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皆在大潮中 “笔墨当随时代”,一种文学艺术样式有无生命力和能否为大众接受,在于能否反映时代生活。诗词亦当如此。 早在1955年台湾诗人节,于右任老先生就说,诗词应当“一,发扬时代的精神;二,便利大众的欣赏。盖违乎时代者必被时代抛弃,远乎大众者必被大众冷落……此时之诗,非少数者悠闲之文艺,而应为大众立心立命之文艺。”如此“革命”的提法,曾经使我们某些文艺评论家惊愕。其实,诗词与时代相随、与大众相连,是一切开明的前瞻的文化工作者和诗人的共识和追求。一部文学史或诗词史,实际上也是在时代不断演进中适应时代的历史。 我们看到,在世纪交接的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华诗词,经历复苏,走向复兴和初见繁荣,展现出空前活力和时代精神。 说诗词初见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春潮初起,波澜壮阔;二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三是完全可以反映时代生活。 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国际国内大事,社会生活,个人经历,艰苦磨难,日常情趣,旅游咏物,田园风光,哲思感悟,朋友酬答,内心独白,相思爱情……纷纷入诗,各具风采。 近年来,每逢大事、节庆、纪念日都有大批诗作产生。在纪念香港回归诗词大赛中,贺苏老人的“七月珠还日,百年雪耻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短短二十字,形象,深沉,道出了一位爱国老人的心声。建党九十周年,一则《天净沙·航船》是这样写的: 乌云密布江南,嘉兴湖上风帆,尽处青山辽远。心中有岸,管他多少礁滩!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红豆大奖赛一首获奖诗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形象、概括、洗练,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人所公认的佳句。
古代社会不可能涉足的失恋题材,在女青年吴菲笔下别有韵味,其《清平乐·失恋之后》是这样写的: 晓风吹送,回首些些痛。燕婉深盟终底用?不过槐安旧梦。 城郊紫陌荒寒,因缘世界三千。扫取颓枝怨叶,烧成一个春天! 尤其是下半阙和结句,颇有新诗的意像和风格,且又是诗词的形式。其爱情观及其大胆表述,充满时代气息。
再如李申一首《送儿出国》题材的五绝,更道出天下父母的心声:“叮咛千百遍,默默理征衣。天下爹娘愿,盼飞还盼归”……等等。 再如,建筑工人面对建好的城市林立高楼,发出“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的感慨,令人欷吁。 孔夫子说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于当代诗词都有表现,且更见广泛、深刻。由此表现了中华诗词的深伟的蕴力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