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力证
南朝齐梁帝王故里在丹阳
▲萧衍
▲萧道成
名词解释:齐梁故里
分别建立南朝齐(479-502)、梁(502-557)两朝的萧道成、萧衍都是南渡北人,且属于同一家族,学界称两朝帝王故里为“齐梁故里”。史书记载,渡江南下后,萧氏家族卜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有的史书又称萧道成、萧衍为南兰陵郡兰陵人,那是因为萧梁建国后,梁武帝为突出曾经的故乡兰陵郡兰陵县,改南徐州管下的南东海郡为南兰陵郡,改武进县为兰陵县,“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在萧梁时期隶属南兰陵郡兰陵县。
“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是南朝齐、梁两朝帝王的故里,这一具体地望位于现在的何处?有的学者认为在镇江丹阳(以下简称“丹阳说”),有的学者主张在常州(以下简称“常州说”)。最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撰文《“齐梁故里”研究中的史料学问题——兼论“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的地望》(以下简称《齐梁故里》),站在史料学的立场上,本着史料不辨不能遽用的态度,对“齐梁故里”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史料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即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这一说法的史料源流、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认为“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与今常州万绥无关。依据史料学的原则,利用可信度较高文献,张学锋教授对“齐梁故里”的地望进行了推断,认为这个地点位于今丹阳市东北张巷村迤北至胡桥、建山一线以南,即沿六朝金牛山(又称彭山,今水经山)东西分布的萧齐帝陵与沿六朝东城里山(今无名)南北分布的萧梁帝陵区之间。
张学锋教授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颇有研究,是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在《齐梁故里》一文中,张教授根据史料学的一般理解,将“齐梁故里”研究所涉及的众多文献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晋书》、《南史》。其中又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宋书》、《南齐书》,这两种基本史料是同时代人编同时代史,在与“齐梁故里”研究有关的籍贯、世系、地理等基本内容上最接近史实。二是《梁书》、《陈书》、《隋书》、《晋书》、《南史》等五种,均编定于唐初,距南朝灭亡仅半个世纪左右,也是探讨“齐梁故里”问题的关键史料。第二级:《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新唐书》。这三种文献成书于中唐及五代北宋,保存了丰富的唐代史料,是厘清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分晋陵县重置武进县的重要文献。第三级:《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嘉定镇江志》、《咸淳毗陵志》、《大德毗陵志》、《至顺镇江志》等宋元时期编纂的全国性志书及各地方志。第四级:明清以降全国性地理总志、相关地方志、舆地图、学者著述。第五级:当代编撰物及言论。
张学锋教授认为,对“齐梁故里”这个研究课题来说,第一、二级文献无疑是最重要的,主要的问题都应该在这两个等级的史料中解决。第三、四级文献虽然也保存了部分“齐梁故里”的相关资料,在保留地方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编撰时代较晚,距离六朝时代久远,加之参编人员较杂,穿凿附会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谨慎使用的同时要避免据以断事。在经过严密的史料批判后,一些史料可以作为前者的补充和辅证,但很难作为惟一的证据。第五级文献只能用作学术史的整理和回顾,根本就不在史料的范畴之内,引以为据,尤不可取。
张教授在《齐梁故里》一文中,对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写的《南朝齐梁帝王故里史料汇集》(以下简称“镇江《故里史料》”),常州市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编写的《南兰陵桑梓本乡 武进王业所基——齐梁故里考》 (以下简称“常州《故里考》”)、《对镇江〈南朝齐梁帝王故里史料汇集〉的评析》 (以下简称“常州《评析》”),所涉及的史料进行分类发现,镇江《故里史料》的史料分析以第一、二、三级为多,个别使用了第四级,几乎没有涉及第五级。常州《故里考》及《评析》,除分析了第一、二级的基本史料外,精力主要放在第三级文献以下,在第五级文献上用功尤深。常州《故里考》所引用的当代编撰物及言论多达到数十种,从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名家的相关著述,到《传说中国皇帝》等通俗读物,从各种工具书到与“齐梁故里”争论关系不大的学术论文,从莅临常州者的题词到与会者的发言,无所不包,只要是在某个场合注明或言称萧氏家族为“今常州人”、“今常州西北人”、“今常州武进人”的,能用上的都用上了,鲜有遗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