆州时,政荒民散。萧嶷到任后,日遣散劳役工三千多人,五年以下的刑罚都予以赦免;改革滥杂的税费,把多余的税款归还给百姓。四月,萧道成称帝,萧嶷下令免除州内异明二年以前的所有欠税。

建元二年(480)正月,萧嶷担任荆、湘二州刺史。北魏入侵,萧嶷派兵北伐,不但打退了北魏军的入侵,还趁机扫除了境内的违法作乱分子,巩固了齐政权。

十二月,萧嶷被调回京师,临行之日,治所内数千人垂泪相送。萧嶷人拜中书监、司空、扬州刺史、豫章郡王。萧嶷拜相后,即协助高帝萧道成免百姓欠租,发展农业生产。尚书仆射王俭曾赞扬他推行了自庾亮以来从未有过的仁政。次年,他又恢复国学,设学官,招纳生徒。

建元四年(482),高帝驾崩,武帝萧赜即位。萧嶷严守君臣之礼,迁中书监。在任上,他继续推行仁政,安抚百姓,所奏谏议,武帝均予采纳。萧嶷宽仁博爱,不喜欢听别人的闲言碎语,更不乐于探听别人的过失。一次,左右投书相互揭露,萧嶷把书放在鞋中,始终都没有看一眼,最后命人把书焚烧了。但是他过于宽厚,斋库失火,损失三千余万,萧嶷对有关责任人仅杖打了数十下。

萧嶷善于听从别人的规劝。萧嶷后房有千余人。颍川人苟丕写信给他,分析后房人多的过失。萧嶷看后,叹息良久,回信感谢了苟丕,并减退了一部分后房冗员。

永明九年(492),萧嶷病重时,召见儿子萧子廉、萧子恪告诫道:人生在世,才能有优有劣,仕途有通畅、曲折,家境有富有贫,这都是自然的。你们兄弟无论今后各自命运如何,都要相互勉励、帮助,以和睦为先,千万别相互欺侮。要勤于学习,治好家室,与世无争。还遗命对自己的丧事以节俭为原则。几天后,萧嶷病故,终年四十九岁。被追赠为丞相、扬州牧、侍中、大司马、太傅。

豫章文献王萧嶷共有十一子:萧子廉、萧子恪、萧子操、萧子行、萧子光、萧子范、萧子质、萧子显、萧子云、萧子晖、萧子搓等。其中萧子恪、萧子范、萧子显、萧子云、萧子晖五人在《梁书》中有传。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三) 武帝萧赜


1.永明之治

宋元嘉十七年(440)六月,萧赜出生于建康的清溪宫。萧赜,高帝萧道成长子,母刘智容,南齐第二代皇帝;字宣远,少名龙儿。萧赜初任刘宋赣令。永光元年(465),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反,萧赜不从命,被南康相沈肃之拘禁。后被族人萧欣祖、门客桓康破郡救出,萧赜遂率百余人起义。宋顺帝立,萧赜担任左卫将军,辅佐新任扬州刺史晋熙王刘燮。在随刘燮从郢州(今湖北汉口)到浔阳赴任的途中,适逢荆州刺史沈攸之起事。众人商议,速回建康,但萧赜果断决定,据守湓门(在今江西九江西)。此举既可保朝廷,又可守夏口。因而得到高帝的赞赏,说:"这真是我的儿子呀!"异刃---年(479)正月,萧赜为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三月,为南豫州刺史。六月,立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三月,即皇帝位,改年号永明,时年四十三岁。

武帝萧赜在刘宋末年曾帮助其父取得帝位,并历任州郡地方官,积累了一些治国安邦的经验。他即位后,政治上虽没有什么创新,但作为一位守成之君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任人方面,萧赜坚持了高帝时的任人原则,并先后为建平王刘景素、中书监袁粲、尚书刘秉、荆州刺史沈攸之正名,以礼改葬,得到臣下们的好评,争取了人心。但武帝也的确错误的任用和信任了一些非正直之人。如茹法亮、吕文显皆以*谄获宠。茹法亮出身小吏,因善于奉承,而得武帝委信。吕文显与茹法亮同为中书舍人,每年四方赂遗,达数百万,并造大宅,聚山开池。可是,他们并未能够进入政治权力核心层,在武帝遗诏中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武帝遗命指出,由太孙萧昭业继位,竟陵王萧子良辅佐;内外事并令萧鸾参与;尚书中事,委任王晏、徐孝嗣主持;军旅之事,则委任王敬则、陈显达、王广之、王玄邈、张瑰、薛渊等,内外禁军由萧谌统帅。这应是当时的最佳人选了。

恢复百官俸禄,稳定官僚机构。元嘉末年宋魏战争时,刘宋财力不足,百官乃至所有诸州郡县丞尉都一同减俸。至明帝时战乱不断,府藏空虚,内外百官,并断俸禄。永明元年(483)正月,诏以边境宁晏,恢复百官田、秩。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官僚队伍,对于安定统治集团内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整顿户籍。武帝萧赜即位后,按照高帝的既定方针,继续整顿户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策过左,民怨不断,逃亡甚多,最终富阳人唐寓之率众反抗,整顿户籍也以失败而告终。

重视农业。武帝曾下诏,令刺史督导农桑生产要因地因时制宜,以尽量获取地利,把勤政爱民作为对官吏考核的重要标准。对于耕蚕特多或妨害农事的举措,朝廷获悉后不但对他们进行赏罚,还据此给予升迁或降黜。

武帝严明有断、关心百姓疾苦。在武帝掌权的十一年中,年年都有诏令下达,或赈恤鳏寡,或蠲免租调,或减免刑罚。永明四年(486),官军在镇丨压唐寓之时,乘胜抄掠,恣意骚扰百姓。指挥这支军队的前军将军陈天福,虽是武帝宠爱的将领,结果也受到弃市的惩罚,内外莫不震肃。武帝也注意学校教育,下令大建学校,广选学官,并令贵族子弟入学受教,还修建孔庙。

武帝鉴于"宋氏若非骨肉相残,他族岂得乘其弊"的教训,与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加之在位期间,也未发生过较大战争,国内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此时,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永明之世被史家誉为"永明之治"。不过也不像《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所说的那样,"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永明三年(485)十二月不就发生过唐寓之起义吗?

在个性上,武帝萧赜也有一些瑕疵,如报复心、记仇心重等。为太子时,司空咨议苟伯玉曾向高帝密告他的过失,因而受到高帝的斥责,并险些被废。萧赜记恨在心,即位之后,以"作乱"之罪杀了苟伯玉。但是,人无完人,作为一个皇帝,能以天下为己任,安抚百姓,关心天下苍生,就应当是一位明君。

永明十一年(493)七月,武帝萧赜死于建康,在位十二载,死时年仅五十四岁。谥日武皇帝,庙号世祖。九月,葬于自己生前选定并命名的墓地--景安陵,丧礼按照武帝的遗嘱一切从简,并规定自此公私都不准出家为僧尼,不准建造庙塔和寺院等。

对于萧赜的统治,《南齐书·良政传》评价说:永明之世的十来年中,百姓没有鸡鸣犬吠之警,都市城邑繁盛,男女富有而清逸,穿着盛装丽服,在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歌舞的,常常有百十人。《资治通鉴》也赞誉说:武帝留心政事,务总大体,严明有断,郡县官吏犯法,决不留情;故永明之世,百姓丰乐,贼盗不兴;但颇好游宴,常说厌恶奢华之事,但却未能免除此弊。以上平虽有过誉之弊,却也基本上反映了武帝治理期间南朝的大环境。
当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举兵南下,萧齐的沔北五郡--南阳、新野、北襄城、西汝南、北义阳等都被北魏攻占。永元年间,豫章刺史裴叔业之侄裴植,以寿春降于北魏,萧齐又失淮南之地。明帝萧鸾末年已是内外交困。

萧鸾迷信鬼神,他因诛杀高帝子孙过多,怕遭冤魂报复,遂听信巫婆之言,"红赤能治鬼",便常年都穿红赤色衣裤。杀人前都点香烛,祈求被杀之人不要找他"算账"。既要杀人,又怕作孽,成天心惊肉跳。平时很少外出,怕人行刺。他听信巫婆,有病不治,致使病情加重。永泰元年(498)七月,萧鸾崩,时年四十七岁。八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附近的兴安陵,庙号高宗。他死之后,东昏侯萧宝卷继位。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武帝子孙

武帝共有二十三个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卢陵王萧子卿,鱼复侯萧子响,安陆王萧子敬,建安王萧子真,晋安王萧子懋,衡阳王萧子峻,随郡王萧子隆,西阳王萧子明,南海王萧子罕,巴陵王萧子伦,邵陵王萧子贞,临贺王萧子岳,西阳王萧子文,南康王萧子琳,永阳王萧子珉,湘东王萧子建,南郡王萧子夏,第六、十二、十五、二十二皇子早亡。

武帝于永明十一年(493)七月去世,之后萧齐内部便发生了一幕幕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的历史悲剧。从此,南齐政治走向衰落。

武帝的长子萧长懋为文惠皇太子,他在永明十一年(493)正月先武帝而逝。同年四月,萧长懋之子南郡王萧昭业被立为皇太孙,时年二十一岁。

萧昭业(473~494),字元尚,小字法身。萧昭业五岁时,曾祖高帝曾说:"我基于此四世矣。"十岁,被封为南郡王。萧昭业少年美貌,好隶书,深得武帝萧赜钟爱。但萧昭业娇情饰诈,阴怀鄙慝。其父抱病时,萧昭业当面哀容号毁,回私室便欢笑酣饮,常与父妃何氏、霍氏淫通,与一些小人共衣食、同饮宴,荒淫至极,挥霍无度。做了皇太孙后,又急于当皇帝,令女巫杨氏祷祀诅咒武帝,希望武帝早死,以求早登皇位。这样一位品质恶劣的人竞成了皇位的合法继承者。武帝病重期间,太孙萧昭业仅能偶尔来观望一两次。武帝便诏次子萧子良带兵士甲仗入延昌殿侍药,萧子良日夜呆在宫内。

萧子良(460~494),字云英,武帝萧赜次子,封竟陵王。早年任刘宋邵陵王刘友的左行军参军、主簿,后升安南长史,南齐建元元年(479)任会稽太守。次年,改任丹阳尹。在此,他开仓济贫,督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次年,兼任司徒,转护军将军,镇守西州。

萧子良礼才好士,广结儒生,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在他周围。永明五年(487),萧子良正位司徒,居建康鸡笼山西邸,召集天下有才之士,其中以"竟陵八友"最为知名,分别为王融、谢跳、范云、萧琛、任畴、萧衍、沈约、陆佳等八人。同时,与"竟陵八友"过从甚密的名士不下百余人,也大多与萧子良有往来。萧子良还常与文友们交流学问,组织他们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依据《皇览》范例,编成《四部要略》千卷,并写有劝人为善的著作数十卷。这都为竞陵王萧子良赢得了声誉。此外,他崇尚佛学,在西邸集名僧讲佛论法,并集朝臣僧徒办佛事,还亲自进出为佛事打杂,因而在他的倡导下,佛学大盛。

永明九年(491),萧子良升任尚书令、兼扬州刺史,不久改拜为中书令。

在这期间,他曾上表请修治塘遏,削除窃官假号,清理狱囚,停止土木工费,偃息交州用兵,蠲减赋敛,又论司市加税之弊。凡此奏请,皆有关国计民生。其中以赋税奏议最为突出。

萧子良上书主张以"略小利、取大益"的赋税方针为指导,实行有利于百姓的赋税政策。南朝时期,百姓赋税相当沉重,萧子良主张对现有赋税制度进行改革,把赋税征发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他指出减轻赋税是为了当政者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不能只图眼前小利。他说:"抛弃目前的小利,取长久大益,就不用担心人资不殷、国用不阜。"他大声疾呼:"救民拯弊,莫过减赋",他指责一些地方官吏只图眼前利益而重赋于民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只会破坏生产,危害人民生活,虽可利一时,但从长远看:"重敛厚赋,破民财产,导致百姓为缴赋税,斩树发瓦,卖子流离。"他认为富国必先富民,反对那种以富国为名重赋予民的行为,指出:"地方官吏不致力于先富民,而只说增加国家税收,哪里有老百姓贫穷,而国家富强的道理?"于是他建言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主张废除许多苛捐杂税,革除台使督税的弊政和商税制度的弊端,取消塘丁税,免除欠税等等。

武帝病重前夕,萧子良官至司徒、侍中、尚书令、中书监,又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不仅政治地位高,并且有较高的理政能力。武帝临终前,一直让萧子良呆在自己身边。这是一非同寻常的举动,表明皇太孙的地位已有所动摇。皇太孙萧昭业有诸多劣迹,尽管其行事诡秘,武帝也应有所耳闻。这样的人能否担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武帝一直心存疑虑。最后时刻,武帝把目光投向萧子良,有重立萧子良,把皇位传给他的意思。百僚也都怀疑武帝欲立萧子良。萧子良也确想取代太孙而继承皇位,并做了这方面的准备。
"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欲矫诏立萧子良,诏草已立,太孙想进宫,王融身穿戎服绛衫,在中书省阁挡住太孙,不让他进宫。只待武帝去世,萧子良便可宣诏即位了。然而,宫廷斗争风云骤变。过了一会,武帝苏醒,问太孙所在,于是诏太孙及其兵士进殿,把朝事委托给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皇帝驾崩后,王融指挥萧子良兵士控制诸门。萧鸾闻讯后,急匆匆地来到云龙门,被门卫阻住去路,萧鸾说:"有敕召我!"排开众人走了进去,奉太孙登基,命左右扶出萧子良;指挥部署,声震如钟,百僚无不从命。王融知道大势已去,长叹说:"公误我!"本来,形势极有利于萧子良,然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在残酷的争夺皇权的角逐中,萧子良败下阵来。

这场角逐的胜利者是西昌侯萧鸾。不久王融被捕,并以诽谤朝政的罪名赐死。王融字元长,出身于士族琅琊王氏,死时年仅二十七岁。竟陵王萧子良表面上仍受到尊重,进位太傅、尚书令,督南徐州,武帝也曾遗诏子良辅政,但萧鸾知掌尚书省事,大权在握。没过多久,萧子良也在抑郁、无奈中病逝,死时仅三十五岁。

萧子良死后,其好友袁彖评论萧齐政治形势说:齐朝衰微已好几年了,栋梁之臣都已故去,只剩下一些所谓的风流名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立贤者,不足以使国家镇服安定。王融虽然也是为自己考虑,但实际上有利于国家社稷的安定,只是他不能当机立断,以致失败。

其实,这不仅是王融的弱点,更是萧子良的弱点。武帝病重弥留之际,当时的形势完全在他控制之下,若能不让武帝见到太孙,武帝驾崩后,萧子良完全可以矫诏即位。武帝已有立萧子良之意于前,再加上萧子良的政治地位和名望,即帝位应当不会引发大乱。然而,正是由于萧子良的当断不断,才导致了这次政变的失败。所以王融感叹说:"公(萧子良)误我!"政治斗争是残酷的,萧子良的优柔寡断,不仅葬送了王融的性命,更断送了高、武所开创的事业!萧子良死后,萧齐的政治形势为萧鸾篡位提供了大好机会。

西昌侯萧鸾是高帝萧道成之兄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子。小时候就成了孤儿,由萧道成抚育成人,他明于事理,能审时度势,很有做官为政的才干,并且政治野心很强。萧昭业继立后,由于无经验,又无能力,整日不理朝政,狂纵日甚,众臣叹息不止,其师史仁祖、侍书胡天翼见状,愧无回天之力,相继自杀。西昌侯萧鸾遂萌发了篡位夺权之意。隆昌元年(494)七月,萧鸾废萧昭业为郁林王而后杀之,另立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为帝,年号延兴。萧昭文(480~494),字季尚,虽居帝位,衣食住行都受萧鸾监视。十月,萧鸾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年号建武。不久,萧鸾又把年仅十五岁的海陵王萧昭文杀死。

明帝萧鸾性格猜忌多疑,为了巩固其帝位,见不顺眼的就杀,有说逆耳之言的也杀,异心的就更不用说了。萧氏子孙前后有三十多人死在他的屠刀下。高帝的儿子萧锵、萧铄、萧锋、萧铿、萧镓、萧铉等,武帝之子萧子卿、萧子敬、萧子懋、萧子隆、萧子真、萧子明、萧子罕、萧子伦、萧子贞、萧子岳、萧子文、萧子俊、萧子琳-、萧子建、萧子夏等,都被明帝所杀。在被杀的武帝诸子中,萧子卿最大,二十七岁,而南郡王萧子夏年仅七岁。河东王萧铉被杀时,二子尚在怀中,也被杀害。

到齐明帝末年,使持节都督会稽五郡诸军事、会稽内史王敬则,见明帝手段之残忍,杀戮之多,并且已派平东将军、吴郡太守张壤,秘密防备自己,于是便起兵反叛。百姓相随的有十万多人。不幸,兵败被杀。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萧宝卷(483~502),字智藏,萧鸾次子。萧宝卷的生母早亡,由潘妃抚养。他年少时不喜读书,以捕老鼠为乐,建武元年(494)被立为皇太子。16岁称帝后,萧宝卷封潘妃为贵妃。潘妃放恣,威行远近,在御花园中开商店,自己做老板,皇帝当伙计。皇帝稍有不慎,潘妃便以杖罚之。埭(d苗)上设店,萧宝卷坐而屠肉。时有歌谣日:"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他整日不与大臣接触,委任一群小人,日夜在后堂戏马,鼓噪为乐。傍晚,便击金鼓吹角,命令左右数百人大叫,以羌笛横吹诸伎相杂。经常五更入睡,到下午才起。他还经常出游,往往一月出游二十余次,且游无定所。出游中见人就杀,一次,有一孕妇临产,来不及躲避而被破腹杀死。一和尚因病躲入草堆,命左右用箭将其射死。他的随从部下常常到富家大户强抢财务,搜略百姓,造成街巷冷清,店铺关门,路元行人,百姓啼号,朝野震惊。他宠幸潘妃,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在上面行走,美其名日:"步步升莲华。"如此一个荒淫残暴的皇帝,萧齐岂能不亡。明帝萧鸾临死前嘱托后事,要萧宝卷以郁林王萧昭业之事为借鉴,作事不可在人后,应当先发制人。这就使得萧宝卷横生猜忌,诛杀大臣,随意妄为。萧宝卷即位之初,由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尚书左仆射江柘、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同辅政,时人称"六贵"。"六贵"之外,又有茹法珍、梅虫儿等八人,合称"八要"。

由于萧宝卷失德、荒淫残暴,江柘想立江夏王萧宝玄为帝,而刘暄打算立建安王萧宝夤,并与萧遥光密谋。萧遥光本是明帝萧鸾的侄子,并自以为年长,自己应该即皇帝位,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江柘。江柘之弟江祀认为少主难保,劝江柘立萧遥光。刘喧是敬皇后的弟弟,萧宝玄的舅父,他认为若立萧遥光,对自己不利,不肯同意。因而江柘迟疑不决。萧遥光大 怒,于是派人刺杀刘喧。刘暄便将江柘等人的预谋告发。结果,江柘、江祀同日被杀。

萧遥光与明帝关系甚密,萧鸾即位后,诛杀高、武帝子孙等事都是在与萧遥光的密谋下进行的。河东王萧铉等七王一夜之间被杀,便是在萧遥光的谋划下进行的。萧遥光是一个手段狠毒,才行鄙薄的小人。江柘被杀后,萧遥光被迫起兵,结果兵败被杀。之后,东昏侯又杀萧坦之、徐孝嗣、刘暄。至此,"六贵"全部被杀,此外,还杀了许多大臣。逼得萧齐老臣宿将陈显达、崔慧景等也起兵反对。陈显达兵败被杀。崔慧景围台城未下,豫州刺史萧懿带兵人京,斩崔慧景。萧宝卷用萧懿为尚书令,但几个月后又杀掉萧懿。在统治期间,萧宝卷胡作非为,诛戮大臣,政治极度黑暗。南齐的灭亡,已指日可待。

梁天监元年(502)十二月,萧衍夺取台城,萧宝卷闻变欲逃,被太监所杀,时年十九岁。
(四) 萧子显、萧子云兄弟


1.史学家萧子显

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南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第八子。萧子显自幼聪慧好学,擅长写作,深得齐高帝和文献王喜爱,七岁时封为宁都县侯,十三岁按照王子惯例,拜给事中。后萧衍夺取政权,改齐为梁,他们虽是萧姓同族,但究竟有亲疏之别,将萧子显降为子爵,以后累迁安西外兵、仁威记事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等职。

萧子显身高八尺,一表人才,才思敏捷,勤于著述。他博学多识,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旧事、王室情况都非常谙熟,甚或亲身经历过;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这些都为萧子显撰著《南齐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至齐和帝中兴!(502),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史事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到了宋代为了与李百药所编的《北齐书》相区别,遂改称为《南齐书》。《南齐书》原为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在一传中能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另外,书中各志及类传,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阐明写作宗旨。书中《文学传论》评述历代作家,抨击当时专尚华辞、堆砌典故的形丨式主义文风,并强调创新,认为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当然,《南齐书》也存在一些缺点或错误,甚至歪曲史实,但它保存了大量史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南史》对于《齐书》有所增删,而百分之八十左右原本于它,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萧子显还采集各家关于东汉史的著作,考辨订正同异,著有《后汉书》一百卷,后来又撰《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可惜这些著作已全部散佚。

萧子显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名文学家,曾写《鸿序赋》,尚书令沈约看到后称赞说:"这篇赋可以说在阐明大道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同班固的《幽通赋》是一脉相承的。"沈约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这一篇文赋确实超平凡响,非一般习作能比。

现存其诗《从军行》、《春别》等十多首,分别保留在《玉台新咏》、《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文集中。其中《乌栖曲》被王夫之赞为"丽而不淫",并指出其第二句"犹有残光半山日",为李白《乌栖曲》所化用,"遂成绝唱"。另存《自序》等文两篇,记载在本传及《广弘明集》中。

萧子显所写的《自序》,大意是:"我作为郡陵王府上官属之一,蒙幸召还京,遥想前人,我的身分地位有如楚国的唐勒、宋玉,西汉梁孝王的严忌、邹阳。追忆自己生平,很喜爱辞藻华美的文章,虽然在这方面没有功成名就,但我已经满足了。像登上高山远望,濒临流水,看其逝去,春晨风拂,秋夜月明,早来雁舞,初次莺歌,花开叶落,声音响应,呈现在眼前的景物引起心中的感触,每每情不自禁要把它形之于文词。前代的贾谊、傅毅、崔驷、马融、邯郸淳、缪袭、路粹等人,都是因文章而显名的,所以我屡次上书歌功颂德,无非是要同古人一竞高下。天监十六年,我第一次参加重阳节的朝廷宴会,众人广坐,我独自受到皇帝的旨意说:'今天风光美好,你何不乘兴作诗?'诗成之后,皇帝称赞说:'可以称作才严。'我回来对人说:'皇帝这一垂顾之恩,是出乎意料而来的。如果和贾谊受到的待遇相比又怎样呢?恐怕不容易比得上。'每当作诗的时候,我很少花费力气构思,只待灵感自然而然地到来。少年以来写作诗文不多,现有《鸿序赋》篇,在体裁上兼有多种样式,也运用了多种笔法,受到喜爱者的传诵,因此我的虚名也轻易地传播到远方。"这篇《自序》,主要是记述他的经历、思想,夸耀其聪明才智,自比从前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自己全凭灵感写作,受到皇帝恩宠等情况。
萧子显和萧纲交往比较密切,在萧纲的文学风格影响下,萧子显尤其强调诗文的"杂以讽谣,轻唇利吻"。其拟古乐府《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行》是这样描写女人的:"光照窗中妇,绝世同阿娇。明镜盘龙刻,簪羽凤凰雕。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宫腰。"无论是描绘还是用典,皆玩弄气息。其《咏苑中游人诗》更为典型:"二月春心动,游望桃花初。回身隐日扇,却步敛风裾。"把女子怀春的情态及狎客淫邪的目光皆活画了出来。萧子显的其它诗如《春闺思诗》、《春别诗四首》、《桃花曲》、《代美丨女篇》等都是典型的宫体诗。他曾自比宋玉、贾谊,但从现存的诗歌来看,其作品仍摆脱不了轻艳的齐梁风格。

萧子显为人恃才傲物,但又善于迎合。梁武帝自负博学,萧子显就奏请为其编纂文集,又撰写了歌功颂德的文章,深受皇帝赏识。萧子显后来迁太子中舍人建康令、丹阳尹丞(辅佐尹的副长官)、中书郎、守宗正卿、临川内史、黄门郎、侍中等职。梁武帝一向喜爱萧子显的才华,又赞赏他的举止和谈吐,每当在御宴上陪席的时候,经常受到眷顾询问。梁武帝曾经从容地对萧子显说:"我想写作《通史》,这部书写成之后,其他的史书都可以废弃了。"萧子显回答说:"仲尼撰书赞扬《易经》的道理,《八索》(学说)古籍便废黜了;阐述职方氏所掌的档案资料,《九丘》(九州之志)就消失了。圣上的撰著就和仲尼的著述相同,伟大的著作又将要在今天出现了。"当时被誉为名对。

中大通三年(531),萧子显以侍中领国子博士,兼国子监的讲学任务。武帝创制的五经义理,没有列入学官,派专人讲解。萧子显在职期间,列武帝制孝经义于学官,并上表建议设置助教一人,生徒十人,专门研究武帝所撰经义。又启奏编撰武帝的文集和《普通北伐记》。这一年转任国子祭酒,加任侍中,在学术方面进一步阐述武帝的五经大义。中大通五年(533),选做吏部尚书,侍中官职不变。

萧子显风神洒落,很自负有才气。当担任吏部尚书时,见到各界的宾客,不肯同他们轻易交谈,只是举起扇子一挥就算了,士大夫私下里都嫉恨他,认为他自大清高,瞧不起人。但是简文帝萧纲向来很看重他,早在东官作太子时,每每招他前去饮宴,萧子显经常上厕所,并不是很恭敬地坐着。萧纲曾经对在座的宾客们说:"我平时听说特殊人物,间世出现,今日才知道萧尚书,确实是一个特殊的人物。"

大同三年(537),萧子显出任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到郡中不久,萧子显便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皇帝在诏书中说:"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萧子显,神采风韵高超。受官不久,忽然去世,使人心怀悲伤。追赠侍中、中书令官职。"安葬后请赐谥号,皇帝亲笔下诏说:"萧子温自负才气傲视他人,应赐谥号为骄。"

萧子显出生于皇族世家,他的思想带有儒家封建纲常意识,但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梁武帝提倡佛教之际,因此在当时信佛、反佛的斗争中,他又是站在佛的一边。

萧子显有两个儿子:萧序、萧恺。萧序,太清年间历任太子家令,中庶子,并掌管记。及侯景叛乱,死于城内。

萧恺,初为国子生,对策中高第,州又举秀才,以秘书郎起家,迁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父亲去世后,萧恺辞去官职为其守丧,服丧期满后,复除太子洗马,迁中舍人,并掌管记。累迁宣城王文学中书郎,太子家令,又掌管记。萧恺才学名望,如其父,有才子之誉。太宗在东宫,早引接之。时中庶子谢嘏出守建安,在宣猷堂饯饮,召当时才子赋诗,萧恺诗先就,其辞又美。太宗与湘东王赞誉说:"王筠本自旧手,后进有萧恺可称,信为才子。"早先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宗嫌顾野王所书《玉篇》详略未当,以萧恺博学,擅长文字,令他与学士重新删改。再迁中庶子,未拜,徙吏部郎。太清二年(548),迁御史中丞,深得简文帝赏识。侯景之乱爆发,萧恺在城内迁侍中,不久死于城内,享年44。所著文集,全部失传。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0-7-8 00:33 编辑

2.书画家萧子云

萧子云(488~549),字景乔,齐高帝的孙子,豫章王萧嶷第九子。南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建武四年(497),时年十二岁的萧子云被封为新蒲县侯。自制奏章,很有文采。梁朝初年,降爵为子。稍长,勤奋好学,认为晋代没有史书,十八岁开始撰著,到二十六岁时完成《晋书》一百一十卷。三十岁任梁秘书郎,后升任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二十卷,赐束帛。后累任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府文学、司徒、主簿和吏部长史兼侍中等职务,梁太清元年(547)为侍中国子祭酒,人称"萧祭酒"。

萧子云容貌伟岸,举止洒脱,从小勤学好问,文采非凡。《梁书》说他虽然贵为皇室贵族,却"性沉静,不乐仕进",风神闻旷,有名士风骨。他的诗不像萧子显那样轻艳,比较清秀明丽,流露性情。如"渔舟暮出浦,汉女采莲归;夕云向山合,水鸟望田飞"(《落日郡西斋望海山诗》)和"汰寥晚霖霁,重迭晴云新;秋至蝉鸣柳,风高露起尘"(《赠海法师游甑山诗》),都在清新的山水描写中展现出闲适的情怀。《东郊望春酬王建安隽晚游诗》以"蛱蝶恋残花,黄莺对妖萼"的暮春落花景象,抒发"子家冠盖里,我馆幽栖郭"的不遇感慨,流露出前朝贵胄的惆怅。这些诗大多语言清新,气韵灵动。但在撰写庙堂之诗时,萧子云又力求古奥,如《郊庙歌辞》和《梁三朝雅乐歌六首》等皆如此。

萧子云还是南朝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写楷书、隶书、草书、行书、小篆,尤其精于隶书、草书。《南史·萧子云传》称:"子云善草隶,为时楷法。"萧子云学习书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时,仿效钟元常(钟繇)、王逸少(王羲之),笔力劲骏,意趣盎然。随着时间的进展,领悟到王羲之的书法不及钟繇,就像王献之不如王羲之一样。于是放弃王羲之的书法,全面学习钟繇。自此开始独立思考,自觉功力渐进,书法优雅,终于领悟到隶书的实质。据清人《香祖笔记》记载,萧子云曾经使用过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其柔软。

梁武帝曾称赞萧子云的书法:"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梁武帝还说:"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脑猛烈,锋刃难当。"真可谓满纸虎气雄风。欧阳询在评赞萧子云的正草书时说:"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袁昂更对他赞誉倍至,说:"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齐武帝永明四年(486)至梁武帝太清二年(548),萧子云曾书写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正书《进写古启》、《颜回问孝》等。《淳化阁帖》、《大观贴》等丛贴内刻收藏有他的《舜问》、《国氏》、《列子》等书帖。萧子云书法的体态神采自然古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萧子云在书法方面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创造了小篆飞白。有一次,梁武帝和他讨论书法时对他说:"王献之的书法,白而不飞;爱卿你的书法飞而不白。你可以斟酌思考一下,看是否能找到飞白的实质。"萧子云认为他的意见很有见地,就刻苦钻研,终于创造出小篆飞白字体。欧阳询评价他的小篆飞白说:"萧子云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普通三年(522),"阿玉王寺"牌匾由梁武帝赏赐,萧子云作飞云白榜书,自此以后阿玉王寺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


萧子云的书法影响了不少人。王褒,字子深,琅讶临沂人,特别擅长草书、隶书。萧子云是王褒的姑夫,因为亲戚的缘故,王褒年轻时常去他家中玩耍,于是就经常模仿萧子云的书法。隋朝著名的书法家智永和尚,早年也曾跟随萧子云学习书法。

萧子云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书法家。《书断》评价说:"(子云)诸体兼备,而创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有若骞举,研妙至极,难于比肩,但少乏古风。"评价较为公允,对其书主要给予肯定。《晋书-王羲之》却说:"(萧)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之蛇的行迹那样弯曲。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萧子云的书法:"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豪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此评价显然过于苛刻,不够全面、客观。萧子云的书法,有些地方虽有柔媚之嫌,但他在不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应该肯定的,不能以偏概全。

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侯景的军队近逼台城,萧子云逃藏在民间。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失守,萧子云东奔到晋陵,最后饿死在显灵寺僧房内,时年六十三岁。

萧子云子萧特,字世达。萧特继承了其父衣钵,擅长草隶,时人将他比做卫恒、卫瑾。梁武帝在萧子云的面前评价萧特的书法说:"子敬之书,不及逸少。近见特迹,遂逼于卿。"萧特历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军记室。后出任海盐令。比萧子云早逝,死时年仅二十五岁。
(五) 家风管窥


南齐皇族萧氏,作为萧氏家族中首登高位的一支,其家风、家法对后世的萧氏家族,尤其是梁萧氏皇族影响极大。南朝时期,世家大族尤为注重门阀家风,它反映了一个家族门第的高低和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各大家族在撰修家谱时,都把门风、家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齐萧氏皇族也不例外,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南齐萧氏皇族的族谱和家风的原貌,却可以从萧氏皇族成员的历史活动中略窥一二。

南齐皇族萧氏的家风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重视文化修养,注重对子弟、族人的教育;儒佛兼通,偏重儒教;兄弟友爱,家族和睦;提倡节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南朝萧氏皇族,尤其是梁萧氏皇族的文化素养是中国历代皇族中的最高峰,这一说法应该不成问题。与首登帝位相一致,南齐萧氏皇族应该是萧氏文化家族的初创时期。齐高帝萧道成,博涉经史,擅长写作,不仅个人著有大量的文章、诗赋,又诏令东观学士撰《史林》。萧道成还是南朝时期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和隶书都很出名。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广结儒生,号为"竟陵八友",还组织门人依据《皇览》范例,编成《四部要略》千卷。萧子显,擅长写作,所著《南齐书》文字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萧子云以书法名世,楷书、隶书、草书、行书、小篆无所不通,有可与钟繇并驱争先之誉。南齐皇族萧氏人才辈出,除了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外,还与其家族重视教育密不可分。

如果说经济优势是一个家族兴旺的前提,那么保持家族文化优势,则是一个家族在社会中发挥重要影响、维持家族地位的精神支柱,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都很注重本家族的文化积累。文化优势的形成*的是教育,而在传统社会里,家族教育又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南齐皇族作为帝王之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皇族地位,树立皇族形象,极为重视家族教育。从子孙幼年时期,家长就以文化气息、氛围熏陶他们,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好琴棋书画的习惯。而且家长在逝世前都要谆谆教导子孙努力治学,如豫章文献王萧嶷死前遗言诸子要与世无争,勤于学习,治好家室。

南朝时期,尤其是齐梁两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的时代,这与萧氏皇族的大力倡导紧密联系。由于佛教教义的欺骗性、佛教本身的助教功能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迅猛发展,遂成为社会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不得不利用、扶持这一力量,于是萧氏皇家族人为了更好的利用佛教就带头信佛。出名者如萧子良,崇信佛教,曾在西邸召集名僧讲佛论法,还亲自为佛寺打杂,在他的倡导下,佛学大盛。再如萧子显在当时信佛、反佛的斗争中,也是站在佛的一边。但是过分的佞佛又会导致一系列的弊端,所以在子孙信佛的同时,长者又会告诫他们不可孤意佞佛,如武帝萧赜临终前告诫子孙不可出家,不准建造庙塔寺院等。与梁萧氏皇族相比,在崇佛上他们又逊色不少,而且在他们思想意识深处更多的还是儒家思想。

身为皇室帝家,南齐萧氏家族还要求子孙节俭和提倡节俭。齐高帝萧道成在当政期间曾多次颁布诏令禁止宫室和天下百姓的奢侈行为,即位后更是以身作则,不穿华丽的衣物,后宫用品务须节俭;临终前还告诫太子与众大臣,办理丧事一切从简,为天下作则。武帝萧赜即位之后不喜欢游宴、雕绮之事,逝世前也遗嘱子孙一切从简,并规定自此公私不准出家为僧尼,不准建造庙塔和寺院等。萧嶷死前也告诫子孙丧事以节俭为原则。至于萧齐后期诸子孙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应视为违背祖训的不肖子孙。

萧齐皇族汲取刘宋子孙相残终致灭亡的教训,教育子孙互助互爱。高帝萧道成在世时就一再训诫子孙们,要互相亲爱,同心同德,共保江山,临终前一再嘱咐太子萧赜要爱护兄弟子侄,不能互相杀戮,并将此定为一条规矩。萧嶷病重时,召见儿子萧子廉、萧子恪告诫说:你们兄弟无论今后各自命运如何,都要相互勉励、帮助,以和睦为先,千万不要相互欺侮。

泰安陵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4:48 , Processed in 0.0630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