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3|回复: 3

校长论坛——诸华平《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07: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丹阳市实验学校校长  诸华平

       办好学校是每一位校长必须担当的神圣的工作使命。对于如何办学治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诸如有侧重于现实的质量立校之说、侧重于规范的管理立校之说、侧重于潮流的科研立校之说、侧重于人本的教师立校之说、侧重于个性的特色立校之说等等。其中的每一种观点在理论上都可以找到充分合理的理据,在实践上也都可以找到一些成功典型的范例。那么,是否意味着只要攻其一点,做强一点就能赢得办学治校的成功?这样的认识显然违背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如何办学治校,最根本的是:坚持潜心经营学校文化,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一、我们把文化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基于对人类文明的宏观思考。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曾出现过辉煌灿然的四大文明,其中的三大文明先后中断,而唯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饱经数不清的战火的洗劫、多元外来文明的强烈冲击和现代发达物质文明的高度洗礼,但却历久弥新,靠的是文化的强力支撑。深沉的民族文化根植于炎黄子孙的灵魂和血液,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衍生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理,面对崇尚物质文明,追求多元价值思潮的现实状态,学校唯有依靠清正的文化力量,才能净化人心、净化风气、净化氛围,集聚起学生追求学业、教师追求事业的正能量。
         第二,基于对名校生命的中观思考。放眼中国教育领域,自近代以来,也曾出现过许多名校,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校为数不多。为什么有的名校能经久不衰,成为百年名校?为什么有的名校只是昙花一现,瞬即成为遗憾?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所谓的名校层出不穷的产生,继而又层出不穷的消失。其实质就在于真正的名校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就不可能形成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第三,基于对现实现象的微观思考。审视众多学校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三种现象:相对而言,有的所谓地方上的薄弱学校,因为校长的变动,很快便走向崛起;有的所谓地方上的名气学校,也因为校长的更换,很快便走向衰退;有的所谓地方上的好学校,虽然校长变动了,甚至是后任校长不如前任校长优秀,但仍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良性态势。从前两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变动效应,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校长决定学校发展论。但第三种现象又否定了前两种现象所证明的结论。不可否认,校长的影响力在学校发展中确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的论断能够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但“校长决定学校发展”显然在认识上走向了极端。如果作深入的剖析,我们就可以揭示:校长对学校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实质上集中体现为校长对学校文化的领导力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力。第一种现象主要体现的是校长对原有学校落后文化的改革和创新,第二种现象主要体现的是校长对原有学校优秀文化的抛弃和中断,第三种现象主要体现的是对原有学校优秀文化的巩固和传承。因此,校长变动对学校发展所产生的变动效应在本质上源于校长对学校文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第四,基于对多种观点的整合思考。上述的质量立校之说、管理立校之说、科研立校之说、教师立校之说和特色立校之说等等,在本质属性上都属于学校在特定的现实状态下立足自身实际所选择的重要发展突破口,既然是发展突破口,那它们就属于发展战术层面的组成部分而不具有发展战略的高度。再深入一步,我们就可以发现:上述的多元观点都需要有文化的统领以形成发展的灵魂,都需要有文化的转化以形成发展的力量。学校所有方位的发展都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念贯穿始终,都需要有昂扬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维持始终。理念、信念、精神和追求无一不根植于文化的土壤。
        第五、基于对文化重要性的借鉴思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之于国家和民族,民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根基;之于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企业成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于学校,学校文化犹如生命之于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锻造卓然品质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指出:“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
二、为了让文化成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我们对文化建设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从本质属性来看,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道”,而不是学校发展的“术”,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学校的发展会产生全面、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从形成过程来看,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使其本身能够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渗透和迁移,使其能够生成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形成现实发展的促进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既高度重视,又慎重对待;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既注重系统构建,又注重有效转化。近几年来,我校的文化建设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综合分析、理性思考,确立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态度。
        一是在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意识到:学校发展迫切需要提振发展精神。其一,四年前,在暑期即将结束,临近开学的前几天,我受市局任命,担任实验学校校长。在这之前,我没有当过校长的经历,严重缺乏当校长的经验,尤其是面对实验学校这样一所大学校,同时,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新老领导班子交接断层。面对新的领导班子的接任,不要说广大教师普遍存在怀疑的态度,就是我们丹阳教育界的领导包括不少兄弟学校的校长也同样持怀疑态度;其二,新领导班子接任时,面临着遗留的1.5亿沉重债务,同时又恰逢从民营向全面回归公办的过渡时期,收费政策的重大变化导致沉重的债务难以化解,同时也导致教师原有的个人利益优势在明显下降,不少教师对此产生了明显的失落情绪,对学校前途担忧,对个人利益也有所不满,信心不足,动力减退。针对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我们梳理实验学校十年的发展轨迹,总结出:实验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鉴于此,我们把“创业”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源泉,从一次创业进行改制革试点、兴建丹阳市第一所公办民营学校,二次创业进行移地重建、整体搬迁,建成丹阳市第一所小区配套学校中汲取团结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提出了三次创业进行巩固发展、改革创新,积极实施名校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唱响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二是在分析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意识到:学校发展迫切需要端正发展思想。在公办民营时期,实验学校因为要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功利价值倾向在不知不觉被不断强化,以分数论学生、论教师、论成败、论荣辱成为学校的主流评价导向,精英教育占据学校发展的主导地位,所以学校尽管在较短的周期内形成了非常有影响力的质量品牌效应,在区域范围内赢得了较为广阔的生源市场,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质疑声音,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导向及其惯性也形成了现实的发展阻力。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论证,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然、自主、自在”的核心办学理念,以此为引领、为导向,自觉纠正片面,自觉引导学校教育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在分析体制转轨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意识到:学校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维。在公办民营体制下,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造就了一流的质量,同时,教师的物质待遇与其他学校相比也在有形和无形中体现着明显的优势,虽然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很高,教师的工作很累,但因为享有很高的学校荣誉感和自我成就感,教师们精神充实、干劲十足。随着向公办学校的全面回归,政策优势、生源优势、待遇优势迅速丧失,失落和埋怨情绪随之普遍产生。我们把握政策导向,顺应发展潮流,提出了“两个转变”:一是从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二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与之相适应,我们通过加强“规范办学”、实施“多元评价”、推行“社团建设”和确立“五种人”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引导教师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调整好心态,自觉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
        四是在分析三校合并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意识到:学校发展迫切需要聚合发展人心。2010年,按照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原大泊初中、大泊中心校和原实验初中进行合并。完成形式上的合并、整合很容易,但要从有形的整合走向有机的融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三所学校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校文化,三种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相对的优势,也有相对的劣势,存在着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尤其是在各自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自我尊严感和情感归属感根深蒂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方面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和胸怀,主动吸纳各自的优势文化,使其成为实验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引进原大泊中心校的绿色德育,把班花德育项目打造成镇江市的学校特色项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平衡行政团队、教代会代表的比例和开展教师节日联欢活动,淡化实验初中身份意识、大泊初中身份意识、大泊中心校身份意识,强化实验学校身份认同意识。例如,每年元旦,我们隆重举行“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大型主题联欢活动,有意识地培植和树立广大教师“我是实校人”的自我荣耀感和归属认同感。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精神的提振需要文化的激励,思想的端正需要文化的引领,思维的转变需要文化的适应,人心的聚合需要文化的融合。文化无处而不在,文化无处不需要。学校文化起源于学校发展历史,所以,我们要学会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文化置身于多元文化的生态之中,所以我们要学会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文化;学校文化立足于学校发展的现实土壤,服务于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面向于教育发展的潮流,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因此,传承和弘扬、借鉴和融合、丰富和发展、创新和完善就应当成为我们对待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态度。
        第二个阶段:理念引领、有机整合,形成了主旨文化的系统构建。
        总结学校前十几年的办学经验,立足学校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通过理性反思、全员动员、广泛征集、专题研讨、综合论证等多重途径,整合三校的文化精髓,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主旨文化体系。
        1.确立了学校主旨文化的灵魂:自然、自主、自在。依据“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我们把“自然”确立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我们的行为思想要立足“三个合乎”:合乎规律、合乎规范、合乎趋势,自觉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依据“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我们把“自主”确立为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强调我们的行为过程要贯穿“三性”: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践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依据“生态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把“自在”确立为学校教育的增长点,强调我们的行为追求要着眼“三个融入”:融入积极向上的发展主流、融入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充分增强学校发展的正能量。
        2.构建了学校主旨文化的体系:
        围绕“三自”办学理念,我们对学校的主旨文化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系统构建:(1)把办学目标定位为“三化”即“精致化 优质化  现代化”。精致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彰显学校精致管理的品质;优质化:质量突出、特色鲜明,彰显学校优质教育的品牌;现代化: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彰显学校超越发展的态势。(2)把培养目标指向为培养“五种人”即培养“健康人、文明人、责任人、学习人、幸福人”。健康人:身心健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文明人:举止文明,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责任人:勇于担当,有多重的角色责任意识;学习人:崇尚文化,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追求;幸福人:珍爱生命,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3)把校训确定为“三笃”即“笃学、笃思、笃行”。笃学:踏踏实实的学习;笃思:认认真真的思考;笃行:实实在在的践行。“学、思、行”三位一体,既体现 “学思结合”,又体现“知行合一”。(4)把校风倡导为“三创”即“创业、创新、创优”。创业:传承优良传统,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创新:顺应时代潮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创优:融入发展主流,弘扬争先创优精神。(5)把教风倡导为“三求”即“求真、求善、求美”。求真:教育是一项造就人的神圣事业,当尊重规律,坚持科学精神;求善:教育是一项服务人的崇高工作,当推崇大爱,张扬师德风范;求美: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精深学问,当潜心研究,追求自我完美。(6)把学风倡导为“三学”即“乐学、勤学、善学”。乐学:人人有自觉的进取心,把“快乐学习”内化为健康的学习心理;勤学:人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把“勤奋学习”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善学:人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把“善于学习”内化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三个阶段:全面迁移、有效渗透,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实践转化。
        1.渗透“三自”办学理念,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的科学化。首先,在思想层面,我们自觉把“三自”理念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三自课堂”的四个价值取向:“三自课堂”是一个“知识接受好”的自然课堂;“三自课堂”是一个“能力培养好”的自主课堂;“三自课堂”是一个“情感熏陶好”的自在课堂;“三自课堂”是一个“学做思结合”、“知情意融合”的文化课堂。其次,在操作层面,我们实施了《基于“三自”办学理念下的问题导学模式研究》这一创新项目,形成了“问题导学”的五个实践要素: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呈现情景化,问题结构网络化,问题拓展人文化,问题解决自主化。第三、在策略层面,我们启动了“三自课堂”名教师工作室,优化了“示范引领、团队攻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辐射、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
        2.渗透“三自”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管理实践的民主化。一是在校长室下设教师校长助理团,面向全体教师招聘一批在教师群体中有思想、有见解的教师,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讨论和决策,为办好学校建言献策,当好校长的参谋。二是在教学条线下设教师兼职教研团,面向骨干教师招聘一批在各学科有一定教学威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让他们参与学校的教学调研和常规检查,发挥好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和督促作用。三是在督导部门下设教师兼职督导团,面向中青年教师招聘一批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资深教师,让他们参与学校全方位管理工作的督查和反馈,发挥好他们对各部门、各条线管理的监督和批评、建议作用。四是在宣传条线下设教师宣传策划组,面向全校招聘一批有高度政治敏锐感、有较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吃苦耐劳精神、有较好文字功底的教师,让他们参与学校主题活动和专题宣传的策划和撰稿工作,发挥好他们对学校发展形象的塑造作用、对学校发展思想和发展精神的引领作用。我们力求通过拓展各类非行政性管理组织的建设,让教师广泛参与、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3.渗透“三自”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生态建设的人文化。每到教师的生日,学校都会赠送一张生日贺卡和一份生日蛋糕表示祝贺;每遇教师生病住院,校长室都会亲自上门探望;每逢教师家里有重大喜事或丧事,学校工会都会安排专人前去祝贺或慰问;每到重大喜庆节日,学校都会通过短信方式表示美好祝愿;每次学校取得重大成绩,校长室都会通过短信方式表示衷心感谢;每逢教师家庭遇到困难,学校工会都会送去温暖;每当教师取得成绩和荣誉的时候,我们都会让他们上橱窗、上网站、上报纸、上电视、上领奖台予以肯定和激励;每年的六月份,我们都会例行举办一次“明天会更好”为主题的学年总结会;每年年末,我们会举办一次“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主题的春节联欢会。我们把学校当作是一个大家庭,把每一个教职员工真心当作家庭的一员,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喜教师所喜,哀教师所哀,让教师充分感受和体验家庭般的温暖,亲人般的贴心,朋友般的理解和尊重,不断满足教师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从而不断增进教师们对学校的深厚感情。
         4.渗透“三自”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的特色化。一是进行“三自德育”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推进“自然德育”,以“特色班级创建”为载体推进“自主德育”,以“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自在德育”。二是进行“三自课堂”建设,以“问题导学”为引领探索“自然课堂”,以“分层合作”为引领探索“自主课堂”,以“对话体验”为引领探索“自在课堂”。三是进行“三自课程”建设,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全面开设为主导落实“自然课程”,以各类社团建设的自主开发为补充落实“自主课程”,以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张扬为动力落实“自在课程”。四是进行“三自管理”建设,以强化行政团队建设为导向推行“自然管理”,以发展非行政性管理组织为导向推行“自主管理”,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导向推行“自在管理”。五是进行“三自队伍”建设,以实施学校层面的分层要求、分层培养为动力促进教师队伍自然发展,以实施学科层面的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为动力促进教师队伍自主发展,以实施个人层面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为动力促进教师队伍自在发展。六是进行“三自环境”建设,以创建高层次的绿色学校为目标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目标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以创建高水准的和谐校园为目标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我们力图通过以上“六大建设”的体系构建,形成“三自教育”品牌的支撑系统。
        正如以上所说,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因此,在办学治校的方向上,我们将牢固确立“文化立校”的理念,着眼“文化立意”,追求办学高境界;着眼“文化立人”,追求办学高质量;着眼“文化立行”,追求办学高品位。在文化立校的进程中,我们将通过自觉传承、有效借鉴、实践转化、创新推动等多重路径进行不断地积淀、不断地丰富,从而为学校发展提供深沉而持久的动力。
     
发表于 2014-11-4 07: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文化立校,学校内涵的发展才是正确的,{:soso_e179:}
发表于 2014-11-9 09: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好学校,好校长赞!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18: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一位有思想的校长{: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9-29 09:27 , Processed in 0.0528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