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95]南京、镇江、扬州、淮安 [size=0.95]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 [size=0.95]8座城市,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size=0.95]在国内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size=0.95]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 [size=0.95]1小时的休闲旅游生活圈 [size=0.95]1小时的生产要素物流圈…… [size=0.95]勾勒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size=0.7]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size=0.95]12月5日,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都市圈各伙伴成员和苏皖两省发改部门齐聚镇江,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合作之举。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出席会议。 [size=0.95]当天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是两年来的第一次,上次会议于2018年底在南京召开。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南京都市圈加快融合发展,形成分工协作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size=0.95]会上,迎来了溧阳市和金坛区两个都市圈“新成员”,签署了共同打造区域新增长极等一批合作协议。 [size=0.7]南京都市圈示意图。南京市发改委供图[size=0.95]南京都市圈 [size=0.95]是共同探索建立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性平台 [size=0.95]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和安徽两个省、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都市圈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整合,最终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统筹发展。 [size=0.95]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的独特地理位置,使都市圈融合发展有先天优势——南京的土地形状呈长核型姿态,南北狭长、东西偏窄,南、西、北三面与安徽省接壤,只有东部与省内的扬州、镇江和常州接壤,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国所有省会中独一无二的。也正基于此,南京成为都市圈八市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城市。 [size=0.95]早在2000年,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建设南京都市圈的初步构想;2002年起,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个城市共同编制了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规划,掀开了当时最早、也是全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建设序幕。2007年,都市圈召开首届市长峰会,制定《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南京都市圈的建设,都市圈形成了稳定的运作机制。 [size=0.95]南京都市圈作为“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共同探索建立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性平台,已走过20年的奋进历程。 [size=0.7]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size=0.95]南京都市圈走在前列的务实成果 [size=0.95]到2019年,都市圈8+2共10个地区的GDP总量约4万亿元,以占全国0.7%的土地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0%的经济总量。“一小时”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携手开展疫情联防联控、推动产业协同复工,一体化的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size=0.95]两年来,都市圈城市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发展动力,不断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区域产学研合作,共享科技资源信息,紫金山实验室与都市圈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一期)正式开通,覆盖南京、镇江、扬州等9 个城市。 [size=0.95]两年来,大家坚持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动能,加强宁镇合作,共同推动G312 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宁滁、宁马两市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宁淮合作,积极推动宁淮特别合作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申建省级创新试点;加快商贸文旅联动发展,打造环南京1 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推出多条“南京+都市圈城市”旅游线路。 [size=0.95]两年来,大家坚持交通先行,筑牢发展纽带,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宁句城际、宁淮铁路、 宁滁城际(滁州段)一期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和宁扬城际即将开工,宁宣黄铁路已完成预可研,仪禄高速、五峰山、龙潭 过江通道启动建设,S446与S126 等“断头路”和“瓶 颈路”加快打通。与此同时,织密公路网络,撤销宁合高速公路星甸省界收费站,开展市域收费站优化调整方案研究;提升枢纽能级,东部机场集团整合稳步推进,完成T1 航站楼改扩建工程一阶段项目,建成苏皖两地城市候机楼35个;规划建设南京北站枢纽;宁镇扬港口“穿梭巴士”航线航班开通并加密,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地位得到提升。 [size=0.95]两年来,大家坚持绿色生态,释放发展红利,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加快推进沿江工业布局调整,积极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推进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 [size=0.95]两年来,大家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发展共赢,打造区域对外开放合作高地,高标准建设自贸区南京片区,并发挥自贸区改革创新高地溢出效应,推动创新成果在都市圈范围内复制推广。 [size=0.95]两年来,大家坚持民生优先,提升发展质感,共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宁滁、宁马分别签订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统一挂号平台可向市民提供147个医院9844个专科的预约挂号服务,医学检验检查报告实现异地查询;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拓展都市圈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进都市圈公共交通发展,开通毗邻公交18 条,分别通往句容、溧阳、仪征、滁州、马鞍山、宣城等6个地区。 [size=0.7]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size=0.95]会上共同签署了一批重要协议 [size=0.95]当天的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章程》。都市圈成员市(区)人民政府市(区)长签署《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框架协议》;南京、淮安、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带框架协议》;南京、马鞍山、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签署《宁马城际共建合作协议》《宁滁城际轨道共建补充协议》;都市圈相关区政府(开发区)共同签署《深化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框架协议》;都市圈成员市(区)相关部门和机构,还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size=0.95]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到会讲话,镇江、芜湖、马鞍山、扬州、滁州、淮安、宣城、常州、南京等各市市委书记围绕会议主题先后发言。 [size=0.7]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size=0.95]推动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久久为功,既要求真务实又要改革创新,强“协同”之举、走“融合”之路、增“共赢”之效。未来,南京都市圈城市之间交通、创新、生态、智慧等融合都将更加紧密。 [size=0.95]进入新发展阶段 [size=0.95]南京都市圈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期待 [size=0.95]建设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 [size=0.95]推动创新平台合作共建,发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强项,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联手构建优势互补、平台共通、产业共融的创新体系;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全面梳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推动创新成果在都市圈内部无障碍转化。 [size=0.95]建设内畅外联的“资源配置圈” [size=0.95]重点探索建设一体化的数据要素中心,率先实施信用管理一体化。枢纽资源共享,联动都市圈内空港、海港等枢纽资源。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溢出效应,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大力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和资源要素。 [size=0.95]建设全域融合的“轨道城市圈” [size=0.95]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快北沿江、南沿江、宁淮、宁宣黄、扬镇宁马等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宁句、宁扬、宁滁、宁马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共同打造轨道上都市圈。着眼都市圈3500万人口消费市场,以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牵引,加快商圈培育和提档升级,共建都市圈智慧零售网络。深入推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特别合作区建设,共同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特色品牌。 [size=0.95]建设共同富裕的“宜居生活圈” [size=0.95]强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立城乡就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资源均衡配置新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系统性和流域整体性入手,共抓长江大保护,统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禁捕退捕、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等工作。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探索,总结运用疫情联防联控经验,加快提升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政务服务等领域一体化水平。 [size=0.95]【一批重要协议】 [size=0.95](1)都市圈成员市(区)人民政府市(区)长共同签署《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框架协议》; [size=0.95](2)南京、淮安、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共同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带框架协议》; [size=0.95](3)南京、马鞍山、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共同签署《宁马城际共建合作协议》《宁滁城际轨道共建补充协议》; [size=0.95](4)都市圈相关区政府(开发区)共同签署《深化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框架协议》; [size=0.95](5)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政府共同签署《共**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合作框架协议》; [size=0.95](6)都市圈成员市(区)人社部门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 [size=0.95](7)都市圈成员市(区)规划资源部门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协议》; [size=0.95](8)都市圈成员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 [size=0.95](9)都市圈成员市(区)水务(水利)部门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水务(水利)专业合作框架协议》; [size=0.95](10)都市圈相关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同签署《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协作共管协议》; [size=0.95](11)都市圈成员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协议》; [size=0.95](12)都市圈成员市、常州市律师协会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法律服务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size=0.95]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龙头城市 [size=0.95]将切实扛起责任担当、带头加强协作 [size=0.95]更好地支撑都市圈提档升级 [size=0.95]更多地惠及兄弟城市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