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的时代总会有特定的历史人物出现。如腐朽满清时代的孙文先生、军阀统治时代的鲁迅先生,这些人是历史的产物,是必然要出现的。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也必然为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所超越。
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所以有了《祝福》。反对封建帝制对百姓的压迫,所以有了《狂人日记》。揭露在封建统治下的国民劣根性,所以批判“阿Q精神”。我们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群孩子,不就是从这三篇课文里接触的鲁迅的吗?后来,我们学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于是知道了军阀统治时期政府的独裁与专制。读了《纪念刘和珍君》,为那些敢于向公权抗争的学生叫好,为他们争取自由的精神叫好,为他们的冤屈愤愤不平。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我们80后的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的和谐与太平,我们告别了封建时期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告别了军阀统治时期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我们中有的有些人,生在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小康生活里根本不会产生阿Q精神。我们接受了国家的教育,我们读了大学,我们思想独立了,精神解放了,我们敢说敢想,敢作敢为,再也不会引言获罪、再也没有文字狱。我们有的人成了知识分子,我们言论自由了,所以也不会再有哪个文艺青年像涓生那样痛苦、像吕纬甫那样彷徨、像魏连殳那样精神分裂。
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先生是民国时期反封建、反帝制、反专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然而先生所反对的这些,在我们当今举国上下一片和谐,男女老幼科学发展的现状下是不复存在的。《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这些鲁迅笔下的负面人物,都已经在中国消失了。这个时候,再去在基础教育里面学鲁迅,很显然是浪费精力。先生另一句名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在特定的时期成为国人的代表和典型,也是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时代在前进,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已经完全没有了阿Q妄自尊大和自卑自负的心理,不会对尼姑心怀幻想、不会被人压迫也不会去欺负别人、更不会对穿长衫的官员下跪。比起阿Q那个时代,我们幸福得多,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去抗争什么、呐喊什么、彷徨什么。
[ 本帖最后由 睫毛弯弯 于 2009-8-17 11:5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