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57|回复: 8

丹阳兰陵萧氏的迁徙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 23: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东晋时期兰陵萧氏的迁入丹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民族的南徙,原有的民族结构被打破,新的民族体系在战乱中构建。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士家大族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划分门第,品藻人物,两晋沿袭未改。为了别贵*,分士庶,谱牒之学日益受到重视,朝廷设有谱局,专门辨别姓氏的真伪。南朝时,萧姓与王、谢、袁等"侨姓"大族并列。然而在魏晋时期,按照高门士族的标准--前世的资荫和当官爵的高低,萧氏家族都称不上世家大族。但是南朝萧氏的崛起却又远源于魏晋萧氏的南迁。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混乱不止,北方民众纷纷渡江逃往江南,每次多达"男女万口",少的也有数百人。这时中原、北方萧氏可能也混迹其中。西晋"永嘉之乱"再次引发了北民南迁,并一直延续到隋初,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时间较长的一次人口大迁移,其中尤以建兴末年的南迁影响最大。

永嘉五年(311),匈奴汉国君主刘聪派兵攻陷西晋都城洛阳,前后杀死西晋诸王公及百官以下兵卒六万余人,并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建兴元年(313),刘聪在平阳杀害晋怀帝司马炽,武帝司马炎孙司马邺在长安即帝位,是为愍帝。建兴四年(316),刘聪再次派兵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被迁往平阳,西晋灭亡。晋亡后,中原局势动荡,胡人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丨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中原汉丨人举家随族渡江南下避乱,士族、地主们还率领着自己的部曲,从而形成了衣冠士族、王公、官宦大户为主流的南迁队伍。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樊,沿汉水入长江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迁徙,朝东则由九江至鄱阳湖,或逆赣江进入赣南山区,有的由赣继续向南沿章江进入广东。为安置这些中原移民,东晋王朝在江西、广东专门设立了"义招县"。这股南迁浪潮此起彼伏,前后持续了一百七十余年,场面蔚为壮观。据有关文献记载统计,此次南迁人口至少在九十万人以上。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当时豪强地主隐匿的人口较多,估计可能达二百万左右。当时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南下的人口,以侨居江苏最多,约有二三十万;其次是安徽,约一二十万;另外湖北、江西等地也不少。
此次南迁运动对萧氏宗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分布于北方的诸萧氏家族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迁往江南地区的。在迁徙运动中,原籍在今山东兰陵郡兰陵县中都里的萧氏宗族南迁后分两支侨居,其中一支为淮阴令萧整,侨居于晋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成为南朝齐梁皇族萧氏的源头,被称为"齐梁房";另一支是侨居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市)的萧卓,其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称"皇舅房"。在晋陵地区,萧氏影响较大,东晋便在这里侨置南兰陵县,南朝宋时改为南兰陵郡,成为萧氏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2.南朝南兰陵萧氏的辉煌

南渡后的一段时期内,兰陵萧氏家族并不显赫,有史可考,齐、梁萧氏皇族的始祖萧整仅是个淮阴令,而其子锫只是北府兵主帅苟羡的一个"参军"。但是进人南朝以后,历史发生了变化,萧氏家族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曲阿萧氏凭借萧文寿成了刘宋的皇亲国戚,登上了刘宋的政治舞台;到了刘宋末年,武进萧氏在曲阿萧氏的拉扯和自身的努力下迅速崛起,并最终加冕称帝,先后建立南齐和梁政权,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此时的兰陵萧氏作为南渡"侨姓"之一,已足以与王、谢、袁等大族并列,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由于处在特殊的地位和优越的环境之中,南兰陵萧氏,特别是齐梁萧氏皇族人才辈出,不仅在南朝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就是在整个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父子齐名、兄弟比肩,其成就表现在文学、史学、宗教、书法、绘画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是没有兰陵萧氏家族的参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将会呈现何种面貌,实在难以想象。当然这种家族的兴盛,却不是整个萧氏的兴盛,而只是兰陵萧氏的兴盛,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兰陵萧氏,其他各支萧氏在这一时期并没有闪现多么耀眼的光辉。

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公平的,她虽然让南兰陵萧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使其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出尽了风头;但是她也给南兰陵萧氏留下了无限的遗憾,齐梁两代加起了没有超过八十年(仅七十九年),而且兄弟父子为争夺权力,相互残杀的事件层出不穷。侯景一乱,萧氏皇族后裔更是死的死、亡的亡。至梁朝灭亡,南兰陵萧氏皇族在历史上仍有一定影响的仅剩下昭明太子萧统子萧警一支。

这一时期,萧氏家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在不断地向南方其它地区迁移、扩散,即做官和逃避战乱。

齐、梁时期,萧氏皇族成员因外出做官而开始散居南方各地,特别是梁武帝时期。梁武帝曾将兄弟子侄派往梁辖境内的各重要地区镇守,有的甚至一去就是数十载,其家属乃至后裔支族往往在当地定居。如梁武帝六弟临川靖惠王萧宏,从天监二年(503)任扬州刺史,至普通七年(526)去世,在扬州经营了二十余年。武帝第七子元帝萧绎,自普通七年出任荆州刺史,迁居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直到承圣四年(555),江陵被西魏攻陷,其家族在江陵定居长达三十年之久。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大同三年(537)被任命为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出任益州刺史,徙居四川成都,直至承圣二年(553)七月,萧纪及其子萧圆照兵败被杀,益州被西魏攻破,其家族在成都居住也有十七年之久。再如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岳阳郡王萧警,先为雍州刺史,据有襄樊地区数年。太清三年(549)投降西魏。西魏在承圣四年夺取江陵后,便在江陵扶持萧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萧餐死后传子萧岿,萧岿又传子萧琮,一直延续到隋开皇七年(587),萧警及其后裔在江陵居住了三十三年,其家族在湖北江陵应有一定的规模。
当时南朝的各个重要城市,如京口(今江苏镇江)、吴郡(治今江苏苏州)、晋陵郡(治今江苏常州)、吴兴、会稽(今浙江绍兴)、郢州(治今湖北武汉)、雍州(治今湖北襄樊)、湘州(治今湖南长沙)等等,都有萧氏皇族支系家族的身影。他们出阵地方,在地方繁衍,甚至是定居,遂成为地方萧氏新家族的开创者。
躲避战乱也是萧氏皇族迁居它地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南朝战乱频繁。那时南北对峙,不仅南方与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征战不已。如齐明帝萧鸾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帝位,对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子孙大加杀戮。高帝的十九个儿子当中除去已死的十二人和过继他人的一人外,剩余的六人全部被害;武帝也有十五子被明帝所杀,整个南齐萧氏皇族有三十多人被萧鸾杀戮。侯景之乱以及后来的梁武帝诸子夺权,梁萧氏皇族后裔也多被杀害。这种残忍的杀戮在萧氏皇族后裔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极为恐惧的情绪,使他们终日感到命运的岌岌可危而忐忑不安。为逃避这种恐惧的生活,他们有的躲到穷乡僻壤之地,有的甚至隐姓埋名、剃度出家。如昭明太子嫡孙萧栋为逃避皇室内部权力纷争,率妻子在京师附近的田园隐居,最后不幸仍被侯景所害。再如萧引为避梁侯景之乱,与其弟萧彤及宗亲等百余人奔岭表,后来宗亲中有一大部分人便留在广东定居。(见《陈书·萧引传》)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23: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隋唐五代萧氏十一相和诸萧氏的迁徙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隋唐五代萧氏是齐梁萧氏皇族的延续。如果说南朝萧氏多皇帝,那么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则是萧氏出宰相最多的时代。隋唐五代萧氏共出十一位宰相,有唐一代占十位,而萧警一系有宰相九人:萧踽相高祖、太宗,萧嵩相玄宗,萧华相肃宗,萧复相德宗,萧傀相穆宗,萧寅相懿宗,萧傲、萧遘相僖宗,五代后梁宰相萧顷。还有中宗、睿宗朝宰相萧至忠,宣宗、懿宗朝宰相萧邺。这些宰相之中更有父子连任,如萧嵩、萧华与萧寅、萧遘。一朝一姓十人,一族九世居相位、掌大权的局面确实是古今未有。另外萧氏宗族还与皇室结亲,有驸马数人,官拜九卿、刺史的更是不计其数。

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萧氏家族的兴盛,究其原因有三点。首先,政治上的原因,皇族的血统。萧氏尤其是兰陵萧氏在南朝齐、梁两朝成为帝王之家后,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为其家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家族的承传绵延过程中,兰陵萧氏极为重视家族文化和门风家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和家风传统。萧氏家族的门风与家法,体现了这个家族特有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这个家族经久不衰的根基。第三,萧氏家族从北周开始逐渐融人到关中集团之中,是奠定其在隋唐政权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萧氏家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繁盛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萧氏的迁徙与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此前,萧氏的迁移是单向的,主要是由北而南,其中以兰陵萧氏最为明显。此时,则是双向的,沿着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北方,主要迁移定居于陕西和河南;南方,则主要集中在皖南徽州、江西和福建地区。

迁移定居于陕西,主要是长安及其附近,这与当时长安的政治中心密不可分。开皇二年(582),隋文帝纳后梁皇帝萧岿之女为晋王妃,年仅九岁的萧塥送亲长安,从此,萧踽及其后裔留居长安。隋开皇七年(587)八月,隋文帝征后梁主萧琮入朝,萧琮率宗族、大臣二百余人赴长安,也一去未返。后来,唐代萧氏宰相世家大都定居在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构成今日陕西萧氏的远祖之一。

迁居河南,是萧氏北移的又一主要方向。这一时期,萧氏向河南地区的徙居最终促成了萧氏"河南堂?的确立。现在许多萧氏族谱以河南为堂号。"河南堂"是何时出现的,至今尚无定论,春秋?秦代?汉代?众说纷纭,但却拿不出一个可*的证据。但是唐代萧氏"河南堂"确立应该不会有疑问,许多记载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萧颖士,南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后徙居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在其祖父萧晶时籍贯就标为颍川,到他本人及其子萧存时,都自称河南人,同时代的人也这样认为。鄱阳王萧恢的另一位七世孙萧听也世居河南,至少说明南梁萧恢的后裔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移居河南。穆宗朝宰相萧倪,退休后,家居于洛都(今河南洛阳),为躲避岁时请谒,隐居于济源县(治所在今河南济源)王屋山下的别墅,逍遥于山野之间,以啸咏穷年。再如萧举、萧俱兴、萧子昂都自称是河南安阳人;五代的萧希甫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人等等,这里不再逐一列举。
另外从这一时期大量萧氏人物的墓志铭中也可以看出,河南已被普遍认为是萧姓的郡望之一。由此可以断言萧氏"河南堂"这一时期已完全确立。

往皖南、江西、福建等方向迁徙的萧氏,除南兰陵萧氏外,还有一部分中原萧氏,如今日福建萧氏大部分是由河南光州固始迁来。中原萧氏南迁,主要原因仍是逃避战乱。在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后期的农民大起义中,北方都有大量萧氏家族迁居南方。徽州新安萧江氏的祖先、萧遘的第二个儿子萧祯就是为躲避唐末战乱而退隐歙县黄墩,并改姓"江",其后裔萧江氏在皖南、江西一带繁衍,并成为当地的大族。再如福建泉州《霄霞萧氏宗族谱》和惠安《萧厝萧氏族谱》都称,其始祖为刺史萧曦,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迁居福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的萧氏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4.宋元萧氏的迁移和主要郡望的形成

宋元是中国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高潮。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发动了"靖康之变",不久北宋王朝覆灭。第二年,北宋宗室赵构逃到南方后,在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金兵南侵,北方民众大量南逃;而南宋徙都临安,引发北方流民的持续南移。中原士民,扶老携幼、率家随宗持续南迁,仅是随高宗南迁的臣民即达百万之众。此次南迁总人数估计应在千万以上,规模较前两次还要大,对近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南宋末年,蒙古人继金人之后又一次入侵中原。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民众为躲避战乱再度南逃。随后蒙古军南逼,在四川地区、沿长江湖北地区和赣闽粤交界处残酷屠戮。元人虞集曾回忆说:"蜀人受害最为惨重,死伤殆尽,只剩下千分之一二。"由于蒙古军队的恐怖摧残,这些地区的民众遭受空前的灾难,中原和四川诸地区人口锐减。据元初的户籍统计,中原北方仅一百三十五万余户,南方为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余户,南北方民户数量比例约为九比一,萧氏族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大批南移。蒙古军渡过长江后,持续南侵,早先迁入长江附近地区的萧氏先民只得继续南迁,进入湘闽粤等地。

这一时期也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萧氏郡望的定型时期。下面将逐一作简要绍。

江西萧氏郡望在前一时期主要是在庐陵,此时由于持续的移民高潮,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这一郡望的萧氏族人大量增加,同时还向周围扩散。据史料和墓志铭记载,当时萧氏分布的地区主要有今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永新县、新余市、新干县、樟树市等等。据统计,以吉安为中心的萧氏定居区内有名的萧氏家族已达四五十个。如吉安市有"三瑞御史"萧定基家族、蕲州推官萧浔家族、广西转运使萧桂林家族和萧国华家族;临江有萧燧家族、萧陟家族和萧谔家族等等。另外江西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少萧氏家族定居。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统计,有传的江西籍萧氏人物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由此可见江西萧氏家族的繁盛。

福建是继江西之后萧氏宗祖.昌盛、郡望较多的另一省份。唐代就有不少箫氏族人迁入福建,宋元时期持续这一趋势。福建萧氏家族郡望主要有龙溪县(今福建漳州)、福州、福清、邵武、沙县、泰宁、宁化等地。宋代,龙溪县出萧氏进士十人;福州进士八人,状元一人;邵武进士六人,举人五人。出名的家族有状元萧国梁家族和进士萧德藻家族等。

湖南萧氏族人也很多,但出名的并不多。五代至两宋时期,湖南的萧氏主要由江西迁人。元代,除江西外,苏、豫、皖、闽诸省萧氏也大量的迁入湖南。湖南萧氏主要郡望有长沙、安化、新化、娄底等。

另外广东也有一些萧氏宗祖郡望,如广州、平远、新会等地。

5.明清萧氏家族与移民运动

明清时期,江西萧氏人数继续居全国之冠,仅庐陵一地就有三百二十五支萧氏家族;但两湖萧氏家族伴随着移民潮迅速增长,已有超过江西的趋势,原不彰显的湖南萧氏家族开始展露头脚;再其次是福建。这一时期出名的家族,明代有泰和宰相萧铉家族、庐陵状元萧时中家族、泰安萧大亨家族和潮阳山东道御史萧端蒙家族等,清代有广西巡抚萧永藻家族、新疆史地家萧雄和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等等。

这一时期萧氏族人的迁徙主要是伴随着几次全国性的人口大流动而进行的,即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和移民开发台湾。

明清的湖广主要指湖北、湖南和广东的部分地区。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六《湖广水利记》载:"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人楚,楚人人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其实,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丨运动早在元末明初已经开始。洪武年间湖广凋残,人口稀少,而江西则存在着较严重的人多地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两湖民众却向四川迁移。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元初蒙古军队的残酷杀戮、明末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不断,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城市废弛、土地荒芜、灌丛密布、野兽横行,人烟罕见。明初和清初都曾组织移民四川,而尤以清初规模较大。清初推行鼓励移民西进的政策,如占地为己、免于起科、官给耕牛等,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鼓励生育,如此湖广填四川达到了高潮。

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的移民丨运动,使两湖和四川地区的萧氏家族也增多了起来。
谭其骧先生在《湖南人由来》一文中说: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宋、元、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又居元、明之什九。又指出: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湖南人主要来自江西填湖广运动。江西有利的地理位置是湖南移民中的江西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江西移民只要越过湖南东部的罗霄山脉就可以进入湖南纵深,与其他各省相比路途近且方便。

伴随着江西移民两湖潮,萧氏族人也大量迁居两湖。江西的萧氏主要集中在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等地区,而来自江西的湖南移民中又以"泰和最多,丰城、庐陵次之,南昌、吉水、安福又次之",所以在萧氏族人聚集的地方,有大量的萧姓族人移居湖南,高陶《天涯萍踪--记萧三》称"转徙于湘阴县的萧氏后裔多达十万人",可能有些夸张,但某种程度上却说明了移居湖南的江西萧氏族人之多。据湖南各地方志和萧氏族谱统计,约有十八个以上的县市地区的萧氏宗族在明初从江西迁来,而源于吉安、庐陵、泰和的萧氏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另外移居湖北、广西、广东的各省萧氏族人,也以江西萧氏人数为最。

入川的外地移民丨主要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等省,尤以两湖为多。据统计,当代四川人口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丨运动中的移民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之巨。

此次萧氏族人迁徙四川,以湖南、湖北为最。据清湖南新化《萧氏族谱》载:明清时,新化萧氏宗族中富公房家族迁四川三十三家,广西八家,其他外徙三十七家;贵公房家族迁四川二十六家,广西二十四家,其他外徙十三家;隆公房家族迁四川三十一家,广西十一家,其他外徙四十三家;魁公房家族迁七家,广西六家,其他外徙四十家;老公房家族迁四川二十一家,广西六家,其他外徙六家;大器房家族迁四川九家,广西四家,其他外徙四家;大乐房家族迁四川八家,广西六家,湖:家,其他外徙十二家;宗贵公房家族迁四川二十家,广西十六家,湖北十家,其他外徙二十四家。仅仅湖南一个萧氏宗族迁往的就达一百五十五家,可见当时湖南萧氏迁四川之盛况。

据《台湾省统志》氏族编不完全调查统计表明,萧姓在台湾居第二十七位,所占姓氏比例为百分之零点九八左右,比大陆萧氏比例高约零点五个百分点。萧氏族人移居台湾始于清代移民开发台湾之初。《台湾姓氏之研究》一书称,萧氏人台,为时甚早,据现在台北炙三芝乡的萧氏家族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在郑成功平定台湾以后,就已经移居于大屯山鹿(今北投)。闽、粤萧氏的大批入台开基,则是康熙末年以后的事,有明确纪录的则为以下几件:康熙六十年(1661),朱一贵反,广东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港,稍后有诏安的萧姓人士人垦大目根堡竹头崎庄及覆鼎庄;雍正、乾隆年间,萧明亮人垦今台南县六甲乡;乾隆初年,萧姓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同年,萧、林二姓入垦打猫东仕樟脚、大湖底苦苓脚等地,并制纸发售;乾隆十年(1745),广东萧姓人人垦今台中县东势镇;乾隆三十五年(1770),萧秉忠人垦今基隆市八堵、暖暖;福建人萧光禄、萧朝汤入垦今台北县瑞芳镇上天里;乾隆四十三年(1778),萧姓漳州人人垦今台北县林口乡东林村漳寮;萧心匏入垦台北县石碇乡丰田村峰头。

《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台湾的萧氏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两地。其中福建有泉州府的同安、晋江、安溪、南安等县,漳州府的南靖、长技、诏安等县;广东的饶平、大埔、梅县和陆丰等县。

这一时期,伴随着华人的海外移民,也有一部分萧氏族人走向海外,今天的东南亚诸国以及欧美非等地都有不少萧氏后裔。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23: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6.近现代萧氏与萧姓新支

近现代萧氏是传统萧氏的延续,在近现代社会里,萧氏出了一大批名人,他们有文人学者,如作家萧三,清史专家萧一山等等;也有革命义士,如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萧劲光、萧华等;还有戏曲艺人,如川剧艺人萧楷臣,戏曲大家萧长华、萧锡荃,音乐教育家、国立音乐学院创始人萧友梅等。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与全国人民一道为近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姓新支出现很早,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虽系传说,却反映了那时已有萧姓新支出现。金、元时期,太一教的创始人萧抱珍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也被要求改为萧姓。这些都可视为古代萧姓新支。到了近现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萧姓新支。这些萧姓新支原本并不姓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于种种原因,而改姓萧氏,之后他们的子女也大都以萧为姓。如萧军、萧红、萧岱、萧殷、萧珊、萧也牧和萧白等。这些萧姓新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23: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萧氏家谱、堂号与家训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其起源相当久远。谱牒产生的根源是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口述口传的世系,是家谱的滥觞。最初的谱牒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封建制度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家谱对于维系和凝聚家族起到重要的规度作用,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谱牒由贵族垄断到与士族分享,最后走向平民化。

萧氏家谱伴随着萧氏家族的发展而发展。在魏晋以前,萧何与萧望之家族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也应该有家谱,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不可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士族门阀制度,家谱成为选才取士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许多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与名人扯上关系,甚至硬搬某位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先。这时的萧氏家族也没有摆脱窠臼,以南兰陵萧氏,特别是南朝萧氏皇族最为明显。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南朝萧氏皇族把族源一直追到萧何,不但如此,还把儒学大师萧望之也拉到了自己的世系里。其谬误不言自明,此种做法的直接危害就是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

隋唐时期,门阀制度有所冲淡,谱牒之学开始向正常化的轨道发展。此时不但政丨府颁定氏族谱志,私家家谱著作也大量出现。据史书记载,文元先生萧颖士曾著《梁萧史谱》,为私家所撰梁皇族萧氏族谱。但由于唐末战乱频繁,并没有任何萧氏家谱流传下来。

唐宋以后,谱牒之学走向了民间,家乘族谱大量增多。但是攀附名人成了修家谱的通病,所以正是基于此,有人认为


家谱最不可信。明清以后编修家谱最盛,不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族均有家谱。解放前,内地仍有不少明清萧氏家谱保留了下来。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大量的家谱或遗失或被破坏,萧氏家谱也难逃劫难。今天流传下来的萧氏家谱计有四百余种,其中二百八十多种保留在台湾,大陆以湖南萧氏家谱最多,《中华姓氏谱·萧》收录湖南萧氏族谱七十三种以上,其次是江西、湖北、安徽等省。另外兰陵萧氏网站还收录了上丨海图书馆馆藏萧氏族谱五十多种。

一个完整的家谱应该包括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等等。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兰陵即是萧氏特殊的标志。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等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如兰陵萧氏既是以兰陵郡而得名,又是因为兰陵是萧氏名门望族的发祥地。

萧氏大家族久人众,随着族人的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兰陵"遂被大多数萧氏族人视为萧氏"总堂号",它代表着萧氏家族的源起,使后人不忘本源。萧氏"总堂号"之下又产生了众多的"分堂号",如河南堂、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八叶堂、同文堂等。"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或以本支祖先、名人的公德事迹和教诲作为堂号。如定汉堂和制律堂则是为了纪念萧何的功绩而命名的。"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兰陵既是萧氏的总堂号,又是萧氏后人公认的郡望。
家训是家谱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家族拟定的一套行为规范的总称。其主旨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训诫后世子孙应该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家训起着约束家族中人言行处世的作用,在传统的宗族教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可以起到法律的作用,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自汉初始,家训著作随着朝代的演变日渐丰富多彩。其中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和"修身"、"齐家"的准则,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治家离不开家训,在传统社会里,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作为在传统社会有着一定影响的大姓氏、大家族之一,萧氏家族也极为重视本家族家训的制定与完善,今天仍有不少家训伴随着家谱一起流传了下来。家训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下面就来看看四川魏家唐萧氏族谱中的一段家训。

父子有亲孝为百行之首,本根既薄,他行可知。诗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又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古言孝莫切于此,人子薄父母即薄天地。凡养亲必及时尽礼,古云椎牛祭墓,不如鸡黍之逮亲存。又必以得欢心为主,不然即一日三牲,亲不下咽,究于养道何益。父母有过,和颜悦色,柔声以谏,善为引导,勿憨直以怒亲,勿非为以辱亲。

君臣有义君臣有义,莫逃于天地,此固谢之而无可谢,亦究之而无可穷者也。孔子日:畏大人朝廷。成恪守勿违,在家奉行典章,出身即是忠臣,且以率土皆臣之道律之。凡急功奉上,不敢有抗,靖共之义,即系于此。

夫妇有别夫妇之道,出于天理之不可解,万化之所从生也。易日: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又日: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矣。夫妇之道,岂得视为泛然。故必以敬为主,情欲无介乎仪容,宴私不形于动静,男子书无故不处私室,女子书无故不窥中门。庶几规模整而家声振矣。

长幼有序兄弟同气也,同气则同体,同体则同情。兄弟不和,外辱必至。谚云:家和福自生,乖戾之家,即是破家之兆。角弓起寡,原不在由其设心不公。为已之意,重溺于妇女之言牢不可破,倾家荡产之祸往往由此为。勿听妇言至伤手足,勿因事构隙致离骨肉。兄友弟恭,家门自庆。语云: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又云:兄弟连枝各自荣,屑小事务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难得来世又弟兄。念之哉。

务要教书俗云:万事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云:书中自有千钟粟。又云:书中自有颜如玉,则光祖宗者在此,裕后昆者在此。必欲光大家门,非读书不可。试看满朝朱子贵,果从何来。即或声名未逮,亦明理可以保家,不读书,就是金银满筐,亦粗浊不堪。

朋友有信朋友乃是五伦。故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稍有不足,皆得而解之,不啻五味之相济也。必推心置腹,勿貌和而中离,勿外亲而内疏,陈雷之义,管鲍之让,古之朋友何如者。然其道,要在于慎择。陈大先生云:损友宜远,益友当亲,交朋友在德义,岂论富与贫,君子若水,久能愈真,小人胜火,终如敌人。谨之哉!

国课早完朝廷赋税,原有定例,上之取下,惟正之供。下之贡上,士庶之分,故凡不急公即为顽民,必早必输,庶不干三尺。

和睦宗族一族之人,原系一人传流而下,臭味自相同也。凡遇大事,不过约赴宗祠讲清,勿生耻眦,小忍各宜,气度从容,勿因些小,即生忿戾,雍穆嘉祥,自至后人,亦效模样,庶不失大家举止。

户纲必振近今人心不古,各执己见,每遇事来,各为其亲。不思既来清事,自要以理为断,即属同根兄弟,必须剖断分明,不得以曲作直,而后人心服,事理清。须知。

一戒淫行谚云:打破纸窗容易补,坏人阴德最难当,兄*人丨妻女寡妇,灭伦乱理,玷污家门,淫恶之报最为不爽,不在己身,即在子孙。不愿族中有此人也。

二戒为盗不肖子弟,日则游手好闲,夜则三五成群,盗窃人物,上玷祖宗,下埋子孙,族中倘有此人,逐出境外,不许归宗。
三戒行凶豪强子弟,籍以年富力强,不遵礼法,专以打架行凶,独不思损伤人命,重则大辟,轻则军徙,且连累多人,破家忘身,务宜猛省。四戒赌博赌博之场可有发家之理,无故将自己家资荡散且尽。昼夜不眠,身子亦不保,惜以用之精神,放荡无忌。此种人,皆戾气所钟,品之最下者,族中宜戒。

五戒私宰牛为稼穑之资,用以作农养人者也。牛竭力以养人,人杀牛以自食,是何诚心。故礼重特杀戮,严私宰。无故自杀,国有常刑,告发朝廷,身家莫保,戒之,戒之。不愿族中有此人也。

六戒酗酒放风无耻子弟,每不自重,辄与比匪之徒,朝夕以平火为事,迨至酒厚,遂生风起祸,大小事件皆由此起,上则辱亲,下则损身,此品之最*者,宜整。

七戒唆讼排难解纷,君子所重,诡诈之人,动以计弄人,以致离人破家尽产,损心丧德,天理不容。我族焉赖此人。

八戒奢侈天地物力有限,小心谨慎,犹惧未继,若精其膏粱,不过一时适口;美其衣服,不过供人叹羡。究竟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自喉而下,藜藿与肥甘何异,以易竭之金钱,任情荡掷,其能保家过代者几人,试自思之。

九戒游惰成丨立之家,由勤俭而得,无故自闲自逸,东荡西游,家丰者固致破散;家贫者必致不堪,岂不为人厌*。宜戒之。

以上节选主要参照兰陵萧氏网站。据介绍,魏家唐族谱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87),板存于万籍堂。从以上的节选中可以看出魏家唐萧氏家训的主要内容:训导子孙遵纪守法、安分守己,严戒争讼、打官司;务本业、禁游手好闲,勤俭持家,刻苦读书;和睦宗族、乡里,孝敬父母、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等。其中除了一些封建糟粕外,大多数内容对今日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四) 当代萧氏分布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繁衍,当代,萧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在我国,萧氏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其比重占全国萧氏的百分之七十;其中东南沿海各省萧氏又占较大比例。

按省份计算,湖南、江西是当代萧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与其他各省相比,萧姓人口在此二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湖南、江鼯的周围省区--四川、湖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

湖南省以衡阳市的祁东县为最,约有萧氏族人四万五千人,萧姓在该县姓氏排序中居第六位,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六之间;再次是邵阳市的洞口县,估计有四万人左右,在姓氏排序中居一位;再次为湘潭、宁乡、新化、衡阳、城步、宜章、娄底、嘉禾、新邵、耒阳等县,人数都在万人以上。

在江西,作为传统萧姓郡望,吉安县萧姓人数仍居全省之冠,在四万以上;泰和、于都、万安、吉水、会昌等县萧姓人口也较多。

当代,萧氏在台湾地区占有很大比例,并且成丨立有很多萧氏宗亲会。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所载,1978年台湾各地户政事务所对所掌握的一千六百九十五万一千九百零四人进行分类统计,其中萧姓人口有十二万八千三百五十人,居姓氏排列第三十位,占统计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六。

萧氏人口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是彰化县、台北市、嘉义县、高雄县、桃源县等。按密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彰化社头、嘉义市区、彰化田中、嘉义布袋、台北三重等。萧姓排名在彰化居第十五位,占全台湾萧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嘉义萧姓居第十六位;南投居第十八位;彰化、嘉义、南投三县萧氏人口占全台湾萧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四。

在海外地区,目前估计有二十万左右的萧氏人口。1946年9月113,在新加坡成丨立了当时东南亚第一个萧氏宗亲组织--萧氏总会。后来在泰国、香港也成丨立了类似的萧氏宗亲会组织。1991年,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萧氏宗亲组织发起成丨立了"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恳亲大会,迄今已有数十个国家的萧氏宗亲组织加入。1993年,第一届国际萧氏恳亲大会在香港举行;1995年第二届国际萧氏宗亲恳亲大会在泰国举行。恳亲会以敦亲睦族、互相交流、互助互利为宗旨。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美国以及秘鲁等地区和国家的萧氏后裔参加了会议。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2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0-3-2 00:01 编辑

南兰陵九世卿族   青史载菁华神韵

--南朝宋皇舅房萧氏家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尤甚。为了躲避战乱,北民大批南迁,山东兰陵萧氏中以萧整、萧卓为首的两支家族,在永嘉之乱后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市一带。这些从山东来的兰陵萧氏的子孙,都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以及被称为"兰陵萧氏"的荣耀感,希望在这里能重建新的"兰陵"。东晋时,官府将萧氏聚集的侨置兰陵县,刘宋时,再次改为南兰陵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萧氏子孙的重要郡望,这里的萧氏子孙被称为"南兰陵萧氏"。

南兰陵萧氏大宗族,在整个南朝都是历史舞台上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们中间诞生过皇帝、太后,诞生过功臣、名将,诞生过士人、才子,其菁华神韵为其他各姓氏无法企及。

南兰陵萧氏以萧整为首的一支被后世称为"齐梁房",以萧卓为首的一支被称为"皇舅房"。"皇舅房"初次登上历史的大舞台始于萧氏的外甥刘裕建宋,萧氏人物在刘宋朝是以皇舅的身份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

这支家族的兴盛始于萧家的一个女儿--萧文寿,萧文寿是刘宋的建立者刘裕的继母。刘裕在位时,尊萧文寿为皇太后,刘裕的儿子即位后,又尊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因此,萧氏一族虽然不是帝室的亲舅舅,但依然深眷皇恩,南兰陵"皇舅房"萧氏也从此飞黄腾达起来。南兰陵"皇舅房"萧氏家族世世相传,代有高官名士,一直延续到唐朝,形成一个令人慨叹的"九世卿族"。


(一) 家族概况


皇舅房萧氏家族是个世系庞大的家族,从萧文寿、萧源之这一代开始,该家族人丁兴旺,并且大部分后代要么是高官显贵,要么是文人才子,代代受人称颂。

据《新唐书》记载:萧氏家族可以追溯到西汉萧望之家族。但是因为没有其他记载,并且当时追溯名人名门为自己家族的祖先成为一种风尚,这种记载不足为信。因此我们仅从萧文寿的祖父开始写这一家族。

萧文寿的祖父名叫萧亮,字保祚,东晋初为侍御史。她的父亲是萧卓,字子略,官任洮阳县令,是开启南兰陵萧氏皇舅房的重要人物。
萧文寿有一个弟弟,萧源之。萧源之,字君流,历任中书黄门郎,徐、兖--的刺史,冠军将军、南琅琊太守。萧源之有个儿子萧思话,他是这一家族的重要人物。

萧思话有六个儿子,个个都在朝为官,尤其是前四个儿子,他们得到朝廷的重用,官位显赫。他的六个儿子分别是萧惠开、萧惠明、萧惠基、萧惠休、萧惠朗、萧惠蓓。

长子萧惠开,善于为政,后有传。萧惠开生子萧睿,嗣父爵位,南齐时被免。

次子萧惠明,颇得世誉,历黄门郎,御史中丞,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后废帝元徽末年,卒官。萧惠明生子际素,在齐朝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在梁朝任丹阳尹丞、南徐州治中。

三子萧惠基,擅长隶书、音律、弈棋,刘宋末年任豫章太守、侍中。齐高帝即位后,萧惠基任职为征虏将军、卫尉,又历守四郡,迁太常、加给事中,朝野称善士。萧惠基生子萧洽,萧洽是个神童,七岁就能背诵《楚辞》,勤奋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文采,善著文章。他在南齐永明时为著作佐郎。南梁时,历任太子中舍人、南徐州治中,迁太府卿、御史中丞,又出为招远将军、临海太守。

四子萧惠休,南齐武帝永明时曾为广州刺史,累官至辅国将军、南海太守、徐州刺史。明帝时迁侍中,封在建安县,赏赐五百户,后又征为右仆射,得宰相虚衔。

五子萧惠朗,擅长骑射,南齐永明时为西阳王征虏长史,行南兖州事,后来因为过失免官。

六子萧惠蓓,南齐时任职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萧惠蓓生子萧介。萧介天资聪颖,自幼博涉经史,文采奕奕,颇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据说,萧衍曾经召集善著文章,颇富文采者在一起喝酒赋诗,萧介表现非凡,"染翰便成,文无加点",萧衍称赞他为:"即席之美"。萧介在南梁时历任太子舍人、吴县令,始兴太守,在任期间,政绩赫然。后来迁侍中、都官尚书,又拜为光禄大夫。萧介子孙满堂,他的儿子中比较著名的有两个萧允,萧引。

萧允,南梁时为湘东王主簿、太子洗马诸职。陈天嘉三年(562)征为太子庶子,又除侍中。后来被北周聘走,任中书侍郎、大匠卿,后来拜为光禄大夫。后人称赞萧允的志操"清虚玄远,殆不可测"。另外他的文章和诗词极佳,当时的人争相赏读。

萧引,天性聪明,反应敏捷,博学善文,擅长隶书,书法极为当时人称赞。他在梁、陈时曾经历任著作佐郎、经部侍郎、中书侍郎、贞威将军、建康令。萧引有个儿子叫萧德言,博涉经史,深为唐太宗器重,曾为唐高宗授经讲业。萧德言有子萧沈,官太子洗马。萧沈子萧安节,官相王兵曹参军。萧安节有三子:萧至忠,萧元嘉,萧广微。其中萧至忠曾经位极宰相,不过他后来参与太平公主谋反,被捕伏诛,籍没全家。

皇舅房萧氏家族到此中落,《新唐书》中有人慨叹道:"九世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叹也已!"

以上人员都是这一家族的长支,萧文寿还有一个堂弟萧摹之,曾经做过丹阳尹,征虏将军。萧摹之有两个儿子,萧斌和萧简。萧斌,历任豫章太守,侍中,辅国将军,青、翼二州刺史。萧简,历任长沙内史,南海太守。萧斌和萧简曾经参与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内乱,后来被杀,诸子家族也遭劫难。

史书记载,这一家族还有一个旁支,有个比较出名的人物萧琛,他富有才学,并且与梁武帝关系亲密,曾做过御史中丞,宣城太守等职。
(二) 长支萧思话家族


1.萧文寿

萧文寿,即孝懿萧皇后。她是南兰陵萧氏萧卓的女儿,成年后嫁给壮年丧偶的刘翘,作为刘家的继室。

刘翘家原是北方侨民,为避乱举家迁到江苏,丧失了土地和财产,也就失去了做地方豪强的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寒族。东晋时期,特别注重门第的高低,寒族很难进入上层社会。刘裕的祖父好不容易熬到了郡太守的职位,而刘裕的父亲刘翘死前才混到郡功曹。

刘翘常年在外为官,萧文寿在家操持家务,管理农桑,抚育继子刘裕和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刘道怜、刘道规。刘裕从小顽皮,常常在外惹是生非,文寿总是耐心教育开导,从不厌弃。刘翘死后,刘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可是萧文寿依然勤俭持家,敦厚教子。因此,萧文寿虽然是刘裕的继母,却深得刘裕尊崇。

义熙七年(411),因为继子刘裕的原因,萧文寿被拜为豫章公太夫人。刘裕被封为宋公、宋王后,又封萧文寿为太妃、太后。刘裕后来称帝,尊萧文寿为皇太后,居宣训宫,封萧文寿的两个亲生儿子为长沙景王、临川烈武王。刘裕称帝时,年岁已高,但是他每天早晨都去参拜萧文寿,从不拖延。

刘裕死后,少帝即位,尊萧文寿为太皇太后

景平元年(423),萧文寿寿终正寝,享年81岁。

萧文寿虽属女流,但她以自己独有的贤惠及智能,把刘家操持的井井有条,备受刘家几代人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为自己的娘家南兰陵萧氏家族奠定了高贵门第,打开了高官厚禄、显爵世家之门。

2.萧思话

萧思话是萧文寿皇太后的侄子,也是南兰陵萧氏在刘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十八岁入仕,一生历经南朝数十年的动荡政治风云,为刘宋王朝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浪子回头萧思话的父亲贵为皇亲国戚,家里有财有势,再加上父亲萧源之对萧思话管教不严,年幼的萧思话就成了个十分顽劣、调皮的孩子。他到十几岁时都没有念过书,不懂礼数,更不懂经史治国的方略。萧思话虽然不曾读过诗书,但是他酷爱音律、骑射。天资聪颖的萧思话在音律、骑射方面有很高的水平。无畏无惧又不受礼数拘束的幼年萧思话,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常搞些恶作剧捉弄周边乡邻。比如,他经常爬上屋顶,骑在栋梁上,敲打细腰鼓,搞得别人家鸡飞狗跳;他为了显示自己射术精湛,不断射击乡邻的家畜。年幼的萧思话以为大家都会夸奖他"聪明绝顶,射术精湛",却不料乡邻敢怒不敢言,都在心里将萧思话看做一个飞扬跋扈的恶少。随着自己渐渐长大,萧思话发现大家不仅对他没有赞誉,还都把他当作祸害,他极度伤心,决定痛改前非。

萧思话在此后的许多年中,再没有整日骑射、弹琴,而是安下心来读书学习。几年后,聪明的萧思话就已经学有所成,不仅在音律和骑射上大大进步,更上了一层台阶,在书法上也是收获颇丰,尤其是擅长隶书。这时候的萧思话真正得到了大家的赞誉,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英勇少年。当时,宋高祖刘裕见到萧思话后,大加赞赏,称他为"国器",即国家的栋梁之才。

初踏仕途刘裕见到萧思话后,非常欣赏这个英武少年,于是任命只有十八岁的萧思话为琅砑王大司马行参军,后来又转为相国参军。不久,萧源之去世,萧思话辞官回家为父亲守孝。孝期满后,又被拜为羽林监,领石头戍事。高祖还令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即封阳县侯。不久,萧思话又被任命为宣威将军,做彭城、沛两郡的太守。

这时的萧思话可谓是春风得意。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即位后,改元元嘉,即为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当时的名臣谢晦主管荆州,久闻萧思话贤能,请他去荆州辅佐自己,做司马一职。年轻气盛的萧思话对此不屑一顾,推辞掉了。

元嘉五年(428),萧思话升为中书侍郎,仍然督管青州、徐州东莞(今山东莒县东北)的军事,后来又迁为镇武将军、青州刺史,这时的萧思话年仅二十七岁。当时,有司马朗之、元之、可之兄弟在东莞聚集人马,企图反叛。萧思话就派北海太守萧汪之去平定他们,萧汪之不辱使命,很快剿灭了司马的余党。当时人都称赞萧思话年轻有为,腹有诗书,胸有韬略。元嘉七年(430),宋文帝决意北伐。他先派田中将军田奇出-使:魏。田奇对拓跋焘说,河南原来就是宋的土地,被你们侵占许久,现在我们要收复河南、河北之地。拓跋焘大怒,说:"我生下来,头发还没有干时,就知道河南是我们的领土了。你们休想得到它!"田奇回宋如实报告给宋文帝,宋文帝便开始部署攻打北魏的方略。他派右将军到彦之率领五万大军,统领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北攻,又派骁骑将军段宏率领精兵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领一万兵马跟在他后面,后将军长沙王义欣则将兵三万作为机动部队。

于刘宋的这次北伐,北魏的汉丨人权臣崔浩建议,应该以退为进,首先避开刘宋的锋利,"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拓跋焘采纳了崔浩提出的建议,他以河南四镇(金墉、虎牢、滑台、确礅)的兵马较少为由,命令诸军收拢兵马,撤离四镇,返回北部。这样北魏就给刘宋留下了一座座空城。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宋军乘虚而入,到彦之令诸将领分守诸城,司州、兖州为宋所据。宋军大喜,以为北伐胜利在望。只有少数将领认识到北魏的计谋,可是这种少数意见左右不了全局。

果然,八月间,魏开始转退为进发起反攻。拓跋焘派冠军将军安颉率领诸军,进攻宋军主力到彦之部。两方交战,宋军大败,兵马死伤甚重。接着,拓跋焘又派人攻打金墉,不久,洛阳、虎牢全部转到北魏手中。到彦之被打败,无力再战,引军到历城,焚舟弃甲,步趋彭城。

当时,萧思话被任为竞陵王义宣左军司马、南沛郡太守,他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听到北魏开始反攻.,到彦之即将回师。萧思话便开始部署守卫,他派刘振之戍守下邳。后来,到彦之果然狼狈败回,萧思话以为魏军肯定会很快进攻宋,而自己的军马绝对不足以抵抗魏军,于是他决定放弃守卫,弃城逃到昌。萧思话逃走后,刘振之跟着也逃走了。可是,北魏因为连年攻打柔然、西夏,国力不支,根本无力伐宋,所以,夺回河南土地后,并没有跟着进攻青州、徐州等地。北魏虽然没有攻进来,但是百姓却非常惊惶,放火烧了东阳城内的积蓄。

宋文帝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恼火,下令将萧思话带到廷尉问罪。原本是打算将他升为竞陵王义宣左军司马、南沛郡太守,现在仍然让他留在青州。年轻的萧思话现在正是霉运当头的时候。他在青州时,有一个经常使用的铜斗,平常用完后就将铜斗倒扣在药厨下面。有一天,萧思话拿铜斗,却发现下面有两只死掉的麻雀。大家都在猜测肯定是下人没有将铜斗扣严,这两只麻雀进去抢食吃,不觉间争斗的太过激烈,致使铜斗完全扣在了地上,于是两雀只有共同死在铜斗下了。萧思话最后说了句:"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不久这句话传到了文帝耳朵里,文帝认为萧思话在影射北伐,对萧思话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非常不满,下令将他关在监狱中。

刚刚踏上仕途的萧思话,还没有经过太多的历练,遇事总是不假思索,老练不足。这些挫折、打击应该算是对萧思话的磨炼,使富有才干的他办事更加稳妥,以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就功名。

平杨难当益州在刘宋的西部边陲,*近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益州地区产铁,有许多百姓都是*铸铁卖铁器为生。当时的益州官员,横征暴敛,伤政害民。他们设置了官冶,垄断了冶铁业。官府垄断冶铁业后,禁止百姓私自铸铁,致使大量百姓失业,而官府生产的铁器非常昂贵,使农民无力耕种。于是,在益州附近产生大量的流民。其中有的流民就直接逃到当时氐族人生活的仇池,仇池首领接纳他们中的一些人,企图利用他们攻打刘宋,抢夺财物。

元嘉九年(432),仇池遇到了灾荒,人民饥困不堪。而相邻的益州和梁州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仇池首领杨难当便想利用这次灾难,抢劫刘宋的财物,甚至攻占刘宋的土地。后来杨难当与梁州刺史甄法护起了矛盾,趁机起兵攻宋。

宋文帝想趁此机会给自己的龙虎之将萧思话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便下令从牢狱中放出萧思话,任命他为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还没有动身就听到甄法护已经弃城逃走,梁州城内所有兵马已经走散。萧思话派建威将军萧讳率领五百人率先进入梁州,在途中收拢散失的兵马。萧讳沿路收拢,得精兵千人。

元嘉十年(433)正月,萧思话大军进驻礅头。杨难当在汉中烧杀抢掠后,携带抢劫的财物西归,留下他的辅国将军赵温守梁州,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萧讳打算派阴平太守萧坦进攻黄金,他发现黄金与铁城相邻,二城相距仅一里,况且守城的人就是薛健的副将姜宝。他想如果进攻黄金,铁城肯定会相救,必须同时做好对付二城的准备。于是,他下令将黄金与铁城的道路用砍倒的树木堵塞住,让他们互相之间不能相救。萧坦迅速攻下了黄金和铁城。

二月,杨难当军营部署攻宋。赵温率领薛健、宁朔将军蒲早子来攻打萧坦的大营。萧坦英勇无畏,鼓励战士奋勇抵抗,大破赵温的军队。这次战役萧坦军虽然受到很大的创伤,但是却大灭杨难当部的士气,从此每次交战,几乎总是宋军胜利。萧坦在黄金驻扎稳固后,萧汪之和裴方明都率兵来到黄金。
在此之前,萧思话曾经派遣行参军王灵济率军出洋川,进攻南城。南城由伪陵江将军赵英驻守,王灵济一举击破了南城,生擒赵英。然后,王灵济也率兵驻进黄金,与萧讳会合。

三月,萧讳率领众军进据峨公固。这时杨难当派他的儿子和将领赵温、蒲早子以及左卫将军吕平、宁朔将军司马飞龙,率领一万多名步兵,跨汉津驻扎,中间建立一座浮桥,两军相合共同攻打萧讳。这些兵马将萧讳的大营包围了数十重。两军交战,短兵相接,弓箭都派不上用场。当时,杨难当一方的军队士兵都穿着皮革做的衣服,宋军的矛和短刀对敌人构不成威胁。于是萧讳下令将长槊截成数尺长,作为兵器。由几名士兵手持长槊,后面的士兵用大斧头锤击,这样长槊一下就能穿透十余名敌人的身体,宋军威力大增,杨难当部下无力抵挡宋军的反击,大败而归,退保大桃。这年的闰月,萧讳和裴方明的军队一起到达,龙骧将军杨平兴、幢主殿中将军梁坦率领弓箭手继续追击杨难当的余众,杨难当军队又一次大败而归。

自此杨难当部属再不敢在汉中抢劫财物,这次征讨杨难当的战役大获全胜。宋文帝给萧思话加官晋爵,封为宁朔将军,其他将领也都各有所得。助帝北伐宋文帝在位期间,南北双方保持了长达二十年的和平,双方经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此时,双方君主又想统一天下。刘宋方面,宋文帝"欲经略中原",许多大臣也是跃跃欲试,萧思话坚决不同意北伐,多次向宋文帝提意见。

可是,宋军还未还击,拓跋焘就抢先一步,于元嘉二十七年(450)春天,亲自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南征刘宋。北魏军把宋边境的悬瓠(今河南汝南)层层包围。宋文帝正式下令北伐,萧思话率领精兵三千,赶往彭城助阵。北魏军昼夜攻城,搭起云梯临城而射,矢如雨下。宋军以一挡百,杀敌无数,双方相持不下,北魏军只好解围而去。

四月间,拓跋焘见久攻不下,就率军北还,企图积蓄力量进行更大规模的进攻。可是宋文帝对北魏的撤军判断失误,认为是北魏实力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没有做好完善的防御措施,反而立即兴师北伐,企图建立奇功。宋军精锐倾国出动,东西并举,声势浩大。宋军攻下确礅,令沈庆之驻守,王玄谟进围滑台,柳元景等将兵出弘农,大军进迫虎牢。拓跋焘率兵救滑台。双方展开激战,最终刘宋遭到惨败,北魏军队一直攻打到刘宋境内的瓜步(今江苏六合)。面临亡国的宋朝内外戒丨严,百姓纷纷组织抗战,在宋军严密的防备下,北魏无力攻克,后方也不稳固,于是解围而去。经过这次战争,宋土一片残破,但是北魏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元嘉二十九年(452),刘宋再次组织征讨北魏的战争。萧思话的兵马以及崔训和胡景世的青州军到达确礅,分三道进攻。

可是,当天夜里北魏军突然出现,放火烧了崔训和胡景世的大营和进攻的兵车,后来又毁掉崔训的攻道。这次部署始终没有一点进展,萧思话前来督战,见当时的情况后,下令各军退师。又攻打了十八天,始终不见成果,无奈退兵还历下。崔训被杀,张永、申坦下狱。萧思话被贬官到翼州,后来萧思话又被江下王义恭参奏,被免官。

北伐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南北经济实力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因素,宋 、军战败并不能简单归为将领无能,萧思话的英勇和智慧也并不能因此抹煞。

帝遇恩隆萧思话这个人并不是个简单的赳赳武夫,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萧思话书法很棒,他当初学书法于羊欣,下笔绵密娉婷,当时有"凫鸥雁鹜游戏沙汀"之比,至于行草之工,则有"连冈尽望,势不断绝"之妙,其风流媚好,殊不在羊欣下。另外他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弹琴。宋文帝本人也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因此与萧思话非常投机。两人除了公事朝见,还有不少私下的交情,《南史》中曾经记载了以下几件逸事。

元嘉十四年(437),萧思话被任职为临川王义庆西长史、南蛮校尉。宋文帝将一副弓箭和一把古琴送给萧思话,并且亲手写了一封信:"丈人(尊称)顷何所作?事务之暇,故以琴书为娱耳,所得不日义邪!眷想常不忘情,想亦同之。前得此琴,云是旧物,亦有名京邑,今以相借。因是戴颢意于弹抚,响韵殊胜,直尔嘉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先所常用,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这是宋文帝得到一把古琴,认为只有萧思话这样的人物才会真正欣赏这把琴,因此将琴送给萧思话,顺便把自己年轻时经常使用的一副上好弓箭一同送去,由此可见,萧思话在宋文帝心中的地位之高。
元嘉二十四年(447),萧思话此时为左卫将军。有一次,宋文帝和萧思话一起登钟山北岭,登到半山腰时,见到一块大而平的石头,石头旁边有清泉汩汩流淌,意境非常美妙。宋文帝意兴大发,请萧思话在大石头上盘膝抚琴,音韵袅袅,良久不绝,文帝非常高兴,赐萧思话用银杯饮酒,还说:"相赏有松石间意。"

像萧思话这样能够得到皇帝如此恩遇的人,是不常见的。这与宋文帝本人的意趣爱好有关,当然也离不开萧思话本身才能出众,这才是他得到皇帝隆遇的原因。

知恩图报宋文帝晚年常常有病,传位之事就显得特别敏感,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有文帝的亲弟弟义康和文帝的太子刘劭。

当时有许多大臣暗中支持义康称帝,但是都被宋文帝找个机会诛杀或平息了。元嘉二十八年(451)拓跋焘大军南征,屯军瓜步(今江苏六合)城下。当时人情汹汹,文帝怕有人趁机奉义康为乱,在太子和一些大臣的坚持下,赐义康死。

宋文帝的太子刘劭,"好读史书,尤爱弓马。......意之所欲,上必从之"。太子刘劭是文武全才,自幼为文帝所喜爱。后来,文帝北伐,太子不同意,从而与怂恿文帝北伐的大臣江湛、徐湛之结下仇怨。自元嘉二十八年(451)起,父子之间开始有了隔阂。再加上有人从中作梗,告发太子搞巫蛊诅咒文帝早死,文帝遂起了废太子之心。太子刘劭被逼无奈,调动兵马杀进宫中,杀了文帝和他的宠妃,以及江湛和徐湛之等人。

事成之后,刘劭召集文武百官,妄称江湛、徐湛之弑君,自己已经诛杀罪臣,于是穿好龙袍,登上皇位。大臣见事情已经这样,只能暗地里悲痛,另图为宋文帝报仇的方法。

刘劭为了巩固皇位,派沈庆之杀武陵王刘骏。沈庆之到达武陵王住处,不仅没有杀刘骏,反而劝他能够举起大旗,号召天下贤臣为宋文帝报仇,诛杀元凶。刘骏也意识到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是人心所背,并且刘劭势力并不是很大,于是就听从沈庆之的建议,举旗讨伐元凶刘劭。

刘劭听到武陵王起义,就调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徐、兖二州刺史,起张永为青州刺史,平息叛乱。萧思话不奉刘劭的命令,率领兵马起义应刘骏。他给武陵王刘骏写信道:太子刘劭暗中杀害文帝,"此实天地所不覆载,人神所不容忍,率土民氓,莫不愤咽,况下官蒙荷荣渥,义兼常志"。他和辅国将军申坦、龙骧将军梁坦率领精甲五千,水陆齐下投*武陵王刘骏。经过一场战争,刘劭兵败被杀,武陵王刘骏即位,称宋孝武帝。

孝武帝即位后,立即提拔萧思话为散骑常侍、尚书左,萧思话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尽臣子的责任,坚决不从,于是改为中书令、丹阳尹,常侍如故。萧思话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文帝报仇雪恨,尽了自己的职责。

孝建二年(455),萧思话得病去世,享年五十岁,谥号为穆侯。萧思话此人多才多艺,有文韬富武略,并且他爱才好士,深得人心,他在为官期间,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也没有做过辱没名节之事,为南兰陵萧氏挣得清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萧惠开

萧惠开是萧思话的长子,曾经历任益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萧惠开素有大志,清高自负,刚烈威严,但是性情怪异,与人不和,为世人难容,平生不得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郁郁而死。

个性怪异萧惠开少年时期,很有风采气势,在父亲的教诲下,涉猎文史,才华出众,做秘书郎时,所写文章能与名家之作相聘美。萧家贵为皇亲国戚,萧惠开却从不骄奢浪费,在吃穿住用上一切从简。

但是正因为萧惠开太有才气,致使他形成了一种极度清高自负的性格。萧惠开的爱好兴趣与同龄人多不相同,他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向来视若无睹。他与同学或同僚在一起共事三年竟然从没有跟别人说过一句话,他的外祖父光禄大夫刘成曾经告诫他:"你是皇亲国戚家的孩子,应当顺应当今的一些时尚风俗,与众人建立交情。不能太过乖张,与人相异,这样会引起众人的非议。"萧惠开回答道:"我也知道能使人与人之间达到相互友善的,莫过于慈和善。但是,很不幸我天生性情耿介,内心认为与泛泛之辈交往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倘若硬与他们周旋,我恐怕会'画龙不成',反倒与他们产生误会和矛盾。"后来,萧惠开转做太子舍人,与汝南周朗相识,周朗也是个个性怪异的人,两人以偏奇相赏,交情非常深。萧惠开性情率真,做事都是率性而为,从不介意世俗的观点。他的父亲萧思话去世后,萧惠开非常悲痛。为了表示自己怀念父亲的心意,他就为父亲修建了四座寺庙。它们分别是:南岸南冈下,名日禅冈寺;曲阿旧乡宅,名日禅乡寺;京口墓亭,名日禅亭寺;所封封阳县,名日禅封寺。萧惠开富有才华,心中素有大志,可是他性子刚烈,经常惹是生非,因此政治际遇不佳,心中大志始终不能施展。后来他常常给人说:"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天也。"萧惠开心中忿忿不平,为了表示自己与凡夫俗子的不同,将他所住房屋前面的花草全部铲除,另外种上白杨。性情刚烈萧惠开不仅个性怪异,与常人不同,而且性情特别刚烈,凡事都不肯服输,不肯低头,即使是点滴小事,他也必须为自己争口气。孝建元年(454),萧惠开从太子中庶转到黄门侍郎。有一次,大家在讨论徐冲之的事。当时的宠臣何偃说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随声附和,萧惠开不肯屈服于何偃的势力,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与何偃起了争执。何偃对他非常厌恶,暗地里让自己的人上书弹劾萧惠开。萧惠开知道后不等皇上做出定论,就上书请求解职。他上书说:"陛下不嫌臣愚蠢,令我做近侍。我见徐冲之被何偃罢黜,心中不平,为他争辩几句。但是,何偃恃恩使贵,令人弹劾我,可是,我不知自己有何罪,不愿受辱,请求圣上免了我的职位。"当时何偃正受皇帝宠爱,萧惠开的上书令皇上非常不满,本来要处罚,鉴于萧惠开身体有病,只是免了他的官。

惠开的父亲萧思话向来恭谨,行事稳妥有分寸,操行与萧惠开完全不同。平素见萧惠开办事偏执怪异,就出言指责教诲。这次萧惠开惹下大乱,萧思话非常生气,令人将他打了二百大板。

萧惠开曾经带领一批人一同去益州做刺史,后来朝廷令张悦去益州,让萧惠开回京,萧惠开带去的幕僚中,有人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益州做官,不愿回京。萧惠开就逼着他们回京,还说:"随我者,岂可为张悦作西门客邪!"后来萧惠开被任命为南东海太守。当年会稽太守蔡兴宗到会稽赴任,此时萧惠开请假从京口赶回家,两人的船在曲阿相逢。萧惠开原先与蔡兴宗名位相当,可是交情不好,想着蔡兴宗不会来拜见自己。于是,他命令自己的部下:"全力开船,如果蔡兴宗派人来问这是谁的船,你们都不要回答!"萧惠开素来非常严厉,他的部下都惟命是从。没多久,蔡兴宗果然派人来询问,却见这些船上的力夫,竞如没有听见一样,没有一个回答的。惠开治蜀萧惠开是个特别严格的官吏,在各地为政都留下了威名,后来宋孝武帝将他调为御史中丞。宋孝武帝对刘秀之说:"惠开从前在宪司时,严格执法,不畏权贵,我很是欣赏他呀!将他授为御史中丞,应该会很称职的。别说百官,就是我看他几眼也觉得很震撼。"可惜不久萧惠开的母亲去世,惠开辞官。孝期满后,又调为益、宁二州刺史。
萧惠开素有大志,现在到了边疆打算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召集大批有志之士,向他们述说自己打算收复边疆之地,开拓国土,征收租赋。因为萧惠开擅长表述,大家都很受鼓舞,表示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于是,他们开始在四川大张旗鼓的干起来,企图建立一番事业。

萧惠开为政素来威行禁止,再加上他为了在四川干出一番大事业,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更是爱用威刑,从严治蜀。蜀民却非常痛恨他这种管理方式,称萧惠开为"卧虎"。

当时朝廷中发生了变故。孝武帝死后,他的儿子子业即位,子业是个非常残忍的人,他在位仅一年有余,就杀了他的叔父江夏王刘义恭和他的四个儿子,大臣柳元景和他的八个儿子、六个弟弟以及若干侄子,大臣颜师伯及其六个儿子。并且子业对待大臣像对待奴隶,说打就打,还把他的几个叔父聚在宫中,任意侮辱。后来宫廷内外,忍无可忍,发动政变杀掉子业,让子业的叔父湘东王即位称宋明帝。

这时,晋安王刘子勋听到朝中有变,湘东王即位,起兵反叛,企图能胜过湘东王,自己来做皇帝。晋安王尚有名望所在,因此各地将领纷纷起兵响应晋安王。萧惠开在四川,听到这件事情后,召集将领说:"湘东王是太祖的儿子,晋安王是世祖的儿子,无论哪一个继承皇位,都在情理之中。刘子业虽然昏暴,却是世祖的后嗣,他虽不能继续主持国事,却还有很多弟弟。我受世祖的恩宠,应当遵奉子业的弟弟晋安王刘子勋。"将领们都同意萧惠开的说法,决心支持晋安王称帝。萧惠开就派遣巴郡太守费欣寿带领五千人顺江东下,准备去支援晋安王。

虽然,局势刚开始对晋安王很有利,但是中央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又从容备战,最终平定了大部分晋安王的势力。当时四川境内的百姓听说"费欣寿败没,程法度不得前",于是本就不满萧惠开统治的四川百姓合围成都。成都内部有蜀兵,也有朝廷的士兵,萧惠开对蜀兵不放心,将他们全部赶出城,自己率领朝廷兵与四川百姓相抗。

后来,晋安王的势力又遭到削弱,浔阳已经被中央拿下,这些四川百姓作战更加英勇,他们奋勇向前,争先恐后的攻打成都,人数多时竟达到十余万人。萧惠开却镇定的指挥战斗,每次出战都能获胜。宋明帝的中央军终于完全平定了晋安王的反叛势力,宋明帝听说了四川的情况,就派萧惠开的弟弟萧惠基带着圣旨赶赴成都,赦萧惠开无罪,令其平定反叛,归顺朝廷。可是,当地的百姓在一些人的鼓动下,不让萧惠基进城,萧惠基率领部曲击败城外的兵马,才得以进城宣告赦令。于是,萧惠开平定叛乱,归顺朝廷。

不久,明帝派宝首水路慰劳益州,但是宝首为了给自己揽功,打算平定四川。于是,他到益州后,煽动四川人造反,一时叛军四起。萧惠开看透了宝首的居心,打算攻打宝首,他的将领对他说:"慰劳使远至,我们没有见面就攻打他,怎么显示我们归顺朝廷的心意呢?"萧惠开说:"现在我们与朝廷的路已经断绝,倘若宝首诬陷我们不奉朝旨,我们又怎么表明内心呢?现在我们打通道路,见到皇上自然可以表达自己的诚心了。"

于是,萧惠开派遣永宁太守萧惠训、别驾费欣业率领万兵并进,与宝首作战,最终生擒宝首,囚于成都县狱。消息传到京师,明帝令萧惠开押送宝首到京城,萧惠开见到明帝,明帝令他解释原因,萧惠开大义凛然,朝中大臣都非常惊恐不敢正面看他,萧惠开从容自若,回答明帝说:"臣唯知逆顺,不识天命。非臣不乱,非臣不平。"明帝欣赏他的勇气,要加官,萧惠开不接受,又回到益州。不久,还是被召回京城。

萧惠开素有壮志,可惜他性格和际遇不佳,满怀壮志终生未酬,最终含恨而死,死时年仅四十六岁气萧惠开一生没有立下功业,他的品德操守也不足名垂青史,但是他曾经说过:"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天也。"这种执著追求理想的壮志却令人慨叹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三) 从支萧斌家族


萧思话有一个堂弟萧摹之,他曾经历任丹阳尹,追赠征虏将军。萧摹之有两个儿子,萧斌和萧简。二人后来都参加太子刘劭杀文帝一事,最终兵败被杀,全家遭难。

1.萧简

萧简历任长沙内史,广陵王刘诞被派到广州时,以萧简为安南谘议参军、南海太守。东海王刘棉代刘诞治理广州,萧筒仍为前军谘议,太守。后来,萧简也参加太子谋反,最终被杀。

2.萧斌

萧斌,很受宋文帝欣赏,曾经做过彭城王义康镇豫章,大将军谘议参军,豫章太守,南蛮校尉,侍中,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曾经跟随文帝北伐,后来却参与了太子刘劭杀文帝的事件,太子失败后,萧斌作为一个主要参与者,全家惨遭灭族。

北伐名将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再次决定北伐。因为萧斌颇富军事才华,令他统率王玄谟等众军。萧斌善于部署,他派崔猛与参军傅融分别攻打乐安和确礅,因为乐安水道不通,久攻不下,萧斌及时作出决策,让他一人同时攻打确礅,攻下确礅后,他又派将军崔猛去乐安攻打青州刺史张淮之,张淮之最终不敌,弃城逃走。紧接着,萧斌又派将领围攻滑台,久攻不下,无奈之下退守历下。

元嘉二十八年(451),有个名叫司马顺则的人自称是东晋王室的近属,在梁邹城聚众起义,号称齐王。不久又有和尚司马百年称安定王,同司马顺则一同作乱,又有秦凯之、祖元明等各据村屯起义以应司马顺则。当时,乐安、渤海二郡太守崔勋之出州办事,司马顺则就趁机攻打乐安,崔勋之的司马曹敬会率兵马英勇抵抗,但是最终不敌,被迫出走。

萧斌知道后,立即派崔勋之率领济南、平原二郡太守申坦、长流参军罗文昌等诸军讨伐司马顺则。几番攻打,始终攻占不下,于是崔勋之等才明白城内军士都被逼降服了,因此久攻不下。萧斌又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庞秀之总统诸军。

当时,祖元明又占领安丘城,萧斌派振武将军刘武之及军主刘回率领精兵千人,讨伐司马百年,最后把司马百年斩首示众。起义的民众看到司马百年兵败被杀,有些就想放弃起义,归顺朝廷。罗文昌趁此机会派道连潜到城内,诈称投降,暗地里却用高官厚禄鼓励部分将士归顺朝廷。于是城中有个首领李继叔出城归顺,城中军心动摇,局势大乱。萧斌令将士们一鼓作气四面围攻,当时形势非常激烈,"冲车所冲,辄三五丈崩落"。并且有人在南门楼上垂下一根绳子,把门外的士兵吊进去。城内的人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首领司马顺则已经被斩首了。

帷幄谋臣太子虽然向来受宋文帝喜爱,但是元嘉二十八年后,二人之间生了罅隙。后来又发生太子做巫术诅咒文帝早死的事件,文帝要废太子,太子决定先发制人,谋划杀文帝自己即位。

于是,太子与自己的幕僚商议好如何假冒圣旨,如何率军进宫杀文帝,如何称帝等事情。紧接着,太子趁夜召集起自己平素所养的两千多名士兵,令他们持刀披甲,准备进宫讨伐叛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召来前中庶子、右军长史萧斌,左卫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积弩将军王正等人。太子说:"我有一件大事要告诉诸位。"说完就离座朝萧斌等人拜了又拜,起身时已经是泪流满面,痛哭失声,众人都是大惊失色,赶忙扶起太子。萧斌等听太子说完后,异常惊恐,但是料到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决定背水一战,便答应为太子效劳。

天还没有亮,太子就穿好衣服,令萧斌坐在自己车中,乘坐着画轮车进宫。守门的士兵告诉太子依照旧制,太子的兵马不准入宫。太子说:"我受圣上的诏书,前去讨伐叛贼。"于是,太子的兵马全部进宫。进宫后,太子坐在东堂,由萧斌手持大刀在一旁守护。太子的幕僚张超之闯入殿中,杀死文帝和大臣徐湛之等,又连续杀了宫中的许多侍卫、太监、妃子等。太子召集大臣说文帝被叛贼徐湛之、江湛所杀,自己已经诛杀了叛贼,紧接着就急切地举行了即位仪式,改元太初,给官员加官晋爵。

不久,天下臣民不服,各地义军四起,朝中就有许多大臣纷纷起兵拥护武陵王刘骏。形势已经非常危急,可是太子却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认为自己必定可以轻易平定叛乱,大有轻敌之心。萧斌劝道:"武陵郎二十少年,能做出这般大事,殆未可量;况且敌方中沈庆之谙练军事,柳元景、宗悫屡次立功,他们绝对不是无能之辈,万万不可轻敌。如今您人心未离,应该勉力一战,若端坐台城,如何能久持?"太子不听从萧斌的建议。后来,果然如萧斌所料,太子这边的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失败。太子、萧斌等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萧斌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四) 旁支萧琛家族


萧琛的祖父是萧僧珍,曾经做过刘宋朝的廷尉卿。

父亲是萧惠训,曾经跟随萧思话的长子萧惠开去四川,任职永宁太守。齐朝末年为巴东相,后来梁武帝起兵,齐和帝逃至荆州即位,惠训坚决支持齐和帝,与巴西太守鲁休烈以郡相抗。梁武帝平定建康城后,萧惠训才归降于梁。梁武帝宽宥了他的抵抗,任其为太中大夫,卒官。

萧琛,字彦瑜,萧惠开的堂侄。萧琛小时候,聪明灵气,富有文采,又能说善辩。萧惠开一见之下,就非常喜欢他,摸着他的背说:"长大后,必定会光宗耀祖的!"

萧琛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不仅满腹经纶,他还善于将自己的学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萧琛初踏上仕途时,只是个齐太学博士。当时王俭当朝,萧琛年少,王俭尚不知道萧琛的学识,因此未曾重用过萧琛。萧琛想自己满腹经纶,一定要让当朝者知道。于是萧琛在王俭举行宴会时,穿着虎皮靴,拿着桃枝拐杖,径直坐在王俭的座位旁边。王俭见身边坐着一个怪异的人,就跟萧琛攀谈起来,一谈之下发现萧琛果然是个人才,决定给予重用。后来,萧琛做到丹阳尹,又为主簿。

永明九年,北魏与齐通好,萧琛奉命出使北魏,回来后拜为通直散骑侍郎。不久北魏派李彪来出使齐。齐武帝设宴款待魏使,令萧琛作陪。在宴会中,萧琛举起酒杯以个人名誉劝李彪喝酒,李彪不从,他说:"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在座各位都以为萧琛丢了脸面,肯定会恼怒,而萧琛却丝毫不恼怒,他答道:"《诗经》里不是也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嘛!"李彪欣然一笑,举杯饮下。大家也都叹服萧琛的气度和幽默。

萧琛与齐武帝有旧情并且关系非常好,因此每次朝宴,都按照从前的规矩接见萧琛,萧琛也一直把齐武帝视为良友,不曾有太多的敬畏。有一次,萧琛犯了武帝的偏讳,也就是说了武帝名字中的一个字,武帝面容一沉,就要发作。萧琛从容对道:"二名不偏讳。陛下又何必太在乎呢?"武帝说:"各有家风。"萧琛又辩解道:"那按照礼制,我也不曾犯了忌讳呀!"还有一次,萧琛在皇上的朝宴上喝醉了,伏在桌子上睡觉。武帝见状,想逗逗他,就抓起一颗红枣投向萧琛,萧琛醒后,就抓起一颗栗子投向皇上,正打中武帝的脸。武帝一见身旁还有御史中丞,就动怒说:"这里还有其他人,你竟然敢这样投我,违背礼制了吧?你还有什么说的?"萧琛就说:"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报以战栗?"武帝最终还是被他的才思敏捷逗笑了。

武帝经常称呼萧琛为宗老,萧琛也是按照从前的习惯称呼武帝。萧琛曾经写诗道:"早迄中阳,夙忝同阑,虽迷兴运,犹荷洪慈。"武帝见后,又回写了一首:"虽云早契阔,乃自非同志。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可见,萧琛是真正的把武帝当作朋友,萧琛也是个不拘于俗务的真正率性的人。萧琛经常说;"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唯书籍不衰。萧琛的确是个精通诗书的人。他无欲无求,性情淡薄,每做一件事总是很投入,总是陶然致醉。他死前给自己的儿子写了遗书:"与妻同坟异葬,祭以蔬菜。葬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他死后,许多人给他送葬,哭得甚是悲痛。萧琛谥号平子,这个字也是他一生心境的写照。

萧琛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政绩,但是留下了自己的一部数十万字的文集,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以及其他文集。

萧琛的儿子萧游,位至少府卿。萧琛有孙子萧密,字士几,像萧琛一样自幼聪敏,博学有文采,位至黄门郎,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3:53 , Processed in 0.1216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