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3|回复: 0

农机大户韦才龙话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4 15: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从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种田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农机大户韦才龙话变迁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我家通过走农机起家的路子,成了农机和种田大户,一家人也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农忙时,我们父子俩专门开展农机化服务,农闲时儿子、儿媳则可外出务工经商,每年光农机作业收入一项就有10多万元哩!”走进茅山老区延陵镇圩桥村农民韦才龙家,一辆刚买不久的桑塔纳轿车停在门前,老韦一早开车送儿媳妇到镇江汽车站后刚回到家中。聊起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变化,韦才龙感慨万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今年58岁的韦才龙,是当地有名的农机大户,他经历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田耕作方式的每一次提升,从中折射出了60年来我市“三农”发展的喜人变化。

      30多年前,韦才龙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我们兄弟5个,当时全家住在2间破草屋里,一个劳力在生产队里忙一年只有三百块钱。1976年,我与妻子结婚后干起了泥瓦匠,凭着这门手艺,我的收入比一般人家要高。1981年,靠着辛苦积攒的近3000元钱,我买回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为乡亲们边耕田边搞起了运输,家庭生活也因此有了改善。”老韦告诉记者,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推广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仍沿袭传统的人工收割、栽种、脱粒的方式,村民们依然是“脸朝黄土背朝天” 。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被政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当时行宫农机站只有一台收割机,韦才龙看准农机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毅然投资7万元买了一台桂林收割机为村里进行机收服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第二年,他又添置了一台桂林收割机,并配套了旋耕机等设备。在农机的轰鸣声中,韦才龙不仅服务了广大群众,使他们从繁重的劳动方式中解脱出来,全村2000多亩水稻实行机械化收割后,农忙时间由过去的1个多月缩短到一周时间。过去常用的镰刀也“下岗”了。同时,这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光每年机收小麦一季,就有5万元收入。

      尝到甜头的韦才龙为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2003年他先后将两台桂林收割机淘汰掉,投资22万余元购买了大型久保田联合收割机。之后,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他又相继添置了两台插秧机,由于带头示范推广机插秧成绩显著,江苏省农机局还专门奖励了老韦1台插秧机。今年春天,他又添置了水、旱直播机。韦才龙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农机具投入已达50多万元,其他配套机械也一应俱全。如今,我市种粮农民从农田耕作、栽插、植保到收获,已实行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其实这些变化得感谢党的惠农好政策,以前种地农民还要交农业税费,这几年农民种一亩地,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而且包括化肥、种子、购买农机具等,国家都给农民发放补贴,现在看到种粮有盼头的农民都纷纷争着要地,土地成了‘香饽饽’。目前我承包的良田面积达150多亩。”老韦兴奋地说道。他还告诉记者,明年他还准备新添一台高速插秧机,并准备与一些农机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合作社,我们农机户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技术,还能集中力量更好地为农户服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集中。”(丁汉平  忆严  须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7 15:35 , Processed in 0.0754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