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丹阳:创新助推成就苏南“黑马”
上海东方早 报消息 2010-1-13
丹阳,这个昔日以“眼镜之都”闻名的城市,正日益成为苏南城市群中发展后劲十足、令人刮目相看的“黑马”。
2009年10月,美国当地时间12日上午9点30分,纳斯达克大楼,一位来自中国丹阳的企业家朱建华在此敲响了开市锣。当日,这只名为“利华国际”的股票在这里上市,它还被推荐为“华尔街本年度最具投资价值的股票”。
这似乎是一个隐喻。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美国华尔街虽已不再是令众多企业和金融界巨子望而生畏的“逃离之城”,但仍是这场席卷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金融海啸的“风暴中心”。而前来激活人们投资信心与勇气的,则是一家来自于中国江苏丹阳的企业。
几年前,它还是一家位于产业链条最末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今已成长为下辖3个分公司、覆盖整个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的“宠儿”。利华国际的“蜕变”历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最近几年江苏丹阳企业界乃至整个城市的转型与升级。
“敢于走进金融海啸的‘震中’,逆势而上,这体现出了一种勇闯天下的豪情,一种锐意创新的精神,一种抢抓机遇的智慧。”中共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李茂川说。如同利华国际依靠技术创新而制胜一样,丹阳,这个昔日以“眼镜之都”闻名的城市,如今,正用一个又一个的创新之举,日益成为苏南城市群中发展后劲十足、令人刮目相看的“黑马”。
做强“眼镜” 超越“眼镜”
提起丹阳,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发达的“眼镜产业”:每年从这里产出的镜架占全国的1/3强,镜片占全国的80%、全球的50%。也正是凭借着“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等品牌,每年约100万人从各地前往丹阳配眼镜。
如今,中国丹阳眼镜城二期扩建项目已正式启动。按照规划,该项目将新建“六大中心”: 交易中心、商贸中心、展示中心、研发中心、休闲中心和物流中心。以交易中心为例,不仅每层均设置了精品交易区域,还留了足够的停车场所,以及酒店、银行、办公、休闲、购物等高级商务配套设施。届时,前来配镜的客人在等待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其他商务洽谈以及休闲、购物。
深挖眼镜产业,丹阳不仅仅在“块头”上做大,而且积极参与抢占行业“制高点”:成立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参与制定有关眼镜的行业标准。这有效提升了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大了丹阳眼镜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丹阳市委书记李茂川看来,丹阳依托“眼镜牌”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大有作为。丹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秦朝设县以来,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文物遗址。此外,丹阳还围绕“齐梁帝王故里”, 建设“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打造丹阳文化产业园。去年11月,由加拿大籍华人吴杰森先生投资捐赠的6000多尊西汉至民国的石刻正式落户丹阳“天地石刻园”,这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惟一、最大的石刻文化景观,也开启了丹阳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序幕。
李茂川说,丹阳将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加快建设“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真正使“戴丹阳眼镜,看天下石刻,游齐梁故里”这一特色旅游成为丹阳的又一大品牌。
提升传统优势 布局新兴战略产业
事实上,眼镜产业只是丹阳的“金名片”之一。目前,丹阳已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力量的四大支柱产业:眼镜、木业、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
如同眼镜行业一样,如何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地企业界及政府官员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丹阳市委书记李茂川给出了他对上述命题的破解之道:“既要立足现实,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更要着眼未来,大力发展新型的战略产业,为丹阳的未来发展奠定支撑点。”
丹阳的传统产业多发轫于乡镇企业,过去,它们呈现出分散的点状发展模式。如今,丹阳正致力于将这些“分散经济”向“板块经济”转变,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资源集约度,做强特色产业集群。
以丹阳的另一特色产业——汽车零部件为例,该市已形成了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一辆整车中96%的零部件在丹阳当地已能组织配全。在不久前的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胡 锦 涛主席乘坐的国庆阅兵车中就有仪表盘等6个汽车零部件产自丹阳。
目前,丹阳正推动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整车制造发展,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去年10月,江苏卡威集团公司生产的我国第三代消防车正式下线。这种新一代消防车针对机场、隧道等以往消防的“难点”和“盲区”,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结束了我国高档消防车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丹阳还大力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装备和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目前,该市正大力发展的一大批新型产业都前景可观,如,与我国大飞机项目相配套的高温合金产业、打破发达国家垄断的碳纤维和玻纤产业、世界首创的煤乙醇产业。
科技、金融“双轮驱动” 企业裂变式成长
众所周知,“苏南四小虎”之一的江阴因其上市企业众多而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鲜为人知的是,丹阳的上市企业也呈后起直追之势。仅2007年至今2年多,丹阳就有恒宝、丹化、天工、鱼跃、利华5家公司相继上市。目前,该市共有上市企业7家,此外,还有拟上市企业29家。
众多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丹阳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重发挥金融机构作用的“双轮驱动”的结果。以去年10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利华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创建于1999年的企业最初并不显眼。但是,该公司通过一项“铜包铝技术”的创新,实现了金属材料制造的革命,把企业推向了一个快速成长期。
不仅企业自身重视研发和科技投入,政府也在政策及资金引导上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来支持企业创新。早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在其他城市往往被视为“冷衙门”的科技局,在丹阳却备受重视,这从该市科技局局长兼任市长助理的干部“高配”上就能看出端倪。据介绍,为推动科技创新,丹阳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并以每年40%的增幅加大投入。
企业创新,人才是关键。为引进行业的高端人才,加速提升产业的技术层次,丹阳党政领导每年都会率团前往国内甚至海外的科教重要城市“揽才”。目前,已有25个留学生团队和5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丹阳创业。此外,丹阳还聘请了7名院士担任该市的特别顾问。
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实施上市,打造资本市场的“丹阳板块”也成为该市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帮助更多有潜力的小企业做大,有实力的大企业做强、上市,丹阳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不仅成立了由政府主导、部分民企和中介机构参与的创业投资股份公司,通过风险投资助推丹阳的高成长性、高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还投入1亿元成立担保机构,推动资本运营和科技进步,为创业板培育后备军。
另外,丹阳政府部门成立了上市基金,给予上市企业适当奖励;对拟上市企业建立起统一的“三库一平台”:即企业资源库、专业机构库、专家库和网上资讯平台;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协调解决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一条龙”贴身服务。
据介绍,自2007年以来,丹阳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保持高于全省、苏南、镇江的良好态势。去年1-11月继续实现“三个高于”,呈现出逆势超越的发展势头。
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建成并在丹阳设站,丹阳“40分钟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15分钟到南京”将成为现实,丹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崭新的“高铁时代”。这个原本就具有综合区位优势的苏南新兴工贸城市将如虎添翼,更直接地融合到上海都市圈。
正如其名字所蕴含的“丹凤朝阳”的美好寓意一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丹阳,这个沪宁线上的苏南名城正朝着“超越历史”、“超越周边(城市)”的愿景而奋进,一个更富活力、富裕、和谐的苏南强市指日可待。
◎ 新闻链接 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
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服务效能最高、创业条件最优、投资回报最好的城市”这一目标,丹阳进一步创新政策优化服务,打造投资软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做到审批扎口以及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低于周边地区。最近两年,丹阳对66个涉企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或降低标准收费,企业减负率达69%,各类审批事项降幅超过20%。在2008年福布斯全国最佳商业城市评选中,丹阳列县级市第12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