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竹子 于 2012-2-4 16:12 编辑
这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而著称的历史名校,每个学生都是分数的傀儡,学校、老师、家长包括每个学生,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以此来彰显“荣誉”和“优秀”,学生是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他们没有自我,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兴趣,即使是百倍的不情愿。而当那个与众不同的、几近"荒诞"的老师——基丁的出现,一切都变了。
他要他们直接称呼他“基丁”或者“我的船长”,他否定教科书,命令学生当堂撕下书的前言,他要他们学会思考与鉴赏:诗歌是美丽、浪漫而富有激情的,因为生命和个体的存在赋予了它意义,每个人都是一首诗,他希望他们做一个自由思想者,而不是别人思想的奴隶。 他的课堂生动而幽默,甚至另类,常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当着所有学生公然站到了讲台桌子上,他要以此来告诉他们:“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读书也一样,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怎么看,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敢于开拓新的天地”,他让他们也站上去。 他带他们去踢球,他发给每个人一张纸条,他要他们在踢球之前大声地把上面的话喊出来:“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谓的气势面对敌人”“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隶”“走上绞刑台,迎向行刑的枪口,我自安之如泰”“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 他揭去那些虚伪的面纱,毫不掩饰地揭示真实:语言的发展只有一个目的——用来追女人。他让那个从来不敢直视自我、表达内心想法的安德森当众演示“野性地咆哮”,引导且带着逼迫地让他完全释放了一直压抑着的东西,让那颗漂泊在大海上的茫然的心终于尘埃落定:“惠特曼——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瞪得我的心砰砰直跳,他伸出手掐我脖子,他一直在念叨,念叨真理,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人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哭如何叫喊” ………
因为基丁,尼尔——那个曾经因为父亲的反对放弃兴趣的学生,兴奋而近似疯狂地宣告:“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我到底想做什么,也是第一次我决心要做成,不管我爸爸同不同意。” 因为基丁,诺克斯勇敢地打电话给克里丝,表白久藏心中的爱意,即使明知他的父母会杀了他也全然不顾。 因为基丁,曾经的死亡诗人俱乐部又开始活动,一群朝气、激情而自我渐渐萌动的年轻人聚在黑乎乎的印第安山洞,做一切学校所不允许的事,尽情张扬着自己的个性:诗歌、音乐、爱情…… ……
终于,当基丁这样另类的、非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学校察觉,死亡诗社“堂而皇之”地在校刊上登出,“传统”们开始不安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学生的个性如何有学校的荣誉来得重要?“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尼尔的父亲歇斯底里般地来了,在与“传统”较量无果的境地下,脆弱的尼尔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示对“传统”的抗争。基丁走了,“传统”容不下他,就在他转身离开的一刹那,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站到了课桌上,用这样一种专属于他的方式欢送他。基丁笑了,我哭了。
这是电影《死亡诗社》里的镜头,基丁说:“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从上到下,口口声声都是素质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事实呢?“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依然沿袭着前辈的“光荣传统”,我们深知学生寒窗苦读的艰辛,何尝不想给彼此轻松地学习和教学,可我们无力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现实,高考的独木桥上凭的不还是分数吗?考试后家长最关注的不还是孩子的名次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真的很佩服基丁,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敢于反其道而行,真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好老师。试想,如果我们身边也出现了这样一个“基丁老师”,他会不会被众人看成是如惠特曼那样“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