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时报:创造条件让网络批评 来源:人民网
在很多时候,民间的网络和官方各有一套语言体系,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并不交叉。然而这两条轨道也有接轨的时候,比如,去年7月常州一网友在网上发帖骂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今年3月,常州市环保局同样通过网络发帖,对这名网友发动“人肉搜索”。3月15日,该网友“认真”获得了常州市环保局长周斌送上的2000元“网络监督奖”。
不是所有的接轨都这么愉快。网络每天都有沸沸扬扬的声音,有理念的碰撞,有汹涌的民意,也有理性和冲动的矛盾。它成就了很多奇迹,也让很多人不知所措,其中包括一些官场的官员。
极低的传播成本,极高的传播速度,让网络迅速成为中国社会的“第三只眼”,官场现形记尤其频频上演,而在一些官员眼中,这无异于洪水猛兽。青年王帅网络举报其老家政府违法征地遭到灵宝市网警跨省追捕,内蒙古男子吴保全因为网上发帖批评政府违法征地被两次“跨省追捕”。而网络爆发出的强大舆论力量也终于成为“躲猫猫”、“70码”的谎言终结者,“临时性强奸”、“钓鱼执法”的真相揭幕者;也让“抽天价烟”的房管局长、质问记者“替谁说话”的规划局长无处藏匿他们的言行。
最初的碰撞不仅激烈而且付出了代价。有时候,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也有捕风捉影不时发生,但无论如何它的监督反腐效果强势已经让人们无法忽视,让政府也开始空前地重视。官员们试着接近网络,沟通民意,寻求一种官民融合。
网络监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政府的责任应该是不断规范和健全网络监督反腐的体制机制,如何应对网络上爆发的突然事件,非常考量官员的为政智慧。不少官员已经看到了这点:一味的漠视、压制和打击不仅无法息事宁人,相反很多事件正是由于处理不当而愈演愈烈。与其堵,不如疏;与其置若罔闻,不如附耳倾听;与其压制打击,不如积极沟通,寻求解决之道。
常州市环保局的案例可以看出,政府不回避问题积极应对,网络民意和政府工作完全可以有愉快的接轨,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犹在耳边,希望“愉快的接轨”更多。(本报特约评论员白岭)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