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阳花 于 2014-8-13 12:45 编辑
爱,在路上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朱菊芬,一位年近七旬,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妇女,用她的大爱之心,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村民们铺展了一条逐渐平整的石子路。 八年前,丹阳市后巷西庄村上的路是一条不宽的石子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晴天,进出车辆跳恰恰;雨天,过往村民练蛙跳,行人和车辆几乎无法通行,遇到天寒地冻,大人小孩经常滑倒, 村民抱怨不断。西庄的生活,已经逐步进入小康,而道路设施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一切,农家妇女朱菊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个愿望在她的心中滋生:她要自己动手修复这条路,为村民带来便利! 说干就干,朱菊芬自己出钱购买了铁锹、铁锤、镢头、木桶等工具,还从四处找来石子、砖头等材料,开始从事路面维修。每天天不亮,她就出现在村路上,平土、碎石、挪石、填土,她用铁锤把砖头砸成小块,和石子一起用木桶装上,撒到路面的坑洼处,倒进去一些土渣,用铁锹等工具填平后,再用铁锤慢慢砸实。 朴实平凡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长达八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酷暑烈日,还是刮风下雨,朱菊芬都没有放弃过修路的工作。 起初,村民们看到朱菊芬在修路,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她这种对修路的投入和执著,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无法理解,有的人竟然叫他“傻老太婆”。家人起初也对她的这种举动很不理解,老伴提醒他:“这么多坑坑洼洼,你一个老人哪里忙得过来?就怕你做了,别人还要说你出风头。”确实,有的村民讽刺她是“想图好名声,自己找罪受”,有人对此举嗤之以鼻。更让朱菊芬委屈的是,放在路上的铁锹一转眼不见了;挑着挑着,水桶的底掉下来了。家里人憋不住了,终于,女儿站出来反对:“妈,你这是图啥?好好的福不享。这路哪里就你一人走?明天别去了,省得人家说三道四!” 朱菊芬含着眼泪,一声不吭。她有着一股犟劲儿,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面对旁人的非议和家人的微词,她没有理会。依旧每天外出修路,依旧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西庄的路上经常看到她形单影只地劳作。 晴天,车辆驰过,掀起阵阵尘土,可她并不在意。天气寒冷,手脚开裂,额头满是汗水,可她用毛巾擦擦,贴上膏药,继续干起来。八年里,这位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付给了村民,修路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每天吃完早饭就带好工具去修路。挖沟取土,垫平沟渠,拓宽路面,这些活对年轻人来讲不在话下,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岁月从身边悄悄流逝,四季的风霜雨雪却写在了额头。她的手上磨出了血泡,额角渗满了汗水……没有人为她谱歌,没有人为她礼赞,她只是在平凡的劳动中,创造着不平凡的人生。寒来暑往,朱菊芬依然是那身棉布衣衫,依然是那把铁锹锤子,依然是那副磨毛的水桶,只是西庄的道路再没有那一个个面目不堪的水坑了。她用一手血泡、一腔热情,换来了一条条平坦的道路。西庄的人们终于不用“扭秧歌”似的走路了。 常言道: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花。朱菊芬的善行义举,终于感动了人们,她的执着和诚心换来了村民的理解,也赢得了过往行人的称赞和尊敬,不论大人、小孩遇到她,都热情地打招呼。茶余饭后,西庄村的村民谈论的最多的是朱菊芬,言语之中表露的都是敬佩和赞许:“朱大妈真的很了不起!这么大年纪,这么多年坚持为村里义务修路,真是活雷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朱菊芬只是用一个劳动妇女朴实的精神和微薄的力量,用默默的奉献和爱心, 在平凡中收获喜悦,在忙碌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召唤着人们:献出你的爱心,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修路的队伍。邻居有一个腿脚不灵便的小伙,拉着斗车、提着铁铲,赶来了;村后一大伯和女儿推着三轮、拿着铁锹赶来了;一些过往村民见状,也纷纷赶来了。队伍不断壮大,昔日那一条条不堪风雨的道路,已踪影全无,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而又平坦的大道。 朱菊芬老人的脸上,绽开了欣慰的笑容。看着凝结自己心血的平坦大道,看着越来越多的修路大军,她笑得那样幸福。八年间,她让善良流淌过村庄,她用自己的行为温暖了这个世道。 路在延伸,爱在延伸,梦想在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