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新区实验小学 郭华平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好学生”,常能受到老师表扬和赏识,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纪律,屡次受批评而不见起色的所谓“问题学生”却令老师头痛,他们也很难得到赏识,以致于“问题”愈加严重。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理应让每个学生永远充满自信,而不应该视学生的优劣而区别对待,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殊不知,如果这样做也许我们已经摧残了一株幼苗。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学生举了个例子: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试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半年后这些士兵变化很大,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告诉学生这就是“标签”效应。我让他们确信:每人都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和学习的潜能,某些学科成绩暂时差了点,是因为以前没有好好努力,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只要勇敢面对现实,从现在开始,狠下若功,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大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为此,我认真分析了那些“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尝试着给每一位“问题学生”贴上令其鼓舞、自信的“标签”,并用赏识的语言激励他们,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使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奋发上进心。学生的成长道路犹如赛场,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他们十分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在我们的口中,多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能让那些“问题学生”成才,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