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星空中,有很多恒星彼此相依相伴,形影不离。我们称这样的两颗恒星为双星。 有的是一颗绕另一颗恒星运动,互相有引力关系,我们把它们称为物理双星(在宇宙中跳华尔兹);而有的只是看起来住在“一起”,实际相隔遥远,就称为光学双星。在恒星世界里,双星是一种普通现象。 有的双星一颗绕另一颗运动,而又有第三颗恒星绕着它们运动,就构成了三合星、四合星、五合星……这种叫聚集的恒星。 在距太阳20光年范围内,单星49颗,双星19对(38颗)、三合星3组(9颗)、四合星1组(4颗),分别占49%、38%、9%和4%。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单星的比例在1/2~1/3间。 双星绕转周期短的只有1天左右,长的可达70多年。双星绕转轨道的半长径最多不能超过5万天文单位(相当于0.08光年),比此更远,它们之间的引力便难以维系了。 双星也是一个庞杂的“大家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就是“目视双星”----凡能用肉眼(包括望远镜)一目了然看清两子星的都属目视双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开阳和辅。 有些双星的两颗子星的星光颜色不同,它们或红黄相对,或蓝白互映,或青紫争辉,或灰白匹配。这一对对跳着“华尔兹”的“星界鸳鸯”,实在让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第二类是“交食双星”——不少双星所以不能让人辨清它们的子星,或者是它们太过亲密,彼此靠得太近,或者是它们离太阳十分遥远。这类变星是假,双星是真。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它们至今仍在“变星表”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如还其“本来面目”应称为“交食双星”,简称“食双星”。 食双星有3个次型:大陵五型、渐台二型和大熊W型。在目前所知的4000多对食双星中,90%的周期都小于10天,但也有个别相当大,如最大的御夫ε,子星绕转的周期竟达27年!最短的则当推猎犬AM---仅17.5分钟。
天文学家还能从食双星中求出两个子星的大小、形状、甚至表面温度来。
如天文学家就测出大陵五的情形:主星A质量3.7 M⊙,半径2.5 R⊙,表面温度13000开;伴星B的质量0.8 M⊙,半径3 R⊙,表面温度6200开;两星间轨道半长径0.2天文单位。 第三类是“分光双星”——谱线红移意味着向速度Vt为正,即恒星在离开观测者,紫移则与此相反。一颗星星怎么一会儿接近,一会儿远离呢?这就是双星中的第3类---分光双星。目前发现分光双星5000多对。
当子星处于b或d的位置时,两子星A、B都只有横向运动,所以不会有谱线位移;但在a这种状态时,A星向我们而来,其光谱中的谱线一定紫移,但子星B相反,谱线红移,在C处与a处相反。 当人们审视双星的两子星时,不禁大吃了一惊。因为一般认为,形影不离的两颗子星理所当然是同时诞生的双胞胎,有着一样的年龄。那么质量大的主星因寿命短,演化年龄大,肯定会比伴星先离开主序向红巨星或者变星演化。换句话说,应当是主星演化为晚年的红巨星时,伴星应当还笃悠悠地停留在主序上。可事实却是恰恰相反。 以大犬α(天狼)言,现在质量为2.14M⊙的主星却仍是主序星,而质量只有0.0073 M⊙的伴星甚至已变成了比红巨星更年迈的白矮星。但按恒星演化理论,伴星可在主序上逗留几亿亿年,主星却只有15亿年!似乎应当是主星变成白矮星才对。 而且这种违背演化理论的事例几乎是双星世界中的普遍现象。 出现在双星系统中的这种演化反常现象有个专门词:“演化佯谬”。 原来,有许多双星是一种“礼尚往来”,“互通有无”的特殊类别----密近双星。有的密近双星中物质只能单向流动,有的却可以你来我往,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少年来后,终于使主星、伴星的地位发生了逆转,造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第三者:半人马α中AB分别是0等星和1等星,两星实际相距(轨道半长径)为23.5天文单位,比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还小10多亿千米。AB两子星的绕转周期为80.1年,而且是1对很明显的目视双星。 50年代末,发现了它有个“第三者”C星,C星离A、B两星的距离远达0.03秒差距-----约620天文单位,几乎是A、B之间距离的30倍!而且在最近的10多万年期间内,它正好位于半人马α与太阳联线靠近太阳的这一头,所以成了名副其实的“比邻星”。
天文学上把这种包含着3颗子星的恒星系统称为“三合星”。A、B两星紧紧相依,十分亲妮,它们一起绕公共质心转动,而C星则距它们较远(至少要远A、B距离的三五倍以上),而且通常C星的质量比A、B星小许多。所以基本上C星绕A、B星(公共质心)转。 倘若某三合星的A B C三颗星相互的距离彼此相差不大,三者的质量也不太悬殊,那样就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格局。 除了三合星外,宇宙中还存在有“四合星”系统,如天琴ε。 中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