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被誉为扬州“城市安全第一工程”的瓜洲外排泵站成功试运行,主城区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市民点赞,扬州坚持“治城先治水”理念,持续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彰显了一座城市的良心,赢得了最大的民心。
如何理解防洪排涝标准20年一遇?“治城先治水”这些年取得了哪些成就?记者走访水利专家俞长健,探寻近年来扬州治水的历程。 图片看治水变化 今: 积水点整治后,南河下换了新模样。 昔:积水点整治前,南河下遇到大雨就受淹。 资料图片 城市治水,最佳途径就是沟通水系、引入活水 “瓜洲外排泵站的建成,对扬城防洪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瓜洲外排泵站自动化控制室,扬州市水利局副调研员俞长健盯着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水情水势信息说,有了先进的工程措施加智能系统治水,扬城防洪安全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 俞长健在水利战线工作38年,对城市防洪排涝、防汛防旱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说,扬州自古以来依水而建、缘水而发、因水而兴,长江、淮河、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可以说扬州“头顶一盆水(高邮湖)、腰挂一桶水(淮水过境)、脚踩一条龙(长江)”。历史上,水造就了扬州数度繁华,但扬州也承受着水带来的压力。 “治水的根本,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俞长健介绍,自明朝万历年间“分黄导淮”后,淮河70%的洪水在该市过境入江,扬州“头顶一盆水(高邮湖)”,成为国家防洪等级最高的城市。所以,“治城先治水”对扬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解放前,扬州境内水灾频发。解放后,党委政府组织兴水利、除水患,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破坝建闸,疏浚理直大运河,新建江都水利枢纽,同时加固长江大堤、开挖沿山河等,持续提升城市的防洪保安能力。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区老河道填埋较多,之前的地下管径标准较低,强排能力不足,城市治水不断面临新挑战。 “有一年汛期长江大潮,市领导调研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在瓜洲闸现场看到江水从闸门缝隙挤进城市内河,大家心惊肉跳。”俞长健说。 水患不除,扬城不安。扬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与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研讨并形成共识:是城市最基础的设施,是扬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必须把“治城先治水”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并且明确了“外防、内排、治淮、活水”八个字的治水方略。 俞长健说,城市治水,需要系统思维,扬州城区北高南低中间洼,极易形成内水积涝难以外排,历史原因也造成不少河道水系断头,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沟通水系、引入活水。 2015年秋,扬州“九闸同开”,图为其中的黄金坝闸。 资料图片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 俞长健说,扬州治水最大的亮点是采取了系统思维,“两条腿走路”。 治水先活水。该市从润扬河建设、邵伯湖切滩、扬州闸改造到建成瓜洲外排大站;从黄金坝闸、平山堂泵站建设到新城河综合整治……疏通城市脉络,全面盘活城区水系,就是要让水活起来。 2015年秋,扬州举城同庆建城2500周年,其中一个重要仪式就是贯通城区大部水系的“九闸同开”。 九闸同开,首次实现了瘦西湖水系与西部水系的“牵手”。俞长健见证了这一系列历史瞬间。 他说,这次大水系的历史性“牵手”,意味着较短时间内,可让高邮湖、邵伯湖水进入扬城,通过扬州闸引进活水进入古运河,再通过黄金坝闸和便益门闸引流进入瘦西湖,然后,通过地下顶管至平山堂泵站上输至沿山河,最后经沿山河各闸站送达宝带河、新城河和赵家支沟,实现古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活水全覆盖,将污水区域河道换一遍水。 “治水,不是把水排出去那么简单,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俞长健举例说,扬州实施的“清水活水”工程,目的是既要疏通河道和水系,让水活起来、流动起来,更要雨污分流,把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消除污染源,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减少水的污染和危害。近年来,该市拿出城市黄金地段,规划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公园,形成了“海绵效应”,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涵养城市绿岛湿地。 “不淹不涝”工程是把尺子,衡量老百姓的幸福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政府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一切都离不开“民生”二字,但如何决策以及如何实施,这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如果一座城市看上去光鲜亮丽很现代,但对于埋在地底下、跟百姓生活关系很密切的城市硬件,非要等问题暴露出来以后才重视,这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的。扬州把“不淹不涝”工程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对待,表现出管理者对这个方面工作确实高度重视。 怎样才能算得上“不淹不涝”?俞长健说,住建部对积水的定义标准是,1小时降雨40毫米,两小时排不尽,才算积水。2015年8月,扬州遭遇了50年一遇的最强暴雨,城市排水经受住了考验,达到了“不淹不涝”的标准。 2011年,扬州市把建成“不淹不涝”城市第一次写进了市委、市政府的民生“1号文件”。随后每年的“1号文件”,都把“治水”摆在民生实事工程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启动“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将洪水挡在城外,把积水排出城去,把活水引进城里,把雨水蓄积下来,把污水整治干净,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生态福利。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一句话:考验一个城市的现代管理水平,就是在下了一场大雨之后。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地面只是湿一点;但是管理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到处都是积水。当瓜洲外排泵站建成后,我们已经有信心说,扬州的主城区防洪排涝标准从此提高到20年一遇,“外防、内排、活水”的城市防洪圈已初步形成。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20年一遇意味着什么? “防洪排涝标准20年一遇,是指设计频率为5%。通俗一点解释,假如日降水量最高100毫米(大暴雨级别),100年内发生了5次,那么这就是20年一遇。如果当天雨水能够在两小时左右完全排掉,那城市防洪排涝就达到了20年一遇的标准。”俞长健说,根据“城市防洪规划”治涝标准,扬州市中心城区治涝标准为20年~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防洪排涝标准基本能够保障城市安全。 俞长健认为,一年365天,城市防洪接受考验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天,“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工程,平时也许离我们很远,但每到下雨时,这些工程措施就成了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一把尺子,衡量出扬州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