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列 于 2014-12-18 12:51 编辑
传 承 经 典 行宫中心校 罗锁花 古典诗词要不要背?经典名著要不要看?报刊杂志网络上常见争论。我们暂不论它要不要背,需不需看,先来思考一下名著何以有名的?经典何以为经典的? 名著何以有名?经典何以为经典?是不是看它的人多才越来越多有名的?是不是爱它的人越来越多才经久不衰的?那这些看它的人爱它的人又来自哪里呢? 据笔者观察,读者来源有三:其一是学前儿童,牙牙学语,长辈除了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称呼,“饭饭尿尿、抱抱亲亲”等口语,还总习惯以“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等古诗熏陶着孩子,孩子也总是口齿不清颇有节奏地鹦鹉学舌;其二是学生,他们在老师的要求下对着课本中的名家名篇背了又背,抑或对着课外补充的经典文章念念叨叨;其三是成人(或说是一些文学爱好者),择其感兴趣的内容,吟哦把玩,反复阅读,徜徉其中。第一类学前儿童之学习乃无心插柳传统使然;第二类学生是在教者的引导下被动学习;第三类是文学爱好者主动传承。普通人的一生中,显然是学生时代学的中华经典最多。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典名著之所以家喻户晓,并非几个文学爱好者传播下来的,而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众人之口广泛传播出来的。倘若只有自觉自愿的文学爱好者,读者少之又少,经典作品何以流传呢? 因此,笔者以为,诵读古典诗词、阅读经典名著是传承之道。或许一些古典诗词、经典名著对孩子来讲不易理解较难背诵,但我们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培养兴趣乃至热爱之情。学生时代积累一些名家名篇,或许囫囵吞枣,但背下来就会成为自己无意识的一部分,能够终身受益,待长大以后,或许某天对着某诗某词有茅塞顿开之感,抑或体味诗词意境之美妙,抑或顿悟诗词哲理之深刻。 如此看来,古典诗词让学生背一背,经典名著让学生看一看,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