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丹阳”地名
——作 者:杨 训
唐前,很多地方称过“丹阳”。
古代“丹阳”地名最早见于西周,在今湖北省秭归一带,时楚地都城,春秋为楚邑。战国时,今河南省淅水与丹水间三角地带称过“丹阳”。“丹阳”原意为古“丹水”之阳。丹水今名丹江,在河南、陕西两省之间。
秦设中央集权郡县制。秦置“丹阳”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镇。此外,曾称过“丹阳郡”的地方还有今安徽宣城(汉时,也称过宛陵)、江苏南京(三国、西晋、南北朝、隋时,也称过扬州、金陵、建业等)、河南沈丘(北朝东魏时)、江苏镇江(唐天宝年间时,也称过润州、京口)。
唐天宝元年,我市始称今名“丹阳”。
唐天宝元年(742年)起,改曲阿县为“丹阳县”,时属丹阳郡,郡治今江苏镇江市。按:今镇江市唐时始称润州,武德二年置。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唐天宝元年前的“丹阳”史料与我市风马牛不相及。
为何改名“丹阳”?学者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三国时孙权二舅曾任丹阳太守,治所设在曲阿。孙坚战死,孙策与孙权扶父柩投奔二舅,葬孙坚于今我市司徒大坟,后曰“高陵”。我市是三国吴的发祥地,“丹阳”地名由此而来。其二,认为这是“习汉时郡、县同名”而来。汉时,郡、县同名常见。唐天宝元年,我地属丹阳郡,县与郡同名,改名为“丹阳县”。
笔者认为:学者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我地秦时置“云阳县”,秦始皇南巡欲破“云阳”王气,“秦凿云阳北岗”“截直道使曲,故名曲阿。”但我地王气不绝,南北朝时,出了萧氏齐、梁两代帝王。丹者,红色,旭日东升也。吉祥,笔者比较认可第二种观点。
我市没有称过“丹杨”
以下分三方面来释疑。
○1“赤柳”、“赤杨”说不但是一种传说,而且仅是一种植物的生理现象,更非指杨柳树品种。
目前网络中有《丹阳古今》一书中的一段文字,摘录如下。
民国《丹阳县续志》载:“考《太平寰宇记》,丹阳以邑界杨柳生丹为名,故从木为称。”又:“唐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时有杨树生丹,故名。字从木非从阜……唐代从木之丹阳,即今从阜之丹阳也。”按上所述,丹阳(杨)名的缘起有二:一是因为地多赤柳而命名;二是丹阳县由秦时所置丹杨县迁变而来。
以上,“按上所述”后的内容,是《丹阳古今》一书该段撰文者的个人推测见解,并非历史依据。笔者认为,此二说也值得商榷。考宋《太平寰宇记》知,文中涉我地有“杨柳生丹”和“有杨树生丹”,应指的是我地民间的一个传说。我的老师,丹阳市知名文史界前辈俞沛森先生曾对我说唐朝某一年丹阳境内有的杨柳树茎、叶泛变为紫红色,古人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因此古县名曾有过为“丹杨”传说。如是说,“赤柳”、“赤杨”,也只是有部分杨柳树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下的一种植物生理现象,并非是我地的杨柳树品种是“赤柳”或“赤杨”,这是误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更何况“赤柳”、“赤杨”一说还只是个传说。
○2我市前辈已经考证,“所谓地多赤柳者”并非我地,而是张冠李戴所致。
清光绪《丹阳县志•建置沿革》载:“丹阳凡数见,所以轇轕至今者,误认为宛陵(笔者注:今安徽省宣城)之丹阳为润(州)之丹阳耳。前志《星野》中所引之丹阳,皆今太平府(笔者注:此处应改为太平州。宋太平兴国二年置太平州,州治今安徽省当涂),所谓地多赤柳者也。今并《星野》与辨从木从阜处皆删”。我们的前辈已经过论证,在《县志》中清楚地告知:所谓地多赤柳者乃今安徽省当涂、芜湖一带,而非我地。
○3古时,“阳(陽)”、“杨(楊)”二字常通用。
今人民公园内有唐中和钟,电子称重6025斤,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在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口古代梵钟中,最为古老,享有“江南第一梵钟”的美称。因铸造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故称为唐中和钟。《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有经咒的梵钟,每敲击一次,犹如诵经一次,梵钟是寺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器。因梵钟能使人脱苦得乐,普渡众生,因此铸造之人也是功德无量。该钟由唐中和三年信女王十四娘发起铸造,钟体刻的铭文及工整的文字,处处表露出善男信女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和虔诚。因此她选用了“赤柳”美好吉祥的传说之意,将“丹阳(陽)县”写成了“丹杨(楊)县”。“丹杨”、“丹凤朝阳”都是古人对自己家乡“丹阳”邑名的吉祥祈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市称过“丹杨”之说无历史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