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喽,鲜鱼活虾!”记者近日驱车来到海安县雅周镇东楼村通亚河畔时,只见身穿橘黄色马甲的卢义道撑着小船边打捞河面漂浮物,边起获头一天下的鱼虾笼子。看到笼内鱼虾活蹦乱跳,水花四溅,老卢乐得眉开眼笑,水乡的早晨也随之“鲜活”起来。
不远处的岸边,竖着一块河道保洁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卢义道的名字。
“通亚河过去是黑水沟,县里花了大力气治理。如今河通了,水清了。我的任务就是保持这段河道的清洁。”57岁的卢义道是东楼村11组村民,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两年前他被镇上雇为河道保洁员,负责约1公里长的河段保洁。每天,他工作3个小时左右,打捞河里漂浮物等垃圾,每月能拿到1500多元工资。
“岸上拿工资,水里还能捞‘外快’呢。”卢义道指着刚捕获的鱼虾告诉记者,这些水鲜就是他的“外快”。原来,县农业部门每年在治理好的河道里投放鱼苗虾苗,它们既吃浮游生物当好“保洁员”,又能成为盘中美味。根据不同河道情况,镇上允许保洁员捕捞鱼虾。
“都是纯天然的野生鲜鱼活虾,可抢手啦!不少城里人专门开车过来,就在河边等,鱼虾一出水就抢着买。”卢义道兴奋地介绍说,他负责的60多亩水面里,光卖鱼卖虾这一块,一年就能赚几万块钱。
“保洁员一般都是村里的相对贫困户,他们不仅拿工资,还从‘免费鱼塘’捕鱼增收。有的保洁员在责任河段捕河虾,最多一天能卖500多元。不少困难户甚至因此脱了贫。”雅周镇整治办主任周成文告诉记者,像卢义道这样的保洁员,在镇里有120多名。
记者本以为河道保洁员“赚”得已够多了,但没想到,在十几公里外的曲塘镇,那里的河道保洁员们还有另一份收入。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曲塘镇万庄村,看到这里的一条条小河里大多种着一排绿油油的水芹菜。“没想到过去的一条臭水沟,如今不仅治理好了,还给村民端上新饭碗。”65岁的薛传春是万庄村9组村民,也是小圩河8公里河道的保洁员。
村支书丁日宏告诉记者,通过县里招投标,一家浙江公司来到村里搞水面种植,去年种了40多亩水芹菜,亩产高达4000公斤。每到采摘季节,附近村民就来当雇工。老薛空闲时也来采摘水芹,每天能赚100元左右。
“不仅他自己脱了贫,沿河村民也跟着沾光。” 丁日宏告诉记者,在政府出大头放养鱼苗的基础上,老薛还发动沿河33户村民凑份子“入股”,大家能分到不少鲜鱼活虾。万庄村21组村民邓一虎说,自己承包30亩水面,现在水清了、鱼多了,收入至少是过去的3倍。
“就在几年前,很多人不敢想现在这个‘水清民富’的样子。”望着干净的河道和村民们的笑脸,作为“清水工程”总指挥的
南通市副市长、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介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海安境内水网密布,前些年河道黑臭成为当地人心头的痛。2014年起,海安打响“清水工程”攻坚战。
“我们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把‘清水工程’与‘富民工程’结合起来,在臭水沟里趟出特色脱贫致富新路。”陆卫东说,少数困难群众收入低,是海安全面奔小康的关键短腿。在推进“清水工程”过程中,能不能给困难群众创造新饭碗?县委、县政府“计”上心来,推行“以河养河”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一河一长、一河一员”。所需2000名河道保洁员,主要面向困难群众招聘,统一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行政化考核。
经过3年“全县总动员”,海安10个区镇全长3070公里的1751条等级河道、水面面积达14816亩的2581个沟塘全部整治到位。“池畔泉甘鸥自浴,洲边亭圮鹭犹翔”的美丽景象重现海安。去年,全县巩固上年实施养殖河道1300条(段),新增养殖河道278条(段),投放鱼苗277吨。令人头疼的夏秋季秧花封河现象不见了,全县减少打捞浮萍费1200多万元,还给部分村民增加养鱼收入1000多万元,他们的口袋鼓了起来,做好河道保洁的积极性更高了。(文/陈明、付奇 图/景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