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2|回复: 0

抓住画面教“奇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6 2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本帖最后由 新桥卯金刀 于 2017-11-6 21:18 编辑

抓住画面教“奇松”
新桥中心小学刘文华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作者以明快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千姿百态,书法了最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黄山是一座名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黄山是一座名人喜爱的山,它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境内,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黄山原名黟山,公元747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将之改名为黄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赞美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课文《黄山奇松》着重描写了黄山的“奇松”。课题中的“奇”字概括了黄山松的特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又以“潇洒”、“挺秀”总写了它们的特征。
      课文写“奇松”,用举例子的方法写了三棵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三幅图,我们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三幅画面教学“奇松”。
       一、明了写法,理解画面。
      首先要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画面的。作者在描写三棵名松的时候都用到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些比喻句、拟人句有与无的效果完全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比喻、拟人的精妙,体会文字的形象生动,感悟作品的艺术性。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字里行间理解怎样进行比喻、拟人。三幅图画形象地描绘了它们的不同姿态,作者是紧紧抓住了松树的动作(伸出手臂、站在那儿、陪同、伸出长长的手臂)和神态(热情地欢迎、依依不舍地告别)把文章写得栩栩如生。
       二、读出画面,变文为画。
      用有声的语言读出迎客松的“热情”、陪客松的“温情”、送客松的“长情”。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读好关键的词语——三棵名松的动作、神态,学生不但能读出它们的感情,还能产生松立眼前之感。这样就把抽象的文字演变成了形象的画面。
       三、想象画面,感受美景。
      请同学读语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语句描写的画面,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奇松的画面嵌入学生的内心。
       四、习得写法,书写画面。
      黄山奇松绝非三种,课文第三自然段也有概述,教师可以再出示两幅有特点的黄山松树的图片(如孔雀松、黑虎松、竖琴松等),请学生自习地观察,然后用上比喻、拟人的写法,写出奇松的动作、神态,形成富有画面感的一段文字,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样读懂画面、读出画面、写好画面的方法,循序渐进,就教好、教实了《黄山奇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23 09:56 , Processed in 0.0476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