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萍水相逢 于 2014-1-23 22:37 编辑
怀念那美好的写春联岁月 还有一星期就是春节了,回想起小时候,家里开始磨豆腐、蒸馒头,母亲早早就扯好布,请来裁缝到家里来做新衣,我和哥哥盼望着早点过年可以穿上新衣服。现在衣食无忧,年味缺乏,没有了春节前的兴奋,就好比春联,大街小巷都是用机器印刷出来的春联,很难看到碾墨写春联的情景了。 回忆当年写春联是一件大事,整个村子也没有几个能写毛笔字的,村里识文断字的少,临近春节,全村都求于少阳中学的曾老先生写春联,曾老先生到了腊月就写,一直写到年三十,累的腰酸背疼、头晕眼花。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学写毛笔字,字说不上好,但写得工整。父亲见我能拿动毛笔了,就让我跟着曾老先生学写春联,老先生教我如何裁纸、迭纸;如何写门边、门心和门楣;如何写七字联、九字联、十字联;如何写喜庆联、生意联、普通联等。学练了几天,我斗胆给自家的大门、屋门写了春联,年三十贴上去,众人看了称赞不已,说村里出了个“女秀才”,写春联有新助手了。 翌年腊月,本姓的近门送红纸来,我接过红纸,看着对方期待的目光,心里美滋滋的,便热心地问写几对门?几副大的?几幅小的?人家掰着手指头细细地叙说,连猪圈、粮仓、鸡窝、板车、衣橱、灶老爷等,我都一一列好清单,临走时还一再嘱咐:“多下来的红纸多写几个福字啊。”那时我的寒假生活就是写春联。一是从报纸上找春联,把好用的对联记下来,二是买来大号、中号、小号三支毛笔和两瓶太湖牌墨汁。动手写联时,根据各家的需求,精心裁纸,用心书写,细心晾干,小心收拾,最后卷好,写上户主的名字,一天下来,能写完七八家的春联。到傍晚时分,我就挨家挨户给人家送去,乡亲们见我这样热心肠,又是夸奖又是感谢,使我激动不已、信心百倍。 其实,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当时我对“对联”其含义理解不深。只是能涂写工整而已。乡亲们的表扬对我只是一种鼓励,这份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我上初中时,就到靠我家不远的豆庄镇摆摊卖对联,一面写一面卖,老百姓看到一个女孩子写对联,很是稀奇,里三层外三层挤着观看,准备好的对联一卖而空。年近花甲的外公,戴着老花镜,弓着腰,帮着我招呼围观的人,帮我配好对联,算好钱,用旧报纸卷起来,可怜我的外公在那么冷的天气下,手冻得僵了,绳子都扎不起来了,卖对联的钱父母都存起来给我上学交学费。外公帮我卖了近20年的对联也没说过一声苦,外婆天天烧饭装在保温桶里,拎着竹篮送来,如今年事已高的外公外婆都已离我而去了。 我参加工作,结了婚,有了孩子后,里里外外都要忙,尤其临近春节,家里家外忙的不可开交。我寒假回老家过年,乡亲们还要我写春联,真是有点招架不住。但自己是个性情中人,看到乡亲们那个热情劲,就从来没有推脱过。为了给人家写好春联,我就让爱人裁纸,让儿子帮着晾对联,白天没写不完,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写,最忙时要写一个通宵,不管怎样,确保乡亲们大年三十准能贴上春联,直到我上小学的儿子学会了写对联,我才结束了写对联的生涯。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写春联的人家越来越少了。也难怪,都不用花钱,到年底,商场、单位、企业都在免费赠送对联,何必去买呢?如今每次回老家过年,看到乡亲们张贴的春联都是金灿灿的印刷品,心里不免有种失落感。 马年临近,儿子的学校要求有毛笔字特长的学生走进社区参加送对联活动,儿子恳求我能母子登台一起写,以便壮壮他的胆,我在家里重拾毛笔,练习写一副:“春寓枝头迎佳节,福在心里接马年。”横批:“马到成功。”由于多年不写,毛笔字已经失去了功力,很难进入佳境了,站在一边的儿子也不歇着,也写了一副:“闻鸡先起舞;下联:跃马共迎春”,嘿嘿,练过毛笔字的儿子写的比母亲要好多了! 漫步在麻巷门大街上,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上摆满春联、福字、挂钱,花花绿绿,好大一片。“便宜了,便宜了,对联便宜了,”小贩子的叫喝声不断;挑选春联的人,有城里的,有乡下的热闹非凡。偶间,我在铺满春联的地上,发现一副特殊的对联;一看便知是手写的,狂草体,书法写的好,象一幅艺术字帖。不过,这副联开始无人问津,但最后还真被一个年龄大一点的人买走了。我的心由冰凉到缓暖,手写对联被人选走了,也是对我的心是个最大安慰。 逝去的往昔,生活虽然清贫,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却是十分充实,年味也是那么红火。此时,我想到,近些年的春联市场,手写的对联确实逐渐失去宠儿的优势,这门文化瑰宝的书法艺术,也临近离我们远去的危境。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也改善了,精神调剂由于电视、互联网的出现更是鸟枪换炮没得比了,可是与昔日相比,却少了那股浓浓的年味,不管你承认与否:昔日不再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