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广寒赋 于 2014-5-9 11:30 编辑
我还想去桂林 “我想去桂林” 这首歌还没流行,我就想去桂林了,这一想就想到了现在,好几十年了,不容易。 马年初春,我和我们一帮摄友终于成行。考斯特在高速公路上欢快地奔驰。一路上,有感国家路桥建设速度之快,二千多公里全部高速。想想我等有多幸福,少受了如古人数十天甚至数月的车马之苦,第二天傍晚就到了阳朔兴坪镇。 虽说进入广西地界就初见很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使人兴奋不已。到了阳朔,那家伙,简直是前山后山,左山右山,山山争艳,山山奇绝。 找到上好的旅馆安顿完毕,天还在下着雨。晚饭后几个摄友便戴上头灯、打着雨伞迫不及待地到了漓江边。还不错,雨点淅沥索落的打进漓江,在灯光的照耀下泛起一圈圈、一圈圈涟漪,远处闪烁着三三俩俩的渔火,柳枝在江风吹拂下摇曳,好一幅漓江-------夜景图! 我们度过了一个静靜的夜。 东方刚泛鱼肚白时我们到达了拍摄地,雨没停,路面上有水,湿滑滑的。天还朦胧,雨雾中呼吸着微风,微风中带来的水气沁入肺腑,很舒袒。大家紧张地寻拍摄点,安装机器,准备开工。天放亮时,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漓江的水在静静地流,她静得如微风滑过,让人几乎没有感觉到。漓江的水清得一览无余,清得看见江底的鹅卵石在晃动。漓江的水绿,绿得如无瑕的翡翠。展望远处,却像是“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有人咏桂林有着“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 也恰是如此了。雨下大了,远山一片苍茫,烟波浩渺的江面上飘来一叶小舟,在哗哗的雨声中似伴着刘三姐的歌声款款而来······· 此刻,我并不想更多的按动快门,脑海中冒岀了许多奇异的想法。心想,那些古代的旅行家、诗人、画家见到如此美景将是如何。要么旅行家写写游记,诗人绞尽脑汁在古诗里填填字。至于画家们,不知道那时还有没有速写,如果没有,到晚上还得伏案苦思暝想凭记忆默写草图。如今我等,看看手中的数码单反,有如此现代化装备,只要轻轻按动快门,一切美景尽收眼底。比起古人我们享受着科技的优越,用简单的付岀获得直接实用的效果,用镜头语言就可把这些大自然的杰作直观地表现岀来。我想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是不是诱发了人类的惰性?使传统的东西处于边缘,弄不清。不过,话说回来,文有胆,诗有韵,画有魂,与摄影相比异曲同工,各有所长。 这里是20元人民币图案的拍摄点。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山峦似旧,竹林尚存,唯独没有了荡荡的水流,更不用说渔家扁舟的倒映了。缺水啊!我们美丽的祖国到处都缺水!袓国啊!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快了,要么,停一停,等等水,等等灵魂?! 虽然天气很暖和,在早餐店我们也学看壮族人踩着火盆去湿。这里水气重,湿度大,几乎家家都在厅堂用木炭生火盆。我们几个叫着喊着要吃面条,店家却一个劲地问几个人,我们说按人头点,后面还有人,但店老板就是迟迟不肯下面条,待我们确定好人数后才慢慢操作,这个慢生活节奏-------受不了。待面条烧好后,端上了来的却是一大锅烂糊面,自己拿碗自掏着自己吃,怪不得要确定人数,敢情按人头一锅“烩”了。原来:我们想象的来几位下几份的阳春面人家不会。这才叫各处各乡风呢!将就吧! 按惯例,拍完风光片回头扫街拍民俗,这次也一样。只是壮族兄妹醇朴了许多,你爱咋拍都行,很配合。 午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阳朔,赶往下一个拍摄点——云南红河。 我还想去桂林,尽管刚刚去过。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这四绝无一不使我流连忘返。 我真的还想去桂林,那里有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