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9|回复: 8

默默的华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7 17: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九年前,华老师默默地走了。没有鲜红的党旗覆盖,短短几百字的悼词,在身前工作过的学校和镇文化站的花圈簇拥下,在家人和学生的唏嘘中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华老师大名华辉。由于姓华,和华国锋同姓,所以他常调侃自己也是有福之人。然而,熟悉他的人都清楚,华老师属于时运不济,吃苦有份,享乐无缘,乐观豁达、整天只知埋头实干的老黄牛!
      华老师的家在司徒前村的下前庄,家中排行老大,旧社会他家还算殷实,所以他在读了8年私塾后还能读小学。1951年高小毕业后,已是大小伙子的他,正值抗美援朝激战正酣的时候。作为热血青年,他不顾家中父母的反对,毅然报名参军。临走时,父母紧紧抓住他的手不放,他却一脸不在乎地安慰双亲,“爸妈,我是家中长子,本当在家支撑门户。可自古国比家大,现国家有难,我当报效国家,忠孝不能两全。您二老放心,我是有福之人,不会死的。我会经常给家里写信的”。  就这样,华辉去了朝鲜,成了守备志愿军军需仓库的一名战士。在守备仓库的日子里,由于大后方在国内,所有物资到了朝鲜,都是在第一时间直接向一线部队输送,不能有半点耽搁,所以他的任务,每天都是顶着美军飞机的轰炸,不分昼夜地、拼命将所到物资由火车向汽车驳运。偶有空闲,躺在山洞里,那浑身的骨头疼得就跟散了架一样。也许他真是有福之人,这样的辛苦只持续了半年。由于他有文化,又会打算盘,连队就提拔他当了一名物资管理员(会计)兼连队文化教员。除每天的日常工作外,晚上和礼拜天一天他的任务就是帮不识字的战士扫盲、学文化。用他的话说,他当时所在部队,70%以上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在连队像他这样读了十几年书的就算大秀才了。平时除了物资管理和上课教书外,最忙最繁的当数帮战士们写家信或修改家信了。就这样在记记算算和教教说说中,华老师完成了当兵的使命,1961年复员回到了老家。按理,在1956年新《兵役法》颁布之前服兵役的都是志愿兵,复员时国家都分配工作的。可他念及当初对父母的承诺,放弃政府分配,坚决要求回乡当农民。
      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小学师资匮乏,他便主动要求去村小学代课,这一代就是二十几年。这些年来,他的学生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然而,他的工资递增的坐标标点却是12元---19元---23元---32元---36.5元!这也是我国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代课老师和民办老师工资的真实写照。对此,他从无怨言。就这样默默地承受、默默地把自己有限的知识一茬茬地传授给家乡的孩子们。在七、八十年代师资最匮乏的时候,他同时教一二三年纪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的语文和数学也不发半句牢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有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二女儿和三女、四女(双胞胎)上学只相差一级,就他那点微薄工资,家庭经济负担可想而知。可他居然还时不时地拿钱去资助濒临辍学的学生。有一次新学期开学,为了让家长二、三、四3个丫头顺利入学,他无奈卖掉了家中才百斤出头的猪,交了三个丫头的学费,还剩17元钱,在学校放学前,他又给两个贫困学生垫付学费11元。晚上回到家中,老伴喜滋滋地准备那点钱去割点肉,为孩子开学包点馄饨改善下伙食。可一掏他口袋,还剩可怜巴巴的 6元,气得老伴把钱扔在地上,一个月也不跟他讲一句话。
      到了八十年代,每年都有教龄长、表现好的民办教师转公办。一开始,他总是“我不急。我不急”地让着那些比他还困难的同命人。几年下来,络络续续全镇资历老的民办老师都转得差不多了,铁定要轮到他的时候,国家民转公政策又有了新调整-----文化程度不足初中毕业的不予转公,并要限期清退!这下,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连书也不能教了!  好多老师包括校领导都为老华鸣不平,校领导还专门就此事代表学校几次到文教局找领导交涉,无奈政策是讲原则的。教了二十几年书,到头来还得去当农民!镇政府教委针对老华的特殊情况,经多方协调后,调他去镇文化站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就这样,华老师有一名教育园丁默默地变成了文化园丁。
      八十年代的丹阳农村文化还是十分贫瘠和单调的。文化站工作主要就是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写写墙体标语,布置布置会议会场,拍拍会议和重大活动照片等等。恢复高考后农村青年学文化、学科技、争当“四有新人”的欲望也日剧强烈。针对这一现象,华老师积极建议文化站创办农民图书馆,并在他的筹促下,司徒办起了丹阳第一家、江苏省首批“万册图书室”。他也由此直到退休成了文化站农民图书室的专职图书管理员。他这个图书管理员可不是一般的借书、还书、整理书这么简单,只要有人来借书,他总要主动地跟人家聊上一阵,知道对方借书的目的和意图后,再积极推荐所需书目;读者来还书的时候,他又会主动询问和认真聆听借书人的读书心得,并适时插话,鼓励人家拓展阅读范围和知识领域。用借书人的话说,“华老师是用希望每一个借书人都成为学者或专家的愿望和态度,来对待每一个来借书的人”。他自己则说是希望每一个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学习少走弯路,学得更多、更快些。他在图书室的十几年,图书室每年都被省、市级文化单位评为先进或文明单位。
      除了管理图书外,华老师还曾经为计划生育、调整农业结构和宣传农村新风新貌写过话剧剧本或表演唱歌词,当镇文艺宣传队带着他写的“精神产品”活跃在村头巷尾的时候,他都会时不时地告诉家人和朋友,这,都是他的“杰作”也。
      我和华老师共事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留给我的精神财富真的很多。他永远是我敬重的长辈和前辈。
发表于 2014-8-28 23:1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多好的华老师,老一辈身上的优良传统不能忘…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8: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谢谢您的{:soso_e181:}中肯点评。
     
发表于 2014-8-29 08: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让人感动的好老师{:soso_e16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书中浪子 发表于 2014-8-29 08:36
让人感动的好老师

谢谢李老师点评。{:1_754:}
     
发表于 2014-8-29 13: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老师的职业习惯,多好的老师,多好的文化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7: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向阳花 发表于 2014-8-29 13:40
老师的职业习惯,多好的老师,多好的文化人。

赞同您的观点。谢谢点评。{:1_754:}
     
发表于 2014-8-29 23: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华老师以朴实无华之躯,辛勤耕耘,酝酿出学生华丽梦幻的七彩未来;他如红烛,凭三尺讲台,甘于牺牲,点亮蒙昧世界里的知识火把。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08: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萍水相逢 发表于 2014-8-29 23:0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华老师以朴实无华之躯,辛勤耕耘,酝酿出学生华丽梦幻的七彩未来;他如红烛, ...

谢萍版精彩点评!{:1_7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5 02:07 , Processed in 0.0763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