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族帝王家"四萧"文盖世
--南朝梁萧氏皇族
南朝梁时期,是南兰陵萧氏的第二个辉煌时代,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承南齐之余韵,借皇族之统序,南梁萧氏皇族的开创人萧衍乘势而起,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顶峰,其家族也步入了士族望族的行列。梁皇族不仅政治地位煊赫,文化上在当时也占有一席之地。萧衍虽说以武得天下,却不失文采,其子昭明太子萧统召集文人,编选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被誉为"我国总集之祖";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更是"三萧"中的佼佼者;而萧衍、萧统、萧纲、萧每父子四人又有"四萧"之称;其他萧氏子孙也均富有文采,留有大量的诗歌、文论。
然而武帝萧衍晚年,佞佛崇佛,任用*邪之辈,导致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不仅给南朝带来沉重的灾难,也给梁萧氏皇族带来重创。在侯景之乱中,皇族萧氏子孙们或被叛乱所杀,或因兄弟阋墙、争夺权势而被难,最后只剩下昭明太子第三子、岳阳郡王萧謦一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仅存的一支却是在对梁政权虎视眈眈的北方政权--西魏、北周的羽翼下而幸存,至隋唐这一支又再次崛起。
(一) 皇族溯源
南朝梁萧氏皇族与南齐萧氏皇族同支,同为淮阴令萧整之后。萧整有三个儿子:萧俊、萧锫与萧烈。其中萧俊是萧承之的祖父,齐高帝萧道成的曾祖;而萧锫则是梁武帝萧衍的高祖。萧锫曾任济阴太守,萧锫生萧福子。萧福子官任州治中从事,生萧道赐。萧道赐,南台治书侍御史。萧道赐就是萧顺之的父亲、梁武帝萧衍的祖父。
萧顺之字文伟,与齐高帝萧道成同辈,为其族弟。《梁书·武帝纪》称萧顺之:"从外看清秀和蔼,但是内怀英豪气概。"萧顺之自幼与齐高帝萧道成十分要好。曾经有一次,萧顺之与萧道成一块儿爬金牛山,看见路旁枯骨纵横,萧道成对萧顺子说:"自周文王以来,还有谁肯为天下生民着想,愿意来掩埋这些枯骨呢?"语调懔然悲怆。萧顺之感觉萧道成是一位胸有大志之人,于是以后就常常追随他的左右。
萧道成在刘宋朝为将时,每奉命出征,萧顺之常常作为其副手一起同往。宋明帝泰始二年(466),降魏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兴兵南侵,萧道成奉命讨伐薛安都。薛安都部将薛索儿夜里潜入萧道成营帐,手拿大刀直奔萧道成的床榻,企图刺杀萧道成。萧顺之发现后,与薛索儿搏斗并手刃了他,使萧道成逃过一劫。之后多次担任萧道成镇军司马、长史。
宋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当政时,昏庸残虐,萧道成欲取而代之。有人出主意奔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还攻京城建康。萧顺之以为,一旦出奔成功与否则将无法预测,不如顺应民心,仿效伊尹、霍光,废掉苍梧王,另立新君。萧道成深以为然。之后,萧顺之历任黄门郎,安西长史,吴郡内史。所到之处,皆留有好声名,深受百姓爱戴。吴郡的张绪曾称赞萧顺之说:"文武兼备,有高尚的道德与良好的品行,我非常敬佩他。"
萧道成丨立宋顺帝刘准后,袁粲、刘秉据石头城起兵反萧道成。郢州刺史黄回与他们串通一气,暗中作为内应。萧顺之听说袁粲等人兴兵发难后,亲率家兵据守朱雀桥。黄回的探子回报说:"朱雀桥南有一长者,坐在胡床上面朝南方,英武威严,傲气凛然,使人不战而栗!"黄回说:"一定是萧顺之。"因而不敢出兵帮助袁粲。若不是萧顺之,石头(在今江苏南京市西石头山)根本无法保住。
萧道成代宋建齐,萧顺之有冲锋陷阵、制敌决胜的功劳。建元末期,齐高帝萧道成感慨地对萧顺之说:"应当让阿玉(豫章王萧嶷的小名)解扬州之职,授予你。"
齐武帝萧赜还是太子,居住在东宫的时候,有一次,萧顺之去拜谒他。萧顺之走后,萧赜指着萧顺之对萧嶷说:"要不是他,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有今天。"所以萧赜即帝位后,对萧顺之的才德深为忌惮,没有委任他重要的官职。但萧顺之曾参与谋划、辅佐先王,所以武帝仍封他为临湘县侯,以慰藉他。武帝时期,萧顺之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等。后因武帝第四子萧子响之事,萧顺之惭愧不已,得病而死。赠镇北将军,谥日懿。
萧顺之有十个儿子,依次是临湘县侯萧懿、永阳昭王萧敷、梁武帝萧衍、衡阳宣王萧畅、桂阳简王萧融、临川静惠王萧宏、南平元襄王萧伟、安成康王萧秀、始兴忠武王萧儋、鄱阳忠烈王萧恢。
萧衍的长兄萧懿,字远达,少有令誉,袭父爵临湘县侯。萧懿初为梁州刺史,正逢北魏拓跋英率兵进攻汉中。敌众我寡,萧懿决定守城待援。魏兵围之数十日,城中粮草将尽。萧懿命人秘密封闭十几座空粮库,然后告示全城军民:"这些粮仓都是满的,足以支撑两年,只管努力坚守,用不着担心弹尽粮绝!"于是,士民皆安。不久,后魏粮草断绝,又听说城中粮食充足,不战而退。此后,萧懿历任益州、豫州刺史,以善政称。
当时,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度,滥杀无辜。永元二年(500),裴叔业在豫州反叛,萧懿以豫州刺史征讨叛军。那时萧衍在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派典签赵景悦劝说萧懿兴兵清君侧,萧懿不同意。
这年三月,平西将军崔慧景奉命率水师出京征讨裴叔业,出京数十里而返,围攻京师,欲废东昏侯,齐室大乱。台城危在旦夕,萧宝卷急令萧懿进京救驾。萧懿正在吃饭,圣旨到,"投箸而起",率数千士卒自采石矶渡江,一阵激战,斩杀叛军将领崔慧景。平乱有功,萧懿被封为尚书令。此时萧衍任刺史,写密信派虞安福送至京城兄长处,劝萧懿说:"诛贼之后,则有不赏之功,即便遇到明君贤主,尚或难以立足,更何况是乱世,又凭借什么免祸呢?贼灭之后,若能带兵入官,像伊尹、霍光一样废掉昏君,此乃万世难得的机遇。如不愿这样,便上表请还历阳,以防御北方为借口,这样就可以兵权在握,威震内外,谁敢不从!主上昏庸,一旦放弃兵权,必定受制于人,祸害一起,想逃都没有出路。若不早日图谋,后悔莫及。"长史徐曜甫也苦劝,萧懿置若罔闻。
东昏侯萧宝卷崇信佞臣茹法珍、王匾之,将大权都委任给他二人。茹法珍、王匾之阴险狡诈,宿臣旧将,都被杀戮。萧懿功勋高,被茹法珍等人所惧怕,于是劝说东昏侯,杀了萧懿。徐曜甫探知后,暗中在江中沙洲上准备好小船,劝萧懿西奔襄阳。萧懿则说:"人故有一死,哪有反叛逃走的尚书令呀?我宁愿坐以待毙。"不久,萧懿奉诏人尚书省,被东昏侯赐药毒死。死前,还说:"我死了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家弟在雍州,深为朝廷担忧。"忠诚之心颇为感人,堪称愚忠。其弟萧融也一起被害。天监元年(502),梁武帝追赠他为丞相,封长沙王,谥宣武。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和哥哥萧懿在南齐都功劳显著,实为国家栋梁之臣。但都受到猜忌,未能善终。萧懿的死,加速了萧衍的起兵。
南平元襄王萧伟(476~533),字文达,初仕于齐,任晋安王萧子懋外兵参军。梁天监元年(502)封建安王,后又改封为南平王,食邑两千户。天监四年,萧伟任南徐州刺史。次年,授抚军将军、丹阳尹。天监六年,改任右军将军,扬州刺史。天监九年,为侍中将军、领护军,镇守石头城。天监十一年,因病乞休,挂印辞职。次年初,武帝诏为"以病不拜"(即百官朝圣时可免行屈体下拜之礼)。天监十七年,改封南平王,迁侍中、光禄大夫。至普通四年(523),增食邑千户。中大通四年(532),任中书令、大司马。
萧伟好学上进,淳厚待人,执礼行事。及至年成,礼贤重士,贤名播于海内,四方士人莫不慕名而至。天监初年,武帝将前齐清溪宫赐予他。萧伟在里面植树种花,垒石为山,辟土成池,整饰精美,每偕宾客于其内,坐而论道、乐以赏景、悠然自适,妙极人生。他虚怀若谷,善以待人,乐于济困解危。每当寒冬甫至,则派员担柴载米扶贫嘘苦,救众于急难之中。南朝时,江南一带道佛盛行,萧伟晚年尤崇佛教,精于玄学,著有《二旨义》、《性情》、《凡神》等书。中大通五年病故,享年五十八岁,被尊旌德记功,谥元襄。
安成康王萧秀(475~518),字彦达。梁天监元年(502),被封为安成王,历任南徐(镇江)、江州(九江)、荆(湖北江陵)、郢(湖北武昌)、雍(湖北襄阳)等州刺史。
萧秀文雅庄重,宽厚待人,99-f二政于民。初任南徐州刺史时,适逢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他常以私财赈济贫民。天监七年,任湖北荆州刺史,立学校,招隐士;年遇水灾,以两万斛粮赈济灾民。天监十三至十五年(514~516)任郢州刺史期间,他勤政爱民。每遇冬季,均赶制棉衣,散发给贫寒之人。于是,山野盗贼亦被其德政感化,缴械投顺。天监十六年,调任雍州刺史,时萧秀已积劳成疾,重病在身。未至驻所,病发而亡,时年四十四岁。追赠侍中、司空,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