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从这里开始
半截土砖灰瓦,半截木板隔楞,因时间的磨损而微微泛着褐色的木头楼板和隔墙,还有那坑洼的泥地,斑驳的墙壁。没有水泥粉刷,更没有瓷砖钢瓦的贴饰,这就是老家的房子,我很小的时候住过的房子。每次回家,那老房子总给我一种风雨飘摇的感觉。可父母舍不得拆,又因为与隔壁邻居的房子相连不能拆,每次外面下大雨,老屋里的雨也不小。 父母说,其实那一间破房只有半间属于我家,另外半间是属于伯父家的。后来伯父家有了钱就重新砌了几间平房,另一半房子就给了我家。一家五口人睡在一张床上,挤在这么一间小小的房子里,夏天的夜晚,那真是遭罪。一家人手臂碰到手臂时,那种灼热感迫使自己恨不得立刻跳下床,可下床更难受,空气的燥热、蚊虫的叮咬又会把你赶上床。于是每到夏天,父母就让我们到外婆家去,屁颠屁颠地帮着外婆做家务。外婆一家最喜欢我,我那时只渴望家里能尽快有像外婆家那么大的新房子。 从小学到初中,家里很少有电灯亮的时候,只有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我度过十几年的光阴。 说是煤油灯,其实是我自己用空墨水瓶和棉纱做的一盏简易油灯。初三时,夏天蚊虫多,冬天窗户里灌进的风特别冷,我总是在晚上十点多钟就钻到床上,放下蚊帐,拿一个小箱子垫着煤油灯,开始复习,曾经因为看书睡着而将煤油灯弄翻两次,谢天谢地!好在没有引起火灾。母亲总说:家里穷,整日与农田打交道,没日没夜地劳作,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你们要想过好的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跳出农门吃国家粮。”我默默地记住了这句话,它成了我读书的强大动力。跳出农门,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那是我每天都向往的。 初中毕业,进入丹师,总算是半个城里人了。 父母因为村上出了第一个女中专生而高兴得合不拢嘴,但生活的重担依然压在他们肩上,他们没有喘息,连我进丹师都没送。看着其他父母忙进忙出在为儿女张罗,我显得那样沮丧,在心里默默地安慰自己:我一定要自己争口气!”在丹师的学习并不轻松,那么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十几门课程,我化学、政治处于劣势,就买了手电筒,宿舍熄灯后,自己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看书,一年下来,竟获得了二等奖学金,拿到60元。放假带回给母亲,母亲喜滋滋地带我上街买了一件呢大衣,我激动得几夜没睡着。三年丹师生活,带给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我渴望着永远留在城里,尽管只是小小的丹阳城。 毕业分配却将我打发到离家更远的界牌,一条沟沟坎坎、闹闹哄哄、臭气熏天的烂泥路通往学校大门,两侧菜贩小商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过国家政策好,界牌地段优,几年之间飞速发展,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环境建设都跃居丹阳城镇前列,但我那颗进城的心始终不变。 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工作调到丹阳,在城里生活下来。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蔚蓝的天空,绚烂的彩虹,摇曳的垂柳……在心中定格成永恒。城市承载了太多的变迁,工业的发达,高楼的林立,物价的上涨,一切又都让你措手不及。 我曾因出生在贫农的家里而深感自卑,一心想逃离那地方,可现在每次回到老家,才发觉自己越来越无法割舍家乡的那间老屋,那里是我追梦的源头。每逢佳节,亲戚朋友都会在此聚上一聚,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家长里短,其乐融融。饭后,大家围绕着屋前屋后转悠,映入眼帘的是父亲种的一畦畦蔬菜,青菜、马兰、芫荽……看上什么菜了,自己动手,拿镰刀,提菜刀,煞是开心。父亲看着大家分享他的劳动成果,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今天,依然是这块土地。那农田沟壑捧出的千年绿意,那枝头盎然绽放的桃红梨白,那水池生态养殖的鱼虾蚌蟹……要是在这儿建一个大的生态园,建一栋心中向往的“别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那该多好!我突然希望,扎根在这块曾经“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再从这里开始,继续追梦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