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典藏丹阳

丹阳清明烈士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9.范超群烈士(1905—1939)

范超群,丹阳县城镇人。曾就任于南京**交通部。1937年7月,全面**爆发后,因不满**腐败无能,愤然返家。1938年初,参加管文蔚组织的抗日自卫团,积极投身抗日。不久在丹徒大路、大港、姚家桥一带任区长。1939年4月28日,范超群不幸被日军残害于大路镇王巷村附近小山上。全国解放后,被丹阳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0.翟金魁(1904—1939)
翟金魁,后巷五星马嘶桥村人。1938年初参加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任挺纵第四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2月在丹徒县朱家圩执行任务时,因叛徒出卖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1. 翟洪开烈士(1923—1947年)
    翟洪开,埤城镇华墅村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参加苏中战役邵伯保卫战,荣获特级英雄称号。1947年2月在兴化县胡家庄战斗中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典藏丹阳 于 2021-4-24 11:18 编辑

22.潘激之烈士(1912—1943)

潘激之,延陵镇宝林岗下村人。年幼读私塾,后在本村做塾师。日军侵华后,出于爱国热情,常给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遭到当地反动势力的迫害,被迫出走他乡执教。
**爆发后,陈毅于1938年6月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主力部队进入苏南敌后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7月,中共东南分局、新四军军部派遣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吴仲超到延陵地区活动,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并着手开展地方建党工作。首先在延陵庄湖村建立了党支部。接着派员到丹阳与镇江、句容、金坛交界地区宣传和组织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他积极配合服务团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并以学校为掩护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点,从事党的发展工作。同年8月,潘激之带领潘海根等17名抗日青年参加了新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潘激之的革命热情进一步高涨,思想上的升华,使潘激之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革命活动中去,开始了他短暂而又光辉的革命生涯。
1939年4月,中共丹南县委建立,潘激之任县委委员兼丹二区区委副书记(后兼区委书记)。1940年5月,调任中共丹(阳)金(坛)武(进)县委组织部长。1941年10月,调回丹阳县委任委员,次年2月,兼任延陵区区长、区委书记。1943年1月5日,潘激之在柳茹被敌捕,后逃出魔爪。5月,调任镇句县青山区区长。9月,调任镇丹县太平区区长。
12月30日下午3时许,延陵据点日伪军奔袭太平区区公所驻地,潘激之在掩护区公所其他3名同志突围时,只身阻击尾追的日军,不幸中弹负伤,昏倒在地,日军赶到又连戳数刀,潘激之当即光荣牺牲。

潘激之.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3.江真烈士(1923—1943)

    江真,原名姜祥珍,又名姜祥征,丹阳蒋墅滕村人。**前,因父母双亡离家到常州投靠姨母生活。1937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12月,祥珍随其堂兄姜沛南(共产党员)到达湖北省石灰窑(现属黄石市),与大堂兄姜泰南(共产党员,现名蒋立)和胞兄姜浩南(共产党员,**时曾任鄂南游击司令、县委书记等职)相会。祥珍年龄虽小,但饶有志气,坚决要去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初,她来到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后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她将自己名字中的“祥珍”字改为“祥征”。
   1939年,她从陕北公学转入华北联合大学。7月,又随华北联大从关中到延安,又从延安到达华北敌后晋察翼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天,她在党校学习期满后,分配到晋察翼边区行唐县委宣传部任干事。经过组织同意,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江真。
    江真在行唐县从事抗日斗争整整3年。这3年中,敌我双方的“扫荡”和反扫荡、“蚕食”和反蚕食、封锁和反封锁的斗争极其尖锐激烈。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江真成为县委领导机关指挥全县军民进行斗争的得力助手。她给报社、通讯社撰写了大量报导,揭露日伪军的滔天罪行,颂扬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编写瓦解敌伪军的宣传品,还在支前工作上协助领导做了大量工作。
    1943年,日军调集4万兵力对晋察翼抗日根据地北岳地区实行“毁灭扫荡”。11月初,行唐县委书记俞恒和八路军驻军首长根据侦察获得的情报分析,盘踞口头镇、陈庄镇的日军,将要分两路奔袭,妄图摧毁县委、县政府机关和晋察翼军区教导团。他们当即率领机关和教导团向咬角村南20多里的真武山墨斗、花沟一带转移。途中得知行唐县抗日参议会议长左智和江真等同志仍在烈坡沟,便立即派人去通知他们连夜离开,向行唐县东部鳌鱼山转移。左智、江真接到通知后,由于还有很多紧要工作在身,没有立即转移。11月8日,俞恒又派家住在烈波沟的交通员张颜江去找江真等同志。
    为了坚持反扫荡,在行唐县一区太行山的峰峦间、沟壑旁,处处都设有八路军和群众掩藏军用物资和粮食的隐蔽洞穴。自从抢收以后,江真和村上的党员赵元合、王法等率领群众整天为此事在周围山沟里忙碌着,以至于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11月9日凌晨,村犬狂吠,惊醒了正住在西彩庄老乡家的江真,也惊醒了还没有转移的群众。江真急忙起身下炕,找到赵元合。待他俩一家一户检查完毕,最后离开村子时,日军已经进了村。
    赵元合劝江真和他一道上柏树尖山。江真说:“你去柏树尖,和你全家在一起吧。我去肠沟。”江真说完话,头也不回地向肠沟方向跑去。她走到小岗上快进肠沟时,从身上掏出笔记本点上了火,待烧完了才拔腿往肠沟里跑。此时整个大山已被日军团团包围,歪脖子机枪在狂叫着,手持三八大盖、上有刺刀的日军杀气腾腾地向这边扑来。江真突然离开群众,撒腿向山的上部奔跑,一边跑,一边放声高喊着:“乡亲们,快分头突围呀!”
疯狂的鬼子立即被江真突然发出的呼喊声所吸引,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矫健的身影正在向山顶迅跑。敌人观察背影,觉得此人一定是共产党的干部,顿时狂叫起来:“女八路!女八路!八路向山上跑了,快追!”日军边追边向江真射击,
江真跑到半山坳时,头部受伤,血流满面。当她奔上黄石涅大山的顶峰想从山的后面突围出去时,从山后包抄上来的日军也到了山顶,整个大山到处是日军了。日军朝着江真“哇哇”乱叫,他们要抓活的。 这一切,躲在柏树尖山坳的赵元合父子看得清清楚楚,江真无法突围了,他俩的心快要跳出胸膛了。只见江真在环顾四周之后,毅然纵身跳下悬崖!
刹那间,鬼子停止了嚎叫,一个个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   
江真壮烈牺牲了,她带着21岁的青春离开了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4.孙经华烈士(1909—1940)

    孙经华,访仙虞巷河东巷村人。1929年9月考入苏州吴江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后回乡执教。“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丹阳后,城乡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各界成立抗日救国会,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孙经华利用三尺讲台充分揭露日军对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并带领学生抵制日货、示威游行,有力地声援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锦绣江南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孙经华目睹日军烧杀淫掠、兵痞土匪鱼肉人民的罪行,更是义愤填膺。当管文蔚等人揭竿而起,率先在家乡倪山村建立起丹阳第一个抗日自卫团时,他积极响应,邀约胞弟孙维华和同村进步青年虞荣和、虞景柯等为骨干,于年底组建了虞河抗日自卫团,积极地担负起抗击日军,打击土匪,保卫家乡的重任。   
1938年2月,虞河抗日自卫团加入了丹阳县抗日自卫总团,孙经华被推荐参加总团举办的第一期“抗日自卫团干部政训班”。7月,新四军一支队授予丹阳县抗日自卫总团“丹阳游击纵队”番号后,他又参加纵队的集训。通过前后两次军政训练,孙经华的军政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10月,他在集训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集训结束后,被调到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任政治干事。
    1940年4月,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成立后,为了加强丹北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上级党组织在丹阳、镇江部分条件成熟的行政区,选派一些共产党员担任区长。5月,孙经华由部队回到地方担任丹七区区长,同年8月改任区委书记。由于他机动灵活,领导有方,丹七区的抗日宣传、支前拥军、生产救灾、惩办汉奸、破袭公路和禁毒禁赌等工作都开展得很出色,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扬和嘉奖。
   1940年11月30日下午2时,他和区长许汉率领区武装人员组成的锄奸行动小组,由胡桥经山倪家村出发,前往黄墟镇附近去执行任务。当他们一行翻过山垅,经埤城镇白龙寺横跨丹埤公路时,突然与日军一辆由埤城开往胡家桥的军车遭遇。车上装载有日军的一个小队,当日军指挥官发现他们后,紧急停车并令翻译官发话要他们站住,孙经华当机立断命令行动小组分散转移。敌人目睹行动小组在撤离,随即用架在车顶棚上的轻机枪向他们疯狂扫射,孙经华在奔跑中中弹倒地。许汉区长发觉后,急忙从另一条田埂下爬到他身前,准备背他转移。孙经华微微摆手示意,并断断续续地讲:“我不行了,你带同志们迅速转移……。”话没说完,他就停止了呼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5.邵佩农烈士(1917—1940)

    邵佩农,埤城东村人。少时在埤城小学读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外出学徒。
    “八•一三”事变后,江南国土沦入敌手,在外多年的邵佩龙动员同村好友张明武等人,于1938年4月前往胡桥经山寺,投奔了梅嘉生领导的抗日自卫团。丹阳县抗日自卫总团接受新四军的领导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后,邵佩农所在部队被编为挺纵第四支队,支队长梅嘉生,邵佩农任第十大队司务长。为了配合大队管理好部队,他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改善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将后勤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大队领导和战士们的好评。
    同年年底,新四军军部抽调“挺纵”部分干部到军部学习,他和四支队的战友梅生发、张明武等人一起到军部学习。邵佩农回到挺纵后,被任命为四支队警卫排长。
    1939年10月,挺进纵队与江南抗日义勇军在扬中会师整编,番号仍为新四军挺进纵队,邵佩农被编入挺纵第三团,担任三营九连副连长。
    年底,挺纵三团活动于江都嘶马、大桥一带。一天,在大桥附近与日军遭遇,日军仗着武器精良,疯狂地向我军扑来。邵佩农沉着应战,指挥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迫使日军不得前进半步。在我军后续部队前来增援时,邵佩农抓住战机,率领战士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终于和增援部队一起打垮了这股日军。由于邵佩农作战勇敢,指挥沉着,机智果断,被提升为九连连长,同时,由指导员张明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中旬,团长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率挺纵三团到达仪征一带,并与先期到达的苏皖支队合编,仍称苏皖支队,陶勇、梅嘉生分任正副司令,邵佩农仍任三营九连连长。部队编入苏皖支队后,主要活动于仪征、六合、天长一带,不久,便参加了著名的半塔集保卫战以及岗邨、月塘集等战斗,配合兄弟部队取得了显赫的战绩,被提升为特务营副营长。
    1940年5、6月间,邵佩农率特务营在江都县宜陵地区与顽军韩德勤部发生激烈战斗。战斗中,邵佩农沉着指挥,身先士卒,与战士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迫使敌人向后退却。就在他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的时候,不幸被敌弹击中,当即英勇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6.眭俊烈士(1906—1941)

    眭俊,出生横塘眭巷村的一个富裕农户家庭。家有楼房四间,良田50亩及一爿油坊,父亲眭真卿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乡绅。在常州上中学时的蒋老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者。眭俊经常听他讲述中国近代史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剖析,介绍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由于不断地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眭俊知晓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丹阳沦陷后,眭俊被迫辍学在家,姐夫谢玉树将他引上抗日救国的道路,一同到丹北参加了丹阳县国民抗日自卫总团。不久,眭巷村成立了青年抗日自卫团,他与姐夫一同返回家乡,在本村从事抗日斗争。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茅山地区,开辟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7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首先在丹阳延陵镇庄湖村建立了大革命失败后的丹阳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接着派员到丹阳与镇江、句容、金坛交界地区,宣传和组织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不久,眭俊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苏南特委设立了交通总站,对外称“新四军苏南第一分区第七兵站”,眭俊为首任站长。
交通总站是苏南特委的一个重要联络枢纽,活动区域广阔,东起眭巷,西至九里的大吕庄,南起金坛县的圩里,北至镇江和司徒的狄塘、曹甲一带。交通总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区域内的通讯联络和干部的护送安置等项工作。交通总站配备有站长、文书、通讯员和炊事员5人。眭俊有条不紊地领导着交通总站的各项工作,遇到重要任务,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克服各种困难,精心安排,保证任务及时顺利地完成。
    1939年4月,中共丹南县委成立。为充实加强党政领导力量,眭俊调任镇丹县金六区区长助理,不久,担任金六区区长,后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丹三区区长。期间,为粉碎日伪的军事“清剿”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他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在根据地开展“二五减租减息”群众运动。他积极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地区地段地块的土质情况,制定不同的减租标准。由于他工作细致,方法对路,全区的减租减息工作进展顺利。
    1941年10月的一天,金坛县建昌乡孟岗村农民正紧张地投入秋收大忙。此时,得到汉奸的密报的一批日伪军悄悄地包围了这个村庄。此时,眭俊正在该村征收公粮。他在住处一边翻阅文件,一边审核田亩账册。当得知通讯员的报告后,他立即决定马上突围。当时,出村的道路已被机枪封锁,他想起村后的大河边地势开阔,敌人对那里的地形不熟悉,便带着通讯员迅速冲过了开阔地到了河边,正在下水过河时,由于他不谙水性,加上身负沉重的枪支弹药,随即就被无情的河水所吞没,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7.王元清烈士(1917—1944)

王元清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后在高桥大汪家村小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高桥村进步教师陈云阁组织的"文社"活动,经常与同仁们一道阅读进步书刊,以文会友,议论国家大事,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管文蔚在家乡组织倪山抗日自卫团,王元清立即响应,发动群众组成青抗会和儿童团。1939年4月,王元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丹北四县**总会成立,他担任丹八区农抗会主任,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941年,王元清调任山北县二区区长。4月,在樊村遭到日军包围,王元清乘隙逃脱。后调任一区区长兼铁道工委委员,协助开展铁道沿线南北交通工作,活跃在镇江、辛丰、谏壁一带。
1944年5月16日,由于敌特告密,王元清在池家坝学校内被日军包围,他只身拼杀,当射完最后一发子弹后,又用驳壳枪猛掷敌人,牺牲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27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8.王真元烈士(1921—1943)

    王真元,里庄周巷村人,全家以种田和开小油坊维持生计。
    1939年年底,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第四大队开辟丹金武地区后,王真元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配合服务团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团体,表现十分突出,1940年2月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他在北庄区负责建党工作,先后在东褚、埠头、里庄南街等地建立了11个秘密党支部,发展了67名中共党员。
    1942年春,王真元担任里庄区敌工股长,负责收集情报、秘密运输抗日物资等工作。同年夏,里庄一带的国民党党特务吴南鹏、朱配善反共活动十分猖獗。王真元摸清他们的行动规律和反动罪证后,迅速报告县委敌工科,将之镇压。同年冬天,区委领导布置王真元把征收秋粮的钞票送到茅山附近的迪庄。由于纸币数量太多,不便随身携带,他设法雇了一只罱泥船,并请两个佃农以罱河泥作掩护,在河中心航行,自己打扮成卖油郎在岸边行走,避开了敌人的搜查,将这批钞票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1942年年底,日伪军在丹金武地区实行大规模“清剿”。为了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上级命令王真元以榨油师傅的合法身份,到金坛、皇塘、珥陵等日伪据点附近秘密侦察情报。他依靠当地的秘密党员和进步群众,采用各种方法,巧妙地收集了许多情报,并及时将敌情报告上级组织,确保了党政组织的安全。
1943年1月,王真元单独在里庄桥秘密活动时,突然遭遇到皇塘、珥陵等据点的日伪军扫荡,他在突围中臀部中弹倒地。为了不使敌人得到机密,他立即将口袋里的笔记本交给当地进步群众埋藏起来。日伪军追上王真元后,由于未搜到可疑之物,因而没有逮捕他。敌人走后,当地群众将他送往医院。他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而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9.许清照烈士(1896—1941)

许清照,大泊乡许家村人。苏州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小学任教,不久到无锡一中学执教。1929年,他回到丹阳担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1938年初,抗日烽火遍燃丹北地区,他弃笔从戎,在家乡发动民众,组织双庙抗日自卫团,任自卫团团长。他走村串户,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同年2月,调任前艾自卫团团长,9月任丹七区区长。1940年4月任新四军挺进纵队秘书,后到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文教处工作。1941年1月,转任兴化县政府民政科长。
是年2月22日,中共兴化县委、县政府机关和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六团团部遭日军突然袭击,许清照随县政府工作人员仓促向东转移。23日清晨,日军分乘4艘铁壳汽艇尾追至陈家舍(现属东台市)。许清照等人在撤退时,不断向日军射击。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误入三面环水的和尚圩子,当时天寒地冻,河宽水深,许清照溺水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4: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0.严利人烈士(1904—1940)

    严利人,横塘蒋巷人。1925年,他受聘当塾师,常对学生讲授岳飞抗金故事,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儿童,乡邻对其敬爱有加。
1937年底,日寇入侵,江南沦陷,激起他胸中怒火。1938年,陈毅率新四军在茅山建立抗日根据地,他毅然参加新四军举办的苏南抗日训练班培训,之后加入共产党。结业后参加当地抗日团体活动,后被任命为青年抗日自卫团分团长,陆续发展团员,动员爱国青年踊跃参军,为新四军输送兵员作出了贡献。
1940年7月23日,因汉奸葛发庚告密,严利人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先用“美人计”诱惑不能得逞,后施以“老虎凳”、“掼麻袋”、“抽钢鞭”等酷刑百般折磨,严利人遍体鳞伤,几度昏厥,但丝毫未能动摇他的坚强意志。汉奸葛发庚劝他投降效忠日寇,严利人义正辞严地怒斥道:“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死无愧于祖宗。不像你这不知廉耻的哈巴狗,连自己的祖宗也忘了,还有什么脸面和我说话?”
日寇知道在严利人身上捞不到“油水”,便在7月28日深夜偷偷将他押到新北门外让狼狗活活咬死,后用硝镪水毁尸灭迹。

31.杨亦康烈士(1919—1944年)

    杨亦康,吕城河南人。毕业于丹阳第三高等小学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去上海绸厂当童工。他在上海做工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之后加入了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期间,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组织上安排杨亦康从上海调往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工作,后升任军需营营长。
   1944年春,杨亦康在押解军需船队开往苏北抗日根据地途中遭到敌人的伏击,不幸被捕牺牲,时年25岁。
32.赵长林烈士(1909—1942)

赵长林,原籍苏北,1927年逃荒至丹阳里庄姚家棚落户。18岁当长工,受尽地主的剥削和压迫。1938年,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开辟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兄长参加新四军,后在导墅大华战斗中牺牲。他决心接过哥哥的枪,投身抗日斗争。1940年1月,中共丹金武工委到里庄一带开展工作,赵长林主动为新四军递情报、送通知、贴标语,参与组织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团体。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里庄积极地开展建党工作,建立秘密党小组并任小组长,同时兼任里庄地区联络站站长。同年4月,丹金武农民协会成立,赵长林当选为会长。5月,中共丹金武县委成立,他调任东庄区委书记,后又兼任里庄、黄堰区区大队长。他积极地开展扩军运动,区大队大批青年战士参加了新四军主力部队。因其工作出色,县委、县政府授予他“扩军模范”的光荣称号。
赵长林关心干部群众,经常与区大队战士促膝谈心,激励他们奋勇杀敌。每年农忙季节,他带领战士帮助群众抢收抢种,同时向群众宣传抗日斗争的大好形势,鼓舞群众的抗日斗志。1942年秋,赵长林率区大队在珥陵葛城、神河一带掩护区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秋粮征收工作。10月1日凌晨,珥陵据点的日伪军突然包围区大队和工作人员的住处。赵在突围时中弹负伤,不幸被捕。日伪军把他绑在树上,用铁丝穿透他的琵琶骨,点燃火油烧灼他的胸脯,逼其屈服招供,赵英勇不屈。他愤怒地说:“共产党员决不怕死,杀掉我的头,不过是碗口大的疤;截断我的腿,也就少穿一只鞋!”敌人无可奈何,便将他押至丹阳县城监狱。在狱中,赵长林遍体鳞伤的身体开始感染腐烂,他强忍剧痛,继续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当母亲来探监时,看到儿子饱受酷刑摧残的身体,禁不住老泪纵横。他安慰母亲道:“妈妈,你不要为我担心,您要保重身体。我死后,共产党一定会替我报仇的。”10月下旬,赵被杀害于城北观音山。

33.钱公果烈士(1908—1945)

钱公果,原籍金坛,1938年春,迁居丹阳里庄桥,长年累月在同泰丰店铺当长工。
1940年冬,在中共党员、区委书记赵长林的影响下,钱公果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翌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里庄南街党支部副书记。从此,钱老三在党的领导下,以雇工为职业掩护,宣传抗日思想,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农抗会、妇抗会等抗日团体,动员广大妇女做军鞋,支援新四军,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收入的斗争。他在兼任里庄镇农会主任期间,还负责党的秘密联络站工作,经常为新四军传递情报,在镇上组织了抗日游击小组,维持社会治安,镇压罪大恶极的坏分子。因此,他在里庄镇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1945年6月上旬,由于坏人告密,钱老三不幸被捕,被押解到皇塘据点。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先用高官厚禄引诱,他视金钱权势如粪土,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又用老虎凳、用竹签钉十指等刑罚残酷地进行折磨,他仍然守口如瓶。敌人黔驴技穷,无法从钱老三嘴里得到一丝口供。   
6月15日,钱老三被押送到里庄镇牛市场中央当众杀害,并割下首级示众。敌人的罪恶行径激起了里庄人民抗日到底的决心,让更多的群众站到了斗争的前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7: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4.王表烈士(1917—1946)

    王表,原名姜浩南,出生在丹阳蒋墅滕村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经姨父介绍,到常州民生布厂当学徒。
“九一八事变”后,王表积极参加厂里的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底,他在堂兄姜泰南的动员下,回到蒋墅镇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暑假,姜泰南汇集无锡、常州、苏州、上海的抗日青年二三十人,到蒋墅开办第一期暑期自学团。王表积极参加自学团活动,认真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以及抗日救亡的宣传材料,进一步提高了抗日救亡的觉悟。   
抗日战争爆发后,姜泰南在蒋墅组织起一支小型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控制了蒋墅镇公所,并到上海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不料后来这支武装落入别人之手,姜泰南流亡到武汉,找到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党组织派姜泰南到利华煤矿石灰窑和王表取得联系,发展王表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了石灰窑工矿区中共特别区委,姜泰南任书记,王表任委员,负责在矿区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并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1938年6月,姜泰南打入田家镇要塞司令部工作,王表仍留特别区委。武汉沦陷前夕,利华煤矿向后方迁移,宣布工人解散,王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工人为提高遣散费而斗争。武汉沦陷后,中共湖北省委调姜泰南、王表到鄂东特委,分配在浠水县委工作。姜泰南任组织部长,王表任委员。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久,王表担任浠水县委书记兼地方武装司令员,1942年8月调任鄂大工委书记。
王表在浠水、鄂大任职期间,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积极开展对敌斗争,这两个地区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他堪称是一位军政兼优、能文能武的领导干部。   
1946年初,中原停战协定签订后,王表在宣化店地区坚持斗争。同年5月,中原部队突围前夕,上级布置县团以上干部化装疏散去华北解放区。当时王表和新婚妻子纪华庭以及阳(新)瑞(昌)工委书记桂平夫妇共4人,经组织批准同去华北。途经开封时,打算通过纪华庭的关系进入冀鲁豫边区。不料纪华庭是三青团员,其兄为国民党特务,其母担任国民党政府反动法官,他们同谋向国民党告密,王表和桂平夫妇3人一起被捕遭敌活埋。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为死难烈士报仇,将纪华庭等捉拿归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王表烈士的光辉事迹陈列在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35.王志珍烈士(1902—1941)

    王志珍,新桥洪家埭人。中学毕业后,他到布店当职员。**爆发后,政局混乱,经济萧条,他被迫弃业返乡。
    丹阳沦陷后,1938年春,他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心,毅然参加抗日自卫团,热情宣传抗日思想,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成为当地的抗日骨干。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洪家埭建立了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
    1940年4月,丹北地区成立了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为了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四抗会”在大成桥附近的陈家祠堂等地举办了干部政训班。王志珍被推荐选拔为第一期政训班学员。通过2个月的政治军事学习,他在军政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之后,王志珍任丹八区财经股长。当时,抗日民主政权还处在初创阶段,财经工作举步维艰。他在区长陈云阁的带领和帮助下,不怕困难,认真学习,深入群众,在全区21个乡中走村串巷,进行调查研究,夜以继日地宣传动员群众捐献爱国公粮,同时挨家挨户核实土地面积、土质,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分别确定征收公粮的数额。他还常常装扮成小贩,经营创收,千方百计地克服区里的财经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
    同年11月,日本侵略军对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同时在长江沿岸和镇澄公路两侧的高桥、烂木桥、黑木桥、荫沙口等地设立据点,修筑孟河至谏壁等多条公路,对丹北地区的党政军组织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烂木桥据点距洪家埭只有二三里路,日伪军派遣一个连的兵力驻守。敌人为了构筑炮楼,天天在四周村上抓民工、抢木料。王志珍为了侦察据点内情,连续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混在民工中进入据点抬砖头、扛木头,秘密绘制地形草图,并将情报送至在丹北坚持斗争的新四军四团三营,为日后攻克烂木桥据点发挥了作用。日军在烂木桥设立据点后,一面在附近村庄烧杀抢掠,拉民伕修筑烂木桥至高桥的土路;一面网罗土匪恶霸、地痞流氓,组织伪乡保甲政权。王志珍按照区里的分工,积极发动群众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41年春节期间,他多次带领群众捣毁公路,切断敌交通和电话线。根据上级的要求,在敌人组织伪政权时,王志珍巧妙安排张贵山、张友生等进步群众打入敌人内部,展开革命的“两面派”活动,巧妙地搪塞敌人,掩护群众。
1941年3月,王志珍调任山北县财经科长。正值日伪军在丹北地区反复扫荡。部队、机关已经转移,党员、干部分散隐蔽,汉奸特务乘机横行乡里,群众的抗日热情一时低落,对地方财经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王志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感不分昼夜地开展工作,在据点林立的乡间与敌人开展不懈斗争。他一面耐心地宣传和教育群众,竖立**必胜的坚定信念;一面周密地组织群众,做好夏熟抢收的准备工作,以粉碎敌人的抢粮阴谋。   
6月初,王志珍只身去新桥镇闸桥茧行催交税款,不料途中被汉奸发现。烂木桥之敌倾巢而出,100多名日伪军将茧行围了个水泄不通。王志珍临危不惧,先沉着地将随身携带的山北县财经收支帐簿塞进烘房的炉灰里藏好,然后镇定自若地与老板聊天。敌人冲进茧行一无所获,便将王志珍五花大绑押至烂木桥据点。当晚,日伪军对王志珍进行轮番逼供,惨无人道的敌人用扁担打断了他的双腿,但他仍坚贞不屈。翌日上午,气急败坏的敌人把下肢瘫痪、血肉模糊的王志珍捆绑在独轮车上,派出一小队日军将他押送镇江。在镇江,他被关押在森川部队的死牢内。中共镇江地下党组织多次设法营救他,均未奏效。6月底,残暴的日军用竹签活活戳死了王志珍,并用硝镪水销毁了他的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9: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6.吴汉生(1922—1943)

    吴汉生出生于丹阳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吴仲卿、姐姐吴之岚(管文蔚胞弟管寒涛夫人)、妹妹吴云岚,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其父在1943年春帮助抗日民主政府收税时,惨遭日军杀害。
苏南广大地区沦陷后,日军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吴汉生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一次,他走到城门口,日军要他鞠躬、出示“良民”证,他不肯,遭到日军的一阵毒打。气愤之下,他返回了丹徒八字桥外婆家。他痛恨侵略者的残暴凶狠,更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丹阳人民不畏强权残暴,管文蔚兄弟3人率先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倪山抗日自卫团,吴汉生的姐夫管寒涛就是这支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姐姐吴之岚与管寒涛相爱多年,一对情侣于乱世之际志同道合,一齐加入了抗日阵营。他们对少年吴汉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四军首战韦岗、夜袭新丰火车站,连战皆捷,威震江南。下半年,当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活动于丹北地区,部队路过丹徒姚家桥时,他毅然告别亲人,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新四军二团是陈毅司令员从赣南苏区带出来的老红军部队,许多指战员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吴汉生跟随这支部队转战江南敌后,经受艰苦磨炼,思想进步快,军事素质也不断提高。1939年初,他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大队学习。返回后,二团在茅山地区活动,团部分配他到延陵、访仙一带从事民运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深入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帮助群众建立抗日团体,为巩固和发展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做了许多工作。1940年初,吴汉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月,吴汉生随主力部队渡江北上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了兴化独立团大队教导员、新兵连指导员、一师二旅组织干事、青年干事、四团特务连指导员等职,还参加了黄桥、营溪、姜堰等著名战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深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战士们的尊敬。
    1942年底,为了加强苏南地区抗日斗争力量,四团与五团合并,仍称四团,在二旅旅长王必成率领下,渡江重返苏南。1943年1月12日二旅到达溧水里佳山地区,与十六旅胜利会师,两支劲旅合编后,二旅四团沿用十六旅四十八团的番号。
    部队重返江南后,根据师部的指示,十六旅旅部率四十八团在溧水里佳山、云鹤山等地整训。吴汉生针对特务连战士大部分来自苏北,初到江南不适应的情况,加强了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队官兵很快适应了新的作战需要。
    同年3月,苏南抗日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国民党顽固派也乘机加剧反共磨擦,对溧阳、溧水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在上兴埠反顽战斗中,连长徐炳林不幸牺牲,特务连的军政工作暂由吴汉生一人负责,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反顽战斗胜利后,十六旅撤出“两溧(溧阳、溧水)”地区,转入敌后坚持斗争,特务连活动于句容茅山一带。吴汉生率部多次夜袭高庄庙、丁家庄等敌据点获得成功。1943年下半年,新四军十六旅乘日军进犯苏浙皖边之际,命四十八团尾随南进,特务连再次进入“两溧”和高淳地区。同年10月,吴汉生率特务连单独活动于溧水和高淳地区时,与顽军苏浙保安团遭遇,两军在溧水、高淳之间的宝塔山上发生激战。吴汉生在指挥战士抢占制高点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子弹击中胸部。这位年青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部队政治工作者终因流血过多而英勇牺牲,时年22岁。烈士的遗体长眠在宝塔山上,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37.谢玉树烈士(1906—1940)

    谢玉树出生于丹阳横塘眭巷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南京栖霞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在丹阳埤城一所乡村小学执教。不久,在国民党金坛县直溪桥警察所任文书。
    1937年底,日军侵占丹阳后,疯狂地进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丹阳城乡许多房屋化为灰烬,无数百姓惨遭屠杀,他的两个哥哥也无辜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之下。他原以为当警察可以为国效力,拯救民族危亡。万万没想到**守土无能,抗敌无力。1938年初,他愤然辞去公职,到丹北地区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抗日队伍。不久,丹阳铁路以南地区许多地方也先后建立起抗日自卫武装。当眭学恭在眭巷村筹建青年抗日自卫团时,谢玉树便返回家乡从事抗日活动。他文化水平较高,并写得一手好字,分工负责宣传工作。他废寝忘食地刻钢板,印材料,贴标语,走村串巷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7月,中共东南分局派吴仲超率部分干部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到延陵一带活动,组织宣传群众抗日,开展地方建党工作。是年9月18日,谢玉树被苏南特委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组织以战地服务团指导员身份派往珥陵、折柳等地开展抗日工作,同时从事组织秘密发展工作。
珥陵、折柳一带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丹金公路和丹金漕河贯通金坛、溧阳等地,是茅山到太滆的重要交通纽带。因此,日军对这一地区极为重视,到处设立据点,严密控制。当时这一地区的基层党组织还未建立,群众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他不辜负上级党组织的重托,不畏艰险搞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这一地区民众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同时在抗日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党的支部。因此,日伪军千方百计捕捉他,他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常常化险为夷。
1940年初夏的一天傍晚,谢玉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匆匆回家探望亲人。为了安全起见,晚上他和妻子搬到磨坊安寝。不料,被当地的一个坏蛋发现后向陵口据点密报。翌日拂晓,一伙日军突然包围了磨坊,谢玉树不幸落入敌人魔掌。日军将他押解到陵口据点严刑逼供。谢玉树宁死不屈,坚不吐实。敌人将谢玉树押到眭巷村上,强迫全村的老百姓到打谷场集中,当众将谢玉树打得皮开肉绽,并用刺刀戮他,逼他指认新四军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谢玉树强忍剧痛,昂首挺胸,双目怒视敌人,一言不发。丧心病狂的日军变本加厉,先用杀猪的通条从谢玉树的肛门刺入他的腹腔,又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将他押回陵口据点。敌人对他无计可施,将他杀害后,又用硝镪水销毁了尸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9: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4.王表烈士(1917—1946)

    王表,原名姜浩南,出生在丹阳蒋墅滕村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经姨父介绍,到常州民生布厂当学徒。
“九一八事变”后,王表积极参加厂里的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底,他在堂兄姜泰南的动员下,回到蒋墅镇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暑假,姜泰南汇集无锡、常州、苏州、上海的抗日青年二三十人,到蒋墅开办第一期暑期自学团。王表积极参加自学团活动,认真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以及抗日救亡的宣传材料,进一步提高了抗日救亡的觉悟。   
抗日战争爆发后,姜泰南在蒋墅组织起一支小型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控制了蒋墅镇公所,并到上海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不料后来这支武装落入别人之手,姜泰南流亡到武汉,找到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党组织派姜泰南到利华煤矿石灰窑和王表取得联系,发展王表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了石灰窑工矿区中共特别区委,姜泰南任书记,王表任委员,负责在矿区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并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1938年6月,姜泰南打入田家镇要塞司令部工作,王表仍留特别区委。武汉沦陷前夕,利华煤矿向后方迁移,宣布工人解散,王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工人为提高遣散费而斗争。武汉沦陷后,中共湖北省委调姜泰南、王表到鄂东特委,分配在浠水县委工作。姜泰南任组织部长,王表任委员。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久,王表担任浠水县委书记兼地方武装司令员,1942年8月调任鄂大工委书记。
王表在浠水、鄂大任职期间,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积极开展对敌斗争,这两个地区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他堪称是一位军政兼优、能文能武的领导干部。   
1946年初,中原停战协定签订后,王表在宣化店地区坚持斗争。同年5月,中原部队突围前夕,上级布置县团以上干部化装疏散去华北解放区。当时王表和新婚妻子纪华庭以及阳(新)瑞(昌)工委书记桂平夫妇共4人,经组织批准同去华北。途经开封时,打算通过纪华庭的关系进入冀鲁豫边区。不料纪华庭是三青团员,其兄为国民党特务,其母担任国民党政府反动法官,他们同谋向国民党告密,王表和桂平夫妇3人一起被捕遭敌活埋。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为死难烈士报仇,将纪华庭等捉拿归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王表烈士的光辉事迹陈列在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35.王志珍烈士(1902—1941)

    王志珍,新桥洪家埭人。中学毕业后,他到布店当职员。**爆发后,政局混乱,经济萧条,他被迫弃业返乡。
    丹阳沦陷后,1938年春,他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心,毅然参加抗日自卫团,热情宣传抗日思想,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成为当地的抗日骨干。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洪家埭建立了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
    1940年4月,丹北地区成立了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为了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四抗会”在大成桥附近的陈家祠堂等地举办了干部政训班。王志珍被推荐选拔为第一期政训班学员。通过2个月的政治军事学习,他在军政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之后,王志珍任丹八区财经股长。当时,抗日民主政权还处在初创阶段,财经工作举步维艰。他在区长陈云阁的带领和帮助下,不怕困难,认真学习,深入群众,在全区21个乡中走村串巷,进行调查研究,夜以继日地宣传动员群众捐献爱国公粮,同时挨家挨户核实土地面积、土质,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分别确定征收公粮的数额。他还常常装扮成小贩,经营创收,千方百计地克服区里的财经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
    同年11月,日本侵略军对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同时在长江沿岸和镇澄公路两侧的高桥、烂木桥、黑木桥、荫沙口等地设立据点,修筑孟河至谏壁等多条公路,对丹北地区的党政军组织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烂木桥据点距洪家埭只有二三里路,日伪军派遣一个连的兵力驻守。敌人为了构筑炮楼,天天在四周村上抓民工、抢木料。王志珍为了侦察据点内情,连续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混在民工中进入据点抬砖头、扛木头,秘密绘制地形草图,并将情报送至在丹北坚持斗争的新四军四团三营,为日后攻克烂木桥据点发挥了作用。日军在烂木桥设立据点后,一面在附近村庄烧杀抢掠,拉民伕修筑烂木桥至高桥的土路;一面网罗土匪恶霸、地痞流氓,组织伪乡保甲政权。王志珍按照区里的分工,积极发动群众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41年春节期间,他多次带领群众捣毁公路,切断敌交通和电话线。根据上级的要求,在敌人组织伪政权时,王志珍巧妙安排张贵山、张友生等进步群众打入敌人内部,展开革命的“两面派”活动,巧妙地搪塞敌人,掩护群众。
1941年3月,王志珍调任山北县财经科长。正值日伪军在丹北地区反复扫荡。部队、机关已经转移,党员、干部分散隐蔽,汉奸特务乘机横行乡里,群众的抗日热情一时低落,对地方财经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王志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感不分昼夜地开展工作,在据点林立的乡间与敌人开展不懈斗争。他一面耐心地宣传和教育群众,竖立**必胜的坚定信念;一面周密地组织群众,做好夏熟抢收的准备工作,以粉碎敌人的抢粮阴谋。   
6月初,王志珍只身去新桥镇闸桥茧行催交税款,不料途中被汉奸发现。烂木桥之敌倾巢而出,100多名日伪军将茧行围了个水泄不通。王志珍临危不惧,先沉着地将随身携带的山北县财经收支帐簿塞进烘房的炉灰里藏好,然后镇定自若地与老板聊天。敌人冲进茧行一无所获,便将王志珍五花大绑押至烂木桥据点。当晚,日伪军对王志珍进行轮番逼供,惨无人道的敌人用扁担打断了他的双腿,但他仍坚贞不屈。翌日上午,气急败坏的敌人把下肢瘫痪、血肉模糊的王志珍捆绑在独轮车上,派出一小队日军将他押送镇江。在镇江,他被关押在森川部队的死牢内。中共镇江地下党组织多次设法营救他,均未奏效。6月底,残暴的日军用竹签活活戳死了王志珍,并用硝镪水销毁了他的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9: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典藏丹阳 于 2021-4-2 09:51 编辑

36.吴汉生(1922—1943)

    吴汉生出生于丹阳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吴仲卿、姐姐吴之岚(管文蔚胞弟管寒涛夫人)、妹妹吴云岚,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其父在1943年春帮助抗日民主政府收税时,惨遭日军杀害。
苏南广大地区沦陷后,日军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吴汉生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一次,他走到城门口,日军要他鞠躬、出示“良民”证,他不肯,遭到日军的一阵毒打。气愤之下,他返回了丹徒八字桥外婆家。他痛恨侵略者的残暴凶狠,更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丹阳人民不畏强权残暴,管文蔚兄弟3人率先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倪山抗日自卫团,吴汉生的姐夫管寒涛就是这支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姐姐吴之岚与管寒涛相爱多年,一对情侣于乱世之际志同道合,一齐加入了抗日阵营。他们对少年吴汉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四军首战韦岗、夜袭新丰火车站,连战皆捷,威震江南。下半年,当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活动于丹北地区,部队路过丹徒姚家桥时,他毅然告别亲人,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新四军二团是陈毅司令员从赣南苏区带出来的老红军部队,许多指战员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吴汉生跟随这支部队转战江南敌后,经受艰苦磨炼,思想进步快,军事素质也不断提高。1939年初,他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大队学习。返回后,二团在茅山地区活动,团部分配他到延陵、访仙一带从事民运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深入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帮助群众建立抗日团体,为巩固和发展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做了许多工作。1940年初,吴汉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月,吴汉生随主力部队渡江北上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了兴化独立团大队教导员、新兵连指导员、一师二旅组织干事、青年干事、四团特务连指导员等职,还参加了黄桥、营溪、姜堰等著名战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深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战士们的尊敬。
    1942年底,为了加强苏南地区抗日斗争力量,四团与五团合并,仍称四团,在二旅旅长王必成率领下,渡江重返苏南。1943年1月12日二旅到达溧水里佳山地区,与十六旅胜利会师,两支劲旅合编后,二旅四团沿用十六旅四十八团的番号。
    部队重返江南后,根据师部的指示,十六旅旅部率四十八团在溧水里佳山、云鹤山等地整训。吴汉生针对特务连战士大部分来自苏北,初到江南不适应的情况,加强了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队官兵很快适应了新的作战需要。
    同年3月,苏南抗日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国民党顽固派也乘机加剧反共磨擦,对溧阳、溧水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在上兴埠反顽战斗中,连长徐炳林不幸牺牲,特务连的军政工作暂由吴汉生一人负责,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反顽战斗胜利后,十六旅撤出“两溧(溧阳、溧水)”地区,转入敌后坚持斗争,特务连活动于句容茅山一带。吴汉生率部多次夜袭高庄庙、丁家庄等敌据点获得成功。1943年下半年,新四军十六旅乘日军进犯苏浙皖边之际,命四十八团尾随南进,特务连再次进入“两溧”和高淳地区。同年10月,吴汉生率特务连单独活动于溧水和高淳地区时,与顽军苏浙保安团遭遇,两军在溧水、高淳之间的宝塔山上发生激战。吴汉生在指挥战士抢占制高点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子弹击中胸部。这位年青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部队政治工作者终因流血过多而英勇牺牲,时年22岁。烈士的遗体长眠在宝塔山上,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37.谢玉树烈士(1906—1940)

    谢玉树出生于丹阳横塘眭巷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南京栖霞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在丹阳埤城一所乡村小学执教。不久,在国民党金坛县直溪桥警察所任文书。
    1937年底,日军侵占丹阳后,疯狂地进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丹阳城乡许多房屋化为灰烬,无数百姓惨遭屠杀,他的两个哥哥也无辜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之下。他原以为当警察可以为国效力,拯救民族危亡。万万没想到**守土无能,抗敌无力。1938年初,他愤然辞去公职,到丹北地区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抗日队伍。不久,丹阳铁路以南地区许多地方也先后建立起抗日自卫武装。当眭学恭在眭巷村筹建青年抗日自卫团时,谢玉树便返回家乡从事抗日活动。他文化水平较高,并写得一手好字,分工负责宣传工作。他废寝忘食地刻钢板,印材料,贴标语,走村串巷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7月,中共东南分局派吴仲超率部分干部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到延陵一带活动,组织宣传群众抗日,开展地方建党工作。是年9月18日,谢玉树被苏南特委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组织以战地服务团指导员身份派往珥陵、折柳等地开展抗日工作,同时从事组织秘密发展工作。
珥陵、折柳一带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丹金公路和丹金漕河贯通金坛、溧阳等地,是茅山到太滆的重要交通纽带。因此,日军对这一地区极为重视,到处设立据点,严密控制。当时这一地区的基层党组织还未建立,群众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他不辜负上级党组织的重托,不畏艰险搞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这一地区民众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同时在抗日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党的支部。因此,日伪军千方百计捕捉他,他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常常化险为夷。
1940年初夏的一天傍晚,谢玉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匆匆回家探望亲人。为了安全起见,晚上他和妻子搬到磨坊安寝。不料,被当地的一个坏蛋发现后向陵口据点密报。翌日拂晓,一伙日军突然包围了磨坊,谢玉树不幸落入敌人魔掌。日军将他押解到陵口据点严刑逼供。谢玉树宁死不屈,坚不吐实。敌人将谢玉树押到眭巷村上,强迫全村的老百姓到打谷场集中,当众将谢玉树打得皮开肉绽,并用刺刀戮他,逼他指认新四军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谢玉树强忍剧痛,昂首挺胸,双目怒视敌人,一言不发。丧心病狂的日军变本加厉,先用杀猪的通条从谢玉树的肛门刺入他的腹腔,又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将他押回陵口据点。敌人对他无计可施,将他杀害后,又用硝镪水销毁了尸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9: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38.夏  炎(1922—1944)
夏炎,司徒镇固村人。1936年小学毕业后,去上海虹口区辽阳路汽车队看门。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夏被迫返乡。1939年2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宣传大队在司徒固村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加入宣传队,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分为4个民运工作队,夏被分配在丹南一大队工作。
    1941年9月,夏任丹一区民政股长。翌年10月,原投奔抗日阵营的游杂武装刘鸿奎部企图率部投向日军。在解决刘鸿奎武装的包围战中,夏机智勇敢,摸清敌情,使部队把握战机及时擒获了刘鸿奎。此后,夏参加了新四军主力部队。1943年3月,日伪对茅山地区进行“清乡”。为配合“清乡”区内的对敌斗争,夏炎奉命回乡工作。党组织安排他到上党大生祥药店打埋伏,秘密开展党群工作。1944年2月,夏调任丹一区副区长。到任几天后,随同新四军四十七团一个连和镇丹县警卫营及部分县区领导驻扎在镇三区三里村。时值中午,镇江伪别动队李瑞芝中队和前村据点的日军趁着大雪天偷袭三里村。新四军指战员为保护群众和掩护县区领导安全转移,英勇还击,并将日伪军引向村西。夏炎在突围时不慎中弹,英勇牺牲。


39.丁允明烈士( 1912—1939)

丁允明,生于云阳镇东河路一个贫民家庭。13岁去延陵镇永康当铺学徒。繁重的劳务,微薄的收入,现实生活的煎熬,使他磨练了意志,播下了对旧制度不满的种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燃起了抗日救亡的革命烽火。丁允明在进步青年任迈、彭炎等的启发和引导下,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等群众示威活动。1936年7月,中共党员、天津南开大学学生倪志坚来丹阳宣传全国抗日救亡的大好形势,并介绍南开大学学生以读书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抗日运动骨干力量的经验。任迈、彭炎、丁允明等按照倪志坚的意见,首先将工人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读书会。在读书会中,丁允明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汲取政治营养,逐步提高思想觉悟。他经常向报刊投稿,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还对店员和徒工进行启发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是年冬,读书会为了解决活动经费,根据丁允明的提议,在延陵开办了一爿“人人百货商店”,既解决了活动经费的困难,又为进步青年找到了一个合法的职业和活动场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迈、彭炎、丁允明等将丹阳的几个读书会合并为励志读书会,之后又成立了启智、求知、新生等读书会,成员发展到300余人,形成了丹阳地区一支抗日救亡的骨干力量。丁允明经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组织各界人士秘密学习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唤起民众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为了救国救民,丹阳各界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并以读书会成员为基础,成立了“丹阳青年救亡服务团”。丁允明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一心扑在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夜以继日地忙于组织民众示威游行、张贴标语、排练巡回演出节目、抢救伤员等工作。
    由于敌我双方国力军力过于悬殊,国军节节败退,致使江南大片国土沦于敌手,民众陷入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灾难深渊之中。
11月23日,根据上海地下党的指示,30余名有志青年组成“丹阳青年流亡服务团”到茅山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打击敌人。但因在茅山难以立足,遂转向江西进发。丁允明别妻离母奔赴国难,沿途不辞劳苦宣传抗日,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1937年年底,丁允明随“丹流”一行到达南昌,根据中共东南分局指示,团体成员以个人名义分别参加了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举办的“江西省青年服务团”集训。丁允明在集训期间勤学苦练,成绩优秀,1938年1月经倪志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底,集训结束后奉命到浮梁县(今景德镇)一带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为了开辟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他常常废寝忘食,走村串巷深入发动群众,令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有了改观。
1938年5月,国民党江西省当局对共产党人在各行政区服务团工作队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深感惊恐,立即下令将所有工作队撤回南昌,企图予以解散。因怕担负公开压制抗日救亡运动的罪名,遂以学军事为名,把服务团成员分批派到国民党“武汉战时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受训。新四军南昌办事处和中共东南分局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局出发,动员共产党员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服从国民党的调遣。丁允明服从党组织的决定,和部分服务团员到达武昌受训。不久,因体质弱患有疝气,因在“战干团”体检不合格而中止训练。其他成员在军训中,逐渐察觉到国民党当局的险恶用心。于是,经中共党组织研究决定,集体撤出“战干团”,上前线抗日去。
他们通过武汉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得知素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西华、扶沟一带缺乏干部,便主动向中共长江局请示,要求到河南去参加抗日斗争。7月,中共长江局批准他们的请求。丁允明和团员一道乘火车北上至许昌,步行百里经鄢陵赶到扶沟县,受到了扶沟县党组织负责人李钧、王少庸的热情接待。当时,扶沟县县长兼县抗敌自卫团司令魏风楼(中共特别党员、原国民党西北军第三军军长)见到丁允明等一批从南昌来的年轻有为、能文能武的抗日骨干,格外高兴,便将倪志坚、洪流、丁允明留在自卫团分别担任一、二、三大队的政治指导员。丁允明在三大队任职后,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带领战士们学政治、学军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使三大队全体指战员的军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同年8月下旬,魏风楼调任国民党商丘专区保安副司令兼鹿邑县县长。一天,他率领抗日武装和军政干校学员共六七百人,从扶沟东关登舟东渡,开赴抗日前线。当丁允明所率的第三大队到达鹿邑县西南的郸城集附近时,突然与日军扫荡部队遭遇,当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因敌众我寡,为避敌锋芒,保存有生力量,丁允明率部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在突围战斗中,他不幸腿部中弹负伤,撤出战斗后,因缺医少药,伤口恶化,行动不便,在魏风楼劝说下,到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留守处医院治疗休养。
1939年1月,国民党在全国各地挑起反共摩擦,到处制造流血惨案,杀害中共党政军人员。11月11日,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少将参议耿明轩奉汤恩伯之命,纠集河南确山、信阳、泌阳、汝南等县的地主武装、土匪和反动军队约1800余人,突然袭击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留守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确山惨案(亦称竹沟事变)。新四军留守处的少数守卫部队及工作人员,在留守处主任王国华的率领下,奋起自卫抗击,激战两天一夜,后被迫于12日夜突围。顽军进入竹沟后,残杀了留守处医院中未能转移的伤病、残废人员以及**官兵家属和当地民众200多人。此时正在该医院治疗的丁允明,也在竹沟事变中与顽军英勇搏斗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40.冷静烈士(1919—1943)

冷静,练湖前东岗村人。幼年丧父,少年时期到丹阳一家印刷厂当学徒。1937年底丹阳沦陷后,失业回乡。
    他于1939年4月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战参谋等职,1943年2月任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泰州独立团副参谋长。他作战勇敢,善出奇兵,多次立功受奖。
1943年6月,冷静奉命率领一个营押运军用物资由水路送往游击区。由于汉奸告密,船行中途至高邮时,遭到埋伏在两岸的大批日军袭击。因驳船船队在水道中难以掉头脱身,冷静遂指挥部队奋勇还击。由于敌众我寡,全营战士集体阵亡,冷静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41.朱光灿烈士(1915—1947)
    朱光灿,访仙三年村人。以塾师为业,中共党员。曾任虞河乡长。**胜利后北撤,任泰兴县仇湖区粮管所长。1947年2月回到苏南敌占区工作,在苏州市蔡家场13号以开鞭炮厂掩护革命活动。1947年腊月初八日,因火药爆炸牺牲。


42.丁荫丹烈士(1923-1942)
       
丁荫丹,丹阳县城人。在丹阳县立中学学习期间,成绩优秀,尤其喜爱参加文体活动。**爆发前夕,他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参加了学校宣传队,和同学一起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立下了抗日救国的爱国宏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丹阳城沦陷,丁荫丹跟随家人逃难至金坛。途中,他目睹日军烧杀淫掠的残酷暴行和百姓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悲惨情景,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坚决要求参加金坛庄城桥抗日自卫团,只因年龄太小,未能如愿。
    1939年8月,丁荫丹告别家人,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随部活动于长江北岸的嘶马、大桥一带,先后参加了郭村战斗、黄桥战役,并在战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随部一直转战在苏中抗日根据地,逐步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先后担任了连文化教员、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1942年在苏北高(邮)宝(应)战斗中,丁荫丹不幸壮烈牺牲,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9: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典藏丹阳 于 2021-4-2 09:52 编辑

43.宦德胜烈士(1914—1948)

    宦德胜,建山高桥村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深受老师陈云阁影响,寻求真理,要求进步。淞沪会战爆发后,老师陈云阁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倪山抗日自卫团,宦德胜遂跟随陈云阁东奔西走,送信联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声讨日军侵华罪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卫国保家。
1938年10月,中共苏南特委派宣传部长周苏平到丹北地区,以“挺纵”政治部民运科长的名义开展建党工作。次年2月25日,在宦德胜家中成立了中共丹北特别支部。宦德胜由于工作积极,表现突出,于同年3月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之下,全家人都参加了抗日活动。此时,村里先后发展了4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宦德胜任组织委员。
1940年上半年,宦德胜被派往丹阳九曲河地区工作,不久,担任六区区委书记。为了适应抗日斗争深入发展的需要,他广泛发动群众,精心培养抗日积极分子,发展了一大批党员。是年冬,日军对丹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在沿江和公路两侧的孟河、高桥、埤城等地修筑了据点,其中高桥据点由日军一个小队驻扎。为了坚持敌后斗争,宦德胜巧妙地在这里成立了一个掩护抗日斗争的“维持会”,并指派几名党员组织了“伪自卫团”,明里支应敌人,暗中严密监视日伪军的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抗日军民的游击作战。   
1941年4月,驻高桥日军撤走不久,敌人又从南通调来伪军1个连。宦德胜和村党支部成员,通过细致的工作争取了一名班长和几名伪军,摸清了据点的敌情,使之成为日后我军攻打该据点的内应。1942年9月,新四军五十一团两个连利用内线接应,一举攻克了高桥伪军据点,除伪军代连长负隅顽抗被击毙外,其余100多名伪军均缴械投降。
是年冬,山南县委派遣宦德胜通过社会关系到常州开饭店。他在常州站稳脚跟后,广交朋友,利用各种关系搜集情报,掩护支持在该地隐蔽活动的抗日人员。   
1942年10月,宦德胜任山南县委组织部长。期间,他在访仙、胡桥、辛丰、黄墟等地区依靠广大党员和群众,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动员他们配合民兵组织,掘铁道、破公路,开展反“清乡”斗争。对汪伪特务汉奸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教育争取敌伪内部同情抗日的人员为我所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壮大党组织。
1945年6月,山南县更名丹阳县后,他继续担任县委组织部长。1945年10月大军北撤后,宦德胜奉命留守,担任丹阳县党的特派员,他带领留守人员坚持斗争。按照内部分工,他的重点活动区域在丹阳县城以北的大泊、胡桥、辛丰、黄墟地区。此地原名辛胡区,紧挨着京(宁)沪铁路线,区域两端为镇江、丹阳城区,是敌人控制极严的心脏地带。南京、镇江、丹阳地区的国民党军警特组织与地方上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捕杀新四军留守人员,残害革命群众,斗争异常尖锐。宦德胜紧紧依靠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广泛宣传我党提出的停止**、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的政治主张,他与著名民主人士冷御秋(冷遹)和黄墟乡的国民党镇江县参议员殷锦文、镇江县税捐稽征处长殷清堂等建立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暗中帮助。他还派地下党员吴顺康打入黄墟乡担任乡长,布置张柏林打入该乡自卫队。通过中心乡乡长秦中正的关系,安排徐秀兰、秦小罗打入乡公所担任乡丁和书记员;派徐金贵等3人打入乡自卫队,徐担任乡自卫队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工作局面逐步打开,黄墟、辛丰地区乡政权和自卫队基本上掌握在我方手中,并在自卫队里建立起秘密党组织,使国民党统治的辛胡地区变为留守人员和武工队隐蔽活动的安全地带,保护烈军属和革命群众尽量免遭敌人祸害。对于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他遵照上级指示予以坚决的惩治。丹阳贤桥德昌杂货店老板李克俊,多次将我武工队的行动密报敌军,并公开叫嚣要活捉宦德胜。对于这一死心塌地追随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人,武工队坚决地将其处决。锄奸斗争打击了敌人和地方恶势力的反动气焰,鼓舞了群众坚持斗争的决心,有力地巩固了敌后阵地。
1948年7月11日,宦德胜在丹徒县黄墟镇附近的八亩山村召集辛胡区留守人员开会研究工作,不料走漏了风声,被坏人告密。14日黎明前,国民党驻黄墟和朱家岗2个保安中队悄悄地对八亩山进行合围。枪响之后,宦德胜一面冷静地指挥同志们分路突围,一面化好装向冷家村走去,不巧遭遇伏击的敌人,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他忍着剧痛爬进不远处的小竹园,以树木作掩护,继续抗击敌人,同时掏出怀中的笔记本一页页撕碎,塞进嘴里嚼烂咽入肚中。最终因腹背受敌,弹尽无援,身中数弹而牺牲。当敌人冲到宦德胜面前,只见他遗体旁边仅留下一些撕得粉碎的残片碎屑时,气得都快要发疯了。敌人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喉管,只得到一团纸糊。坚贞不屈的宦德胜保守了党的秘密,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用一腔热血写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历史!
2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5-6 08:50 , Processed in 0.0745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