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2|回复: 9

季子碑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5 23: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余康宁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附近,有一座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碑刻 ——季子碑,据传季子碑的碑文为孔子所书。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对于孔子的书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是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季子碑的书迹争议颇多,季子碑立于何时,碑文是否孔子所书?至今成为千古之迷。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索。

季子墓在何处

    季子名季札,又称公子札,受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生卒年月失考。季子是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寿梦第四子,诸樊、余祭、余昧之弟,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政治家。处于诸候争霸,父子、兄弟争王而互相残杀的时代,他多次推让君位,广有贤名。封地延陵,即今丹阳市延陵镇。关于季子死后的墓葬在哪里,今有两说。一说在延陵附近的九里村,村中十字街口至今尚保存这座被传为孔子所书的季子碑,碑文十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因此又称“十字碑”。抗战前,九里村上有规模宏大的季子庙,及东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殷仲堪所书《季子庙碑》。[1]据光绪《丹阳县志》记载:季子庙“庙门轩敞,巍殿三重,崇宫崎 羲,杰出云表。仰瞻仪像,披衮衣,执班剑,肃然如生。露台奉有夫子十字碑亭,赑屭糺结,丹绀耀日。修廊蜿然,环两旁者九十余楹,厥后又有让王楼,翼以邑大夫斋宫,庖脍周庐,无不毕具。”庙西有碑,正面大书“登览之胜”,背书“遥碧远明”。庙前百井胜迹,其中两井沸腾似汤,泉水喷涌,水色乳白。季子庙在抗日烽火中被毁。幸墓碑尚存,现在原处筑亭保护。另一说,季子墓在江阴市申港镇。据传:季子死于申港,即葬于该地。墓前亦有孔子所书的十字碑,可惜此碑已在抗战时遗失,至今下落不明。我们知道,历史上王公贵族一人几处墓葬之事屡有所闻,有些当为后人所建衣冠冢。本文主要探索季子墓碑,墓葬问题恕不多作考证。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季子碑知多少

    传为孔子所书的季子碑,至今已知的有五座。

    第一座当为现存的延陵季子碑前身的原碑。现碑为唐代重刻,那么,重刻之前必有原碑。晋代诗人陶渊明,南朝陈诗人张正见都提到过原碑。张正见的《行经季子庙》一诗全文如下:

延州高让远,传芳世祀移。

地绝遗金路,松悲悬剑枝。

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

别有观风处,乐奏无人知。

    张正见当年见到的季子碑,肯定是唐以前的原碑无疑,可惜此碑早已圮毁,无从查考。

    第二座就是现存的延陵季子碑。碑高2.32米,宽1.04米,侧厚0.22米。碑额圆形,正面刻有古篆两行,行五字,字大径尺,为唐开元时礼部郎中、申州刺史殷仲容摹。碑阴额篆书三行九字;《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碑文由大理司直检校、礼部郎中张从申撰书,魏清海镌。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润州刺史、兰陵萧定重摹刻石。碑侧有历代题记和跋。“文革”时碑亭被毁,碑为九里小学教师保护幸得无损,今按原样筑亭保护。

    第三座为江阴市申港镇的季子碑,据传为宋代所刻,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与延陵季子碑有一字之差,惜此碑已不在,无从查考。

    第四座季子碑原立于丹阳县驿站,后移入丹阳公园,即丹阳市原中医院后院墙上。此碑形制、大小以及正面十字与延陵季子碑完全相同。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六月,依照延陵季子碑摹刻。由于历史上延陵季子碑传为孔子书迹,在官员、士人中影响甚大,丹阳又临京杭运河水道,为南北交通必经之路,过往官员,进京士子都慕名前来瞻仰,而由丹阳至延陵九里村交通却不甚方便,何况瞻仰时需地方官员陪同,不胜其烦,因此丹阳知县按原样重刻一座,立于驿站,以供参观。以后随着铁路开通,科举废止,驿站衰落,此碑就移置公园,至今保存完好。

    第五座季子碑在陕西耀县。为明末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左佩 厷,左重耀父子搜集重刻,立于当前时耀州文庙门侧。左氏摹刻的季子碑为正方形,状似墓志,中刻古篆大字四行,竖写,前三行三字,第四行一字,字迹与延陵季子碑相同,但前有楷书小字一行:“夫子题季子墓十字碑”。后两行小字在“墓”字下,为十字碑之释文,但将“君”字释为“季”字。可能是左氏摹刻时所添。此碑现置于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

    此外,《淳化阁帖》卷五收有《鲁司寇仲尼书》古篆十二字,文曰“乌延陵封邑有吴君子之墓乎”。从此文内容看,显然与季子墓有关,但比墓碑多了“封邑”二字,且文字次序也不尽相同。

[ 本帖最后由 余康宁 于 2009-1-5 23: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季子碑书迹之迷


    有关孔子书迹及季子碑之论述,历代记载颇多,众说纷纭,现摘录数则如下:

    一、•许慎《说文解字》序:“孔子书六经,皆以古文。”

    二、•王英冕《孔子题吴延陵君子碑考》:“陶渊明《季札赞》云:‘孔子戾止,爰诏

作铭’。渊明去古未远,必有所考证而云然。或见夫子所题原碑,断非苟信俚俗妄言云者”。(光绪《丹阳县志》)

       三、唐•窦臮《述书赋•下》窦蒙注:“阳冰工于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便变化开合,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

    四、五代•陈思《书小史》:“孔子书今传于世者,惟比干墓铜盘、吴延陵季子碑存焉,碑凡十字,与古文异,而迹类大篆。”

    五、宋•欧阳修《集古录》:“孔子未偿至吴,从《书记世家》考之,其历聘诸侯,南不愈楚。推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又其体大,非简牍所容也。”

    六、宋•董逌《广川书跋》:“延陵季子墓字,世传仲尼书。今入淳化官帖中,其字如书简牍,不类丰碑石柱上所刻也,而书亦少异于籀文。……其书是非,不可考也。”

    七、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张燕公谢碑额表》云:“孔篆吴札之坟,秦存展季之垄,言孔子篆者,始见于此。”

    八、元•吾丘衍《学古篇》:“延陵季子十字碑,人谓孔子书,其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按古法帖止云:‘鸣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敦古可信。”

    九、明•赵崡《石墨镌华》:“延陵碑流传已久,唐张从申云:“旧石湮灭,玄宗命殷仲容摹,大历中萧定重刻于石,又有谓李阳冰学《峄山碑》得此而后变化者,据此则真仲尼书也。”

    十、清•王澍《虚舟题跋》:“此十字必非孔子书,然篆法敦古,即非孔子亦不是汉以后人书。”

    不但古人对季子碑书迹的意见如此相左,即使当代的出版物,见解亦大相庭径。如:《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延陵镇季札墓碑”条:“传为孔子书,不足信。”而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碑刻鉴定》则认为:“延陵季子墓石,孔子书。”江苏古籍出版社《书法辞典》“孔丘”条:“善大篆,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一带)《季子墓题字》传出其手,篆法敦古而少异于籀文,唐李阳冰得法于此,题字见《阁帖》中。”同书“季札墓字”条:“篆书刻石,仅存‘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字大径尺,在江苏镇江,传为孔子书。”

    此外,《书法报》总49期载罗天佑文章《孔子字迹之谜》一文中提到:季子“曾游历、出访过徐、齐、郑、卫、晋等国。在鲁曾拜访过孔子,死后葬于吴地申港,据说孔子曾为他故友季子书写过十字墓碑。”

    各家对季子碑书迹的不同见解,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认真分析,既不能轻易推翻,也不应盲目信奉,要广泛探索,小心求证,以便找到科学的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各家论点分析

    综览各家对季子碑书迹问题的不同见解,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认定季子碑为孔子所书,此类见解为多数。第二类,否定季子碑是孔子所书,此类见解占少数。第三类,对季子碑为孔子所书持怀疑态度,此类见解最少。下面试将这三类见解作进一步分析。

    第一类,即认定孔子所书。从他们的见解中,不难发现有一个共性问题,多数人是引用前人的见解,如王英冕,引用陶渊明《季札赞》而认定孔子书。王应麟从《张燕公谢碑额表》而知为孔子书。赵崡依张从申之论而以为“真仲尼书”。《书法辞典》据《阁帖》而定为孔子书。罗天佑因季子是孔子故友而引申为孔子书。因此,上述论点多属附会别人的见解,缺乏自己的主张,虽有所据,没有作客观的历史分析,故而在立论上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学说在上层思想领域中据着主导地位,谁也不敢有违。因此,多数文人对孔子书迹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于这种心态,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第二类见解虽属少数,但言之有力,述之有据。如欧阳修的两个论点:一、孔子“历聘诸侯,南不逾楚”。早期碑刻一般在石上直接书丹,孔子从来没有到过吴国,怎能为季子书碑?二、“又其体大,非简牍所容也。”简牍不过二、三寸宽的竹木片,而墓碑则是径尺大字,即使预先写好了送来,也不可能。欧阳修虽没有直接否定季子碑是孔子所书,但这两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孔子书碑之事。其次,王澍在“题跋”中指出:“此十字必非孔子书”。王澍善于篆书,“曾对前代书家之书法进行精心观察、研究、比较,所见甚精。”[2]他虽然没有说出具体的否定理由,但可以相信,是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才断然下这个结论的。

    第三类,持怀疑态度的如吾丘衍,他也是一位书法家,专法李阳冰,精于小篆。对篆法极有研究。他提出:“按古帖止云:‘呜呼有吴君子’”六字,现在的碑文多了四个字,对此他有怀疑。《淳化阁帖》被认为“丛帖之祖”,刻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此帖早于吾丘衍约四百年,他看到的“古帖”不是《阁帖》,可能另有刻本。其次是董逌所著《广川书跋》集古代钟鼎彝器款识及周秦、五代碑帖加以考证,辩别真伪,逐一评述,凡有疑问,必旁证他书。治学是比较严谨的。他对季子碑的评论:“其字如书简牍,不类丰碑石柱上所刻。”也表示怀疑。最后的结论是:“其书是非,不可考也。”可见一千年前,要解开这个谜已经不容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历史提供的依据

    孔子是春秋后期(公元前551—— 前479年)人。当时的书迹,除简牍外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公认为石鼓文,刻于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即在孔子去世后105年,石鼓文的内容系记录秦国君渔猎之事,因此又名“猎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开始刻石记功,也只有摩崖刻石,没有碑刻,故春秋时尚未出现刻石,更不可能有碑刻,这是没有疑义的。一些古籍提到的《岣嵝碑》、《比干墓题字》皆不可信。

    春秋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丧葬等级制度森严,贵族奴隶主死后,有殉葬、随葬制,但还没有出现为墓主立碑的习俗。现在黄帝陵、孔子墓的石碑都是后人所立。立碑之风,始于汉代。据《礼仪•聘礼》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紧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率绳。”当时贵族死后,入土深葬,墓坑深挖数米至十数米,棺内置随葬品,棺外套椁,其重量可想而知,要把这样重的棺椁下到墓底,难度很大,古人就想出以碑作支撑的办法,故早期石碑上有园孔,名曰“穿”。葬毕墓碑也就弃置。以后才发展到利用墓碑刻字为记,称为“碑记”、“碑颂”或“墓表”。立碑之风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到了东汉末,其风更甚,十分劳民伤财。曹操遂下令严禁,晋又重申禁令,于是立碑之风转入地下,把碑体缩小,改成正方形,埋入土中,名曰“墓志”,因此晋以后多行墓志。由于周朝还没有出现立碑之风,孔子当然不可能为季子书写墓碑。

    此外,罗开佑文章谈季子访鲁时拜访过孔子,后孔子为故友季子书碑一说,季子生卒年月虽然失考,但他访鲁时间史书却有记载,是吴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当时孔子只有七岁,季子作为吴国使臣,竟会去拜会七岁学童,令人费解。此说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无独有偶,《中国通史》第一册中(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也有一个类似的有趣问题:

    “寿梦第四子季札,前544年(鲁襄公29年)历聘鲁、齐、郑、卫、晋等国,表现出高度的华夏文化。季札的儿子在路上死了。孔子带弟子们去看他行葬礼,说,季札真是懂礼的人呵!”(见《中国通史》122页)

    “孔子生于前552年[3](鲁襄公21年)卒于前479年(鲁襄16年),年73岁。(见同书159页)

    按照上述记载推算,孔子带着弟子们去看季札儿子葬礼时,只有8岁。一个8岁的学童怎么会有弟子呢?作者对此可能没有核实,因而误记。但从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孔子是称赞过季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季子碑书体比较

    我们知道,在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化,经济的发展,书写工具也在不断改进,而运用不同书写工具写出来的字效果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甲骨文线条瘦硬挺拔,金文稳重舒展,简牍圆浑洒脱,帛书活泼流动,石刻凝重厚实。而且在书法发展历程中,每一阶段的书风特点,始终与那一时代的社会制约联系在一起,带着时代的烙印。当我们认真观察季子碑的时候,所发现的问题,大体上与古人所论暗合。

    一、时代特征不明显。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书体风貌亦带有较强的地方色彩。然而孔子是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不会去追随那种“礼崩乐坏”的潮流,他的书风必然遵循周王朝的正统。然而季子碑却缺少这种古风。陈思认为“与古文异”,董也认为“少异于籀文”。我们试将季子碑的字迹与西周金文作一番比较,其中“吴、有、陵、君、子、之”为金文常用字,与季子碑写法都不一样,尤其“有、吴、君”这三个字差异更大,不像东周时期的书体。

    二、碑文的书法风格不一致。季子碑虽只有十个字,但细看全文不像同一类书体,更不像一个人所写。其中“乌、呼、有、吴、子”五字转折为圆弧形,而“延、陵、君、子、墓”五字为方折。这一现象正好与吾丘衍所见的“古法帖止云‘乌、呼、有、吴、君、子’而已”基本吻合。为了找出季子碑写法的依据,从古籍中找到一些与季子碑近似的字,这些字都不是同一时代的书体。例如:“吴”的写法类似小篆,“君”字似出《升庵索隐》,“呼”字近于《阴符经》。

    三、笔法瘦硬,不像碑刻上的字。正如宋人董逌所见:“其字如书简牍,不类丰碑石柱上所刻也。”它确实没有石刻文字所具有的凝重厚实感,倒像是刻款的铭文。

    四、写法规整,形如小篆。鲁国为周公所封,行天子制,王室政衰,礼乐在鲁不变。所以鲁国大篆书法仍然保留着贵族文化的谨严、庄重和肃穆。大篆书法与小篆书法的一个明显区别:大篆字形有正方、长方、扁方等多种变化,而小篆的字形较长,且规整没有变化。从这些特点来看,季子碑不像是大篆写法,倒像小篆字形。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季子碑立碑年代

    季子碑原碑的立碑年代,看来周朝是不可能的了。而此碑在晋和南北朝已经存在,那么立碑时间就局限在秦、汉、晋这段时间之内了。在这段时间内,秦始皇先是忙于兼并六国,后是大业初成,百废待兴,又忙于巡视各地,不能设想他会在焚书坑儒的同时,用孔子的书迹为季子立碑。因此,在短暂的秦代,立碑的可能性并不存在。魏晋禁碑之风极严,三国时,一些大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立碑颂德之风大肆泛滥,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下令“一禁断之”。晋袭曹魏禁碑旧制,晋武帝司马炎重申禁令:“妄媚死者,增长虚妄而浪费资财,为害甚烈”加以严禁。故两晋碑刻不多,更不可能为前人立碑。据此推断,季子碑立碑时间极有可能在立碑之风最盛的汉代。

    我们还可以从汉代的政治制度来证实上述推论。西汉初期,汉王朝主要奉行老子的清净无为哲学。到汉武帝刘彻时,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孔子地位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强烈的尊孔气氛中,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抬出孔子为季子书写墓碑的传说,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推论与王澍“篆法敦古,即非孔子亦不是汉以后人书”见解相符。

    按照上述考证,已经可以完全否定孔子为季子墓书碑之说。至于究竟系何人所书,尚无确切资料可资证实。本文到此应该结束,但还有一个问题尚需略作说明。

    《淳化阁帖》中关于《鲁司寇仲尼书》十二字,它比季子碑多“封邑”二字,文字次序也与季子碑有别。从文义来看,也不像是碑文,如果把它读作:“呜,延陵封邑有吴君子之墓乎!”[4]到像是一句感叹词。而此文书写奇异,有些字在古文资料中难以找到类似写法,更不知它的出处。其次,董逌和《书法辞典》编辑都把《阁帖》中的《仲尼书》当作季子碑的碑文,说明他们都没有见到过季子碑,否则两者一比较,就不会混淆。而且《阁帖》主编王著本身鉴别水平不高,书中收有不少伪作,因此,《阁帖》中的所谓《仲尼书》真伪问题有待于考证。

    由于笔者学识浅陋,资料不足,谬误之处,望乞方家赐正。

注释:[1]原碑已佚,碑文载于民国《丹阳县志补遣》。
      
[2]见《中国书法论著辞典》12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3]孔子出生年代,《中国通史》据《论语•公羊传》为鲁襄公21年(公元前552年)。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据《史记》所记为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
      
[4]“呜”古作“乌”

作者简介:余康宁,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 本帖最后由 余康宁 于 2009-1-5 23:11 编辑 ]
发表于 2009-4-17 16: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楼主,辛苦了,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向老师们学习了:handshake
     
发表于 2009-4-17 16: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向楼主学习~:handshake
     
发表于 2009-4-29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楼主博学多闻,学习、欣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3:55 , Processed in 0.0589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