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7|回复: 0

小饭碗里的大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4 15: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一滴水能折射江河湖海,一粒米也能看出建国60年来老百姓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小饭碗里的大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丹阳县组织了600多人的水稻制种队伍远赴海南岛南繁,图为制种队在当地的劳动场景。

      随着科技兴农步伐的加快,我市水稻制种水平不断提高,优良的种子为粮食高产增效提供了保障。图为农业专家黄崇德(左一)在市种子园区指导。
      “民以食为天。60年,我们从一个小小的饭碗里也能看到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国家级研究员,今年76岁的水稻专家、原市农业局副局长黄崇德对全市水稻品种的改良投入了毕生精力,同时也最真切地感受到了建国60年来老百姓的饭碗里天天在发生的变化。
      1951年8月,年仅18岁的黄崇德从宜兴农校毕业,直接进入了当时的丹阳县政府农林科工作。“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水稻主要是中农4号、胜利籼、牛毛黄等品种,不但产量很低,亩产只有100多公斤。而且,米的品质非常粗糙,吃起来让人难以下咽。尽管如此,在那个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年代,普通老百姓能吃上这样一碗粗糙的米饭也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啊!”回忆起当年,黄崇德感慨道。
      为了解决温饱,填饱肚子,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市开始发展双季稻,每年的4月份至7月份种一茬水稻收割后,紧接着7月份至10月份又种一茬,亩产可以达到200公斤左右。黄崇德说:“种双季稻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劳动强度,而且双季稻的米质同样很粗糙。但在那个只要求填饱肚子的年代,大家对米的品质根本没有要求。”
      上世纪70年代,我市开始发展杂交水稻。1976年,我市引进杂交籼稻在珥陵镇沈甲村开始试种。黄崇德说,当年试种效果很好,杂交稻亩产达到了500多公斤,而且米质非常好,米粒看起来透明,吃起来口感好,有韧性。因此,为了大力推广,以黄崇德为科技组组长,当时丹阳县委决定从每个大队抽调一名人员,成立一支拥有600余人的水稻制种队伍,远赴海南岛南繁进行杂交稻的制种。1977年,我市杂交稻开始进入示范种植阶段,当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9.96万亩。
      黄崇德告诉记者,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杂交稻种植就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1981年,杂交稻面积37.71万亩。1982年至198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75%。而且杂交稻的亩产也不断提高,1983年,杂交稻亩产达到568公斤,1984年亩产达到589.5公斤。连续3年亩产超千斤,在全国、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黄崇德说:“杂交稻也由此真正成为了我市水稻的当家品种。”
      杂交稻推广的7年时间,我市的粮食总产从1977年的2.8亿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5.2亿公斤,粮食总产接近翻了一番。黄崇德说:“杂交稻的发展,不但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解决了温饱问题,老百姓再也不会吃不上饭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不仅是吃饱肚子,而且对米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又开始大面积发展优质粳稻,且其品种也不断更新换代。粳米的产量虽然与杂交稻相差不大,但是它的米质更好,吃起来的口感更软。
     一滴水能折射江河湖海,一粒米也能看出建国60年来老百姓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世纪以来,人们生活富足,开始追求吃健康食品。我市又开始发展稻鸭共作等各类绿色、有机稻米,市场上的黑米、富硒米等各类保健米也是琳琅满目。黄崇德乐呵呵地说:“随着农业科技的加速推广,如今,亩产超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超级粳稻已经试种成功,我市粮食生产正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不断发展。我作为见证人,从上述饭碗变革中,最大的感受是: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须俊  忆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4-23 02:01 , Processed in 0.1004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