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3|回复: 8

中华名门--丹阳齐梁房萧氏之梁萧氏(塘头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0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皇族帝王家"四萧"文盖世

--南朝梁萧氏皇族


南朝梁时期,是南兰陵萧氏的第二个辉煌时代,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承南齐之余韵,借皇族之统序,南梁萧氏皇族的开创人萧衍乘势而起,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顶峰,其家族也步入了士族望族的行列。梁皇族不仅政治地位煊赫,文化上在当时也占有一席之地。萧衍虽说以武得天下,却不失文采,其子昭明太子萧统召集文人,编选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被誉为"我国总集之祖";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更是"三萧"中的佼佼者;而萧衍、萧统、萧纲、萧每父子四人又有"四萧"之称;其他萧氏子孙也均富有文采,留有大量的诗歌、文论。

然而武帝萧衍晚年,佞佛崇佛,任用*邪之辈,导致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不仅给南朝带来沉重的灾难,也给梁萧氏皇族带来重创。在侯景之乱中,皇族萧氏子孙们或被叛乱所杀,或因兄弟阋墙、争夺权势而被难,最后只剩下昭明太子第三子、岳阳郡王萧謦一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仅存的一支却是在对梁政权虎视眈眈的北方政权--西魏、北周的羽翼下而幸存,至隋唐这一支又再次崛起。


(一) 皇族溯源


南朝梁萧氏皇族与南齐萧氏皇族同支,同为淮阴令萧整之后。萧整有三个儿子:萧俊、萧锫与萧烈。其中萧俊是萧承之的祖父,齐高帝萧道成的曾祖;而萧锫则是梁武帝萧衍的高祖。萧锫曾任济阴太守,萧锫生萧福子。萧福子官任州治中从事,生萧道赐。萧道赐,南台治书侍御史。萧道赐就是萧顺之的父亲、梁武帝萧衍的祖父。

萧顺之字文伟,与齐高帝萧道成同辈,为其族弟。《梁书·武帝纪》称萧顺之:"从外看清秀和蔼,但是内怀英豪气概。"萧顺之自幼与齐高帝萧道成十分要好。曾经有一次,萧顺之与萧道成一块儿爬金牛山,看见路旁枯骨纵横,萧道成对萧顺子说:"自周文王以来,还有谁肯为天下生民着想,愿意来掩埋这些枯骨呢?"语调懔然悲怆。萧顺之感觉萧道成是一位胸有大志之人,于是以后就常常追随他的左右。

萧道成在刘宋朝为将时,每奉命出征,萧顺之常常作为其副手一起同往。宋明帝泰始二年(466),降魏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兴兵南侵,萧道成奉命讨伐薛安都。薛安都部将薛索儿夜里潜入萧道成营帐,手拿大刀直奔萧道成的床榻,企图刺杀萧道成。萧顺之发现后,与薛索儿搏斗并手刃了他,使萧道成逃过一劫。之后多次担任萧道成镇军司马、长史。

宋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当政时,昏庸残虐,萧道成欲取而代之。有人出主意奔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还攻京城建康。萧顺之以为,一旦出奔成功与否则将无法预测,不如顺应民心,仿效伊尹、霍光,废掉苍梧王,另立新君。萧道成深以为然。之后,萧顺之历任黄门郎,安西长史,吴郡内史。所到之处,皆留有好声名,深受百姓爱戴。吴郡的张绪曾称赞萧顺之说:"文武兼备,有高尚的道德与良好的品行,我非常敬佩他。"

萧道成丨立宋顺帝刘准后,袁粲、刘秉据石头城起兵反萧道成。郢州刺史黄回与他们串通一气,暗中作为内应。萧顺之听说袁粲等人兴兵发难后,亲率家兵据守朱雀桥。黄回的探子回报说:"朱雀桥南有一长者,坐在胡床上面朝南方,英武威严,傲气凛然,使人不战而栗!"黄回说:"一定是萧顺之。"因而不敢出兵帮助袁粲。若不是萧顺之,石头(在今江苏南京市西石头山)根本无法保住。

萧道成代宋建齐,萧顺之有冲锋陷阵、制敌决胜的功劳。建元末期,齐高帝萧道成感慨地对萧顺之说:"应当让阿玉(豫章王萧嶷的小名)解扬州之职,授予你。"

齐武帝萧赜还是太子,居住在东宫的时候,有一次,萧顺之去拜谒他。萧顺之走后,萧赜指着萧顺之对萧嶷说:"要不是他,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有今天。"所以萧赜即帝位后,对萧顺之的才德深为忌惮,没有委任他重要的官职。但萧顺之曾参与谋划、辅佐先王,所以武帝仍封他为临湘县侯,以慰藉他。武帝时期,萧顺之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等。后因武帝第四子萧子响之事,萧顺之惭愧不已,得病而死。赠镇北将军,谥日懿。
萧顺之有十个儿子,依次是临湘县侯萧懿、永阳昭王萧敷、梁武帝萧衍、衡阳宣王萧畅、桂阳简王萧融、临川静惠王萧宏、南平元襄王萧伟、安成康王萧秀、始兴忠武王萧儋、鄱阳忠烈王萧恢。

萧衍的长兄萧懿,字远达,少有令誉,袭父爵临湘县侯。萧懿初为梁州刺史,正逢北魏拓跋英率兵进攻汉中。敌众我寡,萧懿决定守城待援。魏兵围之数十日,城中粮草将尽。萧懿命人秘密封闭十几座空粮库,然后告示全城军民:"这些粮仓都是满的,足以支撑两年,只管努力坚守,用不着担心弹尽粮绝!"于是,士民皆安。不久,后魏粮草断绝,又听说城中粮食充足,不战而退。此后,萧懿历任益州、豫州刺史,以善政称。

当时,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度,滥杀无辜。永元二年(500),裴叔业在豫州反叛,萧懿以豫州刺史征讨叛军。那时萧衍在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派典签赵景悦劝说萧懿兴兵清君侧,萧懿不同意。

这年三月,平西将军崔慧景奉命率水师出京征讨裴叔业,出京数十里而返,围攻京师,欲废东昏侯,齐室大乱。台城危在旦夕,萧宝卷急令萧懿进京救驾。萧懿正在吃饭,圣旨到,"投箸而起",率数千士卒自采石矶渡江,一阵激战,斩杀叛军将领崔慧景。平乱有功,萧懿被封为尚书令。此时萧衍任刺史,写密信派虞安福送至京城兄长处,劝萧懿说:"诛贼之后,则有不赏之功,即便遇到明君贤主,尚或难以立足,更何况是乱世,又凭借什么免祸呢?贼灭之后,若能带兵入官,像伊尹、霍光一样废掉昏君,此乃万世难得的机遇。如不愿这样,便上表请还历阳,以防御北方为借口,这样就可以兵权在握,威震内外,谁敢不从!主上昏庸,一旦放弃兵权,必定受制于人,祸害一起,想逃都没有出路。若不早日图谋,后悔莫及。"长史徐曜甫也苦劝,萧懿置若罔闻。

东昏侯萧宝卷崇信佞臣茹法珍、王匾之,将大权都委任给他二人。茹法珍、王匾之阴险狡诈,宿臣旧将,都被杀戮。萧懿功勋高,被茹法珍等人所惧怕,于是劝说东昏侯,杀了萧懿。徐曜甫探知后,暗中在江中沙洲上准备好小船,劝萧懿西奔襄阳。萧懿则说:"人故有一死,哪有反叛逃走的尚书令呀?我宁愿坐以待毙。"不久,萧懿奉诏人尚书省,被东昏侯赐药毒死。死前,还说:"我死了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家弟在雍州,深为朝廷担忧。"忠诚之心颇为感人,堪称愚忠。其弟萧融也一起被害。天监元年(502),梁武帝追赠他为丞相,封长沙王,谥宣武。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和哥哥萧懿在南齐都功劳显著,实为国家栋梁之臣。但都受到猜忌,未能善终。萧懿的死,加速了萧衍的起兵。

南平元襄王萧伟(476~533),字文达,初仕于齐,任晋安王萧子懋外兵参军。梁天监元年(502)封建安王,后又改封为南平王,食邑两千户。天监四年,萧伟任南徐州刺史。次年,授抚军将军、丹阳尹。天监六年,改任右军将军,扬州刺史。天监九年,为侍中将军、领护军,镇守石头城。天监十一年,因病乞休,挂印辞职。次年初,武帝诏为"以病不拜"(即百官朝圣时可免行屈体下拜之礼)。天监十七年,改封南平王,迁侍中、光禄大夫。至普通四年(523),增食邑千户。中大通四年(532),任中书令、大司马。

萧伟好学上进,淳厚待人,执礼行事。及至年成,礼贤重士,贤名播于海内,四方士人莫不慕名而至。天监初年,武帝将前齐清溪宫赐予他。萧伟在里面植树种花,垒石为山,辟土成池,整饰精美,每偕宾客于其内,坐而论道、乐以赏景、悠然自适,妙极人生。他虚怀若谷,善以待人,乐于济困解危。每当寒冬甫至,则派员担柴载米扶贫嘘苦,救众于急难之中。南朝时,江南一带道佛盛行,萧伟晚年尤崇佛教,精于玄学,著有《二旨义》、《性情》、《凡神》等书。中大通五年病故,享年五十八岁,被尊旌德记功,谥元襄。

安成康王萧秀(475~518),字彦达。梁天监元年(502),被封为安成王,历任南徐(镇江)、江州(九江)、荆(湖北江陵)、郢(湖北武昌)、雍(湖北襄阳)等州刺史。

萧秀文雅庄重,宽厚待人,99-f二政于民。初任南徐州刺史时,适逢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他常以私财赈济贫民。天监七年,任湖北荆州刺史,立学校,招隐士;年遇水灾,以两万斛粮赈济灾民。天监十三至十五年(514~516)任郢州刺史期间,他勤政爱民。每遇冬季,均赶制棉衣,散发给贫寒之人。于是,山野盗贼亦被其德政感化,缴械投顺。天监十六年,调任雍州刺史,时萧秀已积劳成疾,重病在身。未至驻所,病发而亡,时年四十四岁。追赠侍中、司空,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二) 武帝萧衍


1.齐末乱世

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萧衍生于秣陵县(今江苏南京)同夏里三桥宅。其父萧顺之当时仅是一般的将官,追随萧道成,地位并不高。萧衍长大后,博学多闻,擅长于筹算谋略,有文武才干,名流才士对他都很推崇。

萧衍政治生涯是从南齐开始的。起家于巴陵王、南中郎将萧子伦法曹行参军,后迁任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王俭一见,赏识他的才能,对他颇为器重,曾说:"这位萧郎,三十岁以前就会做侍中,此后当大富大贵。"永明五年(487),萧子良居建康鸡笼山西邸,召集天下有才之士。萧衍与沈约、谢胱、王融、萧琛、范云、任唠、陆佳等八人被招揽人府,号称"竟陵八友"。王融会给人看相,见萧衍面相奇异,对他尤为敬重,常对亲近的人说:"将来掌控天下的,一定是此人。"

"竞陵八友"基本上是一个文入集团,成员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儒士,同时,他们也都有不同的政治才能。萧子良招纳这些文人人西邸,一方面为自己树立招贤纳才的美名,另一方面也有其不言而喻的政治目的。但始料不及的是,"竟陵八友"却为萧衍招揽人才打下了基础。"八友"中的范云、沈约,后来都投到了萧衍的幕下,成了萧衍的重臣。

有一次萧衍路过牛渚、逢风,进入泊龙渎。有一老人对萧衍说:"君龙行虎步,面相好不待言,天下就要大乱了,全*公您来安定天下了。"萧衍问他姓名时,老人忽然不知去向。不久萧衍回到建邺。

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病重,竟陵王萧子良任命萧衍、萧懿、王融、刘绘、王思远、顾禺之和范云等为帐内军主。王融打算等武帝驾崩后矫诏立萧子良,萧衍却说:"想成就非常的事业,一定要有一位非同一般的人士,王融的才能与他欲成就的事业不相般配,这件事最终一定会失败的。"范云驳斥说:"为国家担忧的,只有中书王融一人。"萧衍回答道:"忧国者是想丨做周公、召公,还是想丨做竖、刁呢?"萧懿说:"直哉史鱼,何其木强也!"果不出所料,萧子良与王融所图谋之事最终失败,王融也被杀。

隆昌元年(494),萧鸾辅政,起用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寿春,再迁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因在参与、支持萧鸾废东昏侯萧宝卷立新帝之事中立有大功,萧衍被封建阳县男,食邑三百户。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魏将王肃、刘昶攻司州(治义阳,今河南信阳),义阳危急。齐明帝派遣镇南将军、江州刺史王广统军,以萧衍为冠军将军,受王广节制,救援义阳。距义阳百余里,众军皆以魏军强大不敢前进。萧衍请求担当先锋,王广即分精兵由萧衍统率,乘夜进兵。离魏营数里,直登贤首山。魏军不知齐军有多少兵马,一时不敢围攻。黎明,义阳城内见援军已到,便出军攻打魏军大营,萧衍率兵自外进城,魏军腹背受敌,只好放弃了对义阳城的包围,狼狈退走。魏孝文帝得知魏军惨败的消息,诏令魏军说:"听说萧衍善用兵,不要与正面交战,等我去;如果能生擒此人,江东就都是我的了。"战后,明帝以萧衍为右军司马,淮陵太守。回京后,授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不久,出镇石头城。

建武四年(497)秋天,北魏孝文帝亲率大军,接连攻下了新野和南阳,前锋直逼雍州。明帝萧鸾令萧衍、左军司马张稷领兵增援雍州。至襄阳,明帝又派度支尚书崔慧景,率众二万救援,萧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所率军队都受他节度。永泰元年(498)三月,齐军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兵包围。萧衍知道城中粮草和枪丨械缺乏,就对崔慧景说:"我们远道征战,本来就很疲惫,需要休整,现在又遇到强敌围困。如果军中知道粮草缺乏的实情,肯定会发生兵变。为防万一,我们还是趁敌人立足未稳,鼓舞士气杀出重围为上策。"

崔慧景虽然心中忧虑胆怯,但表面上却假装镇静:"北方军队都喜欢游动作战,他们不会夜里攻城的,不久自然会退兵的。"没想到魏军越来越多,没有退却的迹象。原来还表现得很镇静的崔慧景这时胆怯了,打算撤退,萧衍劝阻,崔慧景一意孤行,狼狈拔军而去。其他各部见统帅溜了,也纷纷逃散。魏军乘势追杀。萧衍率军拒战,结阵断后,边战边退。齐军自相践踏,再加上魏军在后边射箭攻击,崔慧景军死伤殆尽,萧衍则全师而归。

七月,萧衍退到了襄阳,在这里站稳了脚跟。这次战败后,齐明帝没有责怪萧衍,仍授予他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诸军事,辅国将军,并让他全权主持雍州的防务,任雍州刺史。

雍州的治所在襄阳,位居长江中游,荆州之北。当年,宋孝武帝刘骏依*雍州地方武装夺取了中央政权。之后,雍州的地位日益显要,而荆州的地位日益削弱。宋末以至萧齐时期,雍州实际上取代了荆州的重要地位,成为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非宗室及心腹重臣,难得出任雍州刺史。出任雍州刺史,是萧衍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认为在天下将乱的形势下,雍州乃是"避祸图福"之地。此时,萧衍已经有了推丨翻萧齐,取而代之的想法。驻守雍州,从此萧衍就有了一块固定的根据地,这为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成为他日后争夺南齐政权的资本。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雍州起兵

就在这一月,明帝萧鸾死,太子萧宝卷继位。遗诏以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尚书右仆射江柘、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等"六贵"执政。"六贵"按日轮流掌权,又有御刀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号称"八要",再加上舍人王匾之等四十余人,个个口擅王言,权行国宪。萧衍闻讯后,对从舅张弘策说:"政出多门,祸乱将开始了。《诗经》说:'一国三公,我听从谁的呢?'更何况今天六贵同朝,势必相互争权,诛杀,岂有不乱的道理!当避祸,惟有此地最好。勤政爱民、施行仁义,可以和周西伯一样。但是诸弟皆在京城,恐遭祸难,须与益州兄长共图万全之策!"

这时,萧衍的长兄萧懿罢益州刺史,但仍掌理郢州(治所在江夏,今湖北武汉)事。萧衍派张弘策赴江夏(今湖北武昌),给萧懿出主意说:"今朝中六贵比肩用事,各自为政,争夺权力,图谋除灭对方。主上自为太子以来,素无好的声誉,亲近小人,剽悍残忍,岂肯自居虚位,而把朝政委于六贵,矛盾积久,定行诛杀。始安王萧遥光想丨做西晋赵王伦,以杀帝自立,形迹已露。跛子登天,哪有这样的道理?并且他秉性多疑,度量狭小,只能招致祸害而已。萧坦之生性猜忌,动不动就中伤他人;徐孝嗣像牛一样,任由他人牵着鼻子走。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只有江、刘两人而已,但是江柘没有主见,遇事当断不断;刘暄昏昧懦弱,没有才干。一朝祸发,朝廷内外必定土崩瓦解。我们兄弟有幸在外镇守一方,为身之计,应该见机行事,乘主上嫌猜未生,把几位兄弟全招来,不然祸起,想逃跑都没有出路了。郢州掌控荆、湘,向西直通汉、沔;雍州兵马精强,挥一挥手就有万数。我们可以借此坐观天下。如果时局稳定,我们就竭诚效忠朝廷,若时局动丨乱,我们可以为国剪暴、匡扶天下,与时进退,这大概就是万全之策。如果不早做准备,后悔就来不及了。"张弘策也劝说萧懿:"以你们兄弟的英武,天下无敌,据郢、雍二州为百姓请命,废昏立明,易如反掌,此乃齐桓公、晋文公之大业,不要被愚弱之辈所欺骗,贻笑身后!你弟弟已考虑成熟,望您三思。"但无论怎么说,萧懿都不肯答应。张弘策回去后,萧衍就把弟弟骠骑外兵参军萧伟、西中郎外兵参军萧儋接到襄阳。

萧衍与张弘策在雍州秘密修武备、具战船,藏于檀溪,广招天下英才豪杰。

永元二年(500)十月,萧懿被赐死的消息传到雍州,萧衍与长史王茂、中兵吕僧珍、别驾柳庆远、功曹史吉士瞻等商议,决定树旗起兵,进军建康。十一月,萧衍召僚佐在大厅上集会议事,对他们说:"昔武王召集众诸侯在孟津集合,都说'纣可伐'。今天昏主罪恶深重,穷虐极暴,诛戮贤臣,生民涂炭,上天命我讨罚他。大家同心除恶,共举义旗。它日事成,你们就是公侯将相,我萧衍决不食言。"于是集合、校点士卒,约有万余人,战马千余匹,船舰三千艘。

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并不容萧衍乐观。因为若进兵建康,必须先攻占长江沿线荆州、郢州、江州等军事重镇。特别是荆州,控雍州的南门,荆州不下,雍州兵就无法过沔水南下入江。

此时,任荆州刺史的是年仅十五岁的南康王萧宝融,而西中郎长史萧颖胄全权掌府州事,握有大权。萧颖胄在方镇各怀鬼胎的情况下,亦持观望态度。为此,萧衍致书萧颖胄劝其一同起兵,并用攻心之术,加之萧衍心腹席阐文、柳忱等人在荆州劝说萧颖胄,指出:"若与雍州举事,立天子以令诸侯,霸业可成。"在这种情况下,萧颖胄杀掉东昏侯派来督导进攻雍州的辅国将军刘山阳等人,响应了萧衍的起兵。萧颖胄的举兵,不仅为萧衍的南下东进打开了大门,更重要的是萧衍军事集团又进一步壮大。竞陵太守曹景宗派遣杜思冲劝说萧衍把南康王迎至襄阳定都,以正尊号,然后进军。萧衍没有同意。长史王茂又私下里对张弘策说:"我们侍奉萧公,义无反顾,但是现在把南康王置于他人之手,彼则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萧公也是为人所役使,这哪里是长远之良策呢?"张弘策如实向萧衍说起此事,萧衍回答说:"如果大事不成,我们都将命不自保;如果大事成功,威慑四海,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哪里会受人节制,任由他人宰割呢?等到了石城,我会当面向王茂、曹景宗说明此事。"

永元三年(501)二月,南康王始称相国,以萧颖胄为左长史,萧衍为征东将军。萧衍发兵襄阳,留弟萧伟守襄阳城,管理府州事务,萧儋守垒城,府司马庄丘黑守樊城,功曹史吉士询兼长史,白马戍主黄嗣祖兼司马,都令杜永兼别驾,小府录事郭俨知转漕。

在起兵初期,萧衍力排众议,坚持步步为营,逐步推进,反对孤军深入、急于求成。萧衍军东下进击郢州时,受到刺史张冲的据守,初战失利。许多人主张并军围郢,分兵以袭西阳、武昌。萧衍认为:"汉口水面阔不到一里,船自中流而下,敌人夹岸射击,其箭交至,房僧寄以重兵固守,与郢州成犄角之势,如果我们全军东进,房僧寄必会切断我军后路,这样就会与后方失去联系,我军前后受敌,顾此失彼,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现在我打算派王茂与曹景宗率部分兵力渡过长江,与荆州军会合,以围攻郢城。我率军围攻鲁山,以打通沔水和汉水的水路,使郧城(今湖北安陆)、竞陵的粮船顺流而下,江陵、湘中的士卒相继赶到,兵多粮足,何愁两城(西阳、武昌)不拔。如此,天下大事已定矣!"

依照萧衍的方案,王茂、曹景宗帅众进攻张冲,大破郢州军。萧衍筑汉口城以围鲁山,并命水军统帅张惠绍、朱思远等游遏江中,绝郢、鲁二城信使。

三月,萧宝融在江陵即皇帝位,改永元三年为中兴元年,史称和帝。遥废东昏为涪陵王,以萧颖胄为尚书令,行荆州刺史,萧衍为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一时,萧齐有二帝,一在建康,一在江陵。

五月,东昏萧宝卷遣宁朔将军吴子阳、军主光子衿等十三军救郢州,进据巴口。

这时萧衍率军与建康军队在长江中游与敌相持已近半年。六月,西台遣卫尉席阐文来萧衍军中犒劳军卒。席阐文传达了萧颖胄等人的意思,说:"长时间屯兵长江两岸,而不并军围郢,定西阳、武昌,军队在此耽搁了太长的时间,失去了大好的时机,不如与北魏联合。"萧衍分析了汉口的地理位置与合兵并进的利弊得失,并说向北魏求救,是示弱于北人,他们不但不一定会来救援,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声誉。萧衍更进一步指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大胜利很快就要到来。在萧衍的坚持下,经过艰苦攻战,鲁山之敌被迫投降,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终于为萧衍所控制。

郢城既降,诸将欲屯军夏口,萧衍则认为应乘胜直取建康,并令军队即日东下。萧衍又以胜利的声威迫使镇守江州的陈伯之投降,占据浔阳,很快就要兵临建康城下。恰在此时,巴西太守鲁休烈等围攻荆州,江陵大震。萧颖胄驰告萧衍,请求派兵回援。萧衍等计议后认为,只要攻破建康,围攻荆州之军自然会溃散。若此时回军救荆州,不但远水难救近火,推丨翻东昏之事亦将付诸东流。于是,萧衍一方面令雍州的两个弟弟驰援荆州,另一方面加紧进军建康。

萧衍前军至芜湖,齐守军弃姑孰(今安徽当涂)而走。衍军不战而有姑孰,进占江宁。

十月,萧衍军兵临建康城下,外围有齐军精兵十万,台城有众二十余万。萧衍首先在城南发动朱雀桁之战,将士个个英勇善战,拼死杀敌,无不以一当百,鼓噪震天。齐东城、石头、白下诸守军先后溃散,萧衍坐镇石头,派军围六门,并在城外筑起了一道长围。与此同时,萧衍又招降京口、广陵、瓜步等地,命其弟辅国将军萧秀镇京口,辅国将军萧恢镇破墩,从弟宁朔将军萧景镇广陵。如此不但使困守台城的东昏军队待援无望,又给齐守军造成沉重的压力。

十二月,东昏帝在台城内已是黔驴技穷,然内部仍有*臣进谗言。茹法珍、梅虫儿对东昏帝说:"大臣不用力,使长围不解,应将他们全部诛杀!"怂恿东昏侯大开杀戒。北徐州刺史王珍国异常愤恨,暗中派心腹给萧衍送去一个明镜,表明心迹。不久,王珍国与卫尉张稷以及其他大臣密谋,带兵夜入皇宫,杀死仍在醉生梦死、歌舞不断的东昏侯。东昏萧宝卷时年十九岁。王珍国等人又派国子博士范云等送东昏首级至石头城。范云与萧衍同为"竞陵八友",此后便留在萧衍身边,运筹帷幄。萧衍派遣张弘策先入清官,封府库及图籍。诛杀潘妃、王匾之、茹法珍、梅虫儿等41人,废涪陵王为东昏侯。

3.齐梁易代

萧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后,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因赫赫战功,朝廷授萧衍中书监,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将军、扬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万户,给班剑四十人。这样萧衍掌管了中外军国大事,享有带剑上殿的特权,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礼。

次年(502)正月,宣德太后被萧衍迎人皇宫,临朝称制。宣德太后是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妃,生废帝郁林王萧昭业。武帝死,孙萧昭业即位,封为太后,居宣德宫,史称宣德太后。萧宝卷被杀后,萧衍请出这位太后临朝称制,一是向世人昭示萧鸾、萧宝卷并非皇室嫡传,而真正可以代立掌权的是宣德太后。二是萧衍有禅代意图,但又不想自行废立,所以把这位太后请出来,以借其名义,达到禅让的目的。

当初,萧衍与范云、沈约、任畴同在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彼此关系密切。这时萧衍便任命范云为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沈约为骠骑司马,任畴为记室参军,参与谋议。

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想废和帝自立,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待时机。沈约深知其意,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第一次萧衍装糊涂,推辞了。第二次提起时,萧衍犹豫片刻,说了句"让我想想再说吧"。第三次,沈约又向他进言,说:"现在就是牧童小儿都知道齐朝国运已终,明公您当承其天运,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虽然是天意人心所在,但如果明公谦让,也不可能得到。"萧毹说:"我也正在考虑这件事。"沈约又说:"今帝业已成,何须疑虑?若不早定大业,一旦有谁提出异议,那时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损害您的威德。况且人非金石,时事也难保不变。岂能以建安郡公的封爵传遗子孙?如果天子从江陵还都,公卿各就各位,那时君臣名分已定,明君在上,忠臣在下,还有谁再想改变时局,跟着您去做不合名分的事呢?"萧衍表示赞同。

沈约又告知了范云,两人都同意拥立萧衍做皇帝。萧衍很高兴,对范云说:"我起兵至今已有三年,功臣诸将都立有功劳,但助我成就帝业的,是你与沈约二人!"此后宣德太后下诏,进封萧衍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梁公,备九锡之礼,设置梁国百司。后又诏梁公萧衍增封十郡,晋爵为王。范云和沈约写信给和帝的中领军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禅让帝位给萧衍。齐和帝萧宝融于三月二十八日下诏禅位给梁王。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也让人散布谣言--"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和帝的禅让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装谦让。于是,范云带领众臣一百一十七人和齐百官豫章王萧元琳等八百一十九人,再次上演了一出劝进闹剧。太史令蒋道秀也上表天文符谶,证明萧衍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装做勉强的样子,表示顺从大家的意愿。

四月初八日,梁王萧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4.前后之政

梁武帝建立梁朝,结束了南齐后期的混乱局面。自天监元年(502)至太清三年(549),梁武帝掌权共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萧衍统治的前期,功绩非常显著。

萧衍吸取了齐亡的教训,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梁武帝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节俭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的所有皇帝中可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梁武帝尤其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尽量选用良吏。首先,梁武帝注意对在中央掌握重权的官员的任命,他先后重用范云、周舍和徐勉等人。这些人或者有才能,或者有德识,或者敢于直言谏诤,都是难得人才。梁武帝任用他们对于改良萧齐后期混乱的政局,稳定社会,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梁武帝也很注重对地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吏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梁武帝也十分清楚,当时州牧多非良才,但是对于贪暴官吏,一经发现都要给予严厉惩处。

在选用官吏问题上,梁武帝遇到了一个如何处理士族与庶族关系的问题。要稳定、巩固统治,必须首先调和统治集团内部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萧梁政权的影响力,萧衍便采取了拉拢高门士族的措施。让高门士族中的不少人担任高官,而实际大权却由庶族掌握。这是因为,高门士族出身的人大都崇尚玄虚,不亲事务,对于簿领文案等事不肯用心,而出身寒门的令史却谙熟政事,勤恳耐劳。如范云、徐勉、周舍等人均桌白千+族的中下层。

梁武帝还广开言路,曾多次下诏不论是在朝的官吏或是地方的刺史以及四方士民,如果想陈言刑政,以利国利民的都可以上言。为此他还下令在衙门前设寺两个龠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或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梁武帝曾下令广辟良田,不管公私土地,务尽其地利。为了增加劳动力,招抚流亡,梁武帝下诏令规定:凡天下之民,有流移到其他地方的都可以让他们回到故地,免征课税三年;如果有不愿意还者,就使著土籍为民;凡是荒田废宅没为公田的,除官府已垦种者外,都分给贫民。并下令禁止豪家占取公田。另外梁武帝还诏令各地区利用官田或荒地,进行屯田。

粱武帝重视刑律的制定。萧衍一称帝,就命令百官制定新律法。天监(503),新律出台,是为《梁律》。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中,梁武帝却优待官僚贵族,有犯罪者则想方设法为之辩解。而百姓有罪,都案之以法。有的连坐则老幼不免,一人逃亡,则全家治罪。有一位秣陵老人曾当面向梁武帝指出:"陛下为法,对老百姓要求严,对于权贵却宽松,这不是长久之术。如果能改正,将是天下百姓的福分。"老人的话一针见血。梁武帝接受了这一批评,便下达了一些宽减刑法的诏书。

萧衍对教育颇为重视。在他的倡导之下,官学甚为发达,为南朝时期官学教育的高峰。

首先,梁武帝广开学馆,招集生徒。梁武帝根据晋宋以来官学废弃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广开学馆的措施。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并广开馆宇,招纳后进。在京师设五所学馆,每馆招收数百名学生。学馆定期考试,凡射策通明经者,即可任官。十数年问,大批文人"怀经负笈"来京师求学,于是出现了一个"济济焉,洋洋焉",官学教育兴盛的局面。

其次,选拔硕儒和著名学者,任学馆博士。梁武帝初期,十分重视儒家儒学,他不但提倡儒学,还亲自书写《春秋答问》,解答大臣们的疑问。同时梁武帝还选拔诸如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埸等儒士为博士,令他们各主一学馆。
再次,在各州郡设立学校。梁武帝还派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当时一些重要地区,如荆州、交州等地,都有兴学的记载。

梁武帝前期励精图治,使南朝动丨乱的政局和残破的经济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到晚年,梁武帝舍身佞佛,任用非人,招纳侯景,终于困死台城,南朝再度陷入混乱之中。

用人上,继徐勉之后,梁武帝任用一个叫朱异的人。朱异虽然也很有才能,经史文集、术算、博弈兼通,处理政务也很有能力。在他掌权的30多年中,江南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个人的道德素质差到了极点。他善于阿谀奉承,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不是从事实出发做出决断,而是一味揣摩皇帝的意旨,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劝说梁武帝接纳侯景,是最明显的例子。朱异还是一个大贪官,朱异及其诸子自潮沟列宅到清溪,皆有台池苑囿,可供朱异与宾客游玩。四方馈送的财货充积,他厨下的美味食物,常常腐烂,每月就丢弃达十数车。大权掌握在这样的人手中,国势由盛转衰,也是必然的事。

梁武帝时期最大的弊政,是他的舍身佞佛。萧衍少时学周孔,后来又信道,成为道教徒,称帝后,天监三年(404)改宗佛教。此后他曾多次归佛受戒、集众讲经。

萧武帝广建佛寺,先后造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据《梁书·武帝纪》记载,萧衍曾三次舍身佛寺。每次都要大臣极力劝说,捐大量钱财给佛寺才肯回朝,有一次居然达到"钱一亿万"。

梁武帝的崇佛和带头"献身于佛",给梁朝带来很多危害:一是佛寺的增加。当时仅京城建康就有佛寺五百余所,并且寺院规模大,建筑恢宏,全国的寺院更是不计其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土地赋税;二是僧民数量的急剧膨胀,仅都城建康的僧民就达十万以上,全国的僧民不会低于百万;三是大量的户口落人佛寺,不人户籍,使国家的财政赋税减少。但是在实际上,最主要和最大的危害,还是给百姓所造成的灾难。因为寺院的一切,都是*百姓的经济支撑起来的。赋税力役的沉重,使百姓难以承担。

梁武帝初年的一些措施,廓清了南齐的混乱政局,有积极进取的志向。但他在位既久,意志消沉,放纵官僚贵族,舍身佞佛,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然而,招引北齐叛将侯景,乃是萧衍最严重的失策,梁朝在侯景之乱中,走向灭亡。

《梁书》对梁武帝萧衍前后期的政治有这样的评价:

前期:辟四门,弘招贤之路......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无绝岁时。征赋所及之乡,文轨傍通之地,南超万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财重宝,千夫百族,莫不充轫王府,蹶角阙庭。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

后期:......委事群幸。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服冕乘轩,由其掌握,是以朝经混乱,赏罚无章。"小人道长",抑此之谓也。......遂使滔天羯寇,承间掩袭,鹫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舆,涂炭黎元,黍离宫室。
(三) 萧氏内讧


1.侯景之乱

对侯景问题处理的失误,是梁武帝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也是萧梁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对梁萧氏皇族的发展影响尤为深刻。

侯景,字万景,本北魏朔方(今陕西子长)羯人,或雁门(今山西代县)羯人。少年时狂放不羁,为乡里人所惧怕。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被选为北镇戍兵,稍立军功。北魏末年,尔朱荣独揽大权。侯景率私兵进见尔朱荣,并为尔朱荣所赏识,委以军事。后参加了尔朱荣攻打葛荣的战争,因镇丨压葛荣有功,被封为定州刺史、大行台,进封濮阳郡公。自此,侯景威名遂著。

永安三年(530)九月,魏相高欢入洛阳杀尔朱荣,侯景又以其众归降高欢。侯景性格残忍酷虐,治军甚严。每战所得财物都赐给将士,因而部下又都愿为其效命,所战多捷。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魏相高欢大杀魏国大臣,魏孝武帝元修逃往长安,投*宇文泰,史称西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由高欢总揽大权,以侯景为司徒、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专制河南,其地位仅次于高欢。因侯景拥有重兵,渐为高欢所忌。高欢病危时,对其子高澄说:"侯景狡猾多计,反复无常,我死之后,必不为你所用,乘此召其人京,夺其兵权,方无后患。"于是召侯景人京,侯景知道高氏的意图,进京必有祸难,于是在次年二月,归降西魏。西魏封其为太傅、上谷公,仍领河南大行台。但西魏对他有戒心,东魏又派兵征讨他,侯景遂派人赴梁朝请降,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归于梁。

侯景求降时,梁朝大臣多不同意,梁武帝很想接纳侯景,以借其力北伐。当时朝中掌握大权的朱异探知梁武帝的想法后,附和说:"现今侯景分魏国一半土地,诚心来降,如果不接纳,恐怕会绝后来之望。此诚显而易见,愿陛下不要怀疑。"梁武帝遂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督河南、河北诸军事,大行台。

东魏围攻侯景,梁武帝就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率三万兵马给侯景运送粮草,接应侯景。萧衍为了实现收复河南之志,决意大举北伐,征讨东魏。太清元年(547)八月,遣贞阳侯、南豫州刺史萧渊明为征北大将军。梁军破东魏的碛泉、吕梁,再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驻兵寒山。

东魏派慕容绍安等率军增援彭城,慕容绍安是东魏名将,善于用兵。萧渊明中其计,梁军被前后夹击,萧渊明被活捉,梁军惨败。当朱异向梁武帝奏报,寒山一战大败,主将被俘时,萧衍恍惚失神,几乎跌倒,并叹气说:"我不会落得像晋朝那样,江山社稷为夷狄所瓜分吧?"

东魏使军司杜弼作檄书送于梁。书中列举了侯景的恶行、劣质,指出侯景有自据淮南称帝的野心,以及接受侯景将给江南所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历述了萧衍的昏庸,但檄书主要表达了东魏愿罢战息民,愿意与萧梁和睦相处。而萧衍并未觉悟,侯景既为东魏慕容绍宗所败,萧衍却又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

时光禄大夫萧介上表谏言指出,侯景凶人之性不移,狼子野心,终无驯狎之性,接纳侯景,实为养虎遗患。梁武帝虽称其忠,但却不采纳他的 东魏得悬瓠、项城,淮北之地全归于东魏。高澄又多次遗书与梁,复求通好。被俘的萧渊明亦写信给梁武帝,说:"若更通好,就会让渊明回去。梁武帝便与群臣商议。朱异认为"静寇息民,和实为便"。司农卿傅歧却有异议:"高澄为什么要讲和?这必然是东魏的反问计,想让侯景生疑,侯景产生疑心后,必图谋作乱。若答应通好,就会中他们的计。"但朱异等人固执己见,梁武帝也不愿再用兵。于是赐书给萧渊明,说不久就会派使者与东魏建立睦邻关系。

侯景知梁武帝欲与东魏议和,于是上表说:"臣与高氏,怨隙已深,期图仰仗陛下的威力,以雪仇恨,现在陛下与高氏和议,把臣置于何地!"侯景知梁武帝有用自己换回萧渊明的打算后,再次上疏表示反对,且言辞不逊。对左右说:"我固知吴老公薄心肠!"于是决心谋反,并开始准备。鄱阳王萧范和司州刺史羊鸦仁屡屡上表奏称侯景有异志,朱异却说:t·侯景叛虏仅有数百人,能成什么大事?"没有上奏武帝,而且还对侯景大加赏赐。后来,当萧衍获知侯景欲谋反的消息后也不以为然地说:"侯景在危难之际,寄希望于我,譬如婴儿期待人乳哺,以此事势,安能反乎!"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以诛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瞵、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名,反于寿阳。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梁武帝听说侯景起兵作乱,笑着说:"侯景有何能耐?我只需折断一根马棰就可置他于死地。"并下诏悬赏,能杀死侯景者,封为三千户公,官授束史。

侯景又密结临贺王萧正德,在建康城内作内应。萧正德是萧衍六弟萧宏之子。萧衍早年无子,过继侄子萧正德为嗣子。但萧衍在中兴元年(501)又生下萧统。正是在这一年萧衍起兵襄阳,并于次年攻入建康,登上皇帝宝座,立萧统为太子。这就意味着萧正德丧失了皇位的继承权,因而怀恨在心。当侯景表示愿支持他继承大统时,萧正德当即表示:"我有此心已经很久了,想法和您一样。"在反对萧衍的问题上,两人相互利用,一拍即合。

梁武帝任命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屯丹阳郡。萧正德遣大船数十艘,满装军粮兵器,去接济侯景。侯景从采石矶顺利渡江,有马仅数百匹。兵八千人。侯景率兵偷袭京师建康西南门户、长江的重要渡口--姑孰。

太子萧纲见事情紧急,戎服入见武帝,询问该如何是好。武帝则说:"这是你的事,何必问我?内外军事,全部交给你来处理。"于是,萧纲安排京城防务。当时朝廷并不知萧正德与侯景相勾结,反命萧正德屯兵朱雀门,宁国公萧大临屯新亭,太府卿韦黯屯六门。

侯景军至慈湖,建康城内人心惶惶,有人乘乱劫掠财物,街上已无行人了。这时,梁兴已四十七年,境内无事,公卿及士大夫罕见战事,贼军突然迫近京城,城内人心惊骇。侯景军至朱雀桁南,太子萧纲以萧正德守宣阳门,东宫学士新野庾信守朱雀门,侯景军至,庾信弃军逃走。萧正德率众在张侯桥迎接侯景。

太清二年十一月,侯景奉萧正德为帝,萧正德颁伪诏,改年号"正平",立世子萧见理为皇太子,以侯景为丞相,又将女儿嫁给侯景为妻。于是侯景分兵二千人攻东府城。侯景初至建康,以为朝夕可拔其城,但屡攻不克,人心懊丧。侯景恐援军云集,且军中缺粮,于是放纵士卒掠夺民米及金帛、子女。使建康城内一升米涨至七八万钱,百姓无粮,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饿死者十分之五六。侯景为增加兵力,又命被没为奴的北人。全部获释,并受到不同程度的任用。朱异家奴,就投*了侯景,侯景封他为仪同,且让他乘马披锦袍,他在城下宣言:"你朱异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领军,我始事侯王,已为仪同。"三日之内,群奴逃出,投*侯景的有千余人,侯景反叛势力迅速壮大。

侯景乱军已兵临城下,但是各路勤王军却相互观望、迟迟不进。当时四方征镇入援者,人数甚众,约有三十余万。如此众多的援兵不但毫无斗志,还互相暗战。建康城中,太子全仰仗羊侃一人指挥军队。羊侃战死后,失去主帅,城中乱作一团。

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决玄武湖水灌台城,命令各路军齐攻台城,昼夜不息。城内有人在城西北城楼引侯景军登城,永安侯萧碓力战,不敌,入宫启奏武帝,说:"城已陷。"武帝安坐不动,问:"尚可以一战吗?"萧碓说:"不可。"武帝感叹地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台城陷落后,侯景矫诏解散援军,三十余万大军,或走或降,一朝散尽。五月,梁武帝萧衍忧愤成疾,死于台城净居殿,终年八十六岁。冬十一月,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高祖。

起初反梁时,侯景仅有兵力千人左右,从采石渡江时,仅有兵八千人,即使最盛时也没有超过上万人,却能一路南下打到京都建康,并且攻破台城。内中原因除了侯景善于治兵和其士卒的英勇善战外,最重要的还是梁决策者的失策和内部的矛盾。梁武帝萧衍作为最高决策者对侯景之乱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应负有主要责任。萧梁的帝国大厦是萧衍一手建立起来的,然而又是他一手毁灭的,怪不得最后他会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但是到了这一步,萧衍仍没有醒悟,还说没有什么遗憾和后悔的。如若不是死在侯景破台城之初,而是在看到了侯景之乱给建康带来的危害之时,甚或是看到萧氏子孙在互相残杀之时,那么萧衍将会以另一种心态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子孙阋墙

梁武帝萧衍共八个儿子:昭明太子萧统,豫章王萧综,简文帝萧纲,南康简王萧绩,庐陵威王萧续,邵陵携王萧纶,元帝萧绎,武陵王萧纪。

台城陷落后,萧衍子孙争夺帝位的斗争白炽化。梁武帝死后,侯景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即梁简文帝,实际权力都掌握在侯景手中。

萧纲,字世缵,小字六通,梁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同母弟弟,天监二年(503)十月出生于显阳殿,天监五年(506)被封为晋安王。萧纲幼时颖悟异常,六岁时便能写出很优美的文章,读书一目十行。梁武帝曾称赞说:"此子,吾家之东阿(东阿,县名,位于今山东西部,曾为曹植的封地,这里借指曹植)。"少年时,萧纲博综群言,善谈玄理,讲述武帝所制《五经讲疏》时,听者倾朝野。成年后,长期担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军政首脑。其间曾率军北伐,攻取了南阳、新野、安昌等郡县,累迁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三月,长兄萧统卒,四月,萧纲被立为太子。

萧纲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成就十分突出,他与族兄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其弟元帝萧绎合称"三萧",文与其父萧衍、其兄萧统、其弟萧绎合称"四萧"。萧纲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具有代表意义,既反对质直懦钝,又反对浮疏阐缓。他的文学理论也代表了当时的新变一族。萧纲的文论总的特点,一是重视文学与个人生活体验的关系及抒情特征,二是反对宗经复古,三是提倡雅俗结合。《南史·梁简文帝纪》记其有文集一百卷,其他著作六百余卷。存世的作品,经明人辑为《梁简文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侯景进入台城后,萧纲坐在永福殿省内见侯景,神色自若,面无惧容。是年五月,武帝崩,萧纲即帝位。侯景扶萧纲登基后,自以为做了皇帝的萧正德,此时才知道侯景利用并出卖了他,便写密书,召鄱阳王萧范,约他起兵反侯景,结果事败,被侯景缢杀。

萧纲在位3年,大宝二年(551)七月,被侯景逼迫禅位,此后被幽禁达两个多月。十月,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葬庄陵,追谥简文皇帝。萧纲十二子及孙子也分别在萧纲遇害前后全部罹难。

侯景攻陷台城,在朝中立萧纲为帝后,握有兵权镇守地方的梁皇族萧氏诸子孙非但不联合起来讨伐侯景,却在为争夺帝位混战,并且为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们还投*北方政权,以获取支持。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萧绎占有荆州,力量最强,既附北齐又附西魏;萧纪占有益州;萧誉,昭明太子萧统第二子,据湘州;萧誉弟萧簪据雍州,后归附西魏。

萧绎(s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七岁封湘东王,后任侍中、丹阳尹。普通七年(526),萧绎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

萧绎好文学,博览群书,又通佛典,致力于编纂和著述,著有文集五十二卷、《汉书》注释、《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共三百六十余卷。
太清二年(548)侯景围攻建康,各路援军集结于建康城外的有三十万之多。而萧绎只派儿子萧方智等率军万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辩率舟师万人增援,次年三月,侯景攻破台城,王僧辩舟师尽没。

萧衍死后的第二个月,即太清三年(549)六月,萧绎发兵进攻湘州萧誉,萧誉告急于其弟岳阳王萧警。九月,萧簪留谘议参军蔡大宝守襄阳,亲率大军两万,骑兵两千伐江陵以救湘州,结果大败而归。萧警既与湘东王萧绎为敌,恐不能自保,派遣使者向西魏求援,自愿向西魏称臣。

大宝元年(550),萧绎派部下王僧辩再次进攻河东王萧誉。王僧辩进攻萧誉时,邵陵王萧纶自台城破后逃据郢州,在江夏(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诸军事,欲救河东王萧誉,但兵粮不足,遂致信萧绎说:"天时、地利,不及人和,何况是骨肉至亲,怎能相互攻战残害!今国家危亡,君臣蒙受耻辱,创巨痛深,我们惟有同心协力,卧薪尝胆,枕戈待旦,其余私怨宜当放弃。若外难未除,又起家祸,鉴古观今,未有不亡之理。凡是战争,惟求克胜,至于骨肉之战,愈是胜利愈加残酷。胜者无以为功,败者必多伤亡,劳兵损义,伤损实在太重。侯景军之所以至今未敢窥视江汉,实因藩屏盘固,宗镇强密。弟若非要攻陷湘州,不停止战争,雍州之地,何以自安?必引魏军以求声援。望弟撤兵以解湘州之围,请以国家社稷为念。"萧绎复信,仍坚持要荡平湘州。萧纶看后,摔在书案上,流着泪感慨地说:"天下之事,一至于斯,湘州若败,我灭亡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不久王僧辩破湘州,杀萧誉。

大宝元年(550),萧绎又命王僧辩进军萧纶,王僧辩军至鹦鹉洲,萧纶痛心地说:"我志在灭贼,湘东以为我要和他争帝位,因而兴兵伐我。我若与他交战,将会被后人耻笑,但又不能缚手就擒,我只能率军到下游去躲避。"于是主动退出江夏,屯兵于齐昌(故城在今湖北蕲春),又派使者,与北齐修和,北齐封他为梁王。萧绎扫除了萧誉和萧纶后,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进攻侯景。

王僧辩从江陵出兵时,曾向萧绎请示,平贼之后,如何对待嗣君(指萧栋)。萧绎回答说:"六门之内,自极兵威!"萧绎把兄弟子侄全都看成是自己获得皇位的绊脚石,要把他们全部杀光,其心肠何等狠毒!

萧栋虽是萧统的嫡孙,却是无权无势之人,侯景攻入建康时,他已落到亲自锄耕种菜的地步。萧栋称帝,全是因侯景的逼迫。但是按照立嫡的原则,萧栋本应是皇位继承人。再加上萧统在京城百姓中声望很高,尽管萧栋为侯景所立,但王僧辩仍称他为嗣君。对杀害萧栋一事,王僧辩不肯听命,他说:"讨贼之谋,是臣的责任,成济之事,请另找别人。"成济是为司马昭杀魏帝曹髦的人。王僧辩不愿承担弑君的恶名,萧绎就秘密指使宣猛将军朱买臣去办这件事。侯景败逃后,萧栋及其弟萧桥、萧楞从被囚禁的地方出来,其弟说:"今日可瞄免遭横死了!"萧栋说:"还很难说。"后来果然被朱买臣沉于江中溺死。

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等上表湘东王萧绎,请求其称帝。萧绎说:"淮海长鲸(指侯景)虽说已被俘,但襄阳短狐(指萧警)还未臣服。待四时和气,温润明照之时再议吧!"湘东王不是不想称帝,他与兄弟子侄的内讧为的就是这个位子,他只是觉得称帝的条件尚不成熟。

这时萧绎、萧纪、萧警为争夺帝位到了最激烈的时刻。
萧纪,宇世询,梁武帝第八子。自大同三年(537),萧纪被任命为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至大宝三年(552),镇守梁、益,已有十六个年头。萧纪在蜀南开宁州、越崔,西通资陵、吐谷浑,内修耕桑盐铁之业,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而财用、器甲充足。有精兵四万,马八千匹。当建康被围时,他和萧绎一样,毫无出兵援救建康的意思。台城已破,梁武帝已死,萧纲被杀,他就于大宝三年(552)四月在蜀称帝,建年号天正,八月举兵东下。十一月萧绎亦称帝于江陵(梁元帝),年号承圣。这样萧梁内部就出现了两帝并存的局面,当然双方都不能容忍,兄弟相残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萧绎为了对付萧纪,就向西魏称臣,请求西魏袭取益州。同时又派大军堵截萧纪。承圣二年(553)七月,萧纪及其子萧圆照兵败被杀,萧纪卒年四十六岁。

萧绎在江陵称帝后,不愿去建康,而定都江陵。当时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襄阳也在西魏控制之中。萧绎所能管辖的范围不但很小,而且江陵的处境十分孤立,沦为西魏的附庸。

萧绎在侯景未平定之前,曾称臣于西魏,即位后不再向西魏称臣了。元帝承圣三年(554)三月,西魏派遣使臣宇文.f-恕到江陵报聘,恰恰北齐使者亦至江陵。梁元帝接待宇文仁恕的礼仪赶不上齐使,并请西魏将占领的梁、益等州以及襄阳归还给梁国,且言辞不逊。宇文.恕回去后将情况报告给宇文泰。宇文泰说:"古人有言,'天之所弃,谁能兴之',难道就是说的萧绎吗!"宇文泰已经下定了消灭萧绎的决心。

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

承圣三年(554)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想赴火烧死,被宫人制止。又折断宝剑,感叹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走到城门口,拔出剑来击打门扇,说:"萧世诚(萧绎字世诚)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啊!"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萧绎回答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萧绎的确读了许多书,然而他读书并没有悟出治国的道理,反而学会了一套兄弟阋(n)墙的本事,他的灭亡是罪有应得。

萧绎还是个秉性残忍的人,江陵狱中被判死刑的囚徒有数千人,江陵被围,有人提议,释放囚犯充当士兵。他非但不答应,还下令将狱中囚徒全部棒杀,尚未执行,江陵被攻陷。这样的人怎能当皇帝,当了皇帝,百姓哪里会有好日子过?不久萧绎被魏人所杀,时年四十九岁,薄葬于津阳门外。西魏攻陷江陵后,把江陵府库的珍宝及刘宋时期的浑天仪、梁铜晷表、直径长达4尺的玉石等都运往长安。把王公以下的百官及挑选出来的男女平民数万人作为奴婢,分赏给三军将士,驱归长安。

第二年,萧绎的儿子萧方智在建康被陈霸先册立为帝,是为敬帝,追尊萧绎为元帝。

萧方智(543~558),字慧相,小名法真,为萧绎第九子。承圣元年(552)被封为晋安王。其父萧绎死时,萧方智年仅十三岁,于绍泰元年(555)十月称帝,是为敬帝。封旧臣王僧辩为骠骑大将军,陈霸先为征西大将军。刚刚分封百官结束,北齐使者来到建康,提出拥萧渊明为帝,王僧辩不从,但迫于北齐大军压境,勉为从议。太平元年(556)五月,禅位于萧渊明,改元"天成"。是年九月,征西大将军陈霸先对王僧辩另立萧渊明为帝不满领兵突袭建康,王僧辩无防,兵败被杀。萧渊明退位。十月,萧方智复为帝,封陈霸先为尚书令、车骑将军、都督诸军事,后为宰相。

太平二年(557)十月,陈霸先废敬帝自立,建立了陈朝。不久,萧方智被杀,年方十六岁。梁自武帝萧衍至敬帝萧方智,历五十五年(502~557)而亡。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四) 昭明一系


1.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即萧统,字施德,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长子。齐中兴元年九月,萧统出生于襄阳。萧统出生那年,萧衍三十八岁,中年得子,十分高兴。恰巧萧统出生时徐元瑜来降,接着荆州使来报萧颖胄突然死去,时人都来恭贺萧衍,把这三件事合称为"三庆"。没有几天建邺被拿下,人们又说萧衍是天命所归。

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年幼,仍居内宫永福省,所置东宫文武属官,到永福省奏事。

太子萧统自幼天资聪敏,记忆力超群;再加上受到父亲萧衍的熏陶和教育,喜爱读史诵经。三岁就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五岁即遍读五经,过目能诵,赋诗便成。天监五年(506)五月,移居东宫。因年幼,萧统出宫之后,常常思恋不乐。梁武帝知道后,允许他三五日回永福省一次。

天监八年(509)九月,太子才九岁,就在寿安殿讲《孝经》,由于讲解《孝经》大义突出,条理清晰,引来许多臣下们的旁听。讲完之后,在国学亲自行释奠先师的大礼。

十二岁的某一天,昭明太子在宫内见到一群身穿黑衣服的人,就问左右说:"这些穿黑衣服的人是干什么的呀?"身边的人答道:"是廷尉的官属,负责审理犯人的。"萧统便召见他们,看看他们的文书,说:"这些文书我都会念,我可以判案吗?"有司见萧统年幼,就骗他说:"可以。"于是萧统斟酌案情,判处杖打犯人五十大板。有司看后,哭笑不得,不知如何是好,就去请示武帝,武帝微笑着依从了他。以后有司判案,经常让他旁听。每每遇到情节较轻,应该宽大处理的案子,就让萧统判决。有一次,建康县将重罪轻判,萧统发现后就让狱官改判,依律定刑。

天监十四年(515),太子萧统十五岁,在正月初一早晨,梁武帝在太极殿为萧统举行了隆重的加冠礼仪式。太子容貌端庄,举止适宜。

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的文学天赋愈来愈突出。萧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每每有重大游宴祖道之类的盛会,昭明太子都要参加,而且总是即兴赋诗常数十首左右,有时还作剧韵诗,剧韵是一种很难押的韵,没有一定的诗文功底是很难做出来的,但是萧统只需稍加思考就能完成,而且无需涂改。可见太子卓越的文学才能。

梁武帝崇信佛道,为弘扬光大佛法,经常脱下皇袍,穿上僧袍,亲自登台宣讲佛义、弘扬佛法。太子萧统也一心向佛,遍览佛家经典,还在宫内特建慧义殿作为集会场所,招引名僧,讨论佛谛和法义。

当时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都以奢糜为俗,竞相夸奢攀富。士族社会上层更是整日朝歌夕舞,花天酒地。生在皇室,贵为皇储的萧统对此十分不满。他立志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以己率物。萧统平时衣食都很随便,总是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吃饭也不要求菜食多么丰盛,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普通二年(521),因朝廷派大军北伐,京师物价飞涨。萧统因此命东宫所有人员缩衣节食,降低开销。每当遇到阴雨连绵,积雪封门,萧统常派遣心腹,巡视问巷。看到贫困百姓,或流离在外的穷人,都暗暗地给予赈济。又命人买来许多布帛,缝制成棉衣、被褥之类的物品,用来救济京城内及其附近贫苦受冻的百姓。如果有的穷人死了买不起棺材,萧统就为他们置备棺木。每想到百姓劳苦贫困,太子就面带忧色。

萧统秉性仁和,喜怒不形于色;待人谦和,心胸宽广,能够容纳天地万物,对待底下人也十分和善。有一次吃饭,太子发现菜肴里不干净,里面有一只苍蝇。他悄悄地用筷子把苍蝇拨到盘子外边,没有让其他人看的,然后继续吃饭。萧统不想让厨役因这点疏忽而受到惩罚。平治刑狱时,萧统也以仁慈为本,从不随意持律刑人,所以人们都说他有仁义之心。萧统喜爱山水,常忘情自然,但只是被大自然所陶冶,而不是追求享乐。有一次,他和几个士人一起泛舟游玩。一个叫侯轨的人一边赞扬景色,一边对萧统说:"太子殿下,如果在这里设上女乐就好了。"萧统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萧统慢慢地吟起了左思的《招隐诗》,当吟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时,看了看侯轨,既抒发了对美景的赞赏,又婉转地对侯轨进行了批评。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萧统母亲丁贵嫔病重,太子特地回永福省侍候母亲用药吃饭。期间,萧统夜不能寐,寝食不安。不久,丁贵嫔去世,殡葬期间,萧统茶饭不思,每每恸哭欲绝,后来甚至滴水不进、粒米不沾。东宫官署劝谏无效,呈报武帝。武帝萧衍敕令中书舍人顾协口宣谕旨:"父母去世,即使很悲伤,也不能伤了自己的身体,不然就是不孝,这是圣人的意思。居丧期间过分悲痛而不能守孝和不孝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父皇尚健在,哪能自毁形骸到了这个地步。一定要勉强自己进食。"萧统接旨后,稍稍吃了一些饭食,但是从出殡到送葬期间,每天也只是喝一碗麦粥。武帝没办法,再次敕令说:"父皇所说你每天进食甚少,致使身体赢瘦,很为你担心。父皇本来身强体健,自听说你的情况后,胸中也烦闷异常,身体不适。儿应该每日照常进食,不要让父皇为你担心。"太子属官日日奉诏强谏,但是到丧葬结束,太子仍然是每日一碗粥,蔬菜瓜果一点不尝。萧统身体本来很强健,腰带有十围左右,到葬礼完毕只剩下一半,身体消瘦到了这种程度。每次入朝,士庶百官看见了无不摇头叹息为之悲伤。太子萧统成年以后,梁武帝让他代劳处理日常政务。萧统日理万机,文武百官的奏疏,都由他来批阅处理。当臣僚所奏有谬误或官吏本人持巧妄言、不合常规的,萧统都让他们更正,从未因此事在武帝面前弹劾过任何一个人。同时萧统还有意化解官员之间的矛盾。刘孝绰当廷尉时,携奴妾人官府,而他母亲却分居另住。时任御史中丞的到洽查出此事后,就参奏了刘孝绰一本。与此针锋相对,刘孝绰的弟弟也写了一封信,列举、揭露到洽令人不满的十件事,字里行间充满了鄙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到洽的奏本和刘孝绰弟弟的信同时呈奏给萧统时,萧统看也不看,就命人焚烧了。

中大通二年(530),吴兴郡屡屡发生水灾,颗粒不收,有人建议开凿沟渠以引浙江之水。这年春天,朝廷派遣前任交州刺史王弁全权办理此事,调度吴、吴兴、义兴三郡人丁开沟凿渠。萧统得知此事后,权衡利弊,立刻上了《请停吴兴丁役疏》,劝阻朝廷停办此事。他认为吴兴郡累年失收,百姓流离,衣食无着;另外两郡,情况虽说好一点,但也不如意;而且现在壮丁戍守未归,又兴劳役,容易产生民怨,滋生盗贼。武帝看后,觉得十分有道理,暂停此议。

萧统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喜好与文人交往,对他们倍加关照,许多文人学子都慕名投*到他的门下。只要品学端正,萧统均以礼相待,还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学习研究的好条件。那时东宫名人云集,文学昌盛,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萧统还注意搜集图书古籍,他个人的藏书非常丰富,有各类书籍三万多卷。萧统常与文人一起讨论典籍,闲暇时就和他们共同编撰、著述。在他的主持下,一批著名文人共同编选了《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共三十卷,选录从先秦到普通元年(520)八百多年间的一百三十多位作家文质兼备的文章七百五十四篇,加上唐章怀太子李善的注文及清胡克家的《考异》十卷二十万字,共一百八十多万字,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簋集。

在《文选》中,按萧统的文学观点,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因这些著作不以文为目的,除了史书中少数篇目认为是文学作品外,均不予选录。在《文选序》中,萧统谈到了此次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意思是说录取的作品应是情义与辞采并茂。萧统把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非文学作品区别开来,使文学作品的特征和范围逐渐明确。《文选》将梁以前正统派的文章精华基本上都入集到位,使它们能够反映梁以前各个朝代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风貌。这些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昭明文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献巨著,因此,昭明太子也被誉为"我国总集之祖"。除《文选》三十卷外,萧统还著有文集二十卷;选古今典诰文言,著《正序》十卷;又选古今好的五言诗,撰成《文章英华》二十卷。

大中通三年(531)三月,昭明太子萧统得了重病。原来有个叫鲍邈之的宦官,诬告太子在母亲墓地进行厌祷活动。晚年多忌的梁武帝害怕儿子有夺位阴谋,因此对他起了戒备之心。萧统辩白无效,伤心过度,不久就得了疾病。左右欲告诉武帝,萧统不允,恐怕武帝担忧。四月,萧统去世,时年三十一岁。武帝萧衍亲往东宫,痛苦哀伤到了极点。五月,葬在安宁陵,谥日昭明。

昭明太子萧统的仁德早已在南朝广为流传,他死时,朝野为之扼腕叹息,京城建康的男男女女,奔走于宫门,在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掩袖抹泪。京师周围的百姓,以及边疆的民众,听说太子逝世的消息也都向着京城志哀。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昭明子孙与后梁政权

昭明太子萧统共有五子:豫章郡王萧欢,河东郡王萧誉,岳阳郡王萧警,武昌郡王萧警,义阳郡王萧管。

萧欢,字孟孙。昭明太子萧统死前,萧欢任南徐州刺史。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萧统死后,应立萧欢为储君。所以萧欢被从南徐州任上召回。但是,最终武帝又没有立萧欢。原来武帝萧衍对昭明太子的后人一直存在着偏见,这件事要从昭明太子被诬告"厌祷"说起。

昭明太子在埋葬生母丁贵嫔之时,曾派人四处求购风水好的墓地。有人向宦官俞三副行贿,求他帮助将自己的地卖与昭明太子,并说如果得到三百万钱的话,则将其中的一百万钱送给俞三副。于是,俞三副暗中启奏梁武帝,说:"太子所购之地不如现在这块土地对皇上您更吉祥。"武帝年纪大了,多所忌讳,便命人将这块地买了下来。埋葬了丁贵嫔后,有个道士说:"这块地不利于长子,但如果镇一镇,或许会好一点。"便将蜡鹅及其他物品埋在了丁贵嫔墓侧的长子之位。宫中的太监鲍邈之、魏雅当初都很受昭明太子的宠幸,后来鲍邈之受到疏远,于是暗中向武帝启奏说:"魏雅竟敢给太子诅咒祈祷。"梁武帝派人去墓地检查挖掘,果然挖到了蜡鹅等物。武帝大惊,要彻底追究这件事,徐勉竭力劝谏,武帝这才作罢,只诛杀了那位道士。因为此事,太子萧统终生惭愧忧愤,难以自明。

太子死后,萧欢被召回,梁武帝本欲立萧欢为继承人,但心中仍记恨那件往事,又觉得自己帝业未稳,萧欢还很年轻,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没有立萧欢为嗣。又打发萧欢回到了南徐州。后萧欢位至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死后谥号安王。萧欢子萧栋,字元吉,继简文帝萧纲之后被侯景立为帝。

萧誉,字重孙,普通二年(521),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改封河东郡王。累迁南中郎将、湘州刺史。侯景之乱时,被元帝萧绎所杀。萧簪,字理孙,幼好学,善属文,尤其擅长佛义,特为梁武帝嘉赏。梁普通中,封曲江县公。及昭明太子薨,封萧餐岳阳郡王,位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

昭明太子萧统死时,梁武帝没有立萧警兄弟,而改立萧纲,此后内心常感惭愧,觉得对不起萧餐兄弟,因此特别宠爱他们。会稽人才济济,物产丰富,为东南一大都会,梁武帝就把它授予萧餐,以安慰他。萧餐因为其兄弟不能够继承帝位,内心常怀不平。又因为梁武帝衰老,朝政多不良,有败亡的趋势,便在会稽蓄聚货财,广交宾客,招募游侠之士,以上宾之礼来招待他们,并赐予他们大量的财物。许多勇士,都来归附萧簪,萧眢身边的死士常达数千人之多。中大同元年(546),萧餐被授予西中郎将、雍州刺史,都督五州诸军事,宁蛮校尉。

雍州治所在襄阳,襄阳地位优越,又是梁武帝创业的根基地,萧餐遂在这里励精图治,树立根本,以图霸业。

之后,侯景之乱爆发,萧簪兄弟与湘东王萧绎发生了矛盾。二哥被萧绎杀害后,萧餐既是为兄长报仇又是为图自保,就向西魏求援,并向其称臣。承圣三年(554)十月,萧簪又与西魏联合攻破了江陵。

初破江陵时,萧警的部将尹德毅曾劝他说:"西魏贪得无厌,又极残忍,杀戮士民,不可胜数。江东之人遭此涂炭,都认为是殿下造成的。父兄被杀,子女孤苦,皆视殿下为仇人,谁肯为您效力?今西魏的精锐都集中在江陵,若殿下以设宴犒劳为名,请于谨等将领赴宴,设下埋伏,趁机杀死他们,之后分袭其营垒,全歼其军。然后收江陵百姓,抚慰他们,原有的百官量才授任。如此,西魏一定不敢来攻。王僧辩等人,一书信可以使之臣服,然后至建康,即皇帝位,短时间内就可以建立丰功伟业。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愿殿下怀有恢宏大略,抛弃匹夫的作为。"

萧簪没有采纳尹德毅的建议。当江陵遭西魏掠夺而成为一座空城,襄阳归西魏,自己又在西魏的监视之下生存时,萧警不禁慨叹说:"恨不用尹德毅之言!"
次年(555)春正月,萧餐在西魏的监视之下即皇帝位于江陵,是为宣帝,改元大定,史称后梁。追尊其父昭明太子萧统为昭明皇帝,册立其子萧岿为皇太子,任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掌选事,王操为五兵尚书。后梁是西魏卵翼下的一个傀儡政权,在西魏的监控下建立,上疏西魏要称臣。后梁辖地仅为江陵缘江之地,广不及三百里,萧餐居江陵东城,西魏设防驻兵于西城,名曰助防,实则防备萧餐。萧餐原驻襄阳之地归于西魏。萧餐见后梁土地狭小,江陵城邑又残破不堪,自己虽然名为皇帝,但又缺少皇帝应有的威仪,常怀忧愤。

萧餐在西魏、北周的监视下,做了八年的"皇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闰二月,萧餐去世,享年四十四岁。

据本传载,萧警著有文集十五卷、佛经义疏三十六卷,皆佚。今存《愍时赋》、《游七山寺赋》等文六篇,《建除诗》、《迎舍利》、《兰》等诗十首,均载于本传和《艺文类聚》、《初学记》、《广弘明集》等文集之中。

萧衍有八个儿子,子孙无数,然而在侯景之乱以及萧氏的内讧中,子孙多被杀死,惟有萧餐一支,作为萧衍的余脉,在北周的羽翼之下幸存下来。

萧餐长子萧崇,字道远,幼聪敏,有大人肚量。萧餐为梁主后,立萧崇为世子,不久病逝。萧簪称帝后,追谥为孝惠太子。

萧岩,字义远,萧餐第五子,性仁厚,善于安抚下属。历任侍中、荆州刺史、尚书令、太尉、太傅,封安平王。投降陈朝后,被授予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陈灭亡后,百姓推萧岩为主,抵御隋军,后被总管宇文述所俘,处死于长安。

萧岌,萧餐第六子,性淳和,年幼好学。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封东平王。萧岿五年(566),逝世,赠侍中、司空。

萧岑,字智远,萧簪第八子,性简贵,御下严整有方。位至太尉,初封河间王,后改封吴郡王。萧岌死后,萧琮嗣位,萧岑自以为声望隆盛,地位尊贵,颇有不法,后被隋文帝征入朝,拜大将军,封怀义郡公。

萧簪死后,太子萧岿即帝位,改年号为天保。萧岿,萧簪第三子。《周书》本传称其机辩有文学,善于抚御,能得人心。又说他孝悌慈仁,有君子肚量,性尤节俭,治理有方,境内称治。

北周大成元年(579)二月,周宣帝宇文赘传位于其子衍(后改名阐),是为静帝,改元大象,宇文赘自称天元皇帝。次年五月宇文赞死,静帝年仅八岁,内史上大夫郑译、御史下大夫刘畴矫诏以杨坚知中外兵马事,以左丞相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先后起兵反杨坚。

当时萧岿将帅都请萧岿乘机起兵,与尉迟迥等联手,进可以尽节于北周,退可以席卷山南。中书舍人柳庄出使北周,见过丞相杨坚后归来。杨坚寄语萧岿说:"今主上年幼,时道艰难,承蒙顾托,梁主一代一代委诚于朝廷,当相与共保岁寒。"杨坚的话含意非常明确,即当宇迟迥等人纷纷起兵时,望萧岿仍能委诚于朝廷。柳庄为萧岿分析说:"昔袁绍、刘表、王浚、诸葛诞,都是一时的雄杰,他们据要地,拥强兵,然而功业未成,却大祸临头,就是因为魏、晋挟天子,保京都,名正言顺。今尉迟迥昏老已甚,司马消难、王谦才能平庸之辈,都没有匡扶天下的才能。周朝将相,大多为自保,都效力于杨坚。以臣料之,尉迟迥等终当覆灭,隋公必会代周称帝。我们不如保境息民以观其变。"萧岿非常赞同,遂罢起兵之议。不久,司马消难兵败逃奔南陈,尉迟迥等相继败亡。

杨坚称帝后,对后梁恩待弥厚。开皇二年(582),隋文帝纳萧岿的女儿为晋王妃,即后来隋炀帝的萧皇后。文帝又欲将女儿兰陵公主嫁给萧岿的第七子萧埸。隋、梁联姻,关系更加亲密,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对文帝说:"梁主是儿女亲家,犹如心腹,有什么必要再猜疑防范呢?"文帝遂取消了北周以来的江陵助防军。开皇四年(584)正月,萧岿到长安朝拜,受到优厚的待遇,二月返回江陵时,隋文帝又亲至灞上设宴饯行。并握着他的手说:"梁主长时间滞留荆楚,至今未能收复旧都建康,怀念故乡的心情,实令人哀痛!朕一定发兵长江,灭陈收复建康,然后送你返回故都!"次年五月,萧岿病重而亡,临终前上表隋文帝,其中有"遗嗣孤藐,特乞降慈"的遗托。萧岿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四岁。

萧岿有八子,长子萧琮,嗣位;萧掀,字钦文,萧岿第三子,幼有令誉,能属文,尤为萧岿所爱,位至荆州刺史,封义兴王;萧璩,晋陵王;萧璩,临海王;萧向,南海王;萧场,义安王;萧踽,新安王。

萧岿死后,萧琮嗣位,年号广运。萧琮字温文,性宽仁,有大度,倜傥不羁,博学有文义,兼善弓马。

隋文帝可能对萧琮不放心,开皇七年(587)八月,征萧琮入朝。萧琮率众臣二百余人赴长安。江陵父老都流着泪相送,并说:"我们的国君一去不复返了!"江陵由萧琮五叔安平王萧岩、三弟义兴王萧献留守。萧琮入朝后,拜大将军,封怀义公,留在京城长安作为人质。

隋文帝以萧琮远离江陵,于是派武乡公崔弘度率兵前往戍守。军至若州,萧岩、萧献害怕崔弘度乘机袭取江陵,于是遣使南渡长江,向陈朝刺史陈慧纪请降。九月,陈慧纪引兵至江陵城下,萧岩、萧谳驱梁朝文武百官、男女十万人投奔陈朝。陈后主陈叔宝任命萧岩为东扬州(治今浙江绍兴)刺史,萧嗽为吴 (治今江苏苏州)刺史。隋文帝听说萧岩、萧献叛降,九月十五日下诏废除梁国。并派遣尚书左仆射高颖安抚后梁遗民,拜萧琮上柱国,赐爵莒公。后梁经三帝,历三十三年而亡。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2: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五) 皇族特色


萧氏文学世家在梁萧氏皇族时期完全定型。与齐萧氏皇族一样,梁萧氏皇室家族最主要的特征仍是注重家族文化,尤为注重文学,且程度和影响都超过了前者。

梁萧氏皇族的始创人萧衍起于"竟陵八友",以文才出名,史载他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撰写各类著作达千卷之多,历代皇帝中无人能及。昭明太子萧统在其父萧衍的熏陶和教育下,对文集诗赋用力最深,其所搜集的古籍图书达三万多卷之巨,后组织文人墨客编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献巨著--《昭明文选》,被誉为"我国总集之祖"。武帝第二子萧纲六岁时便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武帝曾称赞:"此子,吾家之东阿。"少年时,萧纲即博综群言,善谈玄理。武帝第八子萧绎好文学,博览群书,致力于编纂和著述,著有文集五十二卷、其他各类著作共三百六十余卷。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父子四人合称"四萧",其在文学史上地位不亚于"三曹"。而萧纲与萧子显、萧绎在当时又合称"三萧"。不但如此,几乎梁皇族萧氏的每一位成员都以文才见长,足见其家族对教育和文学的重视。

信佛、研究佛理是梁萧氏皇族的又一大特色。萧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菩萨皇帝"。他称帝不久,就下诏定佛教为国教,宣布皈依佛教,为表示决心,亲自率领僧俗人士两万人,在重云殿手抄该诏书。十五年后,又在等觉殿屈尊受菩萨戒,又号召王侯子弟、嫔妃姬妾、黎民百姓,都去受戒,一时响应者多达四、五万之众。梁武帝在位期间广建佛寺,施舍佛寺钱财无度,每次钱物价值都在千万以上。他还曾多次集众讲经,三次舍身佛寺。武帝对佛理研究颇深,在儒、佛、道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为调解三者争端,他构建了一个以佛教为主体,以儒、道二教为补充的理论体系。昭明太子萧统在其父的影响下,也一心向佛,遍览佛家经典,还在宫内建立佛殿,招揽名僧,讨论佛谛和法义。萧绎广览群经,通晓佛典。与重视文学一样,几乎每一位萧氏子孙都信佛崇佛,一直到唐代未有大改变。

其实梁萧氏皇族不仅重视佛教,也极为重视儒学,这是因为儒学在治国安邦上有其他各家学说不可替代的功用。萧衍做皇帝后,前期积极倡导儒学,亲制《五经讲疏》,广开学馆,招集生徒,选拔硕儒和著名学者任学馆博士,并在各州郡设立学校,使梁代官学甚为发达,为整个南朝时期的高峰。太子萧统自幼喜爱读史诵经,三岁就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五岁即遍读五经。萧纲少年时即能讲述武帝所制《五经讲疏》,听者倾朝野。梁萧氏皇族的个别人物也继承了齐萧氏皇族节俭的传统。如梁武帝不讲究吃穿,穿的是旧衣服,吃的是蔬菜和豆类,而且很多时候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帝中出类拔萃的节俭皇帝。昭明太子萧统也以节俭出名。但是由于处在南朝奢糜成俗的时期,大部分皇室族员都不免随波逐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4:22 , Processed in 0.0967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