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5|回复: 0

老家小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 14: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的老家距丹阳18里路。按我小时候随大人“上街”的走法,先经大、小白洋湾;然后是前河阳、冯村,再到申村、三桥;由湖头就到丹阳城老西门了。从经过的村名看,我村应隶属河阳,但我村自古就隶属司徒(解放前一度隶属都观乡)。

      中国的村庄,多以“村”、“庄”、“甲”、“ 家”、“巷”等命名。我村的名字就较奇特,叫“大寺院”。乍听,哪像是村庄,倒像是庙宇。村子不大,打我记事的时候,最多也就50户人家。由于地处宁镇丘陵,村的四周皆有土岗。最高处海拔也只有30来米。岗坡上有层层大小不等的梯田。村前200米有一条蜿蜒小河,自西向东,涓涓不息,一直流淌到练湖。村东和村北的土岗,就是丹阳西门外赫赫有名的“马叫山”,那可是传说中三国孙权操练骑兵的地方哦!站在岗顶,弯腰捧土。冥冥中,东吴战将那旌旗凛凛、战马嘶鸣的练兵场景会穿越时空,近浮眼前;再向东遥看练湖,雄姿英发的周瑜仿佛也在操练水师。鼓角争鸣、百舸争流的场景也可一览无遗。

      我村始建于明代。村里主要姓氏是“吴”和“姜”。其中吴姓居多,“姜”姓到49年解放,也只有7户。我的老爷爷曾经是吴姓的族长。《吴姓族谱》一直代代由族长保存。到了“文革”,才被作为“四旧”而烧毁。据老人们讲,我村吴姓祖先是延陵九里季札的后裔,有兄弟二人,皆为道士。由于传道,途径此地,择地定居而逐渐繁衍、发展成村的。由此,“大寺院”这个村名的来由,也就见惯不怪了。

      吴姓发展到今天,共有六个“门里”约七十户人家,近300口人丁。由于在清晚期出过一名秀才,叫吴茂祥,因此,他家“门里”男丁都饱读诗书,以教书为业。解放后,我伯父是村里第一个接受新式教育,上到中学毕业的“洋学生”。同时也是共和国海军第一批向地方征招的学生兵。到现在,吴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多达89人,其中研究生5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7人。
      解放前,村里没有人当过兵,解放后,参军服兵役的有15人,其中1人参加了抗美援朝,1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4人考上军事院校。

      淳朴的村风,造就了忠厚、实诚、谨慎、善思的村民。作为季札的后裔,村民一直信奉仁爱忠义、耕读传家的祖训。较邻村相比,我村人为人处事都很实在,本分、好读书。近百年里,村里没有讼事,更没有刑事犯罪的人;当然,像邻村后北落的许杏虎那样名誉全国的大英雄也没出过。

      此外,我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民俗。每年的腊月廿三,“姜”姓人家开始吃“豆豆饭”,“送灶”忙过年了,而“吴”姓人家则要晚一天,到腊月廿四才“送灶”。小时候,我曾问过村里老人原由。老人们说是因为姓姜的人家祖先是姜太公---姜子牙。姜子牙无非就是周朝的开国宰相,而季札还是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的19世后裔、“北孔南季”的圣贤、吴国的王子呀?凭什么呀??

      时光冉冉,“大寺院”的村在变,人在变,路在变,村前村后的土岗和小河在变,不变的还是那“忠厚、实诚、谨慎、善思”的村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5 12:01 , Processed in 0.0533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