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1|回复: 8

(调查)鲁迅先生落伍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4 2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如《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被删除了,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在中学教材中如此大幅度的删除鲁迅作品,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在网络上更是争议一断,一时成为争议热点。有人支持、有人疑惑、有人反对、有人愤怒,您是怎么认为?



参与方式:
        登录丹阳新闻网“曲阿论坛”(http://bbs.danyangnet.com),进入“民生关注”版块发帖讨论.
     
发表于 2009-8-15 17: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少了,但是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变,他始终是“以笔为枪”的“勇士”。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的文章有删有增,这是自然规律,不必大惊小怪。
     
发表于 2009-8-16 15: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正常之事,不以为然


          正常之事,不以为然

    在新版的中学教材中,大幅度地删除了鲁迅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很自然的事。
    这是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是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呐喊》、《彷徨》是新文学小说的奠基之作。其中的《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作品,以极有个性的语言、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中国国民的灵魂跃然于他书中的字里行间,无论叙事、抒情,还是状物,无不生动、精策、感人,曾震撼了几代读者的心灵,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
    然而,笔者不以为然,教材中削减鲁迅作品是正常之事,用不着大呼小叫。至于是不是鲁迅先生落伍了,此一时彼一时也,更是无稽之谈了。
    一、教材中删减鲁迅作品与鲁迅无关。世间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教育要“三个面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教材是关键。要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就是要反思昨天,洞悉今天,前瞻明天。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被教育的对象变了,虽说文学无‘代沟’,但时代局限不容抹杀,历史对他们越来越遥远,比如,再对他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还能凑效吗?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只会缺乏生气、缺乏活力。人类文明突飞猛进,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墨守陈旧没有出路,推陈出新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世间可能没有任何能经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而丰采不减的教科书。大家试想,老师的老师,学生的学生,能同一教科书吗?
    二、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潜心书海、博览群书是教科书上适当压缩鲁迅作品的初衷,并非刻意削弱鲁迅,放弃鲁迅,更谈不上什么‘社会容不下鲁迅,鲁迅不适应这个社会’。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而是争取选录更多的作家和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在中国,当代的文学巨匠、大文豪比比皆是,挤出版面安排其他名家,让学生畅游书海委实是件大好事。因他们的思想更易被当代人所接受。如郭沫若、冰心、茅盾、巴金、老舍、艾青、夏衍、孙犁、赵树理、周立波、钱钟书等等。他们熠熠闪光的著作是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使之有文山可攀,有书海可航。其实,鲁迅的作品仍在中学课本占重要位置,先生玄思之深,仍能与诸子百家比肩,现在只不过增加了选文范围,增强了时代感。删了鲁迅作品部分篇幅,并不意味鲁迅作品‘下岗’,并没有删去先生那可贵的、不倒的精神。
    三、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主要是以识字、语言运用、文学审美等为主。语文课教学应以阅读为主。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本土”,不可流失。而具有时代气息的书更有可读性。记得有位语文老师谈起语文教学时说,如把语文教学视为宏大世界,阅读教学是这一世界版图中的‘中国’,要面对语文学习的‘真人’,立足语文学科的‘真性’,追求语文教学的‘真实’,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这是师者的一种睿智。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空气和历练;阅读,是一种情怀,亲近生命、濡养心灵,让心灵放松,让想象驰骋;阅读,是一种幸福,庄子的超脱、岳飞的壮怀会给你一颗澄澈、平静、向上之心。校园是生命的走廊,从此走过,就如同聆听到他们的语言,沾染的是春风、春光和春雨。
    四、要允许社会观点多样化。读些新人之作。后继有人,新人倍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当中,不但有大儒大雅的学者气度,还有大度大量的师者风范。他们的思想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可能更易与学子或读者达成共识、引起共鸣。读名著固然重要,必不可少。创作繁荣、新人新作层出不穷的今天,读新人新作也会心遇甘泉、别有风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既要向古人评求人生之理,又要与现代人共诉心中苦闷;既要了解鲁迅的激昂,又要读懂陈子昂的愁怀、李白的孤傲、朱自清的深情和梁实秋的淡雅;谛听历史脉搏,咀嚼人生甘苦。开卷有益,掩卷沉思,对心灵是一种洗涤和滋养。有些虽不是名家,称不上大作,但可是贴近百姓的一册大书,读来平和而真实,对学做人、做事、学识、修养都有好处。
    五、体现语文教材回归了本来面目,更加平和、自信,更加关注人的心灵。爷爷辈的小学第一课是“毛主席,像太阳”,如今到了孙子辈,第一课是“爱爸爸妈妈”。从政治挂帅,到人性的追问,这是了不起的变化。你能说,‘文革’期间那种‘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形而上学做法就比现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 本帖最后由 筠之 于 2009-8-16 15:07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6 23: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感觉原因是:愿意听到不同声音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都喜欢听好话,都不愿意听到批评的声音,从下到上都有如此倾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发表于 2009-8-17 1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适度删减是与时俱进

    特定的时代总会有特定的历史人物出现。如腐朽满清时代的孙文先生、军阀统治时代的鲁迅先生,这些人是历史的产物,是必然要出现的。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也必然为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所超越。

    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所以有了《祝福》。反对封建帝制对百姓的压迫,所以有了《狂人日记》。揭露在封建统治下的国民劣根性,所以批判Q精神。我们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群孩子,不就是从这三篇课文里接触的鲁迅的吗?后来,我们学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于是知道了军阀统治时期政府的独裁与专制。读了《纪念刘和珍君》,为那些敢于向公权抗争的学生叫好,为他们争取自由的精神叫好,为他们的冤屈愤愤不平。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我们80后的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的和谐与太平,我们告别了封建时期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告别了军阀统治时期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我们中有的有些人,生在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小康生活里根本不会产生阿Q精神。我们接受了国家的教育,我们读了大学,我们思想独立了,精神解放了,我们敢说敢想,敢作敢为,再也不会引言获罪、再也没有文字狱。我们有的人成了知识分子,我们言论自由了,所以也不会再有哪个文艺青年像涓生那样痛苦、像吕纬甫那样彷徨、像魏连殳那样精神分裂。

    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先生是民国时期反封建、反帝制、反专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然而先生所反对的这些,在我们当今举国上下一片和谐,男女老幼科学发展的现状下是不复存在的。《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这些鲁迅笔下的负面人物,都已经在中国消失了。这个时候,再去在基础教育里面学鲁迅,很显然是浪费精力。先生另一句名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在特定的时期成为国人的代表和典型,也是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时代在前进,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已经完全没有了阿Q妄自尊大和自卑自负的心理,不会对尼姑心怀幻想、不会被人压迫也不会去欺负别人、更不会对穿长衫的官员下跪。比起阿Q那个时代,我们幸福得多,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去抗争什么、呐喊什么、彷徨什么。



[ 本帖最后由 睫毛弯弯 于 2009-8-17 11:57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7 23: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鲁迅永远不过时
     
发表于 2009-8-18 13: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适应时代要求嘛1我只知道我上学的时候,只要学到鲁迅的文章,总感觉特别难懂,而且让人读后的感觉很沉重1
发表于 2009-8-18 15: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时代变了,鲁迅的精神不能丢

据报道,人教版语文教材要大幅度缩减鲁迅作品,由此再次引发了争议。笔者认为,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并不仅仅在于篇幅的多少,关键还是在于鲁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鲁迅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他利用小说和杂文进行战斗,大声“呐喊”,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英勇揭露外国侵略者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和国民党反动政府与他们相勾结的投降卖国的丑恶嘴脸。他的文章似匕首投枪,泼辣、犀利,直砭时弊,爱憎分明,旗帜鲜明。他无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的铮铮硬骨,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擎天梁柱。
鲁迅的作品曾伴随我们几代人成长,除了文学鉴赏,更重要的是鲁迅的精神的学习和传扬。有人认为,现在时代变了,鲁迅的笔法和思想也许不适时宜了。笔者不敢苟同,当今社会仍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鲁迅的“呐喊”精神,敢于斗争的风骨仍然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说到底对鲁迅作品的学习,根本在于我们后人的重视程度,课堂教育解读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学习传承在课外,如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传导,只要大家的认识上去了,问题就好解决。

                                                            (钟怡彬)
发表于 2009-8-18 2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位作家曾感叹道:“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再加上报刊杂志上有关中学教材中大幅度的删除鲁迅作品的报道,一时引起大家的议论纷纷,大多是考虑删还是不删,而对于我,在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鲁迅先生的《野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那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的少年闰土,那年轻美丽,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那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善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影响了我的小学、初中、师范的学习生活,为自己走上“爬格子”之路扬起风帆!
    近日,笔者去一位好友家作客,看到好友上初一的女儿正在网上查询《三国演义》的资料,而且都是选择、问答题,边看边背,不禁纳闷儿了,顺口问了句:“你怎么不多看看书呀,背背题目有啥意思呀!”“开学之后,老师要考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书嘛我都翻了好几遍了!”“哦……你们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能熟读名著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校和家庭都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纷纷提出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在新华书店,到各大商场的书柜,我们都能看到席地而坐的孩子,他们专心致致的汲取书本营养,从四大名著,到近代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当代作家王蒙、沈从文、残雪……和国外著名作家雨果、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看到此情此景,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感欣慰。
    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也不管是教材课本还是报刊杂志,因为阅读,实在是学生最幸福的事,当孩子打开一本书时,他们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享受着探索的快乐,体验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走进阅读生活,从阅读生活里走出来,书香盈袖……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应深深地刻在大家的心中,并滋生出品读书籍的幸福感和优雅感,迸发出智慧的灵光,我想这也应该是作家们创作之初所希望见到的事吧!(丹阳实小  袁军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6:10 , Processed in 0.0713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