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典藏丹阳 于 2021-5-7 08:26 编辑
北洋海军珍稀图片集 2
平远号钢壳巡洋舰,为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首次自行设计建造之全钢甲军舰,是福州船政局之第二十九号舰,亦为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登峰之作。 福州船政自1866年开始建设,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先后建造兵船、快船等二十多艘,多数为木质船身,或铁架木壳,主要装备福建水师。1884年中法战争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覆没后,裴荫森接任张佩纶为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于1885年7月向朝廷要求准许福州船政按法国"黄泉级"(Acheron)近海防御铁甲舰,仿造钢甲巡洋舰三艘,以装备福建水师。预算每艘战舰未计武器成本约为46万两,三舰共银一百三十余万两。裴荫森的上疏得到福建将军穆图善及左宗棠的支持,开始时得到朱批批准。 但在此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亦正向朝廷申请从欧洲购买穹甲巡洋舰,展开了对福州船政建议的强烈攻谏;指船政的计划的舰只无论动力、火力及布局皆不合理,不合海战,不可能敌欧洲各国之铁甲舰,造价过高;更指裴荫森是受到船政厂内制船学生的"蛊惑"。二者对购舰、建舰争论不休。刚好此时左宗棠逝世,船政失去有力支持者。最后结果朝廷决定船政由建三舰改为先建一舰,建成后调归北洋舰队。同时亦批准北洋向欧洲购舰,但数量减为四舰。 龙威(平远)主要设计根据法国"黄泉级"仿造,黄泉级原来属于近岸防御舰只,龙威在设计上略有改良。龙威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2,640吨,吃水4.4米。动力装置由福州船政所造,四锅炉,两台三级往复式蒸汽机,2,400匹马力,双轴推进,巡航速度10.5节,。船只为双重船壳,装有5至9吋的水线装甲。甲板装甲2吋,司令台、炮塔等5吋。装甲为法国制造。舰只编入北洋舰队后方才装上武器,主炮为一门克虏伯生产之260mm后膛炮,副炮为150mm克虏伯火炮2门、47mm速射炮2门、多管机关炮5门,同时配备鱼雷发射管。 龙威号于1889年9月28日宣告完工,并于10月初经上海,准备驶往天津。途中出现技术故障,被迫折返。李鸿章向裴荫森电称龙威"断不可靠",著其"毋庸北来",否则亦"无人收管"。裴荫森在上海紧急为舰只维修,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将负责工程的三名监造革去顶戴。到了该年12月,北洋舰队循例南下上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及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上"龙威"舰航行测试。结果二人对舰只甚为满意。龙威最后在1890年5月编入北洋海军,并按北洋之惯例易名为平远。李鸿章在天津亲自上舰后,称"闽厂初次试造,已属难得",但又称"以之归队操练,聊助声威,尚未可专任海战"。于是在北洋水师之内,平远始终处于第二线位置。其管带李和(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亦只属都司一级,甚至不如训练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平远与广东舰队的广丙(管带程璧光)及鱼雷艇位于外围警戒。中午战事发生后,各舰赴援,平远于下午2时以后与广丙联合进攻日本旗舰松岛。平远冒着日舰炮火进攻,以主炮及速射炮击中松岛,使其主炮失灵,鱼雷发射室被损毁。但平远本身亦中弹甚多,主炮发生大火,被迫撤离。日军占领刘公岛后,平远被日本接收而成为战利舰,编入日本舰队作为炮舰。 日军接收"平远"舰后仍沿用原名,只是在日文中"平远"的发音成为"Hei Yen",于三月十六日将舰籍编入日本舰队,1898年三月廿一日再改列为一等炮舰. 日人曾将"平远"的副炮改为英制6吋炮并当成训练舰使用.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本舰为日本第三舰队第七战队之一员,于九月十八日炮击金州湾俄军要塞时在鸠湾洋面触俄国水雷而沉没(两个月后"济远"舰在同一地点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