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0|回复: 0

126本日记见证60年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15: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26本日记见证60年变迁



        吴二林,一名家住港口西路的普通退休干部,曾长期从事农村水产技术指导工作,63岁的他亲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自1964年10月19日起,18岁的他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45年间已经写了整整126本日记。在这期间,他虽然历经磨难,数次搬家,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写日记的习惯,并且这些日记大部分都被完好保存了下来。

        这百余本厚厚的日记,记录下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年代每天发生在吴二林个人、家人及工作上的事情,透过这些点滴的琐碎小事,折射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普通百姓生产、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昨天,记者走进吴二林老人家中,从这些日记中寻找老百姓生活变化的一丝轨迹……

投身社教工作——贫苦的农村娃也有了工作机会

        日记摘抄:1964年10月中旬,社教运动动员大会在原丹阳县人民大会堂召开。在挤满了千余名意气风发的男女青年的大礼堂里,热烈拥护毛主席号召的掌声经久不息。此刻,坐在主席台下的我情绪激昂:“没想到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也能成为工作队员,我一定要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

        1964年12月13日,吴二林前往句容、溧阳等地进行社教工作并参加劳动,在当天的日记里,他记录了当时欣喜的心情:“我决心在农村发挥自己的干劲,为全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记者采访:至今回忆起当年参加社教工作的情景,吴二林仍然激动不已。吴二林说,1964年,当自己顺利通过政审,可以参加社教运动后,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据了解,他当时从事的社教工作,就是访贫问苦,并且组织学习和劳动。直至1967年1月才撤回丹阳。

        1968年,为了紧跟上级部署,荆林公社组建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因车站村地理位置特殊,公社决定第一批“贫宣队”在车站村进驻。吴二林又随大部队进驻车站村。吴二林说,荆林驻车站贫宣队工作主要是搞四清运动。在这工作期间,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吴二林说,自从进了工作队,我逐步学会做人的道理,学到了知识,同时通过社教锻炼,为今后踏进社会工作夯实了基础。“温故而知新”,回忆起当年,吴二林说:“当年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反腐倡廉,争做文明市民同样适用。”

改革开放——曾经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日记摘抄:收入变化:1973年,一年的工资=660个工分×0.3元=198元;1988年,每个月工资98元;如今退休每月工资1000多元。

        住房变化:吴二林小时候和母亲住十几平方米的房子;1976年至1984年,他和妻子住港口东路十几平方米的房子;1984年,全家住进了港口西路近50平方米的房子;1993年,港口西路房子进行装修;2003年,在港口西路购买了第二套房子;2007年,对这两套房子进行再装修。

        记者采访:“从小就放牛,吃的是糠菜,头顶破布烂。”回忆自己年幼时的生活情景,吴二林说,这个顺口溜就是真实写照。

        据吴二林介绍,他家住荆林公社段上村,小时候生活非常贫穷,家里总共兄妹4人,却只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由于家里住不下,自己小时候一直住在天主堂里,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15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他经常遭遇别人的嘲笑和殴打。吴二林说:“三年自然灾害,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连2分钱的火柴也买不起。在一次和别人抢野菜的时候,左手的食指被别人用刀砍伤,至今留下残疾。”吴二林说,当年家里实在太苦,为了能够吃饱饭,1963年他去应征服役,结果就因为左手食指的残疾,体检没能通过。因为当年这事没能当上兵,吴二林留下了终身遗憾。

        由于生活贫穷,直到24岁,吴二林也没有对象。后来经人介绍,吴二林和同一个大队的王兆娣相识,但岳母家知道吴二林家是出了名的穷,起初不同意,后来通过打听,知道他本质不错,才同意将女儿嫁给他。1972年,吴二林终于结婚。

        吴二林说,改革开放初期,自己在荆林公社做会计,妻子在钢铁厂工作。后来,吴二林还被借调到多种经营管理局工作。吴二林乐呵呵地说:“改革开放后,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不但再也不用为温饱担心,而且生活越过越宽裕了。现在我和儿子一人一套房子分开住,一家5口人生活其乐融融。”

农村改革——“一条鱼”丰富“菜篮子”
        日记摘抄:1987年,省淡水研究所徐教授为我县水产技术人员和农民养殖大户讲解河蚌育珠技术,激发了养殖户的热情,利用水面进行人工养蚌育珠迅速在各地推开。之后,水产养殖也由单一品种逐渐向多元化方面发展,渔业收入也有了质的飞跃,真可谓“一条鱼”丰富了“菜篮子”。

        记者采访: “清水白塘养白鱼”是过去农村渔业生产的写照。吴二林说,改革开放前,我市的水塘主要集中在生产队,由于“大锅饭”式的经营,其养殖品种大多是以鲢鱼为主,产出效益很低,那时每亩水面只产四五十斤鱼,主要是用以生产队社员分年鱼。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渔业法的颁布和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户承包水面经营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渔业养殖走上了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轨道。吴二林告诉记者,渔业的种类由原先的青、草、鲢、鳊等7类家鱼,向特种水产养殖发展。他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特种水产养殖在我市悄然兴起,甲鱼、河蚌育珠、鳗鱼、鳜鱼、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举不胜举,而且农户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不再是昔日小打小敲的养殖模式,科学养殖、生态养殖的理念已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老人清楚地记得,我市水产养殖面积在最高年份达到10万余亩。现在一亩水面,通过循环和轮捕轮放等模式养殖,效益翻了几番,效益高的养殖户每亩水面能增收两三千元。渔业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副业”,成为我市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吴二林说:“渔业品种的日益发展和农户养殖效益的提高,不仅丰富了居民“菜篮子”,而且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农村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看着一本本已经泛黄的日记本,回忆60年的心路历程,吴二林感慨万千:“我坚持写日记,就是要记录时代的进步和人生的瞬间。今后,我还是会继续每天写日记,直到我握不动笔的那一天,否则,我不会放弃!我要把今后美好生活中的脚印都记录下来。”  (须俊  忆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6 20:42 , Processed in 0.0854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